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蒋纬国西北考察途经瓜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141
颗粒名称: 蒋经国、蒋纬国西北考察途经瓜州
分类号: P904
页数: 3
页码: 59-61
摘要: 1942年,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二人到西北考察三个月,熊向晖作为胡宗南的代表,全程陪同蒋氏兄弟考察。
关键词: 蒋经国 蒋纬国 榆林窟 考察

内容

蒋经国、蒋纬国西北考察途经瓜州1942年,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二人到西北考察三个月,熊向晖作为胡宗南的代表,全程陪同蒋氏兄弟考察。熊向晖,安徽凤阳人,中共党员,曾在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从事谍报工作。著名纪实作家杨者圣根据熊向晖的谍报生涯写成的《情报英雄熊向晖》,对熊向晖陪同蒋氏兄弟西北之行作了详细记述。现据此书将其途经安西(今瓜州)时的见闻作节录整理。离开玉门油矿,蒋经国一行经过玉门县城和安西县城,开始向敦煌走。安西是甘肃省最西的一个县,它的西南边是敦煌,西北边就是新疆。
  玉门县已很荒凉,安西县更荒凉。安西县城坐落在戈壁滩上,城外没有居民住房。城里是一条十字形街道,十字正中有座鼓楼,鼓楼门洞里稀稀拉拉地摆着几个小摊,算是安西县的商业中心。整个街面,显得萧条破败,居民住的破土坯房,不堪入目。蒋经国等人在安西附近看到许多小孩子,甚至十四五岁的女孩子,都没有裤子穿。在很冷的时候,他们仍旧要在外面跑。蒋经国看了直叹气。当地有人说,这是习惯。蒋经国很生气,他说:“我绝对不相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民的穷苦。”蒋经国等在玉门县的时候,了解到玉门县总人口尚有二三万人,而安西县的总人口还不到两万人,其中就有3000多个壮丁。但是,就是这3000多个壮丁,1941年就修了300公里的公路。蒋经国听了安西县政府的介绍,感慨地说:“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北人民力量的伟大!”到过安西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安西的大风。当地人说,安西是“一年一阵风”,蒋经国开始以为一年只有一阵风,是很好的。哪里知道这一阵风,是从年初一早上刮起,一直刮到年三十晚上。安西风的等级,不像现在分为十二个等级,它只分头号风、二号风、三号风三等。蒋经国等人去的那一天,大风刮得满天都是沙尘,差不多看不到前面的路,汽车前进的速度很慢。蒋经国以为这个风很大了,说该是“头号风”吧!但当地的向导告诉他们,这还是“三号风”,如果是头号风,差不多把房屋、大树、人、畜都会卷到天空中去。这让人想起岑参的边塞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名句,果然不是夸大其词。
  当时,出了嘉峪关,从玉门到安西,再到敦煌,也没有正式公路,沿途都是戈壁滩,是沙石结成的很坚硬的地面,大多数地方上面可以走汽车。辨认方向和路径,靠两个办法,一个是看行道树, 一个是看指路牌。
  河西走廊一带的大道两旁,汽车便可以沿着行道树走。但是,到了安西这个地方,树没有了,过去栽的大树,都被头号风刮掉了。事先,熊向晖已安排第10骑兵师的谭辅烈师长派士兵在路上插上风标,就是插上小旗子,把车辆行进的道路标出来了。蒋经国一行就沿着这样的指路牌,一路走下去。走着走着,车子就陷到沙里去了,没有办法往前开。感觉不对啊!指路牌怎么会指错了呢?遇到了一个驼队,蒋经国等人就向他们打听去敦煌的路径,这才知道完全走错了方向。后来退回来一问,才知道是由于昨天一夜的大风,把指路牌刮错了方向。
  安西地区的风为什么那么大?后来才知道这个地方是一个天然的风道,安西县处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口部,从地形上看,整个河西走廊就像是一支喇叭,走廊地带就像喇叭的管道,而安西县正处于喇叭口。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风,越过蒙古高原,直扑河西走廊,由于受阻于祁连山和北山山脉,到达安西县之后,就像挤进了喇叭口。随着口部越来越小,风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风道效应。蒋经国在车上说,如果将来能在这里建设风力发电站,真是再好不过了。
  果然,车子越往喇叭口外部走,风力也越来越小。
  再往前走,沙丘开始多了起来。有一次,车子陷到沙丘里,想了很多办法,车子还是出不来。甘肃安西这一带,路两旁有很多丘坟,当地人死了以后,就用石头砌成丘,把人埋在里头,但经过强烈风沙的吹刷,有的砖露出来了,有的甚至连棺材板子也出现了。蒋纬国一看,就叫卫士用十字镐把已经暴露的棺材板挖出几块,垫到车轮下。汽车一加油,开上来了。为了怕汽车再陷进沙里,待纬国叫卫士把板子带在路上备用。上车前,蒋纬国对坟墓敬了一个礼,说:'对不起,我借用一下!”又给这块墓地乍了记号,准备回来的时候,再把板子丕上。
  从安西到敦煌,大约是三站路,分別是瓜州口、甜水井、疙瘩井,130多公里,十分之九为戈壁滩,只有站口的地方,有水和土屋,可以吃喝休息。过去的人,骑马或坐大车去敦煌,中途需要停宿两次。如果是夏天,为了避开戈壁滩上的蒸热,一般都要选择夕阳西下的时候上路,行路都在夜间,白天住宿。蒋经国乘的是汽车,一天就可以到达了。
  纠正了方向之后,再向前行,终于走上了平坦坚硬的戈壁滩,汽车的速度也快起来了。
  第一个站是瓜州口,这是过去种瓜人进贡之地,阡陌痕迹尚在,但城堡已废。田地亦荒芜了,只剩下3户人家。
  第二个站是甜水井,也只有几户人家,有井一口。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口渴,以为一定可以喝到很好的水了。但是到那里一问,才知道水不但又苦又咸,并且吃了还要肚子痛,只能让牲畜饮用。问他们,水是苦的,为什么还要叫甜水井?他们说,这是希望苦水变成甜水的一种表达。而当地居民的饮用水,要用毛驴从数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驮,一次仅能驮两木桶,一户人家就得使用好几天。
  第三站为疙瘩井,只有土屋一间,有井一口,一切简单如前。
  疙瘩井过去数十里地,为碱草地,中间为一大盐池。再下去,直到距敦煌40里地的四十里铺,才开始看到村落。
  (陈向前杨生福)

知识出处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中对人物春秋、文物古迹、诗词题记、瀚海景观、乡风民俗、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相关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蒋经国
相关人物
蒋纬国
相关人物
熊向晖
相关人物
胡宗南
相关人物
新疆
相关地名
玉门县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