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迹遗存与文物文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2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迹遗存与文物文献
分类号: K878
页数: 18
页码: 269-286
摘要: 本章记述徽县金徽酒古迹遗存、文物、文献等介绍。
关键词: 古迹遗存 金徽酒 企业文化

内容

第一节 古迹遗存
  一、虞泉湖
  小桥流水,幽竹曲径,虞泉之亭,傍泉而立。虞泉亦称“虞渊”。《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唐柳宗元之《杂曲歌辞》之一:“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郭沫若《赠日本友人》诗“纵有乌云遮皓月,终教红日出虞渊”。“虞渊”又称隅谷,太阳落下的地方。相传在上古时期,在这里有三十六眼神泉,这些神泉一清、二甘、三净、四柔。1989年,海眼神泉、虞泉湖所取水样在全省水质化验培训班化验为全省最佳。2000年8月,中国地质矿业部甘肃省中心实验室对金徽酒这片区域水质进行检测,稀有元素锶为0.312mg/L、硒为0.06mg/L,均高于国家矿泉水标准。“海眼亘古惠泽栗亭桑梓,神泉千秋滋润天下佳酿”,“虞泉圣水泽千年金徽,兑山厚土润百代老窖”这两副楹联赞扬海眼神泉和虞泉,正1是这些神泉润泽了这块古老的十,地,滋润了鱼米之乡,滋养了金徽酒。
  二、海眼神泉
  海眼神泉是历史上金徽酒的水源。在西汉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就用海眼神泉之水作为生活和酿酒用水。隋朝时萧瑀曾在这里(古栗亭)举行敬河神的官祭,青泥岭改道后,酿造业在县境内由南向北转移,海眼神泉形成了白酒酿造的聚集区。南宋,金徽酒传人李尚仁就是在这里建成“万盛魁”,研制成酒海。吴玠大将军在这里建官坊,聘请李尚仁执掌官坊,在海眼神泉之北为金徽酒创始人拓旺酉建庙,拜敬为酒神。元代武思信在这里(古栗亭)举行过声势浩大的河神祭祀活动。康熙访徽州,饮李氏酒坊用海眼神泉之水酿造的金徽酒,盛赞“名酒之乡,天下佳酿”。从徽县档案馆馆藏明代万历八年档案可以看出,历史上栗亭地区的酿酒都是以这里为中心,而这里酿出的酒品质最佳。“海眼亘古惠泽栗亭桑梓,神泉千秋滋润天下佳酿”,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海眼神泉成就了中国名酒之乡,使金徽酒得以延续、光大。金徽酒的海眼神泉、宋明时的古窖、酒海构成了金徽酒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酿造环境、名酒的生产基础、名酒的储存方式,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美酒,在海眼神泉唯有金徽酒;金徽酒只能产在海眼神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土一窖都与金徽酒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三、宋明老窖
  白酒车间是企业生产白酒的主要场所。在白酒企业有两样反映着企业的实力与产品质量,那就是白酒酿造规模与老酒储量,而对白酒的品质而言,窖池则是最为关键的。常言道“千年老窖,万年糟”,这就是酿造环境、老窖、糟醅三者相互作用。酿造环境好,适应于微生物种群的繁衍、富集,进而使酒生香物质丰富。糟醅盛于窖,发酵于窖,它又有养窖和为酒生香的功能。金徽酒之所以有独特的风格,关键在于发酵窖的窖龄长,大都在百年以上。金徽酒尚存宋明时的老窖池,应该说是与酒海一样,具有国家文物价值。老窖的特点是在建窖时有独特的结构要求,经过长期使用,泥池出现了许多微生物菌群,泥性成软体,并产生奇异的香气,此时,发酵醅与酒窖泥接触,蒸馏酒出的酒也就有了浓浓的香气。这样的窖就可以称为老窖了。随着窖龄的增长,酿出的酒其品质也不断提高。百年老窖酿成的酒才被认为是合乎理想中要求的佳品美酒。据县志办、档案局文史资料记载,金徽酒用老窖酿酒宋明时期已成熟,金徽酒的酿酒技术由略阳驻军传至巴蜀。
  酿酒的行家都知道,窖的年代越久远,越是显示出其价值,越能出美酒佳酿,附着老窖壁上微生物群落上百年岁月的神奇变化,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连续酿酒,这些无数次经过酒液浸染、飘浮着浓郁窖香的老窖泥,已成为富含各类有益微生物的庞大体系。窖泥以发酵液(黄水)为物质交换的载体,使养分、微生物在窖泥和糟中相互交换,暗暗生效,默默发酵,从而实现窖泥自身的新陈代谢。这种代谢,上百年来从未间断,使窖泥充盈着生命旺盛的微生物,并形成特殊的生态体系,其生命活力代谢所产生的富含窖香气越浓郁,酿糟发酵产酒,酒质就越好。
