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禅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唯一号: 291835020220000258
作品名称: 北禅寺
其他名称: 永昌寺;北禅院
文件路径: 2918/01/object/PDF/2918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04.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元明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北禅寺,又名永昌寺、北禅院。北禅寺位于伏家镇,背依紫荆山,足履天河,左携云烟峡,右扶海龙山。山上古柏蔽日,曲径通幽,登寺远眺,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尽收眼底。在古代是天下名刹。元明时期香火盛极一时。 紫荆山占地5.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以苍松古柏、千年紫荆、万年红豆杉和北禅古刹著称。据史载,西魏时前山生紫荆,繁而古老,遍山古柏幽林,古刹隐匿绿波。杂花奇树,相映成趣。山路崎岖,曲径通幽。登山怀古而思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据《徽县志》载:“寺院建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年),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重修,至元时香火鼎盛。最盛时有寺僧300人,大小庙宇200余间,僧田80余亩。全寺佛殿三进三出,气势宏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满墙彩绘佛像壁画,皆出自佛经故事。大殿顶上有身负宝瓶的大象与各种兽吻。正殿门窗上雕刻花草、人物,风格迥异,栩栩如生。院内石碑林立,书文奇绝,形成一个古朴典雅、雄浑壮观的佛教建筑群落。 明宪宗成化年间,陕西永寿县云齐寺王禅师云游至北禅寺,于徽州全境募化生铁,又专程请来陕西泾阳县铸钟师傅陈辉,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一月铸造出大铁钟一口,挂于寺内柏树林中。大铁钟高1.48米,口径1.37米,厚0.12米,重约2000千克。钟顶置双龙钮,二龙背向昂首,龙嘴及爪紧贴钟顶而卧,身躯隆起作为穿孔。钟肩有圆孔4个,直径8.5厘米,饰莲瓣图案。钟腹分上下两层,各布8等分方格,每相邻两方格间饰隆起三棱形隔梁,上层方格上部环布一周“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个篆书大字。下接楷书铭文,自右而左,分格竖写铸钟纪年、工匠及捐资人姓名,满布16方格。再下饰一绳纽弦纹,足部有钟耳8朵,耳上浮铸缠枝牡丹花纹,耳面无纹饰。钟系一次性浇铸而成,造型硕大、匀称、俊美、古朴,文字工整、清晰,钟声浑厚、响亮,余音十里,是研究明代冶铁铸造技术的实物资料。 北禅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一度为禅宗圣地。元文宗图铁睦尔封北禅寺主持高僧惠印法师为国师,执掌国师印于此。《秦州新志》曰:“惠印姓张,徽州人。幼出家,通经律,元文宗召至京师授荣禄大夫、司徒、银印,赐号真慧国师,北禅寺有碑记其事。”惠印是栗亭川(今伏家镇)人,他被封为国师一事,《徽县志》如是记载:“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永昌寺(今伏家镇北禅寺)和尚张惠印(徽州人)因精通经律,被崇尚佛教的文宗召至京城,授光禄大夫、司徒,并赐银印,赠号‘真慧国师’。文宗封惠印为国师,掌管天下僧籍,并大修永昌寺。永昌寺盛极一时。”也有其他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在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元文宗为了确立国教,诏修《经世大典》。全国学识渊博、道行高深的佛道两教名流都被召入大都展开辩论,惠印法师在此辩论中成为佼佼者而被敕封,赐银印并掌管“天下僧人僧籍”,随之永昌寺名扬天下。 据《徽县志》载:“元代,天下僧籍贮藏于此,至明清时期仍然保存完好。”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碑文载:“徽县佛教属禅宗派,清末佛教衰落。”由此看来,天下僧籍可能在民国初年才散失。 “真慧国师”晚年回乡主持北禅寺佛事,四方来北禅寺入籍的僧人很多,北禅寺声名鹊起,影响越来越大。明初,天下各寺院僧籍俱贮藏于该寺,往来僧人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当时,北禅寺的规模非常宏大,寺院周围挺拔葱茏的古柏有数万株之多,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寺内殿堂禅房三百余间,错落有致,殿内佛像庄严矗立,宏伟壮观。后其影响虽衰,但规模依旧。 如今的北禅寺虽无当年胜景,但仍有珍贵的历史遗存。在北禅寺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红豆杉,东边一株高12.5米,西边一株高11.6米,直径都在半米以上,枝叶似垂柳,树龄约千年。一株千年紫荆俗称“痒痒树”,也在晨钟暮鼓中安享岁月,印证着北禅寺当年的辉煌,在志书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金徽酒文史资料第四集的情况。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科技、上市与法务工作、基本建设、企业文化、酒乡名胜古迹名人名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