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红军在徽县开展苏维埃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红军在徽县开展苏维埃运动
分类号: K264.4
页数: 5
页码: 014-0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红军在徽县开展苏维埃运动的记事,在普遍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二方面军积极帮助群众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关键词: 红军 徽县 苏维埃运动

内容

在普遍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二方面军积极帮助群众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9月2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贺龙同志亲自到会讲话,主持成立了徽县苏维埃政府,推举回族青年马克仁为县长,马军为副县长,马成荣、马志浩等人为委员,黄荣光担任秘书,办公地点设在旧县政府。并组建了县城工农抗日游击大队,任命马维英(回族)、唐瑛为大队长。
  次日,在回民聚居的东关、东河帮助建立了徽县回民自治委员会,由马克仁兼任主席,有委员30多人,王继明为文书,办公地点设在东柳沟。在此基础上,又协助建立起东关、东河、东关口、东柳沟四个区域性的回民抗日反蒋委员会:东关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马继周家,委员长苏二,委员马成荣、马玉川等多人;东河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哈永昌家,委员长马维英,委员马佩伟、马连军、蔡景文等人东关口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何嘉猷家,委员长毛崇发,委员毛崇芳马喜荣等10余人;东柳沟抗日反蒋委员会设在马国元家,李玉泰为委员长,白平福、马选贵等20多人为委员。这4个抗日反蒋委员会,在回民自治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红军统一指挥,巡逻放哨,维持社会治安,张贴标语传单,联系组织民众,非常活跃。
  9月23日,在六军十八师政治部及其所属部队的帮助下,永宁镇苏维埃政府在岳王村成立,推举岳会英为政府主席,张秀玉、樊正海、林珠宝等多人为委员。并同时组建了永宁工农抗日游击队,张巨英、苏汊担任队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岳会英家。24日,在二军四师的帮助下,伏家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告伏镇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由王德才担任政府主席,杨占山、石秀山、郭永州等为委员,办公地点设在街道“隆盛丰”商号。同日组建伏镇工农抗日游击大队,贾万林为大队长,姚喜云、陈贵、杨贵川等人为小队长。
  在二军六师的帮助下,石柱乡的李家河、罗家河也成立了工农抗日游击队,由李三级、李桂明担任队长,罗文仓、李春固、魏树德、何光祖担任小队长。
  红军对成立的游击队配发了部分枪支,并指派专人组织训练。在未建立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的广大村镇,大都选有联络群众、为红军办事的农民代表。这些组织和群众代表,在为红军带路、送信、维持秩序、筹措粮款物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扩红参军、反霸济贫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教育点燃了革命烈火,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一时间,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高潮在全县形成。城乡到处是“要解恨,斗豪绅,要太平,打日本,要想永世不受穷,赶快投奔贺老总”、“当兵要当我红军,一心北上打日本”的高昂歌声。石柱乡李家河村的马拜过,报名参加红军后,离家随军活动,奔走在山乡村野之间。9月27日,敌机轰炸栗亭乡下店子村庄,炸毁了王滋树家的房屋,马拜过不幸遇难。青年农民王滋树目睹敌人的暴行,激起满腔国恨家仇,愤然报名参军,告别了年老的父母,随军北上离开了家乡。山城堡战斗中,王滋树只身夺得敌人机枪,光荣地火线入党,受到六师政委廖汉生的高度赞扬。后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于少校军衔。泥阳镇李磨村杜坪的赵起水,在他乡报名参加红军,回家与父母和妻、子告别时,红军悄然离开泥阳。次日,妻子送赵赶至江洛镇,找到部队,后随军离境北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多次立功,身负9处重伤。时年未满15周岁的城关先农村少年吕登洲,瞒过父母兄嫂,离家参加了红军队伍,在红军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建国后,他担任了青海省建委副主任等职,成为一名领导骨干。县城东北之李家庄少年唐瑛,未满14周岁,说服了年老多病的父母,参加红军,随军转战各地,多处负伤,担任解放军某部教导员,全国解放后转业甘肃庆阳,担任庆阳地区物资局副局长。
