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道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70
颗粒名称: 阴平道研究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374-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阴平道线路走向在诸道中争议最大,并对阴平道进行研究。
关键词: 阴平道 研究

内容

阴平道线路走向是诸道中争议最大的。1968年7月,严耕望在《新亚学报》第6卷第2期上发表题为《汉唐阴平道》的文章。1984年9月进行了修改,1985年11月最终定稿。该文收入1986年出版的《唐代交通图考》中。严耕望认为由汉代阴平郡入蜀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实有3条线路:主干道阴平正道由“阴平郡即唐宋之文州(今文县)东循白水(今文县河)约近百里至白水、羌水(今白龙江)会合处之桥头,又略循会合后之白水东南行,至白水县关(今白水街地区),与汉中西南经阳安关(今阳平关)渡嘉陵江之入蜀道合”;支道阴平偏道“由桥头东南行至景谷(今碧口镇东南、白水街西北地区)折向西南斜出,经汉德阳亭(雁门坝)至江油,达绵州”,或“由白水两上源会合处(即古桥头)向南行,折而西南经青塘岭(今平武东一百五十里),秦陇关(今青川镇北十五里),青川县(今青川镇),又西南沿涪水六阁道至今江油,达绵州,当时称为左担道,亦谓邓艾所行者。”阴平捷道由“文州直南逾山至龙州(今平武),又东至青川,折而西南至江油”②。笔者认为,严耕望关于“阴平正道”线路走向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关于“左担道”线路走向是基本正确的。阴平捷道线路也有可取的地方。
  但1988年鲜肖威教授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期上发表了《阴平道初探》的论文,否定了严耕望“阴平正道”的线路走向,认为阴平正道由文县出发经、碧口、白水、乔庄、清溪、南坝至江油,而不是至白水后继续东南至昭化,与金牛成都道汇合入川;他还认为严先生考证的 “阴平偏道”即邓艾入川线路过于简单,其确切的路线是邓艾在翻越了今摩天岭以后到达乔庄(青川)附近的青溪,再沿今下寺河到青川关庄一带翻山到雁门坝地区(蜀汉德阳亭),再西沿一小河经马角坝至蜀汉江油戍(今平武南坝),然后长驱南下绵竹和成都;他还认为严耕望的“阴平捷径”属于闭门造车,其正确的路线应该是从文县东南向南翻越摩天岭到青溪,再西南下翻越山岭到南坝,最后沿涪江南下今江油、绵阳。
  1994年,蓝勇在《文博》第2期上发表《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一文。该文关于阴平正道走向的看法与严耕望先生基本相同。不过对左担路在今梓潼北120里或认为左担路在今江油雁门坝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邓艾伐蜀的阴平斜道,应从沓中(舟曲)经武都鲁贯崖至阴平县(甘肃文县),再分兵三路:一支渡文县南阴平桥,一支渡文县尚德乡龙津桥,一支从阴平桥(文县玉垒乡境)南下至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垭口③,再经九道拐、南天门、北雄关过秦陇栈阁(写字岩)至青川所(青溪区治),再经箐青山(靖军山)出涪江东岸,沿涪水边的左担道、马阁山至江油关(平武南坝老街),再经石门山(龙门山)达涪县(绵阳)入成都。 ①
  蓝勇先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论证的过程前后充满矛盾。任豫《益州记》载:“江油左担道,案图在阴平县北,于成都为西。其道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邓艾束马悬车处。”②他认为《益州记》中的阴平县不在传统认为的今四川梓潼县北,而在今甘肃文县一带。如果是这样,江油和左担道必然在今甘肃文县北部。然而,他又后来引用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地志认为,左担路在今甘肃文县南部摩天岭至四川江油县南坝镇间,今平武县南坝以北的涪江边的高庄、金凤等地应是左担路的地段。对阴平斜道和左担路的认识的关键是对阴平县位置的认识。阴平县的位置有三个:一是晋永嘉以前置的汉晋阴平县,在今甘肃文县;一是永嘉后晋孝武帝时侨置的阴平县,在今四川梓潼县北;一是刘宋元嘉置的北阴平县,在今绵阳(南朝巴西、梓潼二郡郡治)北,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平武南坝镇附近。任豫《益州记》中所说的阴平县当在四川绵阳北。
  另外,蓝勇先生关于邓艾分兵三路,分别从文县南阴平桥、尚德乡龙津桥,玉垒乡阴平桥(文县境)南下至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垭口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观点,并非考实的结论。笔者利用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发现以上三个地点翻越摩天岭是异常艰险的,实际操作空间不大。调查后认为,文县境内翻越摩天岭最可行的线路有两条路:一条是由文县西北溯白马峪,在跌不寨附近向南翻越摩天岭至龙州(今平武)的路线。陈良伟先生调查过白马峪旧寨经铁楼、演武坪至新寨一段道路,并根据沿途征集的蜀汉、南北朝至元代的文物认为,该道汉、唐、元、明时期均有居民,且与蜀地文化联系相当密切。③由文县经平武至绵阳路线全长278千米,是汉魏阴平郡入蜀的诸道路中最短的一条,为阴平捷径无疑。另一条是在碧口镇南渡白龙江,溯白龙江一小支流至海拔仅1400多米的摩天岭垭口(历史上有名的摩天关当设于此),入白水江支流下寺河谷,东南至马家院,有两条路:一条翻山经青崖关至青溪,再由青溪经平武至江油,另一条继续顺流而下至前进乡,再溯下寺河支流西南行,在盐井垭附近翻越盐井山入涪江河谷,顺流而下,经南坝镇(蜀汉县江由治)至绵阳。该段路程全长297千米,合东汉魏晋里程六百九十里,取整数为七百里,与《三国志·邓艾传》记载的“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基本符合。所以,后一条道路是当为阴平斜道无疑。蓝勇先生并没提到以上两条路。军事行动出奇兵很重要,路线是否可行同样也很重要。
  20世纪90年代,关注阴平道的学者还有裴卷举、王俊英等,他们认为姜维总结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后,采取“迂回”战术,绕道经由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因地处陇南和甘南高山深峡地带,军粮运输维艰。经漒川口长途奔袭陇西郡,又多经深山密林和不毛旷野,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故产生在沓中就地屯田种麦,以图后举的想法。通过对舟曲县大峪、武坪等地骨灰塔、地下洞工事、古城遗迹、出土文物、千年口碑、适宜种麦的地理环境、栈道遗迹的实地调查,认为沓中泛指今迭部县洛大以东舟曲县憨班以西以南地区,其核心地在今舟曲县大峪乡大峪坪。 ④
  由于道路艰险,目前,学术界对阴平道的实地考察远远不够。除了陈良伟全程考察了阴平正道之外①,尚不见有对阴平斜道和阴平捷径的科学、全面的考察。因此,阴平道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附注

②严耕望:《汉唐阴平道》《新亚学报》 1968年第 2期。 ③从文县分兵三路主要据青川县交通局王新的《阴平道再析》,《广元市志通讯》 1986年第 1、2期。 ①蓝勇:《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文博》 1994年第 2期。 ②国学网 http:// ww.guoxue123. com/zhibu/0301/ 0300/ 301. htm. ③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99页。 ④裴卷举、王俊英:《沓中考》,《西北史地》 1997年第 2期。 ①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95—108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