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玠吴磷的研究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56
颗粒名称: 浅谈吴玠吴磷的研究价值
分类号: K245
页数: 5
页码: 348-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玠吴磷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拟从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自身的亮点和研究空间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关键词: 吴玠 吴磷 研究价值

内容

吴玠、吴磷是南宋历史上两个著名军事人物,由于是兄弟名将,相继在同一战区建功立业,官位、阅历相当,才略、秉性接近,故作为同一对象,简称 “二吴”。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拟从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自身的亮点和研究空间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吴玠吴磷是对南宋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抗金名将
  南宋王朝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年代。建炎初年,金兵犯境,战祸频仍,国势衰微,不亡如缕。吴玠、吴磷与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将奋起抵御,相继成为一方军帅,分别领导了西北、中原、江淮三个主要战区的抗金斗争,共同扭转了金军肆虐、宋军溃败的被动局面,为南宋中兴奠定了基础,是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大英雄、真英雄。他们担当的重任、建立的功业、获得的封赏及其产生的影响,均在南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笔。
  五将之中,二吴发挥的作用更显著一些。二吴先后参与抗金的时间,从建炎二年(1128)青溪岭之战到乾道三年(1167)吴磷病逝,前后 40年,在川陕战场先后发挥主帅作用长达 36年之久,历经吴玠帅蜀、吴磷继帅、收复三路三个阶段。
  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金军集重兵谋蜀,川陕成为抗金主战场,吴玠“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百一十六州”。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次大捷,连续给金军主力军团以前所未有的重创,彻底粉碎了其突破蜀口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整体劣势中营造局部优势、重创金军并保持完胜的奇绩,谱写了宋金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一页,对于提振宋军抗金士气、促使金、宋两国军事实力的强弱易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绍兴四至九年,西部战场处于沉寂,吴玠在战争的间隙里修堰营田、布垒设防,建立了长期保卫蜀口的防御基础。绍兴九年,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吴玠英年早逝。绍兴十年(1140),金人背盟,战火再起,吴磷在抵御金军的战争中走向主帅之位,指挥西路军东征西讨,所向克捷。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在秦州剡湾与金军主力决战中获捷,大败金军。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第二次和议达成,蜀不被兵二十余年。吴磷在和尚原、方山原划割金朝后,于祁山道沿线另辟蹊径,重定方略,设点布防,强军备战,日为敌至之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南侵,朝廷组织应敌,吴磷指挥川陕宋军三路出击,相继收复了商、虢、陕、华、秦、洮、兰、陇、河、原、环、会、熙、巩14州,积石、镇戎、德顺3军及和尚原、方山原、瓦亭寨等重要关塞,再次把川陕战场由辅战场变成主战场,创造了宋、金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攻取战之胜绩。三路土疆最后虽因朝廷下令班师而复失,但吴磷与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所建立的英雄业绩是无法否定的。