  四、明代古井
  明代古井位于金徽酒生产区的榆树林中,在它的东边是包装中心东区,在它的西边是李白醉卧青泥岭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北边为紫藤长廊,在它的南边是清代石碾,它们共同见证了金徽酒的发展。
  这口辘轳古井,曾是明代金徽酒传人“万盛魁”酒坊的水井。“水为酒之血”,水质直接影响着酒的品质。据专业技术部门两次抽样检测,这里的水质透明微甜,对糖化和发酵十分有利,富含人体内无法合成且对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的硒元素和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锶元素,其含量高于矿泉水,属于优质的酿酒用水。在夏季三伏天里,这里的水温也仅有14.5℃,适宜白酒低温发酵的酿造要求。这口辘轳古井又名八卦井。八卦井八幅图,井圈上的浮雕有不同寓意,井圈上刻有鲢鱼和鲶鱼,喻意连年有余。换个角度看,似乎又像一只猴子骑在马上,似有“马上封侯”之意。刻有蝙蝠祥云,喻意天官赐福;刻有梅花鹿仰脖鸣叫,使人联想到《诗经》:“呦呦鹿鸣”,鹿者禄也;还有寿星捧寿桃,祝寿的意思直截了当;还有一幅图刻有两个人面带笑容,双手上举,仰望蓝天,谓之喜从天降;刻有大象的吉祥如意,刻有道长抱着孩子,旁边有麒麟的“麒麟送子”;刻有一个人抱着瓶子,瓶子里插着竹子的“竹报平安”等图案,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文化的崇尚和对水资源的重视。
  五、清代古碾
  古石碾是清代徽酒老作坊使用过的,它是一整块完整的沙砾岩,其形成要上亿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易雕琢、易成形,它是先民智慧的结晶,用来对原料进行粉碎。这个石碾可以说是如今粉碎车间的雏形。
  第二节 文物
  一、酒海
  酒海是先民储酒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酒库。2015年11月,金徽酒万历年酒海被大世界吉尼斯列入中国之最名录,成为中国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木制酒海。2015年12月,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金徽酒50具酒海中6具为国家一级文物,5具为国家二级文物,33具为国家三级文物,6具为国家一般文物。
  史书记载:金徽酒的酿酒历史始于西汉,但从金徽酒原产地伏家镇出土的大量文物考证,金徽酒可追溯至战国之前。在唐宋时期位于青泥古道的青泥岭已成为名酒之源。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到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的五十多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也是徽县历史上酿酒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第一,徽县境内的酿酒业出现了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在李氏“万盛魁”老作坊引领下开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第二,酿酒技术的革新。首先注重选择适宜于微生物繁衍的地方筑酒窖,并对窖池的深度、宽度、长度逐步进行统一。其次,在老作坊普遍采用蒸馏技术,对窖池发酵时间逐步统一和规范。第三,有了职业经理人,有专业酿造师,有了明确的分工。第四,储酒器具的变化。明代以前,由于规模小,徽县的酿酒作坊一直用坛、罐、笼等储存。“万盛魁”老作坊,其先祖从唐宋就开始试制非金属、非陶制品的储酒器具,先试制成酒笼,进而试制酒海。酒海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选材及提高制做工艺的过程。“万盛魁”在南宋时已开始使用酒海,但由于受纸和内胆粘糊技术的限制,其数量很少,且容积小。明代北部山区的缫纸已成为一个行业,而缫纸闻名陇上,枸皮为主要原料的高黑纸最为有名,对酒海的制做影响甚大。随着酿酒业的规模化发展,出现了专门制做酒海、酒笼的作坊,直到1949年,生产酒海、酒笼的作坊才消失。
