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休古关今尚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37
颗粒名称: 武休古关今尚在?
其他题名: 结合文献考索与田野踏勘
分类号: K245
页数: 7
页码: 299-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休关是穿越秦岭的褒斜道、连云栈道段的一处重要关隘,武休关之战成为宋金对峙时期关乎南宋北部防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关键词: 南宋 武休关 重要关隘

内容

武休关是穿越秦岭的褒斜道、连云栈道段的一处重要关隘,又名武关,在今留坝县境内,虽然它在古蜀道上不甚起眼,规模也不大①,但在宋元时期却名重一时,甚至武休关之战成为宋金对峙时期关乎南宋北部防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不过其关址究竟在何处,有关史实也不甚明晰。
  首先得对武休关之战作简要复盘 ——借用围棋术语。②富平之战后,宋金对峙局面急转直下,金占关中,而宋退之,进而以秦岭一线为天险,构筑了两道防线,第一道是以和尚原为代表,第二道则以仙人关为重点。金兵一时无法攻破吴玠、吴磷兄弟把守的和尚原,撒离喝转而从子午道南下,经饶凤关之战后迅即占领了兴、洋等地,继而向西图谋刘子羽镇守的三泉。刘子羽据潭毒山,令金人狐疑,不敢贸然前行。此时王庶已在巴州散布于兴、洋间,金人死伤已过半,野无所掠,大失所望。如此面对汉中盆地西部刘子羽部地利之未知,又有东部兴、洋间的不利,加之此时在仙人关镇守的吴玠使铺兵传之,云会兵马守诸路隘口,以使金人无法北归。金虽占据汉中,却犹如瓮中之鳖,遂无奈而北退,取道褒斜道北上。 ③
  在如此背景下发生了武休关之战。《宋史·吴玠传》:“未几,金人北归,玠急遣兵邀于武休关,掩击其后军,堕涧死者以千计,尽弃辎重去。 ”可见金兵据今汉中未久,就取道褒斜道北归,时在绍兴三年(1134)四月。而驻扎在仙人关的吴玠“急遣兵”,体现了他对内三关之一④的武休关战略地位的清楚认识和重视,同时吴玠急匆遣兵,说明捕捉到这个稍纵即逝的短暂战机。“掩击其后军”,则知宋兵所击乃北归的金兵之后军,而前军当已逾越武休关,且乃有准备的“掩击”。而金兵“堕涧死者以千计,尽弃辎重去”则更说明武休关紧临山涧,而且其高度足以令人堕涧而亡,也正因为出其不意,金兵仓皇间尽弃辎重等。更重要的是吴玠所遣兵的方向,要么取道褒斜道,要么间道从今留坝闸口石至 火烧店一线而西来,断不可能取褒斜道自北到南而来。当时武休关所在的梁泉属凤州管辖,所以金兵取道凤州而北归只能从汉魏褒斜道,而非唐宋褒斜道(即后来的连云栈),因为和尚原大捷之后,吴玠与刘子羽商定:“和尚原距川蜀地远,终恐粮道不断,难以持远,遂于川口仙人关侧近杀金坪,修置山寨。 ”①此时仙人关与和尚原及其间的道路即唐宋褒斜道,仍在宋人的有效管理之下。
  金人在武休关失利之后,必然图谋反击,以吴玠为代表的南宋将领也丝毫未被短暂的局部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进一步加强防备,伺机攻金。根据安丙生祠碑:“绍兴初,寇侵梁、洋,朝论以此邑为蜀门户,始制宣抚大司以塞敌冲,颇得策焉。“伪元帅四太子拥大军由商於侵犯饶凤关,犯梁、洋,经褒斜道出凤州,再攻和尚原。忠烈复遣公引本部由间道应援和尚原,以功转拱卫大夫”③。以加强对和尚原的防守。其后战事的演进证明了这点。当然蒙古南下攻破这个防线,也用了大致相同的路线。④由此可见,武休关之战远非和尚原、饶凤关和仙人关之战那样的惊心动魄,但却是饶凤关之战之后扭转全局被动的一次重要战斗,是以吴玠为代表的南宋朝野公认的重要战略布局与有效实施。
  武休关之战在宋金对峙时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那么其关址在今何处?尚存遗存否?对此眼下的说法纷异,有的确定在武关驿村西之山梁垭豁⑤;有的认为国民政府修建西汉公路时极好地保护了武休关,若再沿昔日古道顺河择线,此关必定受损,但关址何在,似未确定⑥;有的还另辟蹊径认为宋代武休关在猫儿沟峡谷之中,即今沙帽山麓邻近褒河的开旷地带,迨至康熙初年贾汉复修栈时始移至武关河村西山上,有所谓栈道、碥道上的武休关,即言武休关曾有变迁。⑦这些说法无论从文献考索还是实地考察,对关址的探讨无疑很有意义。梳理起来,所说的关址基本上在褒河与武关河交汇的“T”字形区域内,只是地望不同而已。至于认为武休关为焦岩者,为虎头关者,说到底无庸以辩,因为宋以来大量亲历者的蜀道行纪文献,加之现存的遗迹,已经足以证明其误及其原因所在。就此按下不表。
