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关之战的兵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53
颗粒名称: 仙人关之战的兵器
分类号: K875.844.2
页数: 9
页码: 337-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人关之战宋军和进军的兵器。
关键词: 仙人关之战 军队 兵器

内容

(一)宋军兵器
  神臂弓:“贼众再来,分番攻击,官军用神臂弓”③
  神臂弓实际上是北宋熙宁年间开始批量生产的一种单兵弩。《玉海·兵制·熙宁神臂弓》:“熙宁元年十二月庚申(二十二日),大内副都知张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初民李宏进此弓,其实弩也。”其形制为“以檿为身,檀为弰,铁蹬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解索,札丝为弦”。其规格为 “弩身通长三尺二寸,两弭各长九寸二分两闪各长一尺一寸七分,引巴长四寸,通长四尺五寸八分,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其中“铜为马面牙”仅表明弩机为铜制品,未涉及具体形制。试射时此弩显示出优越的远射性能和穿透威力,“时于玉津园校验,射二百四十余步,穿榆木没半杆”①。在《宋史》亦有类似记载:“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②于是得到了北宋政府的大力推广,“元丰六年八月,以神臂弓千、箭十万,给环庆”;“元符二年二月,王岘请增造,岁约增一千七十五张”。由于性能优越,得到了将士们的高度评玠,“大观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吴择仁奏:神臂弓实天授神考,以甚利之器,所向摧圮,夷狄莫能当”。以至于宋徽宗在“(大观)二年三月十四日,御笔谓:射远攻坚,所向无前,可谓利器。使敌人习而能之,非中国利。令民间不得习制,出师、教射缄于匣贮之别库”。对于神臂弓的制造、使用提升到了国家机密的高度,不但民间不准学习制造,就是军队打仗训练也要严格保密,“缄于匣贮之别库”。神臂弓因其优越的性能一直沿用到南宋时期,并在吴玠的多次对金战争中颇有建树,是仙人关之战获胜的主要武器。
  炮石: “官军用神臂弓、炮石并力捍御,杀死金贼甚众” ③
  这里的炮石应指抛石机,《武经总要·卷之十二·炮车》载:“右炮车,大木为床,下施四轮,上建独竿,竿首施罗匡木,上置炮梢,高下约城为准,推徙往来,以逐便利。其施放及用物一准常砲法。 ”④这种抛石机在宋代种类繁多,有单梢炮、双梢炮、七梢炮、旋风炮、卧车炮等 19种之多。其主要部件有鸱头、弦子、铁束、皮窝、铁双蝎尾等,发射时将石弹放在皮窝上,将“铁双蝎尾”的两个抓钩挂到鸱头上,石弹就包在皮窝内了。众拽手拉动拽索,炮梢急速上扬,在强大离心力的作用下,皮窝带着石弹,随着弦子荡起;炮梢上扬到顶,铁蝎尾无法挂住鸱头而脱离,皮窝张开,而石弹的离心力也达到最大,就在这一瞬间抛射出去了。《武经总要》记载,炮车发射重量最大可达九十至一百斤,最远可达六十步外。
  撞杆: “用炮打洞子碎,用撞竿撞云梯倒 ”⑤
   “撞竿 ”由先秦时期的 “冲”发展而来,是一种专门用于撞击云梯的守城器材。《墨子·备梯》的描述来看,当时守城用的 “冲”就是一具简单的 “撞竿 ”,由十人手持操作。当敌人的云梯尚未接近时,以十五人组成突击分队一 “持冲十人,执剑五人,皆以有力者 ”埋伏在预设的工事内。 “令案目者视适”,当云梯靠上城墙时,“(案目者)以鼓发之”⑥。持冲十人在执剑五人的护卫下迅速出击,以十人的合力撞击靠上城墙的云梯。
  《说文解字》:“冲,陷阵车也。”段玉裁注举例:“定八年左传。主人焚冲。释文亦云尔。前、后汉书冲輣。”①孙诒让注释:“此城内之冲,以距攻城之梯者。”②“冲”后来也可以用于撞击城墙、城门等防御设施,后世将更大的“冲”装在车辆上,即所谓的“攻车”“撞车”。《三朝北盟会编》曰:“(撞竿)用大木,长可数丈者,又用横木数十串穿,两下留守把处,可以致力;头以铁裹或安以大铁枪,或安以托钗钩头皆可也。”战时“既撞定梯桥,则众手用铁钩钩定,进不可前,退不可却,则活自焚,梯桥亦毁,人亦坠地矣。万一撞竿不中用,则用狼牙枪手炮长枪守御之。”③《武经总要》:“撞车上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从,伺飞梯临城,则撞之。”④撞竿用大量人力抬运、撞击,而《武经总要前集·守城法》图示并介绍的“撞车 ”,则是将其悬挂在坚实的车架上,人员减少而威力不减,技术上更胜一筹。
  长枪: “侯令统制官杨政领长枪、陌刀手”
  枪是“百兵之王”,有攻击距离长、攻速快而杀伤力强等种种优点⑤,是骑战的主要兵器,历史上使枪的名将不胜枚举。到了宋代,枪的种类、功用更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攻城、守城、野战都有专用的铁枪,攻城用六尺至八尺的短枪,守城用二丈四尺至二丈五尺的长枪,野战用枪介于两者之间,《武经总要》所著录者有十八种之多。