  酒海似一个木柜,这个木柜是个壳,里面有粘糊的内壁。外壳一般选用槐木。槐木耐水、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抗烟能力强,对二氧化碳、氯气等气体有较强抵抗性。槐木中的芦丁,有药用功能。槐树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是先民自古以来就喜欢栽植的树种。民间至今流传着“门前一树槐,不是招宝就进财”的说法。先民有尊槐、敬槐的习俗,以前的书院都要栽种国槐。酒海则是珍贵的储酒容器。酒在古代主要用作祭祀天地、出征壮行,凯旋时庆贺,后扩及赏赐功臣,也逐渐成为老百姓喜庆、祭祀之用。古代酒是珍贵的,酒海藏酒也是用珍贵的器物养珍贵的酒。
  酒海内胆的粘糊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酒海内壁用动物血和麻纸粘糊,在麻纸上涂动物血,一层一层粘糊,在粘糊的胶质状物质中还有蛋清、蜂蜡、荞面等富有蛋白质的物质。土麻纸为北部山区枸树皮杵捣成浆,漂制而成,以高桥的高黑纸最为有名。粘糊的层数根据酒海大小而定,少则三十层,多则上百层。在制做工艺上更为严谨,一般选夏天晴日制做,利于粘糊的内壁干透。而粘糊时,每粘糊一层要待其干透才能粘糊第二层,否则出现包浆,发生渗漏。
  酒海不干有两层含意:一层是文化含意,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枯竭。二是其构造,木柜是酒海的壳,糊制的内壁成为酒海的内胆。内胆因酒的滋润而柔韧,而内壁胆中的蛋白质等有益物质又取掉了酒的辛辣味。如果酒海中长时间无酒,其内胆则会干裂而无法修复。现在在金徽酒养酒馆中万历八年的酒海一直在使用,其有四百多年的名酒基因,这在中国白酒酿造企业是绝无仅有的。故而其不但有文物观赏及研究价值,还有使用价值,储存着金徽酒的高端酒,在中国白酒酿酒企业是唯一的。
  酒海时代的铭印,品牌的象征。酒作坊对酒海非常珍惜,在酒海上增加了好多文化原素,这些文化原素体现了作坊的历史传承、规模、品牌影响力和实力,也承载了许多时代的习俗和文化。在明万历年间的三具酒海上,老作坊“万盛魁”三个字,都堪称佳品,显然是书家所为。“万盛魁”酒海上还有明代特有的祥云图案,为木刻浮雕,加固用牛皮绳,全部为隼铆结构,无一铁钉,铜锁也选用“五子登科”等带有吉祥色彩的品牌锁,这一切都彰显着明万历中兴的繁华,也彰显了李氏“万盛魁”老作坊的实力与声望。在每一次往酒海装酒都要贴封条,在开锁处可以看到一层层封条的痕迹,不知道尘封了多少记忆,多少代工匠的心血,多少故事。
  李家老作坊从唐宋时期就开始试制酒海,在南宋终于将酒海试制成功,但由于受纸张和工艺的限制,酒海制作在明代才形成行业,并推广使用。李家作坊在酒海试制上经过多少代人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成为储酒之容器,促进了当时酿酒业的发展。
  今天的国家级文物、金徽酒之重器,正是当年巨匠心血与汗水的结晶。金徽酒的历史因酒海而悠久、厚重;金徽酒因酒海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金徽酒继承巨匠精神,会做得更强、更大。
  二、明代酿酒札记(手札)
  白酒兴起需大量之器具。祖上从唐宋起,常亦用非铜、非铁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笼、酒柜,亦称酒海。何谓酒海?容之大也。胜数缸及坛。其制作之法,用上好槐木。槐木无味,耐水浸,槐亦有富贵吉祥之意也。其他木材逊于槐木。槐木改寸厚,制成柜状,内用此地之土纸,其纸为枸皮缫成,柔而韧。纸上涂猪血入蜂蜡荞面等物粘糊之。其时多选夏天天干之时,利其干透,否则不易干。且要一层糊好晾干,方可复糊,否则渗漏无法修复也。所糊层数,亦视其酒海大小而定。因何用猪血糊之?据先祖在唐宋试制酒海时记之,酒海制作之术传入辽东等地,辽地多用鹿血,而我陇右鹿少之。曾也用牛羊血,但欠佳。而猪血凝之快也,遇酒则韧也,使用时长也。况农家饲养多,取之便也。祖上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后,宋吴玠大元帅敬酒祖,定酒名,使用酒海已达四百余载。由小及大,工艺成熟也。在县境内除吾作坊外,亦有专门制作酒海之作坊也。酒海不干,海藏佳酿,海养琼浆。吾以记之,以示后人。此仅为制作之要则也,其粘糊之配方及层数与天地之合,另记附后。万历八年仲夏记之。
  三、西宁世袭指挥公署收条
  今收到来差祁丹主送到烧酒连皮伍拾斛零半斤,除皮十九斤,净酒叁拾贰斛半。
  古十月初八日 西宁世袭指挥公署条
  四、税务报告
  徽县税务局泥阳镇税务所呈
  泥货字第五五号
  公元一九五〇年五月六日
  事由 呈报直货字第二五三号命令及货字二七二号指示办理情形:
  一、前奉钧局本年四月十八日徽直货字第二五三号命令附发边区总局二一〇七号指示全件七份饬即切实注意执行等固正遵于办中复奉本年四月廿七日货字第二七三号指示案同前由饬即遵照执行并将办理情形具报各等因。
  二、除对各酒商已完税而未出厂之本销白酒一律按新税律补征百之二十差额外,经查泥阳地处偏僻,各商所经营之现存货物多不合于附表所列最低分运数量,依照指示酿户办理登记手续,不可补征。
