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电力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5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技术管理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运行管理等。
关键词: 徽县 生产管理 技术管理

内容

一、管理机构
  1972年3月徽县水利电力局电力管理站(简称电管站)成立后,生产技术管理由水电农机局(简称农机局)工程队负责。1975年3月,县水利电力局(简称水电局)成立,生产技术管理由水电局工程队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电力工程的勘测设计。1975年1月,电管站成立了电气测试组,对新建输变电设备进行测试、安装和检修。
  1980年3月,电管所成立生产技术组,接替了水利电力局工程队的职能。生产技术组下辖电气修试班,主要对用电设备定期做预防性试验,对重大设备事故进行抢修。
  1984年4月,电管站改名为徽县水电局电力管理所(简称电管所),生产技术组改为生产技术股。生产技术股统管全所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负责生产调度、安全生产检查、标准化管理、基建和整改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等项工作。并负责制订发展规划和组织职工技术培训,主抓供电站送变电工作。1985年9月成立调度室,加强了对电网的调度管理。
  1989年3月,电管所撤消各股室,设立用电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基建材料部和行政办公室三部一室。生产技术部沿袭生产技术股职权。1990年后又撤部恢复生产技术股。
  1993年4月,电力局在机构改革中把生产技术股与用电股合并为生产办公室。1995年3月成立了用电管理所,随后生产办公室又划分为生产、用电两个办公室。
  1994年10月,生产办公室实行岗位责任制,按分工设置计划、线路、安全、变电、培训、统计等六个岗位,加强了对各项管理工作的量化细化考核。
  2000年,按照国家对农电“两改一同价”的安排,徽县电力局成立了局长任指挥、生产副局长任副指挥的农电改造工程指挥部,从全局抽调技术骨干30名,设立11个工程组,对全县高低压电网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完成4417万元技改资金的投入使用任务。
  二、管理制度
  1972年3月建站后,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陆续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1980年,随着对安全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在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参照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单位各项管理制度。2002年前建立的制度有:
  1.设备检修管理制度。
  2.电网运行管理制度。
  3.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4.输变电配电设备定级管理制度。
  5.技术资料及管理制度。
  6.线损管理制度与考核管理办法。
  7.供电站管理制度。
  8.低压漏电保护器管理制度。
  9.备品备件及工器具管理制度。
  记录有:
  1.线路设备巡视记录。
  2.树木修剪记录。
  3.线路交叉跨越测量记录。
  4.春检记录。
  5.用电营业普查记录。
  6.线路工作票记录。
  7.备用电源管理记录。
  8.运行分析和安全生产活动记录。
  三、运行管理
  (一)线路运行
  线路运行管理主要是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及时掌握线路在运行中的缺陷和电网负荷情况的变化及基础资料的管理。1980年以前,电管站对线路实行分片管理的办法,各供电单位按管理区域范围对线路进行运行维护,每月组织线路工巡线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1980年后,各供电站除每月一次定期巡线外,并增加了夜间巡线和特殊天气巡视次数。给巡线人员发放巡线手册,对缺陷进行统计。每月由供电站站长主持召集一次安全会,总结和分析当月线路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1983年4月,组织专人集中力量收集整理10千伏电网技术资料,经过两年多时间深入基层的细致工作,初步建立了10千伏线路走向图、杆型表等技术资料。
  1983年起,组织人员制定了《徽县农村电气化十年、二十年远景规划》,为徽县电力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1988年开始,按照省地电力部门“关于深入开展农电标准化管理的通知”要求,县电管所认真组织开展了农电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编制了农电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取得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全所职工严格按《甘肃省农电标准化标准》组织施工,用三年多时间,使所属三座35千伏变电站、266条637.39公里10千伏线路和全部10千伏供电台区通过了省地电力局的合格验收。
  1989年10月,针对个别巡线人员不按规定巡线,电管所及时纠正了这一问题。重新下发了35千伏线路两个月巡线一次,10千伏线路每月巡线一次,0.4千伏线路由农电站半月巡线一次的规定。重申线路工在巡视中必须逐线逐杆巡视检查,对线路要了如指掌,严禁走过场,并建立线路运行档案,层层落实责任制。
  1991年8月,电管所下发《线路运行人员月工作标准法》,进一步明确了线路巡视人员每月巡线内容、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
  2000年5月,根据徽县电力发展现状,又组织人员制定了《徽县农村电气化“十五”计划暨2010年远景规划》。
  (二)变电运行变电运行工作的重点是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运行人员每日定时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各种记录,认真执行调度下达的各项命令。
  1974年5月,伏镇变电站投入运行,先后建立起各种运行管理制度和巡视记录。随着泥阳、高桥等35千伏变电站陆续建成投运后,加强了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从1978年开始,电管站多次在伏家镇变电站举办变电人员培训班,对各变电站运行人员进行轮训,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操作,提高运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1988年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中,对各种制度进行充实修改,规范了19种记录,完善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对变电区设备进行评级,落实责任,实行挂牌管理。1991年8月,电管所下发《变电运行人员日工作标准法》,明确规定变电运行人员每日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坚持每年在变电站之间开展“争先创优”和创建“双文明”单位劳动竞赛活动。2002年,各变电站建立了以下管理制度和记录。
  八项管理制度:
  1.值班制度。
  2.交接班制度。
  3.巡回检查制度。
  4.操作监护制度。
  5.设备定期维护试验制度。
  6.缺陷管理制度。
  7.技术培训制度。
  8.变电站人员岗位责任制。
  十九种记录:
  1.变电运行人员交接班记录。
  2.变电运行值班记录。
  3.变电运行月报表。
  4.变电站倒闸操作票。
  5.油开关跳闸及检修记录。
  6.命令指示记录。
  7.设备操作记录。
  8.事故记录。
  9.工作票办理登记记录。
  10.变电站第一种工作票。
  11.变电站第二种工作票。
  12.反事故演习记录。
  13.现场考问记录。
  14.设备检修及试验记录。
  15.避雷器动作次数记录。
  16.设备缺陷与处理记录。
  17.继电保护装置及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记录。
  18.变电设备评级表。
  19.工器具检查试验记录。

知识出处

徽县电力志

《徽县电力志》

出版者: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10章44节,外加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共20余万字。其表现手法为序、述、记、志、传、图、表、录、照片等多种体裁并用,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内容包括机构沿革、电力网建设和管理、多种经营、职工队伍和文化生活、党群组织和人物等诸方面,从机构横向和历史的纵向,对徽县电力事业进行了多方位的系统介绍。通过文字和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徽县电力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可以看到聪明睿智、吃苦耐劳的电力人在徽县这块热土上传播光明的业绩。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