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及其历史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171
颗粒名称: 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及其历史地位
分类号: K264.4
页数: 6
页码: 203-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红二方面军 徽县 历史地位

内容

1936年9月17日至10月7日,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在徽县境內活动休整21天。红军给徽县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和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曙光,徽县人民为支援红军继续北上,胜利走完长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在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特别是在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代徽县人民怀念和汲取的精神财富。
  第一,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使以徽县为中心的陇南阶段成为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四个重要阶段之一。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和它的初创一样,在当时全国的同类革命斗争中是独具特色的:一开始就有准备,经过了反复慎密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从思想教育、组织调整、物资筹措、军事训练等各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是有计划的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又采取段段转移的方式,即在转移中建立革命根据地,迸而休整、补充自己;在战斗中又指挥的特别灵活,因此越战越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经过辗转苦战,一路新关夺隘,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抵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奉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二军、第六军和第三十二军,计1万3千余人。
  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电示两方面军:趁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和国民党内部矛盾加深的有利时机,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一起,共同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7月11日,二、四方面军结伴北上,通过数百里荒无人烟的水草地,向哈达铺前进。8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冬季以前一、二、四方面军行动方针的意见》指出:“二方面军速向陕甘交界出动,首先插出王均防线之后占领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再与王均作战。”同时指出:“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为最重要,它不但是冬季红军向西北行动的必要步骤,而且是目前我们与蒋介石之间不久就将举行的双方负责人谈判上也属必要。9月1日,红二方面军主力集结哈达铺,六军抵礼县城外。总指挥部于7日在哈达铺研究制定了东出陇南的“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计划,次日下达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
  我方面军决乘甘陕敌人分兵据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击成县、徽县、两当、凤县、略阳、康县之敌而袭取之”。“预定徽县为全方面军临时后方地域。”9月11日战役行动开始,红二方面军成左、中、右三路纵队直逼上述地区。17日,四师袭占成县城,六军进入徽县境內;18日,六军16师、17师进入两当城,18师奔袭徽县;19日,四师及总指挥部进驻徽县城,六师克康县威逼略阳,后北进徽县;20日,16、17师攻凤县未克,随后返两当开展地方工作。至此,红二方面军仅以10天时间,行程700余里,攻占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4座县城和陕西略阳、风县部分地区,胜利地完成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
  为了在这一地区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红二方面军各部队大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建政扩红等地方工作,相继成立了县、区、乡(镇)苏维埃政府、工农红军抗日游击队、回民自治委员会和区域性的抗日反蒋委员会。湖南桑植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筹备组在与笔者通信中写道:“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和它的初创一样,在全国当时的同类革命斗争中是独树一帜的”;“成徽两康就是这种段段转移的第四段,仍以建设根据地来补充自己,完善自己”。信中明确指出:“陇南阶段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史上与贵州石(阡)镇(远)黄(平);黔(西)大(定)毕(节);南北盘江阶段同样有着重要地位的阶段,它在红二方面军的战争史上下了十分光辉的一页”。
  第二,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时促成军委主席团的成立,使红二方面军为巩固中央领导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电讯中断,红二方面军在与四方面军会师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与中央失去了联系,一度由张国焘以红军总部的名义,与之联系。因此,红二方面军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一无所知,直到甘孜会师以后,才恢复同中央联系。确定二、四方面军结伴北上,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计划以后,中央就有组成军委主席团,统一指挥红军的意图。但由于四方面军的特殊情况,中央不便直接提出,即与二方面军研究议定:由二方面军向中央提出方案,再以中央决定的方式形成事实。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宋毅军同志在考察征集任弼时长征在徽县的情况时讲,红二方面军在徽县期间,与中央通讯联络频繁,形成过许多电文,如在徽县发布的存放在中革博物馆的《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等。据生活在徽县天主教堂附近的老人们回忆,当年住在天主教堂的红军,每天有不少人出出进进,房子上架着不少像早些时电视天线一样的东西。中央原计划每个方面军2人,共6人组成军委主席团,统一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行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致电中央:以中央及一方面军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样)和四方面军朱(德)、张(国焘)等6人组成,二方面军不参加人员为宜。1936年9月21日,中央给二、四方面军的电文称:“统一指挥十分必要,我们同意任、贺、关、刘四同志的意见,以六人组成军委主席团,指挥三个方面军。恩来因准备去南京谈判,此间军委以毛、彭、王同志赴前线与朱、张、陈(昌浩)三同志一起工作。”