  三、除将调查已税未税货品登记表而外,存查外理合将我所清查市场情形报请鉴核。
  谨呈
  局长张
  副局长邢
  所长 安鼎元
  五、汉代绿釉酒具等出土文物
  在金徽酒文化展览馆的古代馆中,展陈了一套出土的汉代绿釉酒具,有杯盘碗盏,还有挹酒的勺,器物有莹润明亮的绿釉层,由于釉面历经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这套汉代绿釉酒具从造型上看形体小巧,这是和当时人们饮酒的习俗相对应的。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汉代器物烧制的釉面分为两种,一种是汉黄;一种是汉绿。釉色不同,主要是釉里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含铁量高,烧出来的釉为黄色,含铜较多的话,烧出来的釉呈绿色。
  这套汉代绿釉酒具品相尚好,能留传至今,一是得益于汉代人视死如生的观念,把生前用过的东西死后随主人一起埋葬;二是得益于徽县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从徽县大量出土的酒器酒具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六、清代酒神图
  在金徽酒文化展览馆中,展陈了一幅清代酒神图,是画在布帛上的,虽经200多年,但画面清晰可见,说是酒神图,不如说是财神图更为贴切。中间显著部位描绘的是武财神关公。在我国北方,供奉的是文财神赵公明,在南方则供奉武财神关公。这幅图形象地证实了金徽酒鲜明的南方特点。酒神图上部左侧描绘的是文臣关平,右侧描绘的则是武将周仓,其特征是面色黝黑,手持青龙偃月刀;酒神图的下部分别为牛王爷和马王爷。牛王爷的来历,据《搜神记·怒持词》记载,最早始于秦文公,当时秦文公曾供奉牛神。宋代供奉的牛王是牛头人身,后来演化成人神。宋人高文虎《蓼花州闲录》引《随手君录》云:“牛王为何人?冉伯牛也。呜呼!冉伯牛乃为牛王。”冉伯牛即孔子门生,名耕,字伯牛,大概因其名字里有耕和牛,人们将其误传为牛王。古代民间对牛王爷的传说有多种。但难找到一种确切的说法。牛做为一种驯顺的家畜,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不但给人们带来财富,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无论是动物崇拜,还是敬奉神灵,对牛这种动物的敬重确实无可厚非。图画中的马王爷身穿红衣,不仅有三只眼,而且三头六臂。马王爷即马神,一般俗称马王爷,全名叫“水草马明王”。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这三只眼分别是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
  七、清代初期马车
  在金徽酒文化展览馆一楼古代馆中,有一驾清代马车引人注目。这驾马车不同于一匹马拉的小马车,车身长4.22米、车厢宽1.7米,高1.23米,是由辕马、稍子马三匹马拉的车。马车做工考究,车身光滑细腻,轮毂上有铁钉,一是耐磨,保证轮毂经久耐用,二是起装饰作用,使轮毂美观。
  马车车厢上有拉环,便于货物加固,也备有插孔,可以搭棚。客货两用,十分便捷。
  据考证,这驾马车是老作坊万盛魁留传下来的。
  第三节 文献
  一、一件档案揭密金徽酒海历史
  徽县档案馆在对馆藏的民国档案进行全面清库整理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的档案。该档案已存放四百多年,历几个朝代多人搓援而破旧不堪。技术人员紧急抢救裱糊后,字迹清晰可见。
  经辨认,综合相关史料、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及徽酒的历史传说,可对此档案作如下解读:此档案的作者为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在伏家镇神泉处开办“万盛魁”酒坊的李氏传人,祖籍秦州之北。
  从书写格式及书体记载形式上看,应为写在土纸上的随笔札记。内容为存酒器具酒海的制作工艺流程,对酒海的材质特点、裱糊的材质及工艺,记录得比较翔实。档案中的记载还透露出其先祖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制作使用酒海,且远传辽东一带。到他这一辈,酒海已经使用四百余年,工艺完全成熟。徽县境内出现了专门从事酒海制作的作坊。
  该档案的发现,对研究和挖掘金徽酒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使徽县档案馆的馆藏上限由1926年前推到1580年。
  徽县档案局
  (摘自《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