  武休关之名当始于北宋之时。王存《元丰九域志》:武休为当时凤州管辖三县之一梁泉县的七镇之一⑧,北宋始建武休镇,按此推理时已设关。北宋末为宋江部将史斌(?一 1128)受招安且于建炎元年(1927)率兵攻破武休关,由此南下汉中。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甚详,兹照录如下:
  凤州之东,兴元之西,褒斜谷在焉。谷口三山,翼然对峙,南曰褒,北曰斜。在 唐为驿路,所以通巴、汉。旁连武休关,又极东为饶凤关,地斗入,粮运难致,异时独倚饶凤以控商、虢,由武休以达长安,故当关为蜀之咽喉。向来撒离合寇饶凤以迫仙人,吴玠、刘子羽以死守,故不失四蜀。则今诸关,其可不严其备乎?绍兴十二年,金人遣贺景仁来分划,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余地,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于关内则兴赵原为控扼之所。 ①
  唐代时褒斜道为驿路,以通巴、汉,从“旁连武休关”②则确定武休关并不在唐代褒斜道,但离之并不遥远,即知汉、魏、唐褒斜道的取线是同一的,且其武休关并未在唐褒斜道上,关址表明宋代时才改经此道,否则断无南宋“严其备”来,的战略认识和准备。照此说武休关一段的道路选线与眼下的汉魏、唐宋褒斜道的路线表述有所出入。
  其实武休关址,道光二十二年(1842)贺仲瑊、蒋湘南纂修《留坝厅志》记载甚明:
  (武关河)河广十余丈,冬春架桥,夏秋行船。遇盛涨,船亦难渡,乃以巨绳跨河系两岸,备递公文渡河。北趋,迤逦而登,上倚峻岭,下临湍流,危崖仄径,极为险峻。凡五里,复石磴数折,而上武关。关劈山巅为路,广丈余,天然隘守也。二里,武关驿。路始平,有传舍,昔时居民颇多,近以河势南趋他徙。三里,武关旧驿。嘉庆初,驿舍在焉。青洋河至此会紫金河,而武关河亦会于其南,《水经注》所谓“三交城 ”者当在此。 ③
  这段描述仿佛是武休关及其周边环境的全景式扫描图,清楚表明武休关是“劈山巅为路,广丈余,天然隘守”,且关址在武关河之北岸的山崖间,断非在今武关河村或武关河村西的山梁垭豁。当然关与驿亦非一地④,武关驿于嘉庆前在腊鱼潭(今姜窝子),其后在今址(武关河栈道对面的村落),驿址虽有变迁但总在武休关之北位移,正如前引方乘所言,二者最近的距离约有二里。按照这个结论,武休关自然也就不是汉魏唐时期褒斜道的一处关隘。
  上述对关址的确定,还可用明清以来的诗歌作品佐证。明代何景明(1483—1521)《武关》:“北转趋刘坝,西盘出武关。微茫一线路,回合万重山。天地几龙战,风云惟鸟还。关门锁溪水,日夜送潺湲。”⑤由“西盘出武关,微茫一线路”,显示从西盘旋而上,再出武关的,且道路逼仄;“关门锁溪水”看,其关紧临河流。清代周煌也说:“武休关下水如洪,旅梦曾经雨枕中。唤起虎头莫轻斗,好教眠稳老乌龙。 ”⑥江时用《武关驿》有云: “如今更觉岩廊险,几度逢人叹武关。 ”⑦诗中 “岩廊 ”就是指临崖壁而行的极为险峻的碥道,正因为难行,所以诗人才 “几度逢人叹武关 ”。明清之际刘正宗(1594—1661)《武关驿道上二首》之一也正如此云:“栈迥寒仍浅,冬深树未凋。依岩全覆磴,蔽日当通桥。岸侧石常避,波明鱼乍跳。隙天分气候,未觉客途遥。 ”⑧此外钱载《度鸡头关连日历旧阁 道处得诗五首》①、冯煦《留坝至樊河桥》②、钱楷《武关驿书事》③、徐宗干《武关驿》④等,均对武休关作了逼真的描述,有力地证实了关址所在。
  清代履栈者的行纪文献对武休关的位置及其周边环境亲历后的记述,也有助于其关址的确定。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入川典试的王渔洋第一次履经武休关:“雨止,趋武关,以小舟渡,入褒城县界。”他逾关后以小舟渡武关河,且言此处是留坝厅与褒城县的分界。康熙二十一年(1682)七月,陈奕禧奉命转饷赴蜀,登陟武休关之后记载:“武关绝壁突立江中,关门一线,秦蜀咽喉,左右形势雄冠诸关,山南奇观,诸所莫敌俦。因远役访蜀道之难,有言煎茶坪、凤岭、武关、柴关之危者,心方惴畏。及历兹地,凡人所称愁目恐神,予皆乐游而忘疲,人之所愁,予之所喜,是人之所喜者,岂非予之所愁乎?”言说的武休关“绝壁突立江中”,指武关河北岸、褒河西岸间的山崖伸入河中,山根在褒河漂流原终点,一个“突”字既伸入褒河,又突入河关河。国民政府修建西汉公路时炸断该山崖的山腰,开辟成道,今316国道则赓续之,炸石拓宽。