  第三,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在整个红军长征历程中是独具特色的。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两年多时间里,极少有在一个区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县境內休整活动20余天,且足迹遍及全县所有城乡的机会。红二方面军长征一年时间,行程2万余里,沿途不要打仗、体整,平均每日要行军五、六十里。何况沿途有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进行了大小数百战,攻破了敌人十二个纵队、二、三百个团的包围、追剿,横扫湘、黔、滇、川、甘,翻越人迹罕至的雪山,穿过茫茫水草地,占领过四十余座县城,扩大红军不下1万5千余人,可见在一个县境内停留数十天的不多。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9月17日进入徽县境内,10月7日离境,在徽县境内21天。贺龙、任弼时等率总指挥部和总部保卫队驻城外天主教堂內;政治部驻城內北街福音堂内,关向应、甘泗淇等住此办公;供给部驻北街“林盛长”药房,被服厂驻昊家巷一片;各部队依建制或驻城郊或驻乡镇、农村。其间,部队广泛开展了各种地方工作,活动范围广大,遍及全县所有乡镇,这也在红军长征史上是少有的。另外,总指挥部单独驻在城外,政治部、供应部、卫生部等分住城內,也属长征史上不多见。曾与重走长征路的几位老将军考证,像在徽县这样司、政、后单独分散驻扎,在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当时徽县的环境、物质生活条件以及部队状况、军情等都是分不开的,其目的在于广泛发动群众,建政扩红,休整部队,建立根据地,补充、完善自己。
  第四,徽县为红二方面军走完长征的最后艰苦历程,争取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进而转入新的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二方面军自长征以来,一路斩关夺隘,长途跋涉,特别是雪山草地的艰苦行军,部队蒙受了巨大损失,仅草地行军一月,就损失数千人,许多同志口里含着野草,就倒在草地的泥沼中。“刚出了草地,头发、胡子都长得老长,穿的衣服更是各色各样: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穿着短裤,有的穿着兽皮背心,很多同志穿的衣服上还东一块、西一块的打着补丁。”(严汊万《忆长征中在陇南山区休整》)到徽县时,虽说是方面军建制,据考证总兵力不足万人,另有老同志回忆仅六、七千人之说。为了解决红军将士的生活需要,保证部队作战和休整,觉醒的徽县广大回汉群众,积极配合红军筹粮筹款、建政扩红。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用多种形式,筹集粮食50多万斤,白银6千余两,银元数万枚,棉布3万余尺,衣物两千多件(套),猪羊各200多头,大烟土230多两等。对募捐和筹措的物资,除少量散发给极度贫困的穷人以救燃眉外,大部分留作军用。同时还购买了大量的棉布、棉花、针线等,由红军被服厂和当地裁缝赶制过冬军服,动员群众赶做鞋袜,使全军上下在很短时间换上了新装。崭新的鞋帽和衣服的“颜色虽然灰、蓝、黑不同,但样式统一,帽子上还缀了一颗布做的红五角星”“这套衣服穿起来确实增添了不少威仪,群众看了竖起大拇指称赞”。就是刚从徽县正式入伍的新战士也换上了新装。捐献的大量药品器械,使红军伤病员得到了较为充足的治疗。红六师十八团政委、红二方面军的几位独臂将军之一的余秋里,就是拖着断臂走过雪山草地来到徽县,在徽县用极其简单的器具做的截肢手术。徽县休整的20多天,不仅红军指战员恢复了体质,补充了物资,换发了着装,部队面貌为之一新,还为部队补充了730多名新战士(又有1000多人之说),壮大了红军队伍。重走长征路、第一个把三个方面军长征路线连起来走的红军老作家陈靖,站在贺龙旧居遗址前动情地说:徽县休整为红二方面军加了“油”,补了粮,输了“血,”为走完长征的最后阶段,争取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他挥笔留下了自己的感慨:“成徽两康功成,贺任关刘贺庆。三军并肩聚会宁,难忘徽县深情。”他把历史与现实拉近,写下了重走长征路书简——《二神在这里较量》,向世人介绍和宣传徽县,抒发自已半个世纪中两次长征到徽县的情怀。
  第五,红军长征在徽县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徽县各族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虽然只有短暂的21天,但它唤醒了徽县人民,播下了革命火种,揭开了徽县历史的新篇章。红军北上以后,徽县一批受红军感染的有识志士,或从军,或求学深造,日渐接触、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寻找党的组织,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两年后,陇南第一个党小组在徽县建立,次年春建立徽县县委。其后距解放的十余年间,党组织严格执行党在白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统战工作、武装斗争及其它各项活动,并把党的组织发展到邻近的成县、两当康县和陕西的略阳,为上述地区的配合迎接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的活动中心。到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县境内共发展党员2193名,占甘肃省地下党员总数的七分之一,占陇南9县地下党员总数近一半。10多年的艰苦岁月,徽县地下党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先后有数十人被捕,18人在敌人屠刀下壮烈牺性,其中有4人载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徽县地下党的斗争,实质上就是红军长征在徽县进行革命活动的继续,徽县地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正是红军长征奠定的。
  红军长征在徽县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丝毫没有淡忘辉煌的历史。徽县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红军,长征到过徽县的红军老战士也没有忘记徽县人民。原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周龙于1985年9月19日来到徽县,这是他跟随贺龙长征到徽县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怀念贺龙元帅和已故的几位老首长,回访徽县人民,我特地从青海赶到这里,故地重游”;红军老将军黄新廷、杨秀山,红军老作家陈靖等重走长征路先后来到徽县;1995年7月3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再说长征》摄制组拍摄“今天的长征老人及他们坎坷传奇的命运”也专程来到徽县,帶来了热情的问候,留下了深沉的思考和美好的祝愿。徽县人民也在深切怀念红军,传颂着红军的业绩,继承红军的传统,致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红军长征为世代徽县人民留下了可供汲取的精神财富,勤劳朴实的徽县人民将永远以红军为榜样,在红军长征精神鼓舞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开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为建设富庶徽县、生态徽县、和谐徽县而努力奋斗。红军长征精神永远在徽县这片热土上发扬光大。
  (作者曾任徽县党史办主任)

知识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红军长征在徽县》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分概述、文献资料、回忆资料、徽县籍老红军传略、失散在徽县的红军人员名录、大事记、附录几部分,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红军长征的概貌和红二方面军进离徽县境内及前后的情景,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徽县的活动和徽县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援。反映了红军长征对徽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继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