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锁阳城遗产区遗存及周边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古城》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023
颗粒名称:
锁阳城遗产区遗存及周边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8
页码:
43-56
摘要:
锁阳城遗址区域可分为锁阳城城址区、塔尔寺遗址区、农业灌溉渠系遗址区、锁阳城墓群区四部分。
关键词:
锁阳城
遗址
内容
(一)锁阳城遗产区分布
锁阳城遗址区域可分为锁阳城城址区、塔尔寺遗址区、农业灌溉渠系遗址区、锁阳城墓群区四部分。
1.锁阳城城址区锁阳城城址区分内城、外城、羊马城、1号遗址、2号遗址。
(1)内城
内城为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493.6米,西墙长576米,南墙长457.3米,北墙长534米,面积28.5万平方米。墙基宽19米,残咼9~12.5米不等,顶宽3~4・5米不等。现存遗迹主要墙体的建筑方法为夯土版筑,补筑和重修的墙体则采用土坯垒砌和夯土版筑的方法。城内偏东筑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将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个部分,隔墙北段设有城门,是内城东西两部分的通道。
内城城垣皆筑马而,共有24座。马面是我国古代城池建筑中的一种创造,约兴起于北朝,沿用至近代,敦煌莫高窟北魏洞窟的壁画上就有城垣所筑马面的形象。马面实际上是在主体墻垣上加设的若干墩台,与墻等高,一般突出墙体之外数米。它不仅可起到支撑墻段的作用,使墻垣更为坚实稳固,更重要的是凭借此可从正面、侧面几个不同的方向迎击攻城敌军,大大增强了城垣的抵御、防守能力。
内城四角均有角墩,西南角和西北角各设一个瓮城。西墙中段和北墙中段各开一城门,城门处均有瓮城护卫。从四个瓮城设置的方位看,这里是城市建筑的重点防区,这一独特的形制在国内尚属首例。在西北角墩之上,有用土坯砌成的一座瞭望墩,高出城墙达8米,这是锁阳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该城瞭望敌情、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内城现存的形制和遗迹及勘探结果表明,进入内城北门向南有一条南北大道,与进入内城西门的东西大道相通,形成了内城的交通主干道。在主干道的不同地段有辅道和巷道相通。内城的西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房屋遗迹和灰炭层堆积物,灰炭层的厚度达4〜7米不等。内城的东城房屋遗迹和灰炭层堆积物相对较少。东半城的东南角内筑有一个小城,面积不到东半城的五分之一,墙垣东段倒塌,墙基尚存,从其遗迹和方位看,也是该城的重点防守区域之一。东城南侧有宽敞高大的两处建筑台基,建筑台基的四周有道路环绕并与两城相通。从内城的东城和西城的位置及遗迹看,东城为衙署所在地,也是该城最高指挥机关的所在地,西城应为居民和市井居住区和活动区。从内城的各类遗迹、文化面貌、考古勘探及碳14测定的结果来看,内城与外城同属于一个时代序列,即兴建于西晋,兴盛于隋唐,直至延续至西夏。
(2)外城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长530.5米,西墙长649.9米,南墙东段长497.6米,西段长452.8米,北墙总长1178.6米,总面积76.6万平方10米。墙基宽4〜6米不等,残高4~11米不等。墙体均为夯土版筑,夯层厚6~7cm, 土质颗粒度较细密,与内城夯层厚、土质颗粒粗形成鲜明的差别。在外城的中段和内城西北角墩处有一道东西向的墙体,将外城分为南北两城,是外城形制布局中不同功能区域严格划分的遗存。从建筑规模与考古勘探结果看,外城应为唐代鼎盛时期的建筑遗迹,该墙体被损毁后,后期没有明显的修补夯筑痕迹,城墙坍毁部分约占全城三分之一,尤其是外城的南墙损毁最为严重,损毁的主要原因是城南长山子山间暴雨形成的洪水将墙体冲毁,城内厚达0.7米的洪水泥沙沉积层和水毁墙体说明了这一问题,外城内的房屋建筑遗迹多被洪水冲毁,只在内城西墙外可见部分建筑物和院落遗迹。外城四角均有角墩,从现存遗迹及勘探结果看,外城的东墙中段开有一城门,城门有瓮城护卫。北墙东段拐角处另开有北门,地面有明显的踩踏面。
(3)羊马城
羊马城在内城东、南、北墙外侧均有残存,墙体高1.6-3.2米不等,墙体厚度1.5〜2.2米不等。属于主城的附属建筑,为唐代城市形制之一,是战时的防御工事和养畜之所,既环保卫生,又可增强防卫能力。羊马城没有后代重修痕迹。锁阳城羊马城的设置,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又构筑了一道防御工事,羊马城将内城的北门环围,增加了内城的防卫功能,同时对外城过往的商旅和人员往来起到了疏导和隔离的作用,使锁阳城内线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特征,是锁阳城内线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堡子(1号堡子、2号堡子)
