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电力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50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26
页码: 93-11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徽县电力生产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调度与通讯、基本建设、电力扶贫等。
关键词: 徽县 电力 生产管理

内容

第一节 生产技术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72年3月徽县水利电力局电力管理站(简称电管站)成立后,生产技术管理由水电农机局(简称农机局)工程队负责。1975年3月,县水利电力局(简称水电局)成立,生产技术管理由水电局工程队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电力工程的勘测设计。1975年1月,电管站成立了电气测试组,对新建输变电设备进行测试、安装和检修。
  1980年3月,电管所成立生产技术组,接替了水利电力局工程队的职能。生产技术组下辖电气修试班,主要对用电设备定期做预防性试验,对重大设备事故进行抢修。
  1984年4月,电管站改名为徽县水电局电力管理所(简称电管所),生产技术组改为生产技术股。生产技术股统管全所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负责生产调度、安全生产检查、标准化管理、基建和整改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等项工作。并负责制订发展规划和组织职工技术培训,主抓供电站送变电工作。1985年9月成立调度室,加强了对电网的调度管理。
  1989年3月,电管所撤消各股室,设立用电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基建材料部和行政办公室三部一室。生产技术部沿袭生产技术股职权。1990年后又撤部恢复生产技术股。
  1993年4月,电力局在机构改革中把生产技术股与用电股合并为生产办公室。1995年3月成立了用电管理所,随后生产办公室又划分为生产、用电两个办公室。
  1994年10月,生产办公室实行岗位责任制,按分工设置计划、线路、安全、变电、培训、统计等六个岗位,加强了对各项管理工作的量化细化考核。
  2000年,按照国家对农电“两改一同价”的安排,徽县电力局成立了局长任指挥、生产副局长任副指挥的农电改造工程指挥部,从全局抽调技术骨干30名,设立11个工程组,对全县高低压电网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完成4417万元技改资金的投入使用任务。
  二、管理制度
  1972年3月建站后,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陆续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1980年,随着对安全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在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参照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单位各项管理制度。2002年前建立的制度有:
  1.设备检修管理制度。
  2.电网运行管理制度。
  3.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4.输变电配电设备定级管理制度。
  5.技术资料及管理制度。
  6.线损管理制度与考核管理办法。
  7.供电站管理制度。
  8.低压漏电保护器管理制度。
  9.备品备件及工器具管理制度。
  记录有:
  1.线路设备巡视记录。
  2.树木修剪记录。
  3.线路交叉跨越测量记录。
  4.春检记录。
  5.用电营业普查记录。
  6.线路工作票记录。
  7.备用电源管理记录。
  8.运行分析和安全生产活动记录。
  三、运行管理
  (一)线路运行
  线路运行管理主要是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及时掌握线路在运行中的缺陷和电网负荷情况的变化及基础资料的管理。1980年以前,电管站对线路实行分片管理的办法,各供电单位按管理区域范围对线路进行运行维护,每月组织线路工巡线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1980年后,各供电站除每月一次定期巡线外,并增加了夜间巡线和特殊天气巡视次数。给巡线人员发放巡线手册,对缺陷进行统计。每月由供电站站长主持召集一次安全会,总结和分析当月线路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1983年4月,组织专人集中力量收集整理10千伏电网技术资料,经过两年多时间深入基层的细致工作,初步建立了10千伏线路走向图、杆型表等技术资料。
  1983年起,组织人员制定了《徽县农村电气化十年、二十年远景规划》,为徽县电力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1988年开始,按照省地电力部门“关于深入开展农电标准化管理的通知”要求,县电管所认真组织开展了农电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编制了农电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取得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全所职工严格按《甘肃省农电标准化标准》组织施工,用三年多时间,使所属三座35千伏变电站、266条637.39公里10千伏线路和全部10千伏供电台区通过了省地电力局的合格验收。
