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时期的瓜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128
颗粒名称: 康乾盛世时期的瓜州
分类号: P942
页数: 6
页码: 36-41
摘要: 清代对瓜州的开发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从军事占领、军事农业经济到逐步移民、开发民屯,进一步巩固了西北边防,增强了国家财富,对加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康熙 瓜州历史

内容

清代对瓜州的开发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从军事占领、军事农业经济到逐步移民、开发民屯,进一步巩固了西北边防,增强了国家财富,对加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军收复瓜州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西域少数民族首领噶尔丹趁淸廷“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无暇西顾之机,疯狂地扩充自己的势力,拥兵60余万,攻占了天山南北大片土地,割据了西域及中亚,又北上侵占了蒙古,并虎视眈眈,有南下中原之意。这严重威胁着新生不久的清政权。噶尔丹欲从西域进入中原,必须以哈密和瓜州为入口,康熙要围剿噶尔丹,亦要通过瓜州才能进入西域。康熙立誓收复河西及西域,歼灭噶尔丹,曾三次御驾亲征,到宁夏前线指挥,指派孙思克、博霁率领西安八旗兵和甘肃绿旗兵出征嘉峪关,并在嘉峪关至哈密布阵设防;又命令甘肃提督孙思克为振武将军,朗谈为昭武将军,镇守肃州,控制瓜州;后又从西安补充调兵2000名、前锋兵800名、枪护手1000名抵瓜州。西北用兵,需要雄厚的后勤物资运输,运输粮草弹药又需大量的骆驼、骡子。在清廷的运筹下,大批辎重从嘉峪关内运来,支撑瓜州等地守军日常所用。当时桥湾还未建造城池,只有一营官兵驻守,为河西联系西域之襟带,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安西”、“疏勒”之地名,即与康熙征讨噶尔丹战役有关。苏北海先生云:“至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原称籍端水……到康熙时,由于在这一地区擒获了叛乱的噶尔丹部属,清廷为表彰统一西域之武功,即引用历史上西域著名的古地一一疏勒为名,称河名为疏勒河。”此次战役,清军在疏勒河流域擒获噶尔丹3000余名部属。为庆贺、纪念这一重大的军事胜利,清廷将汉唐两个名振寰宇的古地名“安西”、“疏勒”从西域移居到了河西走廊,“安西”、“疏勒”始有其名。
  在康熙大军强大的军事攻势之下,哺尔丹节节败退,纠集残余势力负隅顽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在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其部众群龙无首,清军终于大获全胜。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廷派兵驻防沙州及色尔腾,“西夷向化,瓜、沙尽入版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番族内附,置靖逆、赤斤二卫”,又设安西柳沟卫于汉渊泉县故城(今三道沟镇四道沟村)。
  清代瓜州的军事设置及防御策略
  在康熙皇帝去世后,游牧于新疆一带的部分少数民族部落又蠢蠢欲动,妄图颠覆西北。实力最大的噶尔丹策零率军6000余人,于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从乌鲁木齐打到了哈密,有逼进河西及中原之意,瓜州的局势一下子又吃紧了。雍正皇帝命河南总督田文镜购买3000四大骡交于川陕总督岳钟琪用于瓜州前线。岳钟琪请示朝廷后,亲自设计督造宽2尺、长5尺的战车,1人推撵,4人保护。5车为一伍,25车为一乘,100车为一队,1000车为一营。行军时车上装载衣粮,驻扎时以车为营。岳钟琪安排好瓜州防务之后,令总政曹勷先从瓜州前线出发赴哈密迎战;又令石云绰为右将断噶尔丹策零归路为运送兵粮,岳钟琪亲自筹划开挖疏勒河河道,置备小舟船作为交通工具,取得了出奇的效果,为保护瓜州诸地的安定起了一定作用。
  大规模战役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瓜州一带的驻军疏于管理,不修武备,以致战时临阵磨枪,仓促上阵,贻误战机之事时有发生。针对外敌入侵,官兵行动缓慢,清廷进一步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明确了官兵守护、缉察、训练、传敕、传令、差役等职责,尤其对官兵管理、训练、操演提出了严格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饬,兵丁训练有素,技艺精湛,阵式整齐,纪律严明,效果良好。年羹尧、岳钟琪、王全臣等曾亲自督阵瓜州,遇有官兵操演,必亲察阅。清代在瓜州布隆吉、桥湾、安西老城、踏实堡、小湾堡、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星星峡、百齐堡诸地各要害部位驻兵,防守严密。雍正年间,由于军事需要,驻防官兵进一步兼及农耕,以解决军粮不足。此为古代汉唐绿洲消失之后在新辟绿洲上最早的农事活动,拉开了营造今天50余万亩绿洲的序幕。