  宋代铁枪枪头长大,枪刃连銎长达一尺五寸至二尺五寸,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合今46.65~62.2厘米;枪头形制也比较复杂,多数品种除直刺功能之外,兼有定的横击功能。枪杆一般为木杆,一端安装铁枪头,另一端安装铁鐏。全枪长度,野战用枪、攻城用枪、守城用枪各不相同。《宋史·岳飞传》有“(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①的记载,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一丈八尺合今5.598米,当属较长的一种,一般步骑兵的枪应在此规格之下。
  仙人关之战中的长枪是守城专用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载守城枪三种:“右拐突枪,杆长二丈五尺,上施四棱麦穗铁刃,连裤长二尺,后有拐。抓枪,长二丈四尺,上施铁刃,长一尺,下有四逆须,连裤长二尺。拐刃枪,杆长二丈五尺,刃连裤长二尺;后有拐,长六寸。”②整体来看这三种枪枪杆较长,在二丈四五尺之间,按宋尺1尺=31.1厘米计,全长达二丈四尺至二丈五尺,合今7.464~7.75米,所以统称之为长枪。图版显示缨饰不直接布置枪杆上,而是在枪杆上贯绶带,将缨饰挂在绶带上。攻城用枪和守城用枪长度相差悬殊,与《考工记·声人》 “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③的原则相符合。
  陌刀: “侯令统制官杨政领长枪、陌刀手 ”④
  《唐六典》卷十六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原注曰: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⑤从注文来看,此刀装备步兵,可能源于汉代的斩马剑。军中大量装备陌刀约始于盛唐开元年间,事见《新唐书·李嗣业传》:“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当时还将装备陌刀的士兵组成专门部队:“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 ”后来在讨伐安禄山的香积祠战斗中,唐军一度被冲乱阵脚, “嗣业谓(郭)子仪曰: ‘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 军无类矣。 ’即坦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①,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武经总要》中没有 “陌刀 ”,根据所录刀制,陌刀很可能是北宋时的 “掉刀 ”。 “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 ”②单尖两刃、刀锋呈圭首形、刀身起脊的长柄大刀。由于其从斩马剑演变而来,作战针对的主要对象显然是骑兵,其刀尖可刺、刀刃可砍,刀柄长
  酒壶: “贼以火焚楼柱,仲以酒壶击灭火 ”③
  《三朝北盟汇编》卷一九六《吴武安公功绩记》:“翌日(三月一日),号令诸军并力共攻侯营兑方一楼子..贼以火焚楼柱,仲以酒壶击灭火。”文中记载姚仲用酒壶灭火,用水灭火自是常识,用酒壶如何灭火,百思不得其解。检《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守城法”有“右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每门置两具。水囊,以猪牛泡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按照守城法要求,用马牛等整张剥下的皮制成革囊或皮袋,装满水、袋口绑好竹管作喷头,每个楼棚要放置两件水具,当敌人放火是用水灭火。在仙人关之战中可能是用空的酒壶代替了浑脱皮囊,又由于酒壶装水后重量不是很重,便于准确投掷,类似于 “水炸弹 ”,针对燃点,定点 “爆炸 ”,反而起到了很好的灭火效果。
  宋军盔甲
  仙人关之战中虽然没有专门对盔甲进行描述,但《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盔甲和马甲的示意图,盔甲图有简要说明:“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顶。”宋朝盔甲中比较典型而又精坚的盔甲为步兵盔甲,术语叫“步人甲”。全套甲由头鍪顿顶、身甲、披膊三部分组成,“头鍪”即“兜”,呈圆顶毡箜形,盔体为整体覆碗形,基体黑色,上下起花边,顶部有盔缨;身甲为一整片,上面是护胸、护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往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披膊在肩上,可为士卒两肩、左右大臂及胸颈之间身甲所不及的部位提供防护。从论质地来看,有铁甲、皮甲、纸甲三种。
