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蜀口战场后勤保障基地 ——鱼(虞)关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72
颗粒名称: 南宋蜀口战场后勤保障基地 ——鱼(虞)关史话
分类号: K245
页数: 7
页码: 378-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蜀口战场后勤保障基地鱼(虞)关地名的由来和有关虞关的历史事件。
关键词: 南宋 蜀口战场 鱼关

内容

鱼(虞)关位于今甘肃徽县东南七十里嘉陵江畔,与陕西略阳白水江镇接界,唐宋时期为兴州长举县属地。鱼关北距青泥岭主峰铁山约十里,西南距长举县治(今略阳白水江长峰村)三十余里。南宋时期,宋金交战,在鱼关设酒场、粮料院、转运所,为大军屯守之地。宋将吴玠在长举县城和鱼关之间构筑仙人关以拒金人。
  虞关北宋时称“鱼关 ”或“渔关 ”,南宋时亦有“虞关 ”之谓,明清以后,皆称“虞关 ”。新中国成立前后,虞关是嘉陵江上游一处重要的渡口。
  一、从张方平《鱼关诗》看鱼关地名之由来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张方平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知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十月赴任时经行故道,翻越青泥岭,抵达青泥岭南麓的鱼关时,作《鱼关诗》云:“中流石埭隐如槌,鼓鬣徜徉此复回。春水渐深沿泳快,为传尺素锦江来。”其诗自注曰:“青泥驿西二十里,危峦叠嶂,曰鱼关山。小亭临嘉陵江,江有石关,水从石罅进流,鱼不可过,故以为名。春夏水大没石,鱼行无碍矣。 ”
  这段文字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详细解释了“鱼关”地名的来历:青泥驿西①的嘉陵江中,有石如关,水从石缝中迸流而过,而鱼不可过,故名鱼关,其旁的山称为鱼关山,有亭矗于江边。春夏丰水季节,水漫过岩石,则鱼儿自由通行无虞。
  张方平此番经行故道,翻越高峻纡曲、泥淖难行的青泥岭时作《青泥岭》;过鱼关时作《鱼关诗》;探访“长举县东十里”药水洞时,作《药水岩》;在“兴州长举县西二十里”的栈道处作《飞石阁》..从张方平这一系列的纪行诗可见,其《鱼关诗》作于今虞关无疑。而从其诗中“中流石埭隐如槌,鼓鬣徜徉此复回”句可见,至北宋中期时,“鱼关”的景象尚在。由于环境变迁,笔者多次现场考察,未见到这一胜景,当地耆老亦无人知晓 “鱼关山 ”之所在。
  二、鱼关无 “关”,鱼关亦非仙人关
  从上述张方平的《鱼关诗》可知,鱼关是 “鱼”之“关”,并非关隘之“关”,而明郭从道的《徽郡志》、清张伯魁的《徽县志》等史料皆云鱼关为 “蜀口要隘 ”。那么,鱼关有关隘吗?
  鱼关北依铁山,南临嘉陵江。东、北故道经行处皆为高地,鱼关所在处为一低洼的川口地势平坦开阔。尽管扼守故道险要,但其周边间道甚多,尤其是其北有多条小路通达笼山(今,龙山),可绕过鱼关,因此,无论从地势还是交通看,都不是建立关隘的形胜之地。
  唐末宋初时,虞关西不远处建有万仞寨①,而鱼关亦设堡寨,作为第一道屏障。《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记载:“仞乾德二年(964)王全斌伐蜀,十二月,率兵拔干渠渡,万、燕子二砦,遂下兴州,蜀刺史蓝思绾退保西县。败蜀军七千人,获军粮四十余万斛。进拔石圈、鱼关、白水二十余寨 ”。
  南宋时,宋金交战,吴玠在鱼关西十里杀金坪构筑第一道防线,并以少胜多,打败金军的进攻。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级卷十九·边防·一十三处功·仙人关之胜》载:“四年春,萨里罕以十万骑寇仙人关,时张公已去,武安豫为垒于关侧,号 ‘杀金坪 ’,严兵待之。 ”
  元代时,官道东移褒斜道,仙人关一带军事地位下降,原仙人关设武安君寨。②《元一统志》记载:“万仞山,在长举县后,苍崖架日,危峰矗云,上有武安君寨,下枕嘉陵江。有关。 ”
  清代时,原仙人关处亦有关隘。嘉庆年间,徽县知县张伯魁曾率军驻守于此,防止白莲教起义军北进..