  二、从馆藏档案触摸酒海及金徽酒源头
  走进档案馆,往事越千年。
  清人杨宾在《柳边记略》中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为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一词的注释。“档”,《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即小桌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作“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案卷。
  有千年的文证,无百年的人证。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空间相连、时间相续,并成为不可分割的时空统一体,这个“文证”就是档案。
  徽县档案馆馆藏154个全宗,包括文书档案5万多卷、印章170枚、照片867张、图书资料1万余册,其中民国档案近4000卷。在库存的档案中,有许多是与酒有关的,如酒税征收、漏税处罚、烧锅查封、商标停用,等等。
  徽县档案馆对库存档案进行全面清库整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的档案。该档案已存放四百多年,现已破旧不堪。经技术人员紧急抢救裱糊后,字迹清晰可见。现全文录于后。“白酒兴起需大量之器具。祖上从唐宋起,常亦用非铜、非铁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笼、酒柜,亦称酒海。何谓酒海?容之大也。胜数缸及坛。其制作之法,用上好槐木。槐木无味,耐水浸,槐亦有富贵吉祥之意也。其他木材逊于槐木。槐木改寸厚,制成柜状,内用此地之土纸,其纸为枸皮缫成,柔而韧。纸上涂猪血入蜂蜡荞面等物粘糊之。其时多选夏天天干之时,利其干透,否则不易干。且要一层糊好晾干,方可复糊,否则渗漏无法修复也。所糊层数,亦视其酒海大小而定。因何用猪血糊之?据先祖在唐宋试制酒海时记之,酒海制作之术传入辽东等地,辽地多用鹿血,而我陇右鹿少之。曾也用牛羊血,但欠佳。而猪血凝之快也,遇酒则韧也,使用时长也。况农家饲养多,取之便也。祖上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后,宋吴玠大元帅敬酒祖,定酒名,使用酒海已达四百余载。由小及大,工艺成熟也。在县境内除吾作坊外,亦有专门制作酒海之作坊也。酒海不干,海藏佳酿,海养琼浆。吾以记之,以示后人。此仅为制作之要则也,其粘糊之配方及层数与天地之合,另记附后。万历八年仲夏记之。”
  综合相关史料、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及徽酒的历史传说,可对此档案作如下解读:此档案作者为“万盛魁”酒坊的李氏传人记载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从书写格式及书体记载形式看,应为写在土纸上的随笔札记。内容为存酒器具酒海的制作工艺流程,对酒海的材质特点、裱糊的材料及工艺记录得比较翔实。另外档案还记载,其先祖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制作使用酒海,且远传辽东一带。到他这一辈,酒海已经使用四百余年,工艺完全成熟,且徽县境内还出现专门从事酒海制作的作坊。
  此档案记载:“祖上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后,宋吴玠大元帅敬酒祖、定酒名。”同仁之前也多有研究,早在晋末,秦州之北拓氏在青泥岭创办拓氏酒垆,萧瑀聘其为师,创办官垆徽酒坊,唐玄宗赐拓氏李姓,封御酒坊,钦笔“黄龙”。宋时随县境内酿酒业的北移,李氏传人在伏家镇海眼神泉开办了李氏酒坊。吴玠创办官坊后,聘李氏传人为酒监,改为“万盛魁”,在紫荆山永昌寺下、天河之畔、海眼神泉处为李氏先祖李旺酉建庙,尊为酒神。这次发现的万历八年(1580年)的珍贵历史档案,是对金徽酒历史史实的权威佐证。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其一,神泉就是伏家镇天河之畔海眼神泉;其二,吴玠曾办官坊、建庙,封徽酒创始人李氏为酒神;其三,酒海为徽酒传人李氏所研制。
