常钧与安西定风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166
颗粒名称: 常钧与安西定风碑
分类号: P425.6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与马鬃山南北对峙之喇叭口地带,气候干燥多风。风起时飞沙走石,日月无光,毁农田,拔大树,揭房盖,历代瓜州人民深受其害。
关键词: 安西县 定风碑

内容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与马鬃山南北对峙之喇叭口地带,气候干燥多风。风起时飞沙走石,日月无光,毁农田,拔大树,揭房盖,历代瓜州人民深受其害。清代至民国,今瓜州东部有风沙口37处,瓜州县城东墙及城门曾几次被流沙掩埋。由于多风之地理环境,披世人喻为“世界风库”。
  清乾隆七年(1742年),已莅事安西观察副使三年的常钧,有感于安西(今瓜州)“四时多风,风紧则春夏作冷,风狂则昼夜怒号,甚至五七日十余日不息。沙碛路迷,行人阻绝,间有人马飘忽不知其处者”,“又有红风,俱从西北来,如推心倒海,顷刻昏暗,举目无覩,白昼燃灯,风之为历甚矣!”于这年秋始建风神庙于城西,并撰写了《安西新建风神庙碑记》,祈求神灵“亦能扶佑边方,布和行惠,不失时节,永无凌厉暴疾之虞,将养物成功”。然而,庙、碑虽立,狂风黄沙依旧肆虐猖獗。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无风满地沙,有风不见家。小风填沟渠,大风埋了家。沙丘压良田,流沙埋庄园。小麦种三遍,只收二三斗。拉着妻儿去逃荒,饿死隔壁喂老鸹。”1935年末,著名记者范长江来河西采访,惊叹安西“民生之痛苦与政治之黑暗,为黑暗的河西之第一等黑暗的地方。民间村落十之五六已无人烟,农民逃亡者日渐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治瓜州风害,于1953年成立防风治沙委员会。共产党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防风治沙,将东部37处风沙口,植树种草,并用麦草、芦苇、罗布麻栽植网格沙障,使风沙口锐减为7处。今天,瓜州全境除戈壁外,凡有水处,已成条田、林带,耕地面积增至50万亩,粮丰草茂,瓜果飘香,牛羊肥壮,人民安居乐业,城乡一片繁荣景象。
  新世纪以来,瓜州风电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酒泉千万千瓦特级大型风电场主战场的瓜州县,即将成为甘肃风电产业的中心和世界“风电之都”。肆虐了数千年的风害已成为宝贵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李春元李长缨)

知识出处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中对人物春秋、文物古迹、诗词题记、瀚海景观、乡风民俗、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相关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元
责任者
李长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
祁连山
相关地名
马鬃山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