  1989年10月,针对个别巡线人员不按规定巡线,电管所及时纠正了这一问题。重新下发了35千伏线路两个月巡线一次,10千伏线路每月巡线一次,0.4千伏线路由农电站半月巡线一次的规定。重申线路工在巡视中必须逐线逐杆巡视检查,对线路要了如指掌,严禁走过场,并建立线路运行档案,层层落实责任制。
  1991年8月,电管所下发《线路运行人员月工作标准法》,进一步明确了线路巡视人员每月巡线内容、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
  2000年5月,根据徽县电力发展现状,又组织人员制定了《徽县农村电气化“十五”计划暨2010年远景规划》。
  (二)变电运行变电运行工作的重点是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运行人员每日定时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各种记录,认真执行调度下达的各项命令。
  1974年5月,伏镇变电站投入运行,先后建立起各种运行管理制度和巡视记录。随着泥阳、高桥等35千伏变电站陆续建成投运后,加强了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从1978年开始,电管站多次在伏家镇变电站举办变电人员培训班,对各变电站运行人员进行轮训,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操作,提高运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1988年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中,对各种制度进行充实修改,规范了19种记录,完善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对变电区设备进行评级,落实责任,实行挂牌管理。1991年8月,电管所下发《变电运行人员日工作标准法》,明确规定变电运行人员每日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坚持每年在变电站之间开展“争先创优”和创建“双文明”单位劳动竞赛活动。2002年,各变电站建立了以下管理制度和记录。
  八项管理制度:
  1.值班制度。
  2.交接班制度。
  3.巡回检查制度。
  4.操作监护制度。
  5.设备定期维护试验制度。
  6.缺陷管理制度。
  7.技术培训制度。
  8.变电站人员岗位责任制。
  十九种记录:
  1.变电运行人员交接班记录。
  2.变电运行值班记录。
  3.变电运行月报表。
  4.变电站倒闸操作票。
  5.油开关跳闸及检修记录。
  6.命令指示记录。
  7.设备操作记录。
  8.事故记录。
  9.工作票办理登记记录。
  10.变电站第一种工作票。
  11.变电站第二种工作票。
  12.反事故演习记录。
  13.现场考问记录。
  14.设备检修及试验记录。
  15.避雷器动作次数记录。
  16.设备缺陷与处理记录。
  17.继电保护装置及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记录。
  18.变电设备评级表。
  19.工器具检查试验记录。
  第二节 安全管理
  一、安全监察机构
  1972年至1980年,电管站设置一名总安全员,协助站长抓全站安全工作。各基层单位确定一名兼职安全员,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检查督促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1981年后,安全工作得到了加强,层层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规定电管站站长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调整和充实了专职与兼职安全员,全站初步形成了安全网。
  1993年,健全了以局长为主的徽县电力网生产管理体系,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使安全工作形成主管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总安全员日常抓,基层领导和兼职安全员岗位抓的三级安全责任保障网络。
  二、安全生产
  1972年1月通电以来,安全生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建站初期,随着农电建设的逐年发展,供电范围不断扩大,电管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建立和健全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由于建设速度快,工作中明显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生产倾向。在10千伏线路上还有不少的“卡脖子”线和木质电杆,供电设备简陋,线路基础差。尤其在农村低压电网中,不规则的木电杆和破股线、铁丝线随处可见。电力线和广播线同杆(处)架设、交叉现象严重,给农村安全用电造成极大的威胁。1980年前,农村低压触电事故不断发生。至1979年底,农村低压触电事故和设备烧毁事故共发生21次。