  历朝历代,都没有在鱼关设立关隘的记录,仅为驻军屯兵之“寨”。鱼关既无“关”更非仙人关。“徽州在线”网站上有文曰:“虞关古称鱼关,又名仙人关,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青泥岭主峰铁山脚下。 ”又有文曰:“仙人关别名虞关,遗址在徽县城南 70里虞关乡。 ”
  “仙人关别名虞关”或“虞关又名仙人关”等观点,其实大谬不然。乾隆《徽县志·第七章·关梁》载:“仙人关,县东南六十里,与汉中府略阳县接界。”“虞关,在县南五十里,即古鱼关。”可见二者不在同一位置,非同一“关”。《金石萃编·卷二四九·杨从仪墓志铭》记载:“十二年春,诏宣谕使郑刚中分画其地,而移公知凤州。既割和尚原,而杀金平复为要地,其傍则仙人原也。四川兵费边储萃于鱼关,三者相距,皆十许里。”从这些史料记载的方位和距离,以及笔者多次的现场勘测看,鱼关西北十里为杀金坪(今徽县穆家坪),再西北十里为仙人关(马军寨附近),再西南十里为长举县治(今略阳长峰村),再西南十里白水寨(今略阳白水江镇)..鱼关与仙人关相距二十里,中间隔着杀金坪,二者不在同一地理位置。
  三、鱼关曾设有驿站吗?
  嘉庆《徽县志》记载:“鱼关,铁山西南麓。唐置鱼关驿。 ”“青泥驿,在青泥岭下,唐与鱼关驿同置,宋至和间废。 ”
  徽县史志中关于在青泥岭南的鱼关曾置“鱼关驿”一事,未见于其他史料记载。唐时的青泥岭设有青泥驿,史料中未直接记载,散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唐朝诗人元稹《青云驿》诗云:“昔游蜀门下,有驿名青泥。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这首诗是元和五年(810)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湖北荆州)士曹参军。元稹赴任时,经,商於古道(又称武关道)上的蓝田,过青云岭抵青云驿,回忆起昔日游历到蜀门之下的 “青泥驿 ”——这是一个听到名字都让人感到心惊胆颤、如坠牢狱的地方。这个青泥驿即是位于蜀口青泥岭上的青泥驿。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长举县》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道路也。悬岩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
  青泥岭上的青泥驿,按照张方平诗中的描述,位于虞关东北方向,距离鱼关“二十里”。而按前文所述,鱼关至长举县治三十里,则青泥驿至长举县五十余里,与《元和郡县志》中所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的距离基本一致。按照唐制六十里一驿推断,鱼关没有驿站,驿站当在长举县治内①,这从唐·李嘉祐诗名《发青泥店至长余(举)县西涯》中也可见,从青泥驿所在的青泥店(子)直达长举(西),中间并没有驿站。
  至宋代,这一问题基本明确了。据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立于大石碑(今甘肃徽县大河店镇瓦泉村)的《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记载:“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 ”新建的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直达兴州长举驿,共 “五十里有半 ”。新路绕过了险峻难行的青泥岭, “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 ”。这说明,在北宋自 “河池驿 —青泥驿 —鱼关 —长举驿”的原青泥路上,也没有鱼关驿。嘉庆《徽县志》中所谓 “宋至和间废 ”的是 “青泥一驿 ”,而并无 “唐置 ”的 “鱼关驿 ”。
  南宋时期,长举、河池皆为抗金前线地带,邮路中断,鱼关为大军屯粮之所,设“渔关粮料院”“鱼关酒场”“签厅”“转运所”等机构,并无驿站之设。元代以后,官道东移,兴州长举县撤销,其地分别并入略阳和徽县,故道逐渐趋于萧条。明代在徽州(今甘肃徽县)设徽山驿,在略阳设嘉陵驿,在两地之间的白水江镇设白水驿(《大明会典》卷146),鱼关仅设巡检司。清朝初年,鱼关巡检司裁撤,鱼关成为嘉陵江上游的一个重要的渡口和集镇。
