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郡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587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5
页码: 202-206

内容

吾本邑人,徽县一中毕业即留母校任教,后又考上西北师范大学。因在中学教语文,大学读了中文系。学成归里,乡关未出,先后在徽县政府和县委当秘书数年,正值仕途有望升迁之际,吾又受师长们的影响,选择了编修县志的行当。《徽县志》一修就是十多年,吾亦由青年步入中年,其中甘苦只有自知。
  长期修志不仅锻炼了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性情和毅力,养成了本人办事沉着认真,言必有据,对事物溯根求源的习性。因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之际,吾能自甘淡泊,平心静气地坐十余年修县志也是情理中事。为使资料详实准确,吾遍查了甘肃省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的相关资料,沙里淘金,筛选资料近千万字。走访、信访知情人士千余人次,采访口碑资料二百余万字。深入城乡和邻县搜集旧志资料和整理碑文百余万字。为搞调查研究,吾走遍了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行政村,徒步考察了徽县许多重要的江河和山脉,虞关乡的梁沟、太白乡的蒿川子都留下了本人的足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百三十余万字的《徽县志》是从大量的资料中沙里淘金选出来的,是从众多老前辈和知情人口中掏出来的,也是吾辈用双脚走出来的。吾不敢以“徽县通”自诩,但吾确是了解徽县历史和现状的知情人之一。
  徽县是吾故乡。有人说:“不爱家乡的人,是谈不上爱国的”。吾热爱自己的家乡,也赞同此观点。吾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对斯地一草一木吾都很有感情,自然撰修《徽县志》亦是应尽之责。对待修志,吾不敢有丝毫懈怠。出外调查,每遇相关情况都要整理成文字千方百计带回来。《徽县二十年灾情记》(赵钟灵著)就是在不允许复印的情况下,吾自省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分别抄写带回来,又进行印正点校,然后出版印刷才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早已绝迹的明代《徽郡志》更是来之不易。大陆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台北图书馆积极支持大陆地方志工作,将其所存明《徽郡志》制成缩微胶卷赠给北京图书馆,北图复制后又分存于甘肃省图书馆。吾自省图书馆将原件整理后复印带回,再以简化字排版,并进行精心点校,又请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古典文学专家赵逵夫先生写了序言。现任县长陈荣同志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印刷费用,才使此志与广大读者见了面。
  吾修志中所见徽县旧志计有五部,第一部也是现存最早的本部《徽郡志》。此志七万余字,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夏,为徽县水阳乡郭家庄人郭从道主编。郭从道,字省亭,明正德丙子(1516)科举人。历任直隶大名府通判、山西应州知州、潞安府和顺天府同知,后又升任户部员外郎、贵州按察同兵备佥事。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告老还乡后,又效力桑梓,主编了《徽郡志》。该志內容丰富,文笔精炼,评品精赅,实为陇志中难得的精品。此志多处提及“《旧志》云”等语,可见此前徽县已有志书,惜今不复见。第二部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徽州知州、辽东人邓天栋主编的《徽州志》,此志七千余字,记述简略,实为应时之作。第三部为清乾隆(1736~1795)间《徽县志》,此志断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手抄孤本,近万字,內容较少,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内。吾疑为清乾隆、嘉庆两代侍读翰林徽县先农街进士张绶所著。第四部《徽县志》成书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为徽县令浙江海盐县进士张伯魁主编。该志十万余字,体例完备,文笔流畅。张伯魁秉铎徽县时,政绩颇丰,芳流后世。他升任平凉知府后,又主编了《崆峒山志》。身为地方行政长官,每至一地,亲身修志,惠及一方,实为后世楷模。第五部为《徽县新志》,十多万字,下限止清宣统三年(1911),成书于民国13年(1924),为徽县县长、安徽肥西县人董杏林和徽县举人、徽县议会议长赵钟灵(字秀山)等人主编。此志体例新颖,记述详实,是部价值较高的信史。
  以上五部旧志,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作者的观点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书中尽管存在着诸多缺点和错误,但它们对吾辈认识徽县历史有着其它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曾经在历史上起到的“资政、存史、教化”功能在今天和明天将继续发挥作用。这是本县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吾将不遗余力,想法设法将其分期整理点校,排印出版,以飨读者。见仁见智,吾不计较。但能存史,吾愿足矣!
  梁晓明二〇〇三年十月十七日

知识出处

徽郡志

《徽郡志》

出版者: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本志是对明嘉靖四十二年编纂的《徽郡志》进行点校和说明,其中包括了舆地志、建置志、祀典志、田赋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