招募新兵事宜,由安西镇臣张嘉翰负责。由于当时瓜州还未移民,未有兵源,则径向关内肃州诸地征用。即使选派官吏,也是从各地调遣。在桥湾设千总一员,踏实营设都司、把总各一员,柳沟营设都司,把总各一员,惠回堡设千总一员双塔堡设千总一员,百齐堡设把总一员,瓜州营设参将一员。后瓜州营参将缺额,清廷考察甄选了办事谨慎老实的凉州属羌千总赵良辅继任;安西镇标营游击一职则调派肃州右营游击邹文麟接替。后来一些千总、把总就在安西行营中挑选。一些老兵成了婚,兵丁家眷往返亦发给一定盘缠。“查安西卫,未有户民,唯有三营余丁共计九十家共一百七十六名。”此是结束战事后、安西卫成立之初瓜州地方驻军人数情况;同时亦表明,由于服役时间长,守卫官兵是可以带家眷的。清初瓜州地方建制仍沿用明制。雍正十年(1732年),为了正规化边防需要,正式经营嘉峪关西至新疆哈密区域事务,设立了安西兵备道、安西厅等统管关西最高级别的军政单位。安西兵备道的最高长官曰按察副使,由进士出身的湖广钟祥人王全臣拍任。后成立安西厅,担任过同知的有王玮、杨汝壁、罗名舜、廖英、童嘉模等人任过安西镇总兵的有孙继宗、宋可进、潘之善等人。安西镇设标中、标左、标右三营。守备下设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每营按马(骑兵)六步(步兵)四布防。安西厅饷银经费为338两,遇闰月加银9两,同知俸银80两门子(下人)2名,每个支银12两,遇闰月加银1两。侍奉同知的还有轿、伞、扇夫共6名,每年支银36两,遇国月加银3两。还有皂快(差役)10名,支银60两,遇闰月加银5两,壮丁25名,支银150两。通过百余年的发展,瓜州诸地的军事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军事设置趋于规范化,有效地担负起军事显要位置上的战斗防御作用。
  清代瓜州移民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军从河西走廊进兵新疆,瓜州成为军需民用转输前哨。因为兵丁缺乏生活供给,长途转运十分困难,清廷命令“各卫新屯地亩应全交与安西镇标营兵丁承领屯种,为伊等恒产,即以收获籽粒供兵丁口粮,如有不敷,照例折给银两"。清代到瓜州屯田的主要有军籍人员、遣犯、平民及兵丁家属、子女等。瓜州少量兵丁在雍正六七(1728年一1729年)两年开垦荒地580亩,后逐步增至6800余亩。后来瓜州守军不断增多,主要分布于安西卫、瓜州营、双塔堡、布隆吉、桥湾、百齐堡、踏实堡、惠回堡、赤斤等地。雍正二年(1724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青海善后十三事之一为“请发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军罪当遣者,尽行发往大通河、布隆吉尔垦种”。后经总理事务犬臣等会议决定,大通河沿岸令驻军子弟及民人开垦耕种,“惟布隆吉尔距边远,应令遣犯佥妻发往,官给籽种,屯垦三年后起科如例”。五省军罪及家属,全部遣往布隆吉尔,为清代安西遣犯屯田之始。嗣后,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开始,吐鲁番回民(维吾尔族人)在头目额敏和卓率领之下,总计9264人移居瓜州,为瓜州第二批移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吐鲁番回民被遣返原籍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御史刘宗魏奏请部分遣犯再行发配至瓜州屯垦,“交驻防将军等管辖”。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湖北武昌府属马迹岭地方有吴姓大族,“盘踞为匪,怙恶不悛”,被移交安西府属渊泉县收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甘肃巡抚明徳奏云“(瓜州)遣犯甚多,难以安顿”,请求改发乌鲁木齐屯区。故安西部分遣犯又被配发至新疆。清代瓜州遣移人员除回民之外,其他史料没有明确数字,根据新屯地亩等情况推测,大约3万余人。
  兴修水利
  清代在疏勒河上游修建2条大渠,即靖逆东渠和西渠。东渠入玉门,西渠入瓜州。西渠在三道沟一带又变为双岔,一岔至三道沟、河东乡一带,另一岔至桥湾。从桥湾到小湾、安家窝铺又派生回民南渠、回民北渠、余丁渠3条大渠。回民南渠、回民北渠从小湾、安家窝铺至回民五堡,又开了4条支渠,至瓜州营一带又开了7条支渠。同时,在各段建坝修闸,调控水量,为绿洲灌溉和屯田发展配置了水利资源。
  营造城池
  雍正四年(1726年),河西局势初定,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边安西(今瓜州)、敦煌诸地,相度地利,题请改安西卫。乾隆年间,进一步划分工区,集中开发,瓜州地方的头工、二工、三工、四工、五工、六工、七工、八工、九工、十工就此产生。修建了双塔堡、桥湾堡、柳沟堡、新百齐堡、小湾堡、瓜州堡等20余座城堡。
  清代在瓜州修筑的城堡,今保留遗迹者有10余座,现介绍以下几座:
  清安西柳沟堡,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位于今三道沟镇四道沟村,夯土版筑,平面呈正方形,长宽皆为190米,面积36100平方米。开南门,四角有角墩,四面有马面8个。该地因天然水沟多,遍生柳树,俗名曰柳沟,该堡曰柳沟堡。
  清安西镇城,位于今布隆吉乡政府东1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1090米,南北宽91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城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
