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磷及其子孙汉中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32
颗粒名称: 吴玠吴磷及其子孙汉中遗迹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4
页码: 290-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玠吴磷及其子孙在汉中遗迹,为研究吴氏家族史提供了辅助史料。
关键词: 吴氏家族 汉中 遗迹

内容

潭毒关。潭毒关是绍兴三年(1133)刘子羽与吴玠防御金兵的地方。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吴玠守蜀,如和尚原、杀金坪、仙人关、潭毒关之类,皆创为控扼之地,古人所未尝知,可谓名将矣。”⑤在这里,陆游将潭毒关的设立视为吴玠所“创”,但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撒里罕入兴元府,经略司刘子羽焚其城而遁..子羽亦退屯三泉县..时玠在兴州之仙人关..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凡十六日而成,其众稍集。”⑥潭毒关应在此次抗金战役后设立,它的创立者为当时的兴元知府刘子羽,不过,将其视为吴玠抗金的遗迹也无不当。关于潭毒山、潭毒关的具体位置,自南宋进入地 理典籍即出现混乱。王象之《舆地纪胜》在《利州路·大安军·景物下》云“潭毒山,在大安军三泉县”,在《利州路·利州·山川》下又云“潭毒关,在州北九十里江西仙观山”祝穆《方舆胜览》对应转录了《舆地纪胜》的相关内容,使一个地名、同一事件出现在了,不同的地方。而后世的地理书、地方志、文史著述引用,采用了潭毒关在“利州北九十里之地”这个错误的说法。孙启祥《陆游汉中诗文的史料价值初探》①认可了宋文富《放翁宁强芳躅探踪》一文中今陕西宁强县阳平关之东南嘉陵江畔的鸡冠山为古潭毒关所在地的考证。这里距宋三泉县故址约4千米,距金牛镇约 30千米,其方位、地形、史传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宋史》中关于刘子羽守三泉的记载都吻合。
  “褒城旧堰”。史籍中有吴玠、吴磷修治“褒城废堰”“褒城古堰”的记载。所谓“褒城旧堰”,指在兴元府西北褒城县拦截褒水而修筑的山河堰。关于山河堰的创修,从北宋开始就将其归功于汉初的萧何或曹参,今人陈显远认为“山河堰为萧、曹二人共同创修”②;鲁西奇等认为“山河堰当创于五代时期之后汉高祖时,而非创于西汉高祖时”③,其名称源于北宋第一任兴元知府安守忠创立的山河军。到南宋时,山河堰已由北宋时的三堰发展到六堰,灌溉褒城、南郑两县农田数十万亩,成为兴元府百姓的生命之堰,故吴玠、吴磷、吴拱两代三人都有修治山河堰的壮举。《读史方舆纪要》载:“今(褒)城东南六里曰金华堰,金华上游曰高堰,下流曰舞珠堰、大小斜堰,县南五里为第三堰,皆引褒水之流,即六堰旧址矣。”④民国时,山河堰扩建为褒惠渠。20世纪70年代,在褒惠渠基础上扩建大型石门水库,山河堰堰身淹没无踪,只有周边偶尔可见分水渠之一鳞半爪。
  吴王坟。今略阳县西之南坝车站后山有吴王坟,疑为吴磷之墓。墓已毁,但碑座和墓前翁仲、石羊、石马犹可寻觅。吴磷于乾道三年(1167)五月病逝于兴州,葬地史无明载。当时吴氏祖茔水洛城(今甘肃庄浪)陷于金,故就地安葬应有可能;且嘉泰年间吴曦在兴州为吴磷建庙,似乎也说明此处乃其墓地。今天水市吴寨镇(吴磷驻守地)、成县(吴磷为官地)、庄浪县(吴磷故乡)亦有吴磷墓传说。
  忠烈祠。忠烈祠本系绍兴年间为纪念吴玠敕命在仙人关而建,后川陕一带多处建祠祭祀,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吴)玠谥‘武安 ’,而梁、益间有庙,赐额曰‘忠烈’。”⑤据《舆地纪胜》载,宋时兴元府、大安军都有忠烈庙(祠)。今略阳县城东亦有忠烈祠遗址。按,嘉泰元年(1201)吴曦归蜀返兴州后,曾耗巨资大张旗鼓地为其祖父吴磷在兴州建庙,号“义烈”。平息吴曦之乱后,吴曦子孙大都迁徙出蜀,而由吴玠子孙“通主磷祀”⑥。后世略阳的忠烈祠,当为在吴磷义烈祠的基础上转为玠、磷双祀而更名。明嘉靖《略阳县志》曰:“敕赐吴玠、磷忠烈祠碑,在城东一里,祠、碑俱废。”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曰:“忠烈祠,(略阳)县东一里,祀宋吴玠、吴磷。”说明玠、磷确实共飨一祠。现在,略阳还有当年吴曦为建义烈祠 “又命上卒负土筑江滨地 ”⑦的遗迹两处,一曰堡子山,又名走 马岭,在县西 10千米;一曰亮马台,在县东 25千米,旧志皆有记载。
  吴园。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二《春晚怀山南》(其二)诗中有“犹在吴园藉落花”句,今人钱仲联释“吴园”作“卷三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诗,作于山南。亭所作疑即是吴园”①,诗题中的吴太尉即吴挺;对“云山亭”钱注曰“当在南郑”②,亦即吴园在南郑。孙启祥《陆游汉中诗词选》将“吴园”释为吴挺在南郑“游玩的地方”③。王景元《征西幕府和吴园遗址初考》④考证,吴园遗址就是今汉中市古汉台,也“就是吴氏兄弟(指吴拱、吴挺 ——引者)治事的兴元府署的后花园”。看来,吴园一则在南郑,二则属吴氏活动遗址。至于是否即为今古汉台,还可再研究。因为史载陆游在汉中期间,宣抚使司占据兴元府署为办公场所,而兴元知府吴拱则在“私第治事”⑤;且吴氏在兴元一带广有田产,称吴拱或吴挺的私第、私家园林为吴园的可能性更大。
