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遗存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古城》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045
颗粒名称:
1.遗存情况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
页码:
85-88
摘要:
这处古城遗址位于南岔乡六工村西约13千米的戈壁及风蚀相间地带,当地百姓有“沙压了巴州,显出了沙洲”之说,故我们将该城命名为巴州城,该城南距芦草沟约10.3千米,西北距巴州一号烽约2千米,该城建于芦草沟故河道的中间地带,河道干涸、沟壑宛在、植被稀疏,地表呈严重的风蚀地。
关键词:
遗存情况
巴州古城
内容
这处古城遗址位于南岔乡六工村西约13千米的戈壁及风蚀相间地带,当地百姓有“沙压了巴州,显出了沙洲”之说,故我们将该城命名为巴州城,该城南距芦草沟约10.3千米,西北距巴州一号烽约2千米,该城建于芦草沟故河道的中间地带,河道干涸、沟壑宛在、植被稀疏,地表呈严重的风蚀地。
(1)城址遗存:这处古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城墻走向清晰,古城形制脉络基本可以辨认,城略呈正方形,东墙长296米,西墙296米,北墙294米,周长1171米,总面积87884平方米。东墙残高1・2~3米不等,南端及北端保存较完好,中段被风沙切割的较为严重,东墙外6.9米处发现小隔墙,宽0.8米,与东墙平行并列。北墙残高1.2-2.5米不等,底宽同于东墙3.9米〜4.6米不等。北墙有两处马面,中段似有一门,其宽度因部分残缺难以测量,西北角有角墩,向西突出4.9米,西墙残高1.2〜2.6米不等,西墙底宽与东墙相同,西墙外4.6米处,发现一南北走向的低矮的小隔墙,宽0.8米,与主城墙平行并列。西墙中部有城门,为小瓮城之形制,东西长9米,南北宽13.6米,城门西侧各有一个马面。南墙残高1.2〜2.4米,不等。墙底宽与西墙相同,南墙因呈东西走向,部分墙基被风沙切割成低洼的凹槽. 北墙亦有类似情形,南墙有两处马面。
(2)院落遗存:城中部西侧,有一处较大的院落遗存,院内房屋相连成片,院落坐北向南,留有南门。院落略呈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50米,房屋呈“凹”字形分布,有大小房址20余间,形成四合院落,房屋墙基残高0.8〜2.9米不等,灰炭层堆积物厚达2.5米左右,地面散见大量的灰陶片、褐色陶片、红陶片、石杵等物。
从院落的规模、形制、文化面貌以及设置位置推断,有可能是当时县址的官署所在地。
(3)窑址遗存: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城除东墙内外没有发现窑址,北、西、南墙的分布区内均发现了窑址。其中:北墙共发现两处窑址,北墙西侧窑巴州古城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址,南北长3.4米,东西宽2米,窑址残高不详。其侧另一窑址,南北长3.7米,东西宽1.5米,西墙墙基的南段一连发现有4处窑址(其中较大者南北长4.8米,中宽2米),西南角发现有3处窑址,其窑址的窑壁残存断面处呈青灰色,西墙北段内侧,有一大型窑址,呈环状分布,似为圆形窑址,直径约为6米左右。窑壁残破断面及遍地散落的窑壁残渣,土质呈红色烧土,该窑似为烧制砖瓦一类的窑型之一。南墙墙基的分布走向上,即南墙西段内侧一连四处窑址,窑壁断面呈青灰色烧土,窑形呈不规则钝角三角形,或呈不规则鸭蛋形,窑壁青灰色烧土厚12厘米,其中较大者,南北长4.9米,东西最宽处2.7米,最窄处85厘米,南墙东段有3处窑址,窑壁下大上小有收份,残高50厘米不等。其形制略同前。
该城址墙基走向的四隅范围内共有大小窑址14座,其中13座为小型窑址,从其窑的规模和形制以及窑内出土物来看,似为陶窑窑址,另一大型窑址则为烧制砖瓦的窑址。从窑址周围散落的大量灰、褐、红、黑陶片及窑址规模来看,这里曾一度是供应当时周边部分郡县陶器具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陶中心,从文化遗存的堆积叠压关系来看,城址应略早于窑址,窑址或许是城址废弃后之遗存,从窑址的形制及出土物的文化面貌来看,该窑址是同一时期的遗存,或为该城废弃后,作为一处深藏于芦草沟流域中部的手工制陶作坊。在当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这里也貝备了烧制陶器的合适的土质和应有的燃料来源。同吋,也位于周边郡县和汉代敦煌郡与东邻郡县的交通要道,商贾往来,互通有无,也在情理之中。
(4)地表遗物及其文化面貌:该城址内外散见大量的灰陶片、灰褐色陶片、红陶片,尤其在城墙东南角发现一灰褐色陶片上有一刻划的文字,上书“侯”字,字迹清晰完整,其书风为汉隶风格,行笔熟练流畅,似为当时制陶者所为。可辨器型有碗、罐、盆、钵、瓮等。还发现有铜弩机、铜带扣、铜手镯、铜箭头、铜簪、铜带钩等物,铜带扣有桃型和斧型两种。还发现有石杵及几种类型的残石磨盘,银戒指等,从发现器物的类型来看,主要为生产,生活用具用品和军事防卫用品。
从所见到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的文化特征来看,为两汉至魏晋时期文化面貌,尤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有汉隶风格的刻字陶片,更是辨别其文化面貌的有力证据。
(5)相关遗存:在巴州城址的周围10千米范围内共分布着3处小型城址,多处小型房址,4座规模较大的烽燧,小城址和烽燧的文化特征以两汉ー魏为主。在该城的东、南、西三面还分布着大量的古墓葬,从其墓葬地表封土、莹圈和被盗的墓道及出土物来看,也是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特点。
该城址外围的部分区域还可见到古代渠道、道路、弃耕地的遗迹。或为风蚀地、或为平坦的粘土地面,地面上覆盖着各色陶片,或疏或密,绵延不绝,数十千米内,随处可见。
知识出处
《瓜州古城》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