  纵观“二吴”一生,出生在动乱年代,成长于战阵之中,以其出类拔萃的才略和以身许国的忠诚,引领西边将士出生入死,百战御金,挽狂澜于既倒之时,建丰功于诸将之上,成为南宋初期最杰出的将帅,并以兄弟、父子守蜀续写的佳绩,延续了川陕半壁天下之地六十年的安宁,功在一方,利在天下。两朝皇帝对他们不薄:吴玠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追封涪王;吴磷至太傅、新安郡王、四川宣抚使,追封信王,许立家庙、祭五室,位极人臣,恩荣并茂。因抗金军功建节,以武臣出任宣抚使,异姓封王,集此殊荣于一身者在南宋并不多见。
  二、吴玠吴磷自身有许多值得传承的亮点
  吴玠吴磷作为一代名将,其历史地位是由所建功业决定的,而这些功业的获得,则取决于战场际遇、朝野支持、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其中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是其把握机遇、获得支持、走向成功的主导因素。我觉得 “二吴 ”自身素质中有三点十分可贵:
  (一)以身许国的忠诚
  二吴早年的忠诚,体现在征战疆场,摧锋破敌,勇冠三军上。富平战后,当陕西五路皆陷,将士离散,主帅退逃,已置陕西于不顾的时候,玠、磷兄弟挺身而出,扼守和尚原,以一旅之师当全陕之敌,这时候的忠诚体现在无人可及的担当上。金朝取蜀的计划被粉碎之后,二吴相继成为一方军帅,忠于职守,爱民体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便是其精忠之所在。汪应辰在其《文定集·书吴忠烈遗事》中说:“忠烈吴公力捍强敌,以保全蜀,其忠勇谋略,夫人而能言之。今观其遗事,如平籴、营田、兴水利、辟矿土、招流民、减冗员、节犒享,汲汲焉以爱民体国为意。昔(赵)充国省徭役之劳:冯奉世惜转输之费;郭子仪镇河中士卒不劝而耕,军有余粮。三人皆卓然为汉、唐中兴名将,盖其用心远矣,今复于忠烈公,见之。公殁几三十年,而蜀人奉尝之如一日,其忠诚所感格,惠爱之所固结,非偶然也。”这种爱民体国之忱,弟与兄同《吴武顺王碑》中谓磷 “镇武兴二十年,民安之如一日,暨至汉中,凡前政易与民争利者,,悉除去 ”。
  史料还载:玠夙不为伟仪,除宣副后简易如故,既贵,自奉之约不逾平时,常以家资补贴军需,去世前三个月还带病在熙州视察防务,去世后朝廷才知其家无余资至无宅以居;磷持身谨严,平居军旅之外,家事一概不问,其收入奉禄之外不谋取一钱,晚年带病临敌,收复三路,临终前让幕客草遗表,劝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无一语及家事,人称其忠。
  南宋兵部侍郎綦崇礼仙人关战前奉诏陈奏战事时,曾借吴玠这一话题对臣子的忠诚作过一番辩证分析:“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美之名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唯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易得誉。二者有关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从这段文字中不仅可以找出对二吴的定位,而且可以找出世未必贵的原因。
  (二)临敌致胜的才略
  史称吴玠“每战辄胜(《宋史·张浚传》)”,“能保其必胜”(《吴武安公玠神道碑》),“能胜所难胜,守所难守”(《吴武安公功绩记》)。谓吴磷“用兵未尝败,尤长于持胜”(《吴武顺王碑》)。他们之所以成为史料中使用胜字频率最高的将帅,关键在于有一套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用兵,其核心是兵以利动。吴玠富平战后选择和尚原立脚,就是看准了它的地理优势;而和尚原三次胜敌,也是凭借地利优势和先进武器。和尚原战后,吴玠正式承担起保蜀重任,留少量部队守原,而将大军驻守仙人关,且在两地之间形成纵深配备之势。这一防御体系,一直保持到南宋末。对这一选择的利害,胡世将在《忠烈吴公祠记》中说:“自古守蜀,或守汉中,或守涪城,皆弃险处内。弃险则易攻;处内则易摇,所以中原之兵,一涉其境而国以丧。未有忠烈守蜀咽喉之地,而安之不危也! ”①
  兵以利动,不仅体现在善于借势,还体现在善于造势,变不利为有利,或者说优势转换上。吴玠在仙人关之战中采用的驻队矢,以弩制骑,以逸待劳,使我军有更休之机而攻敌无间歇之时,正是建立在反我之短、制彼之长这一军事思想之上的造势的典范。吴磷指挥的剡湾之战,抓住敌帅一个善谋,一个善战的特点,提兵犯险,出其不意,打出三张战术牌:一是打时间差,约敌明日会战,实际当晚就开始行动;二是将部队由原下转移到原上,缩小了敌我所凭地域上的差距;三是一进入阵地就布好叠阵与之抗衡,一夜之间实现了敌我双方的优势转换,把兵以利动的思想运用到极致,可谓以劳克逸的经典之战。
  兵以利动,还体现在务远略不求近、小之利上。如饶凤之战中,在金军尚未撤出汉中之前,吴玠宁肯暂负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子羽,也不轻离蜀口。仙人关大战之前,暂时放弃和尚原。吴磷收复陕西三路,在原州与德顺同时临敌时,宁可暂弃原州而不懈德顺之守。
  (三)顾全大局的胸怀