  碑石。汉中有多块碑石关乎吴氏家族。(一)吴玠《山河庙诗碣》。汉中市西北河东店原山河庙有砌于壁上的传为吴玠的七言诗石刻,现已淹没于石门水库。诗曰:“蚤起登车日未暾,荛烟萋草北山村。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供诸葛屯。太白峰头通一水,武休关外忆中原。宝鸡消息天知否,去岁创残未殄痕。”诗艺平平,但生活气息浓郁。清人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识文曰:“此诗刻,相传宋南渡,和尚原战后,吴涪王感作。..然诗之语气确是涪王时事,或云阎苍舒代书。”⑥(二)“吴公”摩崖。在略阳县城南灵岩寺内,为南宋刻石,碑文剥蚀甚重,只首行“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仗全钺护”12字尚显。吴玠、吴磷曾获授开府仪同三司,吴挺曾获赠开府仪同三司,此摩崖当为颂扬吴氏抗金业绩,但所颂何人,待考。(三)杨绛《褒城山河堰记》摩崖。南宋利州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杨绛撰并书,原在汉中市西北褒水东岸石壁上,现已淹没于石门水库。碑文记乾道初吴磷主持修复山河堰的缘起、方法、工程量、效果,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有录文。(四)《杨从仪墓志》。乾道五年(1169)三月二十八日立石,高223厘米,宽106厘米,厚20厘米,袁勃撰文,李昌谔书丹,王椿篆额,王杰镌字,共3775字,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管所。碑文记杨从仪的家世及其随吴玠、吴磷在青溪岭、凤翔、渭南、神岔、和尚原、杀金坪、回山原、川金堎抗金,于饶凤岭射虎,在知洋州任内治理堰渠等事迹,内容翔实,可补史籍之缺。(五)阎苍舒《重修山河堰记》摩崖。原在汉中市西北河东店萧曹祠内, 20世纪 70年代末移置汉中市古汉台。南宋乾道中城固令阎苍舒撰文,碑残甚,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有录文,正文共 901字,记山河堰的历史和乾道六年至七年(1170—1171)四川宣抚使王炎和知兴元府吴拱修复山河堰的历史,与杨绛《褒城山河堰记》同工而异曲。(六)吴忠嗣墓志铭碑。1973年出土于南郑县新集公社农旺大队第二生产队,现存南郑县圣水寺文管所。碑高 93厘米,宽46厘米,厚12厘米,篆额双行直题 “皇宋洋州察推吴君志铭 ”,文祁撰并书,苏樵题盖,姜敏刻石。碑文共 1234字,记时任武连令的吴磷之孙字明叔(名未 知)者,在吴曦叛乱后守正不渝,拒受伪命,乱平后更名“忠嗣”以明志,嘉定十年(1217)获授洋州观察推官,客死兴元府城固之魏氏住所的经历,颂扬了其好学温粹、宽厚仁爱、惜贫抚孤的品质,是研究吴氏家族史特别是吴曦叛乱始末的有益辅助史料。

附注

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 3,(清)毛晋《津逮秘书》本。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第 325页 ①文载《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 3期。 ②陈显远:《山河堰初考》《汉中市志通讯》 1987年第 3期。 ③鲁西奇、林昌丈:《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 7页。 ④(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 56《陕西五》,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 2678页。 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 5。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475《叛臣传上 ·吴曦》,第 13814页。 ⑦(宋)佚名:《两朝纲目备要》卷 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92年版,第 329—794页。 ①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第 2129页。 ②同上,第 238页。 ③孙启祥:《陆游汉中诗词选》(修订本),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 122页。 ④收入中国陆游研究会、汉中市陆游学会编的《陆游与汉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版,第 463—470页。 ⑤(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卷183《利州路·兴元府·监司沿革》引《图经》:“王炎为宣抚使,治兴元,遂居府治,吴拱就私第治事。虞允文为使,始别建公宇,与府治相直,有堂曰 ‘阅礼’。 ” ⑥薛凤飞:《褒谷摩崖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49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汉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