  有关同仁研究,康熙年间徽酒再次成为宫廷御酒后,李氏却将万盛魁关停,返回原籍。究其何因,仍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现在金徽酒海库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的酒海,是全国存世最早的酒海,因其年代久远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录榜。这份弥足珍贵的档案便是其为“中国之最”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徽县仙人关(即今天的老虞关)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雄关,南宋名将吴玠曾驻军镇守。吴玠,字晋卿,今甘肃静宁人。宋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率十三万铁骑,攻破大散关(秦岭北麓),沿陈仓(今宝鸡)金牛古道南下,破凤州(凤县)、两当,入河池(徽县)过青泥岭,直逼仙人关。吴玠率军三万余人镇守杀金坪,吴军利用铁山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聚而歼之,大破金兀术,粉碎了金兀术企图突破蜀门、沿长江南下包抄临安的计划,使南宋朝廷偏安五十多年无战事。仙人关大捷,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捷报传来,徽县民众兴高采烈,宰鸡烹羊、抬上徽酒赴仙人关犒劳将士。因为缺少酒器,将士们用金兵头盔盛酒痛饮,戏称喝的是“金盔酒”。“盔”和“徽”读音相近,就把“金盔酒”取谐音叫“金徽酒”。这是一直以来公认的金徽酒得名的说辞。
  不管如何说,金徽酒得名与吴玠是有关联的。
  徽,有美好之意。山川秀美谓之徽。
  徽县位于西秦岭余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南北山区多崇山峻岭,中部川道地势平缓,为典型的盆地气候。区域内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短,四季分明。冬无极寒,夏无酷暑,可满足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粮食自给,且有一定数量盈余。
  “一江五河”水系支流及沟溪共有六百余条,网状分布于县境,汇入嘉陵江入蜀。地上、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充裕的粮食,清澈甘洌的神泉水,潮湿的、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使优质白酒的发酵酿造成为产业。据馆藏档案记载:伏家镇烧锅影响最大、产量最高。金徽酒经马帮驼队贩运至宁夏、青海、陕西及四川等地,深得民众赞誉,为伏家镇赢得了“名酒之乡”的美誉。挖掘档案史料,我们更能深刻认识金徽酒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渊源。
  被誉为“秦陇屏障、巴蜀咽喉”的青泥岭山脉横亘在县城正南方,青泥道作为唐宋以来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蜿蜒盘旋在青泥山脉的沟壑之中。徽县地处甘、川、陕三省通衢要道,以县城为交通枢纽,向东经两当、凤县、宝鸡,可达长安;向南翻越青泥岭、过水会渡、进八渡沟翻山至九股树,经陕南直逼蜀地,远通吴楚;向西,过栗亭走成县到武都。向北,出银杏峡门到榆树火钻,经白蜡峡进入天水,可到兰州,远至青海、宁夏。
  嘉陵水悠悠,青泥路漫漫。诸葛亮带兵出祁山伐魏从此路过;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领随从嫔妃入川时驻跸青泥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离甘入蜀走青泥道留下光辉诗篇;柳宗元、韦应物、元稹、王勃、卢照邻等十多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路过青泥岭,都惊叹青泥岭天险的巍峨壮观;红二方面军长征过徽县,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著名的徽成两康战役。千百年来,青泥古道见证了朝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演绎了许多悲壮故事,为徽县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由于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难,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冬,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倡议改道新修经过白水峡(今徽县白水江下游峡谷)的白水路。