  总之,鱼关在历史上是一处要地,但并无邮驿之设的历史证据。在宋人岳珂的《桯史·卷三·梓潼神应》文中有“时安(丙)以随军漕在鱼关驿,(吴曦)召以归,命以爰立”。其中提到了“鱼关驿”,然而《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安丙》中,却记载为:“曦已潜遣其客姚淮源交金人,至是曦还兴州,留丙鱼关,已而檄还武兴。 ”显然《桯史》中的叙述来源于《宋史》,但却将 “鱼关 ”误作 “鱼关驿 ”,这不足以作为鱼关设 “驿”的证据。
  四、有关鱼关的历史事件
  唐宋时期,故道是官道,鱼关是故道上的水陆通衢之地和物资集散地,南宋时期更是蜀口战场的后勤保障基地,是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因此,在史料中多有涉及。
  (一)王全斌伐蜀攻破兴州,连拔鱼关等二十余寨
  《宋朝事实》卷十七记载:乾德二年(964)“十二月,全斌等收复乾渠渡,万仞、燕子二寨,下兴州,伪刺史蓝思绾退保西县,官军败蜀军七千人,获军粮四十余万石,乘胜 连拔石圈、鱼关、白水阁二十余寨 ”。
  (二)南宋时鱼关设 “粮料院” “酒场” “签厅”等机构,且为大军屯驻之所
  1.鱼关粮料院。《文献通考·卷六十·职官考十四·粮料院》载:“中兴以来,行在有诸军诸司粮料院;镇江、建康有分差诸军粮料院,鄂州有分差户部粮料院,四川总所有分差户部鱼关粮料院、分差利州户部粮料院。”《宋史·杨巨源传》载:“杨巨源为凤州仓官,分差鱼关粮料院,移监兴州合江赡军仓。 ”
  2.鱼关酒场。《宋会要辑稿》食货二〇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闰六月二十一日利州西路安抚使、判兴州吴磷言:‘欲乞将兴州长举县鱼关酒场,依旧令本司抱认,每月,除课利合纳净外钱,将余剩息钱补都统司,管犒将兵支用。 ’从之 ”。
  3.鱼关签厅。《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载:“(纯熙)八年五月一日,诏罢兴元、金州两处签厅,其总领所签厅职事依江陵府例,委各州通判兼管。以臣僚言‘四川总领自来置司利州,去大军屯驻所在相远。昨缘军兴,恐关外四州待报迢递,遂于鱼关置一签厅,以便四州期会,差本所干办公事主之。 ’”
  4.军屯处。《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安丙》载:“凡此数堡既坚,金人决不敢近。而河池、杀金平、鱼关皆大军屯聚,其他径路,虽关之里如大安,亦阴招民卒,授以器械,为掩击之备矣。”《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载:“自议和后,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十七郡。兴州吴磷所部,仅五万人..惟兴州屯兵最多,至二万有奇。兴元府、利州鱼关各万.. ”
  (三)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描绘渔关水运之险
  绍兴十二年(1142),郑刚中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其子郑良嗣在《思耕亭记》(《北山文集·卷十三》)中,详细描写了当时渔关一带嘉陵江之险,漕运之艰难:“夫嘉陵之源发于凤之大散旁,由故镇缭绕渔关,循崖而出,力未能载,自渔关下武兴,浮三泉,南流二百六十里至于亭下,又顺流入阆东,走安汉,疾趋于合州之涪,已则会东西二川,并势望夔峡之道,争门而出。回视渔关,不知其高几里,皆终岁漕饷之所浮。水既不得平流,皆因地而浅深,自滟滪逆数至渔关之药水,号名滩者六百有奇。石之虎伏兽奔者,又崎岖杂乱于诸滩之间,米舟相衔,旦昼犯险,率破大竹为百丈,有力者十百为群,背负而进,滩怒水激,号呼相应,却立不得。前有如竹断舟退,其遇石而碎,与汨俱入者,皆蜀人之脂膏也。 ”
  (四)吴曦为金人所败,退壁鱼关,招集忠义,收揽人心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载: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富察贞入成州,曦自焚河池,退屯清野原..曦退壁鱼关,招集忠义,厚赐以收众心。兴元都统制毋思以重兵守大散关,曦因撤蓦关之戍,令人由板耻各绕出大散关后;思孤军不能支,遂溃。曦退屯兴州之置口 ”。
