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163
颗粒名称: 草圣张芝
分类号: K82
页数: 2
页码: 91-92
摘要: 张芝的草书在当时朝野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后世推崇为草圣。
关键词: 张芝 历史人物

内容

张芝,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时期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后汉书》言其父亲张奂是敦煌酒泉人。后人说到张芝的籍贯,有的说是敦煌人,有的说是酒泉人。据清代训诂学大师钱大昕考证,张芝为东汉敦煌郡渊泉县人,敦煌酒泉之说是当时记载人的笔误。此后,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一说法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接受。《敦煌学大辞典》等权威辞书也正本清源,将张芝籍贯定为敦煌渊泉县(今瓜州县)。
  张芝出身于豪门显族,有家学渊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爷爷张惇曾任汉阳(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东南) 太守,父亲张奂幼时游学三辅,成人后历任匈奴中郎将、武威太守、大司农等职,屡建奇勋,战绩卓著,后因得罪权贵解甲归田,于是设馆收徒传授儒学,有门生千人。张芝及弟张昶自孩提时代起,就拒染纨线之气,谨听教诲,广泛涉猎各类大家名作,汲取传统文化养料,尤其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缺乏纸张,张芝就在衣物绸缎上习字,先练字,后漂洗。家门前的一池浅水因长期洗练字用的衣帛和笔,变成一池子黑水,后人称之为“墨池”。敦煌遗书《敦煌廿咏》中就有一首盛赞张芝的诗《墨池咏》。据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 记载,张芝墨池故址在今敦煌市旧县城东北1里处。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终而成熟于秦,西汉正式产生了隶书,同时也产生了草书,但草书行笔较为迟缓且仍遗存隶书味道,字字独立的旧章草已不能满足人们快速书写的需要。张芝在潜心研习篆、隶、章草等书体的基础上,脱去章草的旧习,省去章草点划波磔,从当时民间及章草大师杜度、崔瑗、崔寔那里汲取了许多草书精华,独创“一笔飞白”的大草,使草书从隶草的旧窠中脱胎而出。从此,中国草书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崭新境界,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张芝的草书在当时朝野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后世推崇为“草圣”。后世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如王羲之、唐太宗、欧阳询、张怀谨、孙过庭、袁昂等人都十分推崇张芝的书法,盛赞他的书法出神入化,众妙皆备,境界高超,无与伦比。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他又说:“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学习,未必能赶上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在汉魏时期,钟繇和张芝擅长书法,达到了卓绝的地步。
  张芝多年潜心研究书法理论,把心得体会写成《笔心论》五篇,由于兵荒马乱,年久失传。其现存于世的作品主要收人宋人刻印的《淳化阁帖》,内有《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共38行260字,是绝无仅有的张芝墨迹珍品。综观五帖,通篇虚实关系体现非常好,点画处与引带处有明显不同,点画萦绕以曲线为主,偶然出现的直线起到强其体势的作用,整体行气练畅,气脉贯通,气息古雅,笔法严谨。
  清康熙年间,武威凉庄道署内井中曾掘得张芝手书刻成的一块石碣,上刻“澄华井"三字并有铭文,此很可能是张芝在其父张奂于武威任职期间所书。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嘉庆时武威知名学者张澍在《闲居杂居》诗中有记述,书画大家张美如有文谈及此事。这块书法石碣被清代一位离任贪官据为己有,后下落不明。
  (李旭东)

知识出处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中对人物春秋、文物古迹、诗词题记、瀚海景观、乡风民俗、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相关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芝
相关人物
张惇
相关人物
张奂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唐太宗
相关人物
欧阳询
相关人物
张怀谨
相关人物
孙过庭
相关人物
袁昂
相关人物
钟繇
相关人物
张澍
相关人物
敦煌
相关地名
渊泉县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甘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