  1980年春季,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和上级部门“安全工作要整顿”的指示,徽县电管站大力开展整顿工作,坚持在全年安全生产中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生产指挥系统和安全责任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加大了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各项工作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和交接班制度、设备巡视检查制度与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度),把防止“五种恶性事故”(人身伤亡、主要设备损坏、大面积停电、倒杆断线和误操作)作为全年安全生产的主要考核内容。并集中力量对10千伏线路进行技术改造,更换“卡脖子”和“迂回”线路及木质电杆,加大线路导线截面。加强电网标准化建设,提高电网安全水平。特别加大对农村低压电网整改资金的投入,积极组织力量对农村低压线路集中连片整改,大力推广普及低压漏电保护器。从1980年至1991年,共拿出85.7万元用于全县10千伏线路和低压电网整改工程,使10千伏线路和85%的三类低压线路得到了改造。从1986年5月开始组建乡镇农电管理站,大力整顿农村用电管理秩序,积极组织农电职工对低压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村用电管理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安全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1987年8月18日上午,城关供电站青年职工袁某在农机厂门口更换变压器作业中,被轻机厂自备电源(柴油机组发电)倒送电触电身亡。作为电管所成立以来发生最严重的唯一内部职工触电死亡事故,全所通过分析原因,总结吸取了这一沉痛教训。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1988年1月,电管所制定出《关于防止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十项纪律》,重申在电力生产中必须坚决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反对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加强对各生产单位自备电源的管理。并加强了调度管理,规定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对每个月的生产任务和安全工作要点,以生产任务书的方式发送各单位贯彻落实。坚持同职工每年鉴定安全合同,逐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把安全生产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在职工中加强劳动纪律教育,注重思想工作和安全生产教育相结合。认真进行生产人员的岗位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练兵和反事故演习活动。加强对电网的技术改造工作,不断完善和改善电网结构,提高安全运行水平。根据电业生产的特点,常年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地对电网定期开展季节性检查及群众性的护线工作,安全工作日益得到加强。至2002年底,全局创长周期安全运行记录5613天。
  三、安全活动
  (一)安全学习1990年以后,各生产班组每周定期组织一次安全会,电力局每月召开一次安全调度会,在会上学习上级颁发的文件、电力规程、安全经验、事故通报、事故分析,结合本单位安全生产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生产计划,以任务书形式发送各生产班组具体实施。
  (二)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技术讲座等,以现场练兵、反事故演习、电力知识竞赛、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坚持对本单位职工和农村厂矿电工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在春检会议期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安全规程”考核。对新职工开展岗前安全教育,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给职工配发各种技术教材,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平。
  (三)安全宣传在每年5月开展的“安全月”活动中,把安全作为电力工作永恒的主题,充分利用宣传画、电影广播、标语和黑板报等,配备宣传车辆,深入农村、厂矿学校大力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大量散发、张贴国务院颁发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县政府《关于保护电力线路的通告》和《农村一年用电早知道》等规定,力争使安全用电知识家喻户晓。并在宣传活动中做好各单位安全生产和电网设备的巡回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杜绝各类人身伤害和设备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活动根据电力行业特点,每年5至9月为事故多发期。针对气候多变,暴风雨造成事故隐患多等特点,坚持开展“安全月”、“百日安全无事故”和“一百五十天安全”竞赛活动。
