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博物馆藏宋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62
颗粒名称: 徽县博物馆藏宋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考述
分类号: K877
页数: 6
页码: 356-3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徽县博物馆藏南宋抗金名将杨政之母宋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的考述,为研究南宋杨政家族历史以及当时陇右地区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南宋 杨政之母 墓志铭

内容

宋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志盖已佚,仅存志铭。原在徽县栗川乡云坝(今栗川镇杜公村)水渠上作为桥面石使用,1980年初春徽县文化馆熊国尧、李克明获知信息后进行了现场调查,确认为南宋抗金名将杨政之母程氏的墓志铭,并征集入馆保存。该碑为南宋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使胡世将撰文,为研究南宋杨政家族历史以及当时陇右地区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墓志铭现状与录文
  宋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志铭系红砂岩材质,宽93厘米、高83厘米、厚23厘米。志文均楷书阴文,共31行,第2、3、4行分别为40、36、39字,正文满行32字,计860字。志文记载南宋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杨政之母程氏夫人的生平。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使胡世将撰文;陕西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本路劝农使霍蠡书丹;权永兴军等路提点刑狱公事詹至篆盖。现录文如下:
  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并序
  宝文阁学士、左朝请大夫、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晋陵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胡世将撰。右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陕西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本路劝农使、借紫金鱼袋霍蠡书。左中奉大夫、直秘阁、权永兴军等路提点刑狱公事、建德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借紫金鱼袋詹至篆。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武康军承宣使、利州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兴元军府事、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杨政之母,曰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当建炎中金人作难,政方将兵会岐下,虏遽陷陕右诸道,而夫人适在泾原,遂相与隔阔者十载。政间遣人问遗其母,曰:“政为人臣,当死王事,烦母自爱,无以政为忧!”夫人亦间使谓政曰:“而为人臣,义当效死,坚尔志,勉尔力,无以吾为忧!”政帅师佐宣抚吴公玠,屡摧大敌,保扦西南六十州,功常第一。绍兴九年春,虏讲和,归我河南地,始得迎夫人以归,亟请于朝曰:“臣不幸与母氏隔阔十载,所不敢言者,念方将兵扦难,义先国家之急。今赖国威灵,虏讲和归地,臣母子如初,愿丐身田里,以尽事亲之日。”天子为之恻然,优诏不许,且念政功高,欲宠异其亲,则又诏以“小君”之贵特启今封。政与其兄弟竭心□养,彩衣怡愉,日奉颜色,搢绅荣之。十年夏,虏复渝盟,政时自熙河帅徙镇兴元,奉夫人归河池私第,而宣抚司趋诸帅会兵甚急。夫人偶病,少间政以他事白辞去,夫人曰:“行矣!吾知其为军事也。勉之,无轻敌,无妄杀,以卒前功!”政去后数日,闻夫人复病,自军中一日驰三百里,至则夫人已不起。享年七十有五,实绍兴十年六月癸丑也。夫人世为原州临泾县人,幼孝谨专静,长适同郡修武郎杨公讳志,以妇道闻于族里。修武杆边战死,夫人年三十九,诸孤皆幼,即属志守义,鞠养其子而教之甚力,后皆为成人。常语之曰:“而忘而父之死,于我而世莫之知乎?扬名显亲,其在尔矣!”政卒以功名自奋,而修武之义节著闻,由夫人之教也。子男四人:长曰元,承节郎;次曰信,承信郎;次政也;次曰仲,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行营右护军右部正将。女四人,皆适士族。孙、男八人:庭,秉义郎;庠,成忠郎;廉、广、度、厘、廱、序尚幼。孙女六人。诸孤以其月壬申自怀德军灵平寨举修武之丧,与夫人合葬于成州栗亭县安仁乡悉罗里。政来请铭,为之铭曰:
  义莫重于君,恩莫隆于亲。而夫人之命其子也,曰汝姑尽节于为臣。卒君事之不废,又志养之精神。孰主张是,而使之然也?曰吉凶不僣在人,寿且八十。小君赐号,哀荣终始,天其以此为忠孝之报乎!