  顾全大局的前提是识大局,张浚指挥的富平之战失利后,吴玠没有和其他将领一样暂选一安全之处以图存,而选择距敌最近的和尚原立脚,其理由是:与其蜀地保蜀,不如深入敌后,敌不破我,岂敢轻进。其过人之处在于:没有被一溃千里的逆境和敌我悬殊的力量所压倒;没有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和如何保全本路之师,而是站在战略全局和国家安危的高度,去思考宋军何去何存的大计。他比谁都清楚:扼守和尚原虽然是步险棋,如果走成,等于把西北战场向西推进数百里,让四川面临的威胁和朝廷的压力暂时得到缓解和转移,用空间为朝廷赢得筹划战守之策的时间,其代价是把自己押到生死存亡的险棋上。胆识与忠诚、睿智与决断,不言自明。刘锜也是名将,在西部战场虽然前有富平之力战,后有仙人关之赴援,但在富平战后的去留上,却没有吴玠这样的胆识与担当。
  饶凤岭战前,吴玠与刘子羽、王彦分守兴州、兴元、金州,金军避开吴玠防区从东路入侵,金州失陷,兴元帅刘子羽急邀吴玠入援。按常规吴玠不能亲离防区,顶多只能派兵往援,但他认为阻止金军入川事大,防区责任事小,鉴于情势紧迫,不等宣抚司令下,不顾部属劝阻,亲率数千人赴援,日夜兼程三百余里,抢在金军之前赶到饶凤关指挥破敌。这与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曲端不可同日而语。
  以顺从图生存,以生存图报国,既能在急难险重处崭露头角,又能在一枝独秀时韬光养晦,可以说这是二吴在以文制武的特殊环境下顾全大局的另一个特点。南宋立国初期,国家虽然处于板荡之中,但在其统制集团的政策中有两点十分明确:对外主张屈膝求和,对内实行以文制武。这两项政策及其产生的阻力,几乎与二吴的军事生涯相始终。有鉴于此,坚持一切行为都不超出国家大政方针许可之外,成为吴氏兄弟信守终身的底线。绍兴四至九年,吴玠为什么有能力收复故土而未大规模出兵?吴磷为什么在绍兴十二年(1142)腊家城垂破之际无条件班师?为什么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面临三路复失之痛而不违班 师之诏?皆因他们明白:握兵大将一旦偏离国家大政方针,终将一事无成且自身难保。正因为他们忠于朝廷,恪尽职守,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虽然不断受到朝廷的制约和防范,但没有落到张、韩、岳、刘的结局,为国家保留了一支他们用心血打造的西部劲旅,把抗金保蜀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二吴”身上的这些品格,不仅成就了其出类拔萃于本朝、并不逊色于历代名将的历史地位,而且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但被汲取,就会产生一种报效国家、忠于职守、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激励因素。而讲中国故事,用英雄的业绩感染人,用英雄的思想启迪人,用英雄的忠义教化人,用英雄的担当激励人,让英雄传递的正能量,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发挥新的作用,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和提倡的。
  三、吴玠吴磷史料有很大的挖掘和研究空间
  “二吴”建功立业的时段被称作南渡或中兴时期,在南渡诸将排名、立传的史料中,见仁见智,反差较大。如南宋名臣陈亮在《龙川文集·中兴遗传序》中将这一时期的人物分为大臣、大将、能臣、能将等12门。其中列入大将的有种师道、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磷;能将有曲端、姚端、王胜、刘光世、刘锜。而章颖的《南渡十将传》所列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韩世忠、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 10人,主次颠倒,鱼龙混杂,很难用名将冠之。再如《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一载:“韩世忠建炎初(应为绍兴初)与刘光世、岳飞、张俊为中兴四大将。”《宋史·张俊传》载:“南渡诸将以张韩刘岳并称,而俊为之冠。”元人所修《宋史》人物传则将张俊、刘光世排在吴玠部将郭浩、杨政之后,二吴之前有韩世忠、岳飞、刘锜三将。这一排序虽然跳出了中兴四将的局限,但二吴的功业与位次仍不成正比。
  台湾三军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这部史著中,竟将绍兴元年至四年发生在川陕战场的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次大战只字未提。当今编写的大中专历史教科书关于南宋抗金这段历史中,只能看到岳飞、韩世忠的战绩,很少看到二吴和西军的作为。后世研究“二吴”的专题资料,对“二吴 ”的评玠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宋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续资治通鉴》等史籍,是研究南宋史的基础史料,打开这些史著关于宋金战争的记述,就会觉得上列现象及其所反映的观点,既忽略了川陕这一抗金主要战场和发生在这里的惊心动魄的战事;也忽视了吴玠吴磷这样两位对南宋中兴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将领,形成了功业与评价之间的错位。