堡子共有两座,间距约80米,分布在外城的西北角。建筑平面呈方形,面积为11x14平方米和12x15平方米,四面墙体高8.6〜10米不等,夯土层厚0.12米。从夯层厚度以及墙内夹杂有两晋时期的陶片来看,时代与锁阳城内、外城为同期建筑。从现存遗迹的位置和形制看,应为锁阳城外城11西北流动岗哨的弩台遗址或外部无法及时进城人员的临时“避难所”,兄锁阳城外围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锁阳古城的总体布局,建筑序列和建筑群的区划,是经过全方位的统筹安排,较好地表现出城市布局的整体性与和谐美,其功能区区划分明,功能完善,在形制布局中各功能区错落有致,自成体系。同时, 在形制布局中有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垒高耸,形势险峻,层层设防,回环复杂,易守难攻,重点区域重点防守,表现出古代城市的封闭性特征和防御性特征,是中国西部土筑建筑史上的典型范例。
2.塔尔寺遗址区
塔尔寺遗址区西距锁阳城城址一千米,寺门南向,留存残基。东西两侧残存鼓楼及钟楼建筑台基和僧房遗址。寺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6.41米,南北宽104.45米,面积15292.5平方米。寺院前部现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残存大塔一座,残高14.5米,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下部为须弥座,大塔北侧残存小塔十一座。整个建筑中轴对称,与中原一带寺院如出ー辙。塔型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据当地老人说:20世纪40年代,大塔塔身被俄国人拆开,盗走大量的经卷及字画,数月内,散落的经卷还遍地飘零。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月余。《重修肃塔尔寺遗址12州新志•柳沟卫》古迹条载:“唐朝断碑,在寺基内,字画不甚剥落。一面逼真唐体,虽未为唐人之极佳者,而断非唐后之书,因首尾残缺,仅存中段,文义不能联贯,而总系大中时复河、淳,张义潮归唐授爵,大兴屯垦水利疏通,荷锸如云,万亿京坻,称功颂德等语。其一面,字体流入五代宋初,文义与前略相仿,似颂曹议金之语……”从以上记载说明‘塔尔寺遗址在唐初玄奘西行取经时就已存在,从以上两条记载当中,可以看出塔尔寺遗址是唐初瓜州城官员和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说“凡有许愿,莫不灵验”。玄奘西行取经在这里讲经说法时,曾在佛殿内的弥勒像前祈求佛祖的保佑;同时,据“唐朝断碑”的记载:唐、五代时期张议潮、曹议金在瓜州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事迹。
从塔尔寺遗址的小塔里出土的泥梵塔中,发现了泥板印刷在宣纸上的西夏文“六字真言”,由此可以证明,塔尔寺的主要建筑遗迹是在西夏时期完成的,这和锁阳城遗址周边在西夏时期开凿的东千佛洞石窟、碱泉子石窟、旱峡石窟、榆林窟等四处石窟的发展和兴盛相一致。由于元、明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在瓜沙一带拉锯式战争不断,社会不安定,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另据《法苑珠林》记载:北周时瓜州城东有大塔,塔内藏有从印度、西域传来的佛舍利,同时,在早年的大塔后侧的盗洞中发现了早期的大塔中包着一个小塔,地层台基3米以下发现了唐代素面地砖。从以上遗迹和勘探考古的情况看,塔尔寺现存的建筑遗迹,是在北周、唐、五代建筑的基础上西夏又增修和重建的。
此外,从塔尔寺残存的遗迹和历史记载看,这里至少经历了北周、唐、五代、西夏、元、明等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处佛教遗迹的兴衰与锁阳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一致。
3.锁阳城遗址周边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
锁阳城一带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主要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13古城支渠、斗渠、毛渠等。其水系发源于青海省的疏勒南山,位于锁阳城东南51千米处的昌马冲积扇上缘山口的古河道,西汉时叫做籍端水,东汉时称为冥水,唐宋时官名仍称冥水,唯当地俗名称独利河和都河,是锁阳城水利灌溉系统的上游水源地。其渠系从锁阳城东七千米处拦水筑坝,向西修渠分水,其渠道分南、北、中三路向西引水,直至锁阳城以西的踏实农场和锁阳城镇农丰村一带,仍有古代的渠道分布,据粗略估计,锁阳城干渠和支渠的总长度大约在90千米,在干渠和支渠的两侧,随形就势,因地制宜,又修筑了许多斗渠和毛渠,灌溉了锁阳城遗址周边方圆约60平方千米的耕地,据甘肃沙漠研究所统计,在汉唐时期锁阳城周边的可耕地40余万亩。