  桥湾城,呈长方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22米,面积39040平方米。通高7.5米,四角有角墩,城四面有马面,南北城门外有瓮城。建于雍正十年(1732年)。同年,敕建永宁寺于城西北隅,系清廷钦差理藩员郎鄂敏、笔帖式兆禧监造,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粮仓和督行运行暑。
  清踏实城,面积71230平方米。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该城驻清兵100名,每2名给房1间,城内共有房屋200间。双塔堡,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东距布隆吉城约15公里。清人曾描述其地说,回路东西,河水弯环,林木葱茜。
  百齐堡为青墩峡口路通哈密最紧要的隘口原设把总1员,领兵100名驻守,但因疏勒河水不能流至百齐保,断流时节驻扎人马常无水可饮,无法驻扎,加之清廷在上游移民垦荒,筑坝拦水,逼水进人新瓜州,百齐保更加干涸,故而将原百齐堡向东南挪移约10公里,以便瓜州之水能受益百齐堡,并在新旧百齐堡之间添设4座墩台,每墩台设兵5名,担负传递军情的任务。
  清六工城,位于今南岔乡六工村西南3公里处,长360米,宽280米,面积100800平方米,是清代加固维修的一座新城。该城旧迹为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和三国曹魏时期的宜禾都尉府城,清代重新利用之。
  瓜州遗存清代城保,大部分为雍正五年(1727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所建。清政府专门委派吏部郎中马尔泰、光禄少卿汪隆、临洮知府白讷为总监亲自督造瓜州、敦煌一带的城堡,下面还有具体监修官事留之于令的诗咏,如汪漋写的《城工告成四首》《双塔堡》《踏实堡》《惠回堡》马尔泰写的《安西杂咏并序》(四首),沈青崖写的《桥湾城》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在瓜州办理各务人员,除王全臣以外,还有安西镇总兵张嘉翰、瓜州营参将卫维康、安西州同知孙翼、知州杨肇熙、安西卫守备王玮等人。
  清代瓜州绿洲的开发
  “康乾盛世”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朝廷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及汉文化输人西北,使这一块土地在雍正年间得以开发,奠定了瓜州绿洲的雏形。雍正十年(1732年)“安置吐鲁番回民于瓜州”此回民指维吾尔族,其分散于安西城西南东西20余里、南北40余里的流水沉积层地带。清廷官员将已开垦的3.5万亩土地交其耕种,督令其继续修建庄保开垦荒地,种植小麦、青稞、瓜菜等农作物,并发放耕牛马乳牛羊大锅刨锄犁、铁铧箩筛镰刀、水桶、石磨、石磙、绳索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组织其进行农耕生产,疏浚河道筑大小坝10条,开挖比栉渠、崇墉渠、千仓渠、万箱渠4条支渠。通过回汉民共同努力瓜州绿洲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可垦之地逐渐被开发出来。雍正十二年(1734年),瓜州有耕地8万亩。今天的瓜州绿洲的总体面貌基本被勾勒出来了。乾隆年间,绿洲进一步扩大,不断得到巩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乾隆之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西北管理逐步流于形式,瓜州绿洲遭到严重破坏。同治年间,青海回民猎户马文录盘踞青头山,勾结安西惠回堡猎勇举兵攻占肃州,不断向西渗透,瓜州、敦煌俱遭战祸。同治十年(1871年)春,左宗棠大军集结肃州,以百营官兵攻打8个多月,马文录投降,瓜州诸地才暂得安宁。同治年间,陕西回民白彦虎起事,“甘肃土匪二十万, 蔓及延、榆、绥一带”,“凶悍殊常”,“而玉关内外竟无完土,军民之勤劳涂炭亦极矣”。
  (李旭东王曙)

知识出处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中对人物春秋、文物古迹、诗词题记、瀚海景观、乡风民俗、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相关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
王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嘴尔丹
相关人物
孙思克
相关人物
博霁
相关人物
朗谈
相关人物
苏北海
相关人物
岳钟琪
相关人物
张嘉翰
相关人物
赵良辅
相关人物
邹文麟
相关人物
王玮
相关人物
杨汝壁
相关人物
罗名舜
相关人物
廖英
相关人物
童嘉模
相关人物
孙继宗
相关人物
宋可进
相关人物
潘之善
相关人物
年羹尧
相关人物
鄂敏
相关人物
马尔泰
相关人物
沈青崖
相关人物
张嘉翰
相关人物
卫维康
相关人物
孙翼
相关人物
杨肇熙
相关人物
瓜州
相关地名
嘉峪关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