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征中的艰苦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138
颗粒名称: 忆长征中的艰苦岁月
分类号: K825.2
页数: 6
页码: 117-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红二方面军将士回忆长征中的艰苦岁月。
关键词: 红二方面军 长征

内容

我的家乡江西省永新县,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区之一,家乡的男女老少都组织了起来,我从小就参加儿童团,为大人们送信、站岗、放哨。到十四五岁,就参加了少年先锋团。先锋团和部队一样的编制,平时操练军事,战时还参加作战,每天都很紧张。一九三二年
  二月,我们先锋团的一百多人参加了主力红军;我编在十七师五十一团(后属六军团)。当时我只十六岁,记得军长是肖克,政委是王震,我们的团长是郭鹏,任弼时是湘赣苏区省委书记,余秋里同志还是任弼时的警卫员。后来,蒋介石对苏区发动大规模反革命围剿,湘贛革命根据地只剩下永新一个县了,情况相当紧张。
  一九三四年七月底,红六军团奉党中央的命令,撤离根据地,八千多人从永新出发,星夜突破国民党匪军的封锁线,进入湖南南部,八月一日,在桂东寨前圩誓师西征。西征途中,我军在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援下,摧毀了敌人的无数碉堡,迅速地通过郴县、耒阳、桂阳,攻占了新田,然后进军零陵,准备从蔡家阜至略江之间抢渡湘江,向二军团活动地区前进。国民党匪帮怕我与二军团会合,急忙调湖南、广东、广西数省的军队赶到湘江沿岸围堵。我军遂放弃强渡湘江的计划,突然折向东南,攀越阳明山,跳出了四倍于我的敌人包围圈,顺利地通过了宁远、嘉禾、蓝山等县。九月,经江华,渡过了蒲水。这时,国民党匪军又大批地赶来,我军决定给以狠狠打击。在湖南、广西边境的永安关,击溃敌人三个师之后,接着又在湖南、贵州边境组织了新厂战役,击溃敌一个纵队,使敌人再不敢尾追我们,我军从容地通过了贵州的绵屏、黎平、剑河、三穗、台拱等地,十月迸至施秉、黄平、余庄、庸安一带。正当我军向石阡前进时,蒋介石又集中了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我军被分割包围,部队被打散,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我是通讯排长,跟郭鹏团长在深山老林里钻了好几个星期,二军团和当地的党组织得到情况后,才派人把我们走散的人员找回来。
  十月上旬,红二、六军团在贵州东北的松桃石良场胜利会师,组成了红二方面军。当时,二军团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肃反扩大化非常严重,党员、政治干部被杀害的很多,有文化、有本事的人都被认为是改组派,受到审查,连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也被杀害了,搞得部队人心惶惶,许多人再也不愿当干部,识字的也装成文盲,有的甚至连党员都不承认了,离开部队逃走的也不少。所以,当时二军团干部很缺乏。同时,六军团也严重减员,亟需进行休整。二、六军团会合后,部队统一整编,从六军调了许多人到二军团担任干部,我就是那时调到二军团的,先在四师十一团,后又到十二团当指导员。经过整编,部队士气大振,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很快扭转了形势。记得在永顺县龙家寨一带,一次伏击战,就消灭了敌人两个旅,击溃了一个旅,缴获了大批枪枝弹药,敌旅参谋长被活捉,外号叫周矮子的敌旅长也差点被我们俘虏。在湖南中堡一帶,消灭了敌人三个团,活捉了敌人的纵队司令张振汉。在桑植陈家河一带全歼了敌五十八师一七二旅,击毙了敌旅长李延岭,解放了湖南的永顺、大庸、桑植、慈利、桃源、津市、石门等城镇,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部队迅速发展到了两万多人。
  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忙调集大批兵力向我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形势对我极为不利。为了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部队决定北上转移。一九三六年四月,部队从石鼓、巨甸一线胜利突破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六月,在甘孜一带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之后,由于张国焘与党中央闹分裂,仗着四方面军人多,武器装备好,看不起一方面军,也看不起我们,反对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要红军听从他的指挥。开始他提出要红军南下,后来又要红军西进。贺龙、任弼时等二方面军的领导同志,很快识破了张国焘分裂红军、反对党中央的面目,坚决支持朱德同志拥护中央北上的路线,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当时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听说贺龙同志指着张国焘大骂:“你张国焘是老共产党员,我贺龙过去是个军阀,现在我是共产党员了,而你成了新军阀,你比老军阀还落后。”经过激烈的斗争,张国焘被迫下达了北上抗日的命令。