  宋朝建立之除初失去了大片产马区域,战马来源捉襟见肘。为了保护战马,宋军骑兵部分起用了曾被淘汰的马甲,北宋马甲一般为皮甲,南宋马甲有皮甲也有铁甲。宋代马甲的复出并非复古,而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一套完整的马甲由以“面帘”“后搭”“鹅项”“荡胸”“搭后”五件组成,“面帘”可保护战马的面频;“鸡项”由左、右两片长方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颈部两侧;“荡胸”可保护战马颈部正面、前胸及两胁;“身甲 ”由左、右两片凹字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腹部两侧; “搭后 ”,由一片倒凹字形皮,甲连接而成,可保护战马臀部及后大腿。
  徽县永宁镇吕河村出土的三块宋代高浮雕武士砖,其中一块单色高浮雕武士砖,戴头盔,两肩披膊,丝带系于胸前,上着胸甲,下着战裙,持剑,应是高级军官的装束。另两块彩绘武士砖,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宋代盔甲的基本特征。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仙人关之战宋军将士、战马的甲胄基本应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金军兵器
  洞子: “及推拥洞子数十座” ①
  《三朝北盟会编》引石茂良《避戎夜话》曰:“洞子可以治道,可以攻城。其状如合掌,上锐下阔,人往来其中,节次续之,有长三十余丈者;上用生牛皮、铁叶裹定,内用湿毡,中用大廪,矢石火炮,皆不能入。治道则欲安炮,并推火梯、云梯、扁桥之类;攻城则欲取土透城,皆不足惧也。 ”②洞子作为金朝战车,曾用于太原及东京攻略战,又称作为洞屋、鹅车洞子,自注 “兵法为木驴也 ”。
  “尖顶木驴”由梁朝叛将侯景首先使用,据推测应该是一种人力抬运的集体防护器材,其重量受人员体能的制约,不可能做得太坚固。唐代改称尖头木驴,改进了防火性能,但还是没有车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尖头木驴,形如轒辒车,唯增二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上锐下方,高八尺,以生牛革裹之,内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 地道。 ”①显然,北宋的尖头本驴有六个轮子,允许大幅度增加重量、提高防护性能,车内人员增至十人,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金朝“洞子”在形制、用途大约相当于宋朝的“尖头木驴”而防护更强,亦可以多具“洞子”续成长十余丈的纵列,构成甬道式防护可用于提供移动式防护,如安装抛石机,推动火梯云梯、扁桥,掩护填壕作业或地道作业。其用途、用法均为多样化。
  云梯:“云梯三百座,一发搭上城角 ”②
  云梯由战国时期著名木工技师公输班发明,事见《墨子·公输第五十》:“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孙诒让注引:“《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于城中。又《修务训》高注云:云梯,攻城具,高长上与云齐,故曰云梯。”③从注释来看,早期云梯特点是高,可独立升高,用以观察对方城中军情。
  由于筑城技术的逐步提高,到了宋代,云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来,《武经总要前集·攻城篇》著录图像来看,同唐代《太白阴经》所述“飞云梯”非常接近。基础以粗大木料构合而成,其下安装大型车轮三对,共六个,车架前端有一对高大的立柱,与横桄一起构成坚固的门形支架;支架上斜倚着一具折叠式梯子,两道梯子之间用转轴(铰链)连接,可收可放;上节顶端置双铁钩,展开后可搭在敌人的城墙上;车架上、梯子下设有车厢、车厢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无底板,由车内人员推车前进;车门一般应设在前部。抵达城下后,士兵们按事先已明确的分工,有的土兵绕到车后登上车梯,并将上节车梯向前翻倾;准确面稳定地将上节梯子放到城头上,并使梯顶的铁钩挂在城墙上,然后士兵援梯而上,强行登城。
  《三朝北盟会编》里讲到了金人云梯:“云梯之制高于城,以绳贯竹木,似梯而湾,其下施平板,板上小龛蒙以牛皮,可置数人。”④从名称及相关文字说明来看,与《武经总要前集》所著录的 “云梯 ”相同。金军在进攻太原、东京的战斗中皆曾使用此种云梯。
  傍牌: “杀死千户、万户、甲军万余,得傍牌”