  僧海越刊。
  由志文内容可知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为南宋绍兴年间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杨政之母,绍兴九年(1139)春被册封为“感义郡太夫人”。太夫人程氏世为原州临泾县(今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人,嫁同县修武郎杨志为妻。生子四人:杨元(承节郎)、杨信(承信郎)、杨政(太尉)、杨仲(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行营右护军右部正将)。
  生女四人,皆嫁于士族。有孙男八人、孙女六人。她生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病逝于绍兴十年(1140)六月癸丑(十四)日,享年 75岁。去世后,杨家子孙将其父修武郎杨志灵柩自怀德军灵平寨迁来,于六月壬申(二十九)日将父母合葬于成州栗亭县安仁乡悉罗里。
  二、杨政母程氏葬地
  该墓志名明确记录,杨政之母感义郡太夫人程氏葬于 “成州栗亭县安仁乡悉罗里”,为探索南宋杨政家族墓地提供了准确线索。
  成州,最初由南秦州改来。据《通典·州郡六》载,“古白马氐国,二汉属武都郡。晋置仇池郡,后没于杨茂搜。后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汉阳郡。大唐为成州,或为同谷郡”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秦州为成州,领天水、汉阳、武都、武阶、修武六郡;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成州;后梁贞明元年(915)入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收复仍为成州,仅存同谷一县。②到北宋时成州领有同谷、栗亭二县,《元丰九域志》记载,“成州、同谷郡,团练。开宝六年(973)升团练,治同谷县”,“同谷:二乡,府城、西安二镇。有仇池山、凤凰山、凤凰潭、下辨水”,“栗亭:州东五十里。二乡,泥阳一镇。有雷牛山、栗亭川”。③《成县新志》提到“按绍兴二十五年《成州学记碑》载,成州领三县:曰天水、同谷、栗亭”④,可见南宋时实领三县。南宋时成州所辖区域相当于今陇南市成县大部、西和县南部、礼县东南部、徽县西部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部部分地区。
  栗亭县,始设于北魏,《太平寰宇记》载,“魏定仇池,置白石、栗亭二县,广业郡领之”⑤。据《成县新志》,后唐清泰三年(936),将成州东的胜仙、泥阳、金沙、栗亭四镇并为栗亭县,因而同谷、栗亭并为成州属县。⑥清嘉庆《徽县志》记载“栗亭旧县,西三十里伏家镇。后魏置县,与白石同隶广业郡,西魏废,宋复置。元初汪世显行栗亭管民司事,至元中省入徽州”⑦。栗亭县治的具体位置,按徽县参与第三次全国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调查结论,依据至今遗存着作为县级建制才有资格修建的关帝庙、泰山庙遗址,栗亭县治位于今伏家镇前进村今栗川镇北 5千米处。
  安仁乡悉罗里为杨政父母葬地,也是杨政墓所在地。《徽郡志》载杨政“墓在成县”⑧,《成县新志》记杨政墓在“县东四里”⑨。成县东四里即今成县红川镇东部白塔河行政村下辖席坪(罗家坝)村与徽县栗川镇西部郇庄村交界地带。成县席坪村又名罗家坝村,北倚与徽县交界的中咀山,南临白塔河。1千米外的徽县郇庄村有南宋初年修建的栗川砖塔,杜公村西山台地遗留有宋代栗亭南镇院遗址,出土有若干宋代耀州窑青釉瓷碗、瓷盘碎片和宋代墓砖,遗留有几处砖室墓葬,个别墓葬在20世纪70年代兴修水平梯田时曾被掘开,杨政之母程氏墓志在文化馆人员当年发现前已由墓地移入杜公村内,结合墓志分析,原墓址范围不会超出成县红川镇白塔河行政村与徽县栗川镇郇庄行政村及杜公村地界。杨政之母所葬地“悉罗”地名与“席坪”“罗家坝”近似,“悉”与“席”或为文字讹转,故极有可能杨政并其母而瘗于“悉罗”里,即“悉罗里”或为今席坪(罗家坝)村。而由绍兴十年“虏复渝盟,政时自熙河帅徙镇兴元,奉夫人归河池私第”的记述推断,杨政之母当时生活在河池(今徽县)城内,与其安葬地也不会太远。
  三、杨政父杨志
  杨政之父为杨志,《宋史》把此人称为杨忠,《杨政传》曰“崇宁年夏人举国大入,父忠战殁”①,而《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明言“杨公讳志”,存在差异。从该墓志铭撰刻于绍兴十年(1140)《宋史》成书于百年后之元代的情形来判断,“杨志”比“杨忠”更为可靠。因为杨政托请胡世将撰写墓志时若将父名写误,杨家人当时必会指出并纠错,未指出即说明胡世将所写准确无误。因此,该墓志可纠正《宋史 ·杨政传》中的笔误。