  七月初,部队先后从甘孜地区出发,向甘南前进。沿途是荒无人烟的水草地,吃粮是个最大的问题。我们二方面军是全军的后卫,遇到的困难就更多。开始的几天,还能分到二、三两青稞,后来一粒粮也见不到了,全靠野菜、草根充饥,就是野菜也没有多的,因为前面的部队早吃光了。人在困境中什么办法也能想出来,不知是谁想出了烧皮带吃的办法。我们便把皮带、皮包、草鞋上的皮绳都解下来烧着吃,这样也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除了吃的困难外,还有寒冷的问题。草地的气候非常恶劣,不是刮风,就是雨雪、冰雹,很少有晴朗的日子。那时,我们刚从南方过来,都是穿的单衣、短裤。白天,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腿,顶着风雪,在随时都有可能陷迸去的沼泽地前进;夜晚,又忍受着饥饿,蹲在一起,背靠着背,肩挨着肩,用相互的体温抵抗着严寒。那滋味,现在的人们是很难想象得出的;饥饿、寒冷,使指战员们体力一天比一天削弱,减员十分严重,有的走着走着,倒下去就停止了呼吸,每晚宿营,都有不少同志再也不能起来了。体力差点的人和十五六岁的娃娃,是很难活着走出草地的。我所在的十二团三营九连,一百多人,走出草地的只有二十多人。茫茫水草地,不知吞噬了我们多少好同志!这些同志为了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口里含着野菜、草根,身上穿着单衣、短裤,就那样牺牲在了草地上。我们今天的幸福,真是来得不容易啊!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走出了水草地,大约在九月初,到达了哈达铺。当时哈达铺比较繁荣,东西很多也比较便宜,群众待我们也很热情。两个多月的草地生活,见不到群众,吃不上粮食,现在一下子来到这样好的地方,我们简直高兴坏了。部队一住下来,就买猪买鸡,改善伙食,大家美美的吃了几顿。因吃得太多,身体接受不了,有人拉肚子,个别同志还因胃被胀坏而死亡。因此,总部马上下令定时定量,并不准私自在市场买东西吃,卫生员和干部们还向大家解释肠胃久饿后,不能猛吃猛喝的道理。我们在哈达铺休整了三四天,总指挥部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发布了组织“成徽两康战役”的作战命令。部队分三个纵队向陕甘交界地区前进,我们四师、三十二军和总指挥部为中路,经过礼县、西和境內,向成县、徽县前进。当时我在师政治部当组织干事,到成县时,县城已经攻打下来了。成县的部队是十团,一天就占领了县城。但敌人又逃到上城顽抗,红军在城內,敌人在上城,这样相持过了一二天后的晚上,敌人突围出城逃走,把我们的一个团参谋长和政治部走任抓走了,直到西安事变后,这两个同志才被放回来。还牺牲了一名团长,名字记不清了,好象是姓贺。我们在成县住了几天,就到了徽县,住在徽县县城。这一带条件好了,我们都制做了新衣,虽然衣服颜色不一,有的是黑的,有的是蓝的,还有的是花的,反正买到什么穿什么,看上去真是五花八门,但部队总算有了冬衣,比起过雪山、草地时破烂不堪的单衣短裤,要神气得多了。那时我还做了个蓝布夹被,我参加红军后第一次才有了被子,因此十分珍惜,一直使用到解放。
  长征途中,除了打仗,还要向群众作宣传,组织建政,扩大红军。那时群众被官匪残害怕了,认为红军也和国民党匪帮一样,加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说:“红军是红头发、绿眼睛”,要“杀人放火,共产共妻”,老百姓听了更加害怕,一听到红军要来,就躲了起来。所以,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开会,写标语,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和革命道理,并帮助他们干活,以解除对我们的恐惧心理。再就是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府,成县、徽县都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还成立不少区乡政府,依靠他们为部队筹集粮草、经费,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筹集的办法:一是打土豪地主,没收他们的粮食、财物,或对其罚款。没收的粮食、财物,除了用于部队外,一部分还分给了穷苦人家;二是借。向送交了粮食、财物的人家开具证明、借条,讲明以此为据,以后归还。三是动员商户、富裕群众捐献。扩红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沿途都搞,因为部队随时都有减员。在徽县,就组织了几百人的回民游击队,我们撤离时这些人都跟上部队走了。解放后我在武威工作时,在天祝遇到几个流落红军,他们就是那时参加红军的。
  在徽县住了半月左右,我们就撤走了,记得是出西门,朝西北方向走的,当时情况很紧,卢冬生师长和其他首长一路都督促我们赶快走。沿途经过的具体地方记不清了,我只记得过了渭河,当时河水有齐腰深,我们手拉着手,互相搀扶着蹚过去的。渭河两岸的梨很多,我们经过时老乡拉住我们让我们吃,我们都谢绝了。过渭河后,经过通渭、华家岭,到会宁就与一、四方面军会师了,至此,红军长征就胜利结束了。三军会师后,我们就到了环县,然后到晋西北,开赴到抗日第一线。
  这就是我参加长征的简单经过。五十年来,当年的艰苦情景,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我常想,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里,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我们去战斗,去牺牲?是对党、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是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心。有了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就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困难再大压不倒,流血牺牲吓不倒!今天,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带领下,正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进,学习和发扬当年红军的革命精神,是很有教益的。

知识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红军长征在徽县》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分概述、文献资料、回忆资料、徽县籍老红军传略、失散在徽县的红军人员名录、大事记、附录几部分,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红军长征的概貌和红二方面军进离徽县境内及前后的情景,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徽县的活动和徽县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援。反映了红军长征对徽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振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