  (五)吴曦叛宋降金,檄召安丙自鱼关还兴州接受伪任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安丙》载: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戊子,金人攻湫池堡,破天水,繇西和入成州,师溃,曦置不问。金人肆掠关外四州,如践虚邑,军民莫知死所。曦已潜遣其客姚淮源交金人,至是曦还兴州,留丙鱼关,已而檄还武兴..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其月为元年,改兴州为兴德府,以丙为中大夫、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 ”。
  (六)金人犯边,虞刚简鱼关督师
  《宋元学案·卷七十二二·江诸儒学案·提刑虞沧江先生刚简》载:嘉定十一年(1218)虞刚简任简州知州,时“金人犯边,制置使董居谊辟为参议官..大散关陷,东路帅李贵,遁去,天水一带皆被兵,西路帅莫肯行,先生慨然请往,次鱼关,遂自移杀金平,督师前进,人心忷忷,先生谓曰: ‘我师既出,敌必不能越大安。 ’已而大安果以剿敌闻 ”。
  (七)忠义总管李好古鱼关怒斩张彪,开罪都统制张威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张威》载:“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环堡..利州路安抚使丁焴闻金人深入,亟遣书招(张)威东入救蜀,又檄忠义总管李好古北上捍御。好古出鱼关与统领张彪遇,以彪弃迷竹关故,斩之。彪,威弟也。 ”
  (八)蒙古军攻蜀,先锋按竺迩自两当出鱼关,进占沔州
  《元史·本纪第三·宪宗》载: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元史·列传第八·按竺迩》载:绍定四年(1231)十月,“睿宗分兵由山南入金境,按竺迩为先锋,趣散关。宋人已烧绝栈道,复由两当县出鱼关,军沔州 ”。
  (九)蒙古军征战川蜀,汪德臣筑路架桥,自鱼关转运军粮
  《元史·列传第四十二·汪德臣》载:宝祐二年(1254)“春旱,嘉陵漕舟水涩,议者欲弃去,德臣曰:‘国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何弃之!’尽杀所乘马飨士。袭嘉川,得粮二千余石。云顶吕达将兵五千邀战,即阵擒之,复得粮五千石。既而鱼关、金牛水陆运偕至,屯田麦亦登,食用遂给..鱼关至沔水,迂回为渡百有八,至是,悉为桥梁 ”。
  (十)明代虞关设巡检司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载:“徽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六月降为县,属府,后复升为州。东南有铁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关巡检司;西南有小河关。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陕西八》载:“今(徽)州南五十里有虞关,置巡司戍守于此。 ”
  (十一)白莲教起义军由虞关抢渡,甘肃提督吉兰泰追缴不力被解职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六十一记载:嘉庆五年(1800)三月,“贼匪扰入川西,实由额勒登保冒昧赴甘,以致贼匪乘虚抢渡..将陕省防堵事宜,委之无能之吉兰泰,既任贼匪由虞关抢渡,分扰甘境,复致余匪逼近栈道。吉兰泰又不跟踪追剿,致阑入凤县”。“以川匪由略阳阑入徽县,革甘肃提督吉兰泰职,赏游击衔,留营效力。以西宁镇总兵官杨遇春为甘肃提督。 ”
  五、鱼关咏颂有历史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诗人的青睐。历代诗人咏颂鱼关的诗歌,为鱼关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杜甫悲情水会渡
  水会渡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
  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远游令人瘦,衰疾渐加餐。