据“唐朝断碑”和《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载,及现存地面遗迹和考古勘探的情况看,大约在汉晋时期,这里便开始了农业生产。同时,为了保障农田所需水资源,并从上游疏浚拦水、筑坝起塘,修渠垦田,引水灌溉,从而形成了现在地面上所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农业灌溉体系。
综上所述,锁阳城一带的农业灌溉体系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水利遗迹,也是丝绸之路上较为完好的古代农业水利灌溉体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代表性遗存,它的独特性和完好程度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4.锁阳城墓群
锁阳城墓群主要分布在锁阳城南面和东南面,在南北宽5千米,东西长16千米的范围内,分布了2157座墓葬,墓群规模大,形制复杂。从墓葬区地表的遗迹和部分遭到盗掘的墓葬看,其墓葬以东汉、魏晋、唐为主。目前,还没有进行过正式的勘探发掘。从1996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地砖、丝绸、瓷器、钱币等文物判断,该墓葬属唐代时期的遗存,墓室为砖石墓,穹窿顶,墓室内有棺床一男性骨架一具,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推断,墓主人可能是具有较高14身份或地位的人物,葬制的规格高,随葬的唐三彩精美绝伦,其造型逼真生动,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珍品。
(二)锁阳城遗址周边文化遗产
在锁阳城周边分布有东千佛洞、榆林窟、破城子古城、踏实墓群、碱泉子石窟和旱峡石窟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锁阳城东22千米处,距县城88千米,洞窟开凿于长山子北麓的古河道两岸。现存23窟,东崖14窟,西崖9窟。保存有彩塑和壁画的有9个窟,其中西夏5窟,元1窟,清3窟。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彩塑38身,尤以内容丰富、技术精湛的西夏2、5、7窟的水月观音变、涅槃变、说法图、玄奘取经图、接引佛、坛城、曼荼罗等壁画内容称绝于世,是西夏中、晚期佛教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吸收了中原、西域、西藏、印度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艺术风格。其密宗佛教壁画可弥补莫高、榆林二窟之不足,是一座精美的不可多得的西夏艺术宝库,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瓜州县城南68千米处的榆林河峡谷中,因两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窟开凿在峡谷的东西两崖,现存洞窟42个,开凿年代至今虽无文字可考证,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开凿和绘塑。洞窟内现存彩塑259身、壁画4200余平方米。榆林窟与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唐25窟南北壁的经变画成为敦煌艺术的代表作,西夏2、3、29窟绘画技法高超、技艺精湛,代表了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小千佛洞,俗称下洞子,位于榆林窟西北12千米处的榆林河峡谷中。
15现存13窟,其中,画窟11窟,空窟2窟,开凿年代同榆林窟,与榆林窟同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总面积226.8平方米,彩绘佛像图1128铺,彩塑造像11身,1窟有中心柱。1943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夏鼐、阎文儒亲临考察,鉴定认为“皆元魏遗制也”。唐五代时重修彩绘壁画。
锁阳城遗址周边的文物点还有破城子遗址、踏实墓群、碱泉子石窟、旱峡石窟、转台庄子遗址、马行(hang )井城遗址、冥安城遗址、马圈古城遗址等,后面有详细介绍。
知识出处
《瓜州古城》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