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十四年《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47
颗粒名称: 嘉定十四年《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丙生祠曾遭到破坏,在嘉定十四年重新修建《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
关键词: 安丙生祠 嘉定年间 重新修建

内容

从明清徽县地方史志记载可知,位于仙人关的安丙生祠已“久圮”无存,“断碑尚存”且“字多残损”“难以模写”。笔者多次现场调查得知,安丙生祠碑在新中国成立前尚在,,20世纪50年代,,新建的宝成铁路从仙人关下的吴王城穿过。当年修筑铁路时,遗留在吴王城和其附近长举县城(今白水江镇长峰村)的很多石碑,都作为路基被毁坏了,安丙生祠碑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毁损遗失的。这一结论和陈显远、曹鹏雁等学者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1990年秋,嘉陵江涨水,洪水退后,略阳白水江镇居民强某在河道中发现一通石碑,遂与徽县穆家坪村村民穆某一起,带领当地百姓,以12元的价格将石碑拉上岸,并立于吴王城边的平地上,此即《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随后汉中文史研究员陈显远于1991年②、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蔡东洲于 1998年③,徽县学者曹鹏雁于 2012年④,分别对该碑进行了研究或现场考察,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综合三位学者现场调查结果可知,该碑为圆首,碑额篆书书写“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十二个大字,字径20厘米;残碑高约150厘米,宽约119厘米,厚23厘米,石碑下半段埋于土内。石碑主体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难以成诵,唯碑尾“嘉定十四年癸丑初吉”九字尚显。很显然,从碑石尺寸、碑额文字、落款时间来看,该碑不是徽县历代县志中所记载的 安公生祠碑。这也就是说,《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在历代史料中都从未提及过。
  现场调查推测,该石碑原立于吴王城东北侧靠近嘉陵江边的城基附近,早年滑落(或被人为推下)江滩,逐渐被石渣和淤泥掩埋,加之江边地势较高,灌木丛生,因此,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直至1990年的这场大水,才使之重见天日。由该石碑跌落的位置,大致可推测到安丙生祠的位置,在吴王城东北方向仙关沟附近,靠近江边的平地上。
  2013年,该石碑被收存略阳县江神庙博物馆碑廊。笔者现场实测:其高158厘米,宽119厘米,厚24厘米。石碑下部缺失,自右上角至左中部有一道明显断痕;圆首,略有残损,额高 54厘米。碑额正中一矩形方框,高44.5厘米,宽49.5厘米,方框内竖排 “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 ”十二个篆书大字,字径 8—12厘米;碑文楷体书写,共29行,满行24字,共约600余字,字径3厘米左右,文字大都漫漶不清,中下部有346字尚可辨识。
  然而笔者仔细研究该碑石和拓片发现,陈显远等三位学者所说的碑额文字字径 20厘米,与实际相差较大,而碑尾落款 “嘉定十四年癸丑初吉 ”九字,则更是存在疑问。嘉定十四年并无 “癸丑 ”月,仔细查看原碑, “癸丑 ”两字当为 “八月 ”之误。
  由此碑碑额的“重建”两字可知,建成于嘉定二年(1209)三月清明日的安丙生祠曾遭到破坏,在嘉定十四年(1221),安丙再任四川宣抚使,联合西夏发动“秦巩之役”时,其生祠在原址被重建,并由沔州官员和其门生重立《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碑纪事。在该碑重刻三个月,即十一月十九日安丙去世于沔州寓所。(关于该碑的详细考证,参考笔者另文《 “仙人关重建宣相安公生祠记 ”碑考》)

附注

②陈显远:《南宋四川抗金名将安丙生祠碑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 4期。 ③蔡东洲:《甘肃徽县仙人关安丙生祠碑考述》,《四川文物》 1998年第 1期。 ④曹鹏雁:《仙人关吴王城抗金遗址考察记》,参见孙克诚的《吴家军研究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第353—359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