  前已有述,国民政府修建西汉公路时,即已炸毁武休关大半部,并非眼下所言的当时如何妥善保护了这个重要关隘。1933年7月2日,《西京日报》记者亲历武休关,这样说:“下山五里,至武关驿。复上山二里,至武关,即古武休关。劈山巅为路,广丈余,天然隘守,在宋时为防御重地。下山,傍黑龙江南行,经焦崖铺、武曲铺、虎头关,共四十五里,至马道驿。”①当然其关南临武关河,原有渡口,河中有船,以通南北。光绪二十九年(1904),驻藏大臣有泰:“过清水一道,石子历历可数。其实不用船,亦可涉,然必用船。掌舵者,即庙中和尚,或亦生财之道也。”①前述贺仲瑊云“以巨绳跨河系两岸,以备公文渡河”是以为溜洞。此庙即河之北岸的崇福寺,其遗址已荡然无存。在修建西汉公路之前,这里,曾建有铁索桥,其南北桥墩遗址尚存,只是南桥墩已在宝巴高速公路之下方,2018年3月当地群众正在桥墩外方修砌石坎,今天尚不知是否被“包裹”起来。有趣的是,在撰写本文时,从民国凌鸿勋《陕南杂录》检索所列举的常见陕南铁索桥中,第一帧照片即是武休关铁索桥。今附骥于此,以便进一步探讨。
  对于武休关及其周围环境,清代咸、同时期李嗣元《由焦岩至武关驿》一诗甚得其详:
  一径绕山俶,萦然俨如带。循岩宛转行,欲出层云外。岚凹倏忽通,天宇浮青霭。数峰迎面来,参差殊可爱。宛若人离立,形状分向背。旁出武关驿,势走路逾隘。骡纲偶尔停,往来人尽碍。须臾如聚蚁,乘骑杂负戴。捷足莫能先,各各随其队。延缘附壁行,深恐临岩坠。直俟坡陀毕,四散行始快。险阻信可守,崎岖吁可怪。傥作云栈图,此诗宜入绘。 ②
  为了验证此前考察的发现与收获③2018年3——4月间,我们一如既往持续着二年有余的留坝栈道地毯式的考察,不过重点对武,休关及其周边遗址再次系统考察,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寻觅武休关及其南北碥道。我们从山崖北侧登陟,碥道宽约1米,路面早已长满竹子和各种灌木,起起伏伏,车折处错落纷乱,亦路亦多,步行极为艰难。至山脊之处,则有一块较开阔的平旷地带,其东侧断崖的下方就是今316国道,高约30米,此即古武休关。其中武休关隧道公路桥(混凝土桥)北即紧接该山崖,可惜大部被炸毁。不过这里天际一线,极为险要,俯瞰褒河南北、武关河东西,一切展露无遗,确系设关置隘的佳处。随后我们沿山腰向西南方面下山,但个别路段为交叉形,艰辛依旧。其中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口一带,古道在其上方约 1—2米,到武关河回流处与今通往火烧店的公路相接,只是废弃既久,荒芜殊甚,行进极为不便。
  现存的遗址除前已有述的桥墩遗址外,我们还在武关河村委会发现两个铁索桥的桥柱,分另有几道磨痕,显系铁索之柱。此外在北桥墩西侧还发现一通指路碑,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立,行书,上横刻 “指路碑 ”三字,文云:
  益□便行通逾,军民□□。 /上走留坝四十五里, /下走铁佛殿七里, /西走火烧店二十五里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四,住持通唸吉立。 /
  碑文所指方位及里数,极为清楚。此为留坝县首次发现的指路碑,也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唯一的连云北栈指路碑。鉴于其重要与稀见,故一并将之公布,或助于当世方家的研究。

附注

①王子今:《古代蜀道的“关”》,《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文中提及的蜀道关隘有子午关、骆谷关、斜谷关、散关、阳平关、米仓关、剑阁关等,尚不及武休关、仙人关等。刘庆柱、王子今主编:《中国蜀道》第五卷《建筑艺术》第三章专辟《蜀道沿线关隘及文化》,于褒斜道仅提及斜谷关、鸡头关,亦未及武休关,三秦出版社 2015年版,第134—136页。该书第三卷《人文地理》第四章有《蜀道沿线区域历史军事地理》涉及褒斜道的关隘与战场,但所论与史实出入较大,三秦出版社 2015年版,第313—314页。 ②也叫复局,指对弈完毕后,复深该盘的记录,以检查对弈对招法之优劣。得失之关键。今也用于股票市场中,是股市收盘后再静态地看一遍市场全貌。 ③宋金文献屡有记载,其概述见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 1995年版,第63—65页。 ④(宋)吴泳:《鹤林集》卷20《论坏蜀四证及救蜀五策札子》:“蜀之所恃以为国者,险也,外三关不守,而保内三关,内三关不守,而保汉、沔,汉、沔不守而保三泉。”外三关指大散关、黄牛堡、皂郊堡,内三关指武休关、仙人关和七防关。李天鸣:《宋元战史》,台北食货出版社 1988年版,第97页。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71绍兴三年注。 ②陈显远:《南宋四川抗金名将安丙生祠碑考》 1991年第 4期;蔡东洲:《甘肃徽县仙人关安丙生祠碑考述》,《四川文物》 1998年第2期。 ③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 1996年版,第 126页。 ④《元史》卷 130《完泽传》: “太宗伐金,命太弟睿宗由陕右进师,以击其不备,土薛为先锋,遂去武休关,越汉江,略方城而北,破金兵于阳翟。金亡,从攻兴元、阆、利诸州,拜都元帅。 ” ⑤陈显远:《褒斜栈道中几个重要地名考订》,《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认为武休关在今武关驿村。又见氏《汉中地区名胜古迹》,谓其在村西的山梁垭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⑥王蓬《秦蜀襟喉武休关》,分别收入氏《中国蜀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8年版,第 74—75页。 ⑦杨连富:《褒斜栈道武休关位置初探》,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 ——汉中文化遗产研究》,三秦出版社 2011年版,第 24—28页:后收入《中国蜀道》第七卷《科学认知》,三秦出版社 2015年版。 ⑧(宋)王存:《元丰九域》卷3《陕西路秦凤路》,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 129页。 ①(宋)祝穆:《方舆胜览》卷 69《利州西路凤州》,中华书局 2010年版,第 1214页。 ②“旁连褒斜道”的记载,不仅见诸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这样宋代及之后的古籍文献,而且今天发行的有关历史地名大辞典、历史地理辞典等,均如此定位武休关的关址。兹不一一引述。 ③(清)贺仲瑊、蒋湘南纂修:《留坝厅志》卷一,唐婧等汉中内部校注本第 45页。 ④嘉庆《续修汉南郡志》卷三《关隘》:武休关 “接褒城界,即武关驿。距新开岭十五里,沿溪行走,路径崎岖,厅设驿站于此”。 ⑤(明)何景明:《大复集》卷 22。 ⑥(清)周煌:《海山存稿》卷 19。下引清代诗文集,均系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⑦(清)贺仲瑊:《留坝厅足征录》卷 1。 ⑧(清)刘正宗:《逋斋诗二集》卷 2《西征杂咏》。 ①(清)钱载:《萚石斋诗集》卷44。 ②(清)冯煦:《蒿庵续稿》卷1。 ③(清)钱楷:《绿天书舍存草》第3卷。 ④(清)徐宗干:《斯未信斋诗录》卷12。 ①佚名:《栈道旅行记》,《西京日报》 1933年7月18日。 ①吴丰培整理:《有泰驻藏日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1年印,第21页。 ②李嗣元:《日慎斋诗草》卷6,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编纂《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 ③如《调查所见栈道的时代判定 ——以留坝县现存褒斜道遗址为中心》, 2017年9月中国秦蜀古道学术研讨会论文。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岁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