  从《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中“修武扦边战死,夫人年三十九”的记述,可知杨志系原州临泾人,为北宋末期镇守灵平寨的下级军官,官拜修武郎。崇宁年间作为边将抵御西夏,杨志应该是在崇宁三年(1104)战死。《宋史》记载了当时战事,《徽宗纪一》说崇宁三年十月 “戊午,夏人入泾原,围平夏城,寇镇戎军” ②。杨志当是在这次战争中战死于灵平寨,享年 40岁左右。杨志战死之地,按该墓志铭中 “诸孤以其月壬申自怀德军灵平寨举修武之丧,与夫人合葬于成州栗亭县安仁乡悉罗里”句来分析,原葬于怀德军灵平寨(今宁夏固原县黄铎堡乡古城)。据《宋史·地理志》载,“怀德军:同下州,无倚郭县。初属西蕃为石门城,绍圣四年归宋更名为平夏城。大观二年置怀德军。靖康元年入西夏”③。杨志战死时间早于大观二年(1108)怀德军设置,可见尚未设置怀德军。但是,灵平寨的设置在杨战死之前早已存在,《宋史 ·地理志》记 “灵平寨,初为好水寨,绍圣四年更名,属镇戎军,大观二年来属” ④,明言在绍圣四年(1097)由好水寨改名。《宋史 ·章楶传》中也载,章楶知渭州时“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乃以三月及熙河、秦风、环庆四路之师,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寨”⑤。当时平夏城与灵平寨并不相互隶属。大观二年平夏城改设怀德军后,灵平寨才成为该军属寨之一。
  四、志文涉及历史背景
  墓志虽然是记述杨政之母太夫人程氏的事迹,但所述事迹都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墓志铭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略有记述。正是这些历史事件作背景,方显示出太夫人程氏的高风亮节。
  (一) “建炎中,金人作难”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国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北宋灭国。次年(1127)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南)继位,改元建炎。建炎二年(1128)春季,完颜宗弼率金军渡过黄河,向西大举进攻。这次战役中金人的目的是集中兵力先夺取陕西秦凤、环庆、泾原,熙河、鄜延五路,然后从陕西进入四川。而宋知枢密院事张浚当时负责川陕战事,在陕西富平一带集结了五路宋军20万人与实施富平会战。张浚没有听从曲端、吴玠等人的正确意见,决策失误,导致在建炎四年(1130)富平会战的失利。
  吴玠、杨政均是都统制曲端部下的军官,参与了富平会战。按《宋史·吴玠传》,“建炎二年春,金人渡河,出大庆关,略秦雍,谋趋泾原。都统制曲端守麻务镇,命玠为前锋,进据青溪岭,逆击大破之,追奔三十里,金人始有惮意。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金人攻延安府,经略使王庶召曲端进兵,端驻邠州不赴,且曰:‘不如荡其巢穴,攻其必救。 ’ 端遂攻蒲城,命玠攻华州,拔之”①。金军攻占秦雍(今宝鸡)后欲西进泾原路。曲端帅军驻守于麻务镇,吴玠为先锋,于青溪岭迎敌并大破敌军。此后数年,宋金两军于凤翔和尚塬、宝鸡大散关、兴州仙人关一带发生多次拉锯式作战。杨政随吴玠转战于陕西路、秦凤路抗金,其母滞留于泾原老家,故墓志有关于“当建炎中金人作难,政方将兵会岐下,虏遽陷陕右诸道,而夫人适在泾原,遂相与隔阔者十载”的记述。
  杨政作为吴玠部下,随吴玠吴磷自宣和末年至绍兴二十七年间抗金达三十二年之久,建炎间随吴玠抗金九战九捷,绍兴间先后与宝鸡千阳箭筈关、恭州(重庆)鱼龙川、凤州方山原、新元府饶凤关、兴州仙人关、秦州白环堡、凤翔府城南寨等处多次破敌,故有“佐宣抚吴公玠屡摧大敌”之说。
  (二) “虏讲和” “复渝盟”
  绍兴八年(1138)十二月,伪齐刘豫率军南侵失败,金宣布废伪齐国,遣宋使者王伦回京向高宗奏金朝口信诱降,宋高宗令秦桧代表宋庭拜受金朝诏书,接受 “和议”。金朝归陕西,河南地于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 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故《宋史 ·杨政传》亦有 “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次年合议成,金以陕西地归宋,杨政得以迎回家属” ②的记述。
  《宋史·杨政传》载,“绍兴十年,徙利州,又徙兴元,金人逾盟,杨政献迎敌之策,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都统制司置于兴元府,杨政兼知兴元府事、利州路安抚使,破金人于凤翔城南砦,获战马数百匹”③。绍兴十年(1140)三月,杨政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事(今临洮)。五月,金国撕毁与南宋订立的盟约,金军从河东渡黄河攻占陕西大片地区。杨政与统制杨从义合兵迎击,大败金兵于凤翔城南寨,并在宝鸡渭水与金兵交锋。又与吴磷联合在凤翔府附近抗击金军,七战七捷。六月,吴玠病逝后,杨政改任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并前后兼任利州府、兴元府知州事。杨政因功官拜武当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被任命为武当军节度使。