究其原因,诚如王智勇所言:“毫无疑问,在宋金战争最激烈的高宗朝,西部宋军所以能稳固边防并重创金军,吴氏兄弟的存在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没有吴氏兄弟的出现,宋金西部战争史也许将要重写。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宋宁宗朝吴磷之孙吴曦叛宋降金,给吴玠、吴磷兄弟的抗金伟业投下了灰暗的一笔,使史籍多少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吴氏兄弟的业绩,实在有欠公允。 ”①
  吴曦的负面影响不应成为研究“二吴”的障碍,南宋初期的“二吴”与中后期的子孙处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志节、建树、阅历与其子孙有较大差异,“二吴”的辉煌留在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因子侄辈中的拱、挺而增,不因孙辈的吴曦而减。如将南宋王朝比作大厦,“二吴”作为梁柱已经筑进了这座建筑。有人把南宋半壁江山比作常山之蛇,处于蛇首的是西北战场,中原、江淮两个战场分处于蛇脊和蛇尾。阅读南宋抗金历史,抛开 西北战场,读到的只是断章残篇;研究抗金人物,舍弃“二吴”,就看不到支撑半壁江山的真正英雄。因此,研究“二吴”及其谱写了四十年辉煌历史的西北战事,可以帮助我们对南宋初期宋金战争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
  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吴曦的负面影响不仅淡化了对“二吴”的评价,而且夸大了其污点(如本传谓玠晚节颇荒淫而磷多丧败),影响了史料的保存(如正史中连吴磷墓葬情况都无记载),故而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蕴藏着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一座大矿藏,和岳家矿、韩家矿相比,几乎原封未动,而且含金量极高。我只是浮浅的接触了一下,就觉得有关“二吴”的话题不少。比如:“二吴”的评价尚不到位;五大战、十五次中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吴 ”先祖和后裔、军事思想及其保蜀之功对川陕经济的促进等领域研究仍比较单薄。
  助“二吴”成保蜀大业者,还有一大批耀眼的群星:刘子羽和张浚是“二吴”遇到的伯乐,刘子羽慧眼识荆,张浚破格提拔,才使他们有了出头之日;胡世将是吴玠的继任者,在坚持和践行吴玠抗金保蜀方略、支持吴磷掌军、化解以文制武矛盾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虞允文宣谕川陕时,曾把长驱北伐的希望寄托在吴磷和西部宋军的身上,在德顺之战中前后上章15疏,力挺吴磷,虽未阻止班师之诏,但使朝廷对德顺之战和吴磷的功绩,始终,保留着一个公正的认识;“二吴”麾下良将辈出,其中位至节度使以上、官至都统制以上的有杨政、郭浩、姚仲、王彦、吴拱、吴挺、李师颜、任天锡、吴胜、彭杲,以下的有田晟、雷仲、杨从仪、王喜、王俊、邵隆、向起、卢仕闵、姚志等,皆为一时之人杰;与“二吴”先后对垒过的金帅娄室、兀术、撒离喝、图丹合喜等人,都是不凡之辈。这些人的史料中,有不少涉及“二吴”的记载,是正史中找不到的。
  “二吴”建功立业的川陕百一十六州,留有许多乡土资料和文化遗存,是研究“二吴”在民间的影响、弥补史料缺失的奇珍异宝,大有挖掘之必要。还有许多被曲解和误读的问题尚待澄清,如和尚原之战与宣抚司的关系,饶凤、德顺两战的评价等。现有研究成果向视听领域转化也需有人从事。
  总而言之,“二吴”研究既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有较大传承价值和研究空间的课题,需要有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一领域,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宋金战争及其重要的军事人物,把历史真相还原给读者,至少让“功业自超韩岳上,声名旁落张刘中”的“二吴”,能够和韩、岳一样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赏识。

附注

①(宋)胡世将:《忠烈吴公祠记》,郭从道《徽郡志》卷之八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49年版。 ①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 1995年版,第 125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柳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