  《武经总要前集·器图》著录旁牌两种,分别是步兵旁牌和骑兵旁牌。 “右并以木为质, 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骑牌正圆,施于马射,左臂击之,以捍飞矢。”①步兵旁牌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并以皮革加固。外形呈尖顶折页形,很长,可掩蔽士兵全身,内侧设置可收放的“枪木”,既是把柄,又是拄脚;行军时收起,可作为握持的把柄;布阵、驻扎时放开撑住旁牌,可让旁牌倚立于地。防护能力不减,又节省了士兵的体力。骑兵旁牌也是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并以皮革加固。外形呈正圆形,可掩蔽面积比步兵旁牌小得多,士兵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防护方向。正面微凸,绘一具很大的兽面,兽怒目圆睁,张口露齿,相貌狰狞;背面设两道绳环,士兵可以左臂伸入绳环内侧将旁牌揽起,既用于防御飞矢,又不妨碍自己的战斗行动。吴玠军收缴的很可能就是骑兵旁牌。
  衮枪: “杀死千户、万户、甲军万余,得傍牌、衮枪”
  待考。
  重铠: “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②
  金人“早期只有兵器而无甲胄,后来从辽的叛兵那里得到500具铁甲,从此开始有了铠甲装备”③。中期前后,铠甲很快趋于完备,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异,形制上也受到北宋铠甲的影响。“铁浮屠”就是金军的重装骑兵,图16金代骑马武士(《中国美术全图17金代武士复原图人、马皆披铁甲,像铁塔一样,集雕塑编五》)(《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故名之曰“铁浮图(浮图,梵语,即塔)”。“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 牙兵四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 ‘铁浮图’,又号 ‘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 ”①

附注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150,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版。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 1957年版。 ④(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 27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⑤(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⑥(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古籍书店 1981年版。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413页。 ④(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⑤蒋丰维:《中国兵器》,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0年版,第 48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②(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③《周礼·考工记》,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 1992年版。 ①(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②(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①(宋)綦崇礼:《北海集》卷8,《赐川陕宣抚司张浚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3页。 ①(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②(宋)綦崇礼:《北海集》卷 8,《赐川陕宣抚司张浚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 582页。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 1413页。 ①(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之十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金陵福春堂刻本。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2页。 ③刘文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413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