  每次竞赛前,都成立安全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生产的副局长任组长,各股室、生产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安全竞赛活动的重点是严格规章制度,反对违章违制,消除事故隐患,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把保障人身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杜绝重大设备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发生。竞赛结束后,通过总结评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安全生产。
  (五)安全检查根据电业生产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变化,对电网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活动。除每年春、冬两季定期开展以“处理缺陷,提高电网绝缘水平”为内容的检修外,还不定期组织开展防暴风雨袭击、防汛防火、防山洪暴发引致杆体下滑和清理电力线路下的障碍物体等内容的突击检查。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检查内容逐渐增加,由过去单纯的设备检查发展到“查思想、查制度、查设备、查缺陷”为内容的综合性检查,并使之制度化。
  (六)事故分析徽县电力局对发生的事故,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益的预防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处理事故中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的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从而推动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安全防护针对电力线路沿线下违章盖房、栽植树木、堆放易燃物、修路放炮等影响线路正常运行的人为因素和偷盗破坏电力设施案件等现象的不断发生,徽县电力局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常年开展群众性的护线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多年来保证了各条线路的畅通和安全运行,防止了重大事故的产生。
  四、事故教训
  1974年6月,大河公社文池大队插队男知青秦某某在打麦机前劳动中,不慎碰上破皮电线触电死亡。
  1975年1月,城关公社西寺大队在架低压线路中,因电工违章送电造成正在杆上施工的村电工马某某触电死亡。
  1975年9月,大河店公社文池大队社员张青云在抢救广播线触电的青年姚某某时不幸触电死亡。
  1978年8月,泥阳公社苟家庄大队一果农在果园私拉电网,造成本大队一少年触电死亡。
  1980年5月,虞关公社虞关大队村电工何某某在杆上作业中,因低压杆倒在坎下的高压线上触电死亡。
  1980年7月,江洛公社黄坝大队女青年李某某午间抱柴禾准备烧饭时,柴禾撞落带电的广播线触电,其父李某某在抢救女儿时父女两人触电死亡。
  1981年6月,泥阳公社文庄大队广播线与低压线交叉接触,使相邻的张垭大队广播线带电,社员杜某某误碰广播线触电死亡。1983年7月,泥阳镇石草坝村民郭某某在耕地时,误触被大风刮落的低压线触电死亡。
  1984年6月,永宁乡青山行政村青崖社村民尹某某给打麦场私拉照明线触电死亡。
  1985年5月,泥阳供电站给泥阳蚕种场机砖厂架设10千伏专线中违章施工,造成新架设线路搭接同杆10千伏带电导线,致使杆上作业的村电工张某某触电死亡。
  1987年4月,泥阳镇苟庄行政村青年农民苟某某,帮人修房时,违章触摸低压线触电死亡。
  1987年8月,城关供电站青年职工袁某在农机厂门口杆上换变压器作业中,被轻机厂自备电源(柴油机组发电)倒送电击身亡。
  1989年6月,伏家镇中坝行政村女青年刘某某在暴雨中拉运小麦,被暴风雨刮倒的树木砸落电线触电死亡。
  1990年8月,柳林镇磨沟行政村村民陈某某雨天放牛时,被牛碰倒低压杆,电线落在身上触电死亡。
  1996年1月,江洛镇大岭行政村村民周某某,在村上组织架设低压线紧线时,因导线弹飞引起高压线电弧烧伤死亡。
  1996年7月,永宁乡秋木林行政村杨旯社农民杨某某冒雨赶路,被暴雨打断树枝砸落低压线触电死亡。
  1998年3月,永宁乡青山行政村村干部常某某抽水抗旱时,因私自给水泵接线触电死亡。
  1999年7月8日,栗川乡郇家庄行政村20岁青年苏某某在家中私安电源插座时触电死亡。
  1999年8月7日,高桥乡王湾行政村48岁农民王某某在承建高桥行政村下关私人楼房时,私自给震动器接线,因电线绝缘严重老化漏电触电死亡。
  第三节 调度与通讯
  一、调度