  五、胡世将应请撰志铭
  志主之子杨政,《宋史》有传。据《杨政传》,杨政(1098—1157),字直夫,原州临泾人。徽宗宣和末年应募弓箭手,靖康初年因拒夏人稍知名。建炎年间跟随吴玠抗击金人,九战九捷,积累军功至武显郎。绍兴初,屡立战功,先后升任升阶右武大夫、恭州刺史、陇州团练使、明州观察使,绍兴四年(1134)仙人关大捷后因功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五年春,金军渡淮侵宋,与吴磷北上攻克秦州,击败金国援军,功升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环庆、利州路安抚使。绍兴八年(1138)吴玠去世,杨政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事、进武康军承宣使。绍兴十年(1140)三月改任兴元府知事,五月率军在凤翔府城南寨和宝鸡击败金军,又与吴磷联合在凤翔府附近抗击金军,官拜武当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侯。绍兴十四年(1144)九月,改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屯驻兴元府。绍兴十八年(1148)五月,杨政任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绍兴二十一年(1151),拜太尉。 ④
  志铭撰者胡世将,《宋史》有传。据《胡世将传》,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后历给事中兼侍讲、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等职。绍兴九年吴玠殁后,以宝文阁学士身份宣抚川陕。绍兴十年(1140)夏,派遣大将吴磷、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成功阴止金人进攻,各军全师而还。升为端明殿学士。 ①
  从《宋史》中杨政、胡世将二人之传来看,当太夫人程氏病逝之时,二人同在川陕方面,杨政身兼利州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兴元军府事、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而胡世将身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杨政身为属下而受胡氏节制。故杨政能敦请胡世将为其母撰写了墓志铭。《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是胡世将在撰《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宋忠烈吴公祠记》之后的又一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宋金对峙时期川陕局面的重要资料。

附注

①(唐)杜佑:《通典》,岳麓出版社 1995年版,第2416页。 ②(清)叶恩沛修:《阶州直隶州续志》建置沿革,光绪十二年版。 ③(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第三“陕西路 ”,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121—131页。 ④(清)黄泳第:《成县新志》(寺观、古迹)乾隆六年版。 ⑤(宋)乐史:《太平襄宇记》 “秦凤路 ”之“栗亭 ”。 ⑥(清)黄泳第:《成县新志》(寺观、古迹)乾隆六年版。 ⑦(清)张伯魁:《徽县志》,参见梁晓明、曹鹏雁的《清代徽县集校》,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第125页。 ⑧(明)郭从道:《徽郡志》,梁晓明点校,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版,第58页。 ⑨(清)黄泳第:《成县新志》古迹。 ①(元)脱脱等:《宋史》《杨政传》。 ②(元)脱脱等:《宋史》《徽宗一》。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87《地理三》。 ④同上。 ⑤(元)脱脱等:《宋史》《章楶传》。 ①(元)脱脱等:《宋史》《吴玠传》。 ②(元)脱脱等:《宋史》《杨政传》。 ③同上。 ④同上。 ①(元)脱脱等:《宋史》《胡世将传》。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曹鹏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