当地军民共同协作,于次年十二月修成自河池驿(今徽县银杏乡银杏村)至兴州长举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的新路51里,缩短旧路(青泥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除邮兵驿马156人骑,岁省驿癝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宋雷简夫《新修白水路记》)。白水路告竣后,由于避开了天险青泥岭,驿路通畅,邮兵驿马相应减少,每年为地方政府节省大量公用经费开支。减少了一天的路程,行人可以早归,商贸流通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很多。但白水路的开通,将使青泥岭“名酒之源”的盛名不复存在,也使被封为宫廷御酒数百年的老作坊渐渐消失,加之老作坊和其他工商业者的反对,朝廷决策的修路工程一拖再拖,长达五十余年。这更印证了唐宋时期青泥岭酿酒业的繁荣及其在全国的影响力。雷简夫在《新修白水路记》中的“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是对青泥岭“名酒之源”消失的惋惜,也是对数百年老酒窖人去垆空的叹息,更有对为数百年老酒坊付出心血的酿酒巨匠的敬仰。
  《新修白水路记》碑属于实物档案范畴。
  便利的交通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商贾从青泥古道上运出本埠的主打产品是徽酒、铁锅、铁铧及麻纸,换回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布匹、茶叶、食盐等生活必需品。
  自明清至1949年,白酒都是徽县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有许多关于白酒税收、偷税漏税处罚等档案可以作证明。
  馆藏民国档案中,2号全宗第478号案卷是“关于查看查封各乡烧坊窖口情况的报告”,内容为:“窃职等奉命于月之十九至二十二日赴各乡查看烧坊有无私酿情事等因,兹以巡查完竣,理合将各烧坊现立窖口及查封情形列表呈报恭请鉴核。”
  查封的大小烧锅作坊有德盛源、承华泰、纯发湧、协生隆、纯发庆、隆丰湧、南凤酒庄、永丰酒庄、永盛公、鼎新永等,共计68个窖口。查封原因为“有无私酿情事等因”。查封的私酿酒坊如此之多,足以说明了当年徽县酿酒业的发达盛况。
  另有档案资料印证,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于陪都重庆和前线汽油严重短缺,国民党第八战区、第二战区在徽县兴办酒精厂4个,以白酒提纯酒精代替汽油。在支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这也促进了徽县酿酒业的发展。到1949年前,全县有白酒作坊33家。
  1951年9月,人民政府在城关镇办起了国营徽县第一酒厂。1954年,又在伏家镇区成立国营徽县第二酒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年产金徽酒295吨。
  1960年,金徽酒厂为传承历史文化,将唐玄宗为徽酒坊钦笔命名的“黄龙”申请注册“黄龙牌”金徽酒商标。1962年2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函告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于以龙作商标的,现经重行【新】研究,龙在历史上是我国封建统治的象征;尤其近年来,帝国主义常常利用龙的丑恶形象和传说中的可怕,影射和污蔑我国。因此,不宜使用。请转告该厂另设计商标并办理申清手续。”该商标从设计到停止使用不到三年时间。黄龙牌商标样本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黄龙牌商标问题的函》作为珍贵文物档案被徽县档案馆永久珍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金徽酒从小作坊发展到全国屈指可数的上市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其印迹都将作为档案资料永久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不仅丰富了档案馆馆藏内容,而且对研究传承金徽酒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触摸这些陈旧的散发着霉腐味儿的档案,仿佛在把握金徽历史跳动的脉搏,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便能到达金徽酒的源头。
  徽县档案局郇志奎
  (摘自《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