  “当兵要当我红军,一心北上打日本”,“跟上红军闹革命,抗日救国打天下”。民间流传的歌谣,生动地记述了徽县当年扩红建政、青壮年踊跃参军的热烈情景。江洛镇贫苦农民冯智清老人,带着3个儿子找到红军领导,要求红军把三个儿子都带走。为了不使冯家缺劳力及老人无人照顾,红军领导人婉言谢绝了老人的要求,只收下了小儿子当兵。银杏向家河村青年农民李富娃参加红军后,奔走在徽县城乡之间,现身说法,积极协助扩红宣传队活动,并串联鼓动同村3名伙伴参加了红军。4人中1人中途离队返回,1人壮烈牺牲,1人在与日寇作战中身体致残。李富娃南征北战,侥幸地活了下来,1949年担任解放军营级干部,解放后转业青海地方工作。
  红军驻扎徽县休整期间,徽县青年入伍者约计700余人(又一说法1000余人)。驻各乡镇的未向县城集中,随总部行动的新兵集结于县城,编为一个大队,在县城西门外广场整训三日,除搞军事训练外,还配合以体育活动,不仅消除了大家紧张疑虑的情绪,而且增添了新鲜感和坚定跟红军闹革命的信心。各部在对新兵进行整训以后即整编随军北上。沿途行军作战,除部分人失散掉队回家外,大都经历了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这700余名徽县人民的优秀子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转战祖国各地,历尽千辛万苦,绝大多数人为国捐躯,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少数幸存者则有的转业外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占线的骨干,有的功成告退,复员回乡务农。他们少小离家,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抗日救国革命道理的宣传,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汉回广大群众在大力协助红军做好建政扩红工作的同时,积极筹粮筹款,备办物资,以资军用,使部队有了充足的给养,得以休整补充,恢复雪山草地消耗的极为虚弱的体质。部分开明财主和绅士,在红军的感召主动捐款、献粮支援红军,伏家镇钱家庄村的富户钱志主动献粮5石(折,合约4000斤);蔡家庄的财主杨清良主动叫红军游击队到他家挖开密藏多年的银窖,取出白银5000两送往县城,交给红军领导机关,一时传为美谈。红军又通过当地农民代表摸底,重点排出殷实富户和商号,以动员和勒令的方式让其交出财物。对一些执迷不悟的巨富则采取强硬的措施,没收其一部分家财。全县交出财物的财主和商号多达50多户,共计交出粮食14万多斤,布匹3万余尺,衣服2000多件,白银6000余两,大烟土230余两,猪羊230余头。这些物资部分散发给贫困群众以救急用,大部分留作军用。同时购买布料、棉花等,制作过冬棉衣和鞋袜,使全军上下换上新装。
  部队在开展抗日宣传,扩红建政、反霸济贫工作的间隙,利用简单的体育器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在县城西门外广场,总指挥部及所属机关、部队开展诸如鞍马、跳高、赛跑、拔河、篮球等运动项目的活动,遇有群众集会并进行表演比赛,既活跃了部队生活,又密切了军民关系。红二方面军自长征以来,一路斩关夺隘,长途跋涉,特别是雪山草地的艰苦行军,使部队蒙受了巨大消耗,在徽县休整的20余天,不仅使红军指战员恢复了体质,补充了物资,而且为部队补充了700多名新战士,壮大了红军队伍。正如红二方面军的一位老红军战士所说:陇南休整,为红军“加了油,补了粮,输了血!”为继续北上争取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知识出处

红军长征在徽县

《红军长征在徽县》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分概述、文献资料、回忆资料、徽县籍老红军传略、失散在徽县的红军人员名录、大事记、附录几部分,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红军长征的概貌和红二方面军进离徽县境内及前后的情景,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徽县的活动和徽县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援。反映了红军长征对徽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