  1985年前,徽县电管站设兼职调度员。1985年9月设电力调度室,有专职调度两人,归生产技术股领导。1988年后,随着电力发展的需要,专职调度员增加为四人。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规章制度,使调度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县调度范围是加强对三座35千伏变电站的生产调度及对全县35千伏及以下电网检修的停送电,严格执行上级供电调度命令,拉停调转,平衡负荷。并根据全局年度生产规划编制年、月、日调度计划,编制月生产任务书。2000年6月,按县调自动化要求,徽县电力局投资280万元在县调室安装多功能电力调查模拟盘10面,江苏省江阴市产双席位调度台一套。9月份又安装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研究院南京南瑞配网公司FJ95NT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调度监控机两台、前置机两台、服务机两台、网桥机一台、HP5000LE打印机和GPS时钟各一台。给大河店35千伏变电站配装南京产型号FZY—J2远动柜一台,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一套,率先在大河店站实行了调度自动化。2002年底,有专职调度员七人,县调调度范围增至五个35千伏变电站。
  二、通讯
  1986年以前,有手摇电话机两部,供行政办公和调度员联络电网调度使用。1986年使用无线电台和市话机进行调度,在全系统共安装无线电台六部。后因电台信号弱,使用不方便等原因停机,1993年全部淘汰。1990年新安装人工交换机一台(10门),使用至1994年8月。1994年8月,电力生产调度节能楼建成后,调度室迁至五楼,又安装全直拨计费程控电话交换机一台,型号HJP一系列,容量104门,产地为上海电话设备厂技术开发公司。不间断电源采用在线式TANK1000标准机,配有24针中文打字机一台,型号KX—P1121。1998年10月,将程控机扩容为144门。2000年4月又安装较先进的RD—80数字程控机通讯交换机一台,容量为200门,并配备了录音、计费微机两台。
  2000年8月,第一批开通伏家镇、柳林、大河店三座35千伏变电站载波通讯。2002年底,全局有线载波通讯三处,拥有市话机33部,内部电话135部。
  第四节 基本建设
  一、电力工程
  电力基建工程,1984年前归徽县水电局管理,由电管站线路工程队组织施工,水电物资站负责材料供应。1984年后,基建工程归徽县电管所管理,内设基建材料股负责物资供应和工程物资管理。1993年4月,电力局成立供电工程公司和物资公司。供电工程公司负责承建10千伏线路和对外承担高压安装工程,物资公司负责全部材料管理供应。
  1971年8月,为解决县城电力不足的困难,县革委会组织人力筹建县城至小河厂10千伏电力线路工程,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何志源担任工程总指挥,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12名干部(其中技术员两人)和18名工人①招聘农村合同工40人组成施工队伍,从9月份开始施工。在电力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经材料组人员多渠道联系铝锭和水泥,联系厂家加工裸铝线,自制12米水泥杆,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全体职工不怕苦和累,在寒冷的冬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干三个多月,至年底建成县城至小河铁厂10千伏线路12公里。1972年1月1日,该线路正式投运。线路由天水地区水电局设计,总投资30万元。导线型号为LGJ—50,个别大跨越处采用LGJ—95。
  1972年3月徽县电管站成立后,先后在城关、伏家镇、泥阳等区域为水利灌溉配套工程架设10千伏线路共175.2公里。
  1973年至1980年,共建成投运的35千伏变电站有伏家镇、泥阳、高桥三个变电站。架设县城至伏家镇(徽伏线)35千伏线路17公里,伏家镇至泥阳(伏泥线)35千伏线路12公里,高桥至李子园(李高线)35千伏线路20公里。以上工程都由甘肃省电力设计院设计,除徽伏线由甘肃送变电公司施工承建外,伏泥线、李高线两条35千伏线路由县工程指挥部组织县电管站工程队施工修建。1980年底,全县已建成10千伏配电线路395.2公里,低压线路617.5公里。
  1985年6月,建成徽县城至小河铁厂的(徽大线)35千伏线路13.2公里。该线路由天水电厂设计,1977年由小河铁厂组织施工,后因故停工。1985年4月,该工程移交徽县电管所承建。1994年9月投运,导线型号为LGJ—70。
  1993年4月动工修建大河店35千伏变电站,1994年9月投运,总投资142.89万元。
  2000年2月动工修建徽县至谈家庄(徽谈线)35千伏输电线路14公里,投资216.18万元,2001年2月竣工。导线型号LGJ—70,由甘肃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局陇丰公司施工架设。
  2002年8月10日,榆树35千伏变电站和江洛至榆树35千伏线路竣工投运。该变电站为箱式变电站模式,由县电力局承建。该35千伏线路由甘肃省调度通讯局设计,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2002年春动工架设。线路长21.2公里,导线型号LGJ—95平方毫米。2002年9月,榆树至高桥的35千伏线路竣工投运。该线路由天水供电局设计所设计,由甘肃省陇丰电力工程公司施工。线路长
  21.1公里,导线型号LGJ—95平方毫米。
  1998年7月开始,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对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的线路加大导线截面和增加变压器台数。经过几年工作,止2002年底,新增10千伏线路166.44公里,增加配变58台,对原有不合格的10千伏和0.4千伏线路全部进行了改造。
  截止2002年底,徽县共建成六座35千伏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八条136.5公里。10千伏线路413条930.74公里,低压线路1035.15公里。