  这首诗是唐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由成州同谷县前往成都,中途在兴州长举县嘉陵江水会渡乘船时所作。夜半时分,微月已没,诗人仍艰难地行走在山崖高倾的道路上。忽然,一条大江横在面前,江面宽阔,浩若大海。面对汹涌波涛,船夫整理竹篙,引吭高歌,若无其事。上岸后,寒风凛冽,手脚冰凉,诗人继续在曲折、湿滑的山路上攀爬,再回望江面上的天空,这才发现西北方向群星闪烁。长途跋涉使人瘦弱不堪,年迈体衰却羞于加餐补充体力,表达了旅途的艰辛、生活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惆怅。
  关于水会渡之地望尚有争议,天水师范学院李济祖在《杜甫陇右诗注析》中云:“水会渡似即嘉陵江与永宁河、田家河会合处,会合口附近的黄沙渡,也就是现在甘肃徽县与两当交界处。”①徽县原县志办主任梁晓明在《杜甫与徽县》中曰:“‘渡’在今陕西略阳县的白水江,又称江口,与徽县接界,为入蜀必经之地。”②徽县文化馆副馆长曹鹏雁在《杜甫在徽县的行程及相关的纪行诗》一文中认为:“水会渡即位于今徽县虞关乡老虞关街前的老虞关渡(在嘉陵江与八渡沟河交汇处北上 2里处)。 ”
  (二)诗人张方平过鱼关,解释了这一地名的由来
  鱼关诗
  中流石埭隐如槌,鼓鬣徜徉此复回。春水渐深沿泳快,为传尺素锦江来。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月,张方平由滑州(治今河南滑县)知州移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路过青泥岭西南麓的鱼关时作《鱼关诗》。其诗自注曰:“青泥驿西二十里,危峦叠嶂,曰鱼关山。小亭临嘉陵江,江有石关,水从石罅迸流,鱼不可过,故以为名。春夏水大没石,鱼行无碍矣。 ”这段文字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详细解释了 “鱼关 ”地名的来历。
  (三)赵抃出蜀过鱼关,吟诗明志
  题鱼关
  奔流出万山,乱石锁孱颜。彼跃龙门者,何尝惧此关。
  英宗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召还益州知州赵抃知谏院。赵抃出蜀过故道,路过兴州长举县鱼关时作《题鱼关诗》,表达了诗人的自负与得意之情和刚正不阿、坚毅乐观的性格。
  (四)陆游晚年作诗,回忆鱼关嘉陵江航运的繁忙景象
  纵笔
  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千艘冲雪鱼关晓,万灶连云骆谷秋。
  天道难知胡更炽,神州未复士堪羞。会须沥血书封事,请报天家九世仇。
  怀南郑旧游
  南山南畔昔从戎,宾主相期意气中。渴骥奔时书满壁,饿鸱鸣处箭凌风。
  千艘粟漕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
  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前往南郑(今汉中)任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投身军旅生活。当年九月,王炎罢政,提举宫观,其幕府解散,陆游调往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结束了其八个月的汉中军旅生活。在汉中期间,陆游多次前往前线地带视师,回乡后作诗回忆当时嘉陵江上游鱼关一带航运的繁忙景象。
  (五)陕西按察司副使的杨一清作《虞关道中》诗,描述虞关附近道路之艰险
  虞关道中
  东岩西壑杳难量,侧径颓桥一线长。自分此身先许国,不须回驭学王阳。
  弘治九年(1496)冬季,时任陕西按察司副使的杨一清奉旨前往汉南巡视学政。次年初春经行故道,翻越铁山(青泥岭)到达虞关谷口,折而沿嘉陵江峡谷西南行,向白水江镇进发。途中作诗描述虞关道上的艰险,表达诗人以身许国、忠心不二、不怕艰难险阻的决心。
  西安航空四站职工

附注

①今方位为青泥店子东南。 ①即南宋时的仙人关。 ②吴玠去世后谥武安,武安君寨当为原吴玠守卫的仙人关。 为青泥店子东南。 ①按距离推算就是下述的宋代长举驿。 ①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②吕兴才主编:《杜甫与徽县》,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石志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