  二、厂房场地
  1972年3月徽县电管站成立后,先后在东街古家店、北街和西街水电楼、西街收容站等处办公,单位先后搬迁四次。1979年电管站在建新路征河滩地1730.6平方米,修建砖混办公大楼一幢和平房12间,1980年5月竣工使用,总建筑面积2201.8平方米。
  随着电网的发展,1974年先后成立了伏家镇、泥阳、高桥三个基层变电站和城关、柳林、嘉陵电管组。1980年在桥西又征地3797.6平方米,建起职工家属住房、工人俱乐部和修理车间。1984年水电局水泥制品厂划归电管所,1985年接收柳林军工变电站。1985年底,全所机关和基层单位生产场所占地面积17687.2平方米,建筑面积4693.39平方米。
  1986年8月,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在桥西修建一栋24套职工住宅楼。1992年在桥西五号商品楼购买10套职工住宅,1993年在滨河路电力修造厂院内修建一栋综合楼,一楼为汽车库,二至五楼为24户职工住宅。
  1994年8月,经能源部审批徽县电力局在桥西修建的五层电力安全生产节能大楼竣工,局机关搬至新建大楼。同年在河西工业区征地7133.37平方米,先后修建电力物资仓库楼、电力修试楼与汽车综合楼各一栋。1995年在滨河路农贸市场购买商品楼、仓库各一栋,总建筑面积664.6平方米。
  1996年后,分别在滨河路电力修造厂院、河西工业路电力仓库院内修建职工住宅楼三栋,增加职工住宅房50套。2000年经与体委协商,换征游泳池,对建新路电力饭店大楼进行加层改造,并在河西工业区征地266.4平方米修建了游泳池,2001年8月交付体委使用。2001年11月,在建新路交警大队办公楼旁,购买城关塑料厂三层楼和一排平房及院落一处。
  1986年后,全县18个乡镇陆续建立了乡镇电力管理站。为解决乡镇电管站办公用房困难,从1992年开始电力局积极协助各农电站相继修建了办公住房。
  第五节 电力扶贫
  1984年底,全县有70%的村庄通了网电,不通电的村庄大多集中在南北山区。这些村庄,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农民收入低,村社无积累,办电困难。对此,徽县电管所采取积极措施,实行电力扶贫。一是积极向上级反映农村具体困难,争取国家投资。二是发动群众,想办法自筹资金。三是从自有经费中压缩开支,加大山区电网补贴力度,以解决山区群众办电的困难。从1988年开始,年年搞电力扶贫上电工程,为山区农民架线通电,保持每年投入不低于10万元,1991年至1992年达到38万元。两年内共架设10千伏线路50公里,解决了17个边远山区村庄用电问题。
  1991年,在开展电力“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三为”服务活动中,徽县电力局把加快农村办电,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当做“三为”服务的主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电力扶贫规划,有计划地对未通电村社分期分批的开展扶贫上电工程。在办电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上级投一点、村社集一点、电力局补一点的“三点”方法解决资金困难。电力局在加强用电管理的基础上,拓宽服务范围,大办第三产业,增收节支,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大扶贫力度。1991年后,共拿出143.84万元架设农村电力线路。
  1995年初,为加速农村电气化工作进程,让最后18个村庄通上电,县电力局制定出“电力扶贫共富基金”方案,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方案规定,在全县供电区域内每千瓦时多收一分钱,作专款储存,集中用于农村10千伏电网的建设和高能耗配电变压器的更换及低压线路的建设改造。截止1995年底,更换农村高能耗配变压器240台,建设10千伏线路64.78公里。1995年11月15日,随着嘉陵镇严坪村和太白乡蒿川子村的通电,全县24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
  1996年后,对远离电源居住非常分散的农民,继续给予扶贫办电投资,每年集中力量解决几十户群众用电问题。2002年底,全县53000户居民中,已通电52399户,通电率占总数的98.8%。

附注

①人员有肖维汉、杨成宇、段玉琨、赵宏兴、黄琼林、唐克俊、焦钾、邓益中、王恩常、张志斌、刘和平、李再功、张鹏云、戈生海、李明月、周德兴、高晖、熊向武、吴立刚、周青贤、王清瑞、寇建中、蔡万银、胡世清、刘新明、赵宏奎、郭建刚、宋傅、包万青、张五奎。

知识出处

徽县电力志

《徽县电力志》

出版者: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10章44节,外加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共20余万字。其表现手法为序、述、记、志、传、图、表、录、照片等多种体裁并用,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内容包括机构沿革、电力网建设和管理、多种经营、职工队伍和文化生活、党群组织和人物等诸方面,从机构横向和历史的纵向,对徽县电力事业进行了多方位的系统介绍。通过文字和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徽县电力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可以看到聪明睿智、吃苦耐劳的电力人在徽县这块热土上传播光明的业绩。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