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将的弓弩战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019
颗粒名称: 吴家将的弓弩战术
分类号: K245
页数: 8
页码: 256-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家将使用弓弩、对弓弩的认知与作战实践进行全面探讨,深刻地对吴家将的弓弩战术进行检讨和再解释。
关键词: 南宋 吴家将 弓弩

内容

南宋初年,吴玠、吴磷兄弟在川陕宋金战场上曾以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的胜利名扬史册,吴玠组建“驻队矢”使用弓弩“番休迭射”及吴磷发明“叠阵法”也久为后代史家称道,其中最为关切及核心问题是吴家将的弓弩战术。但有关吴家将如何使用弓弩,讨论者多①,深究者少。本文即欲通过对吴家将使用弓弩、对弓弩的认知进行全面探讨,以期更为深刻地对吴家将的弓弩战术进行检讨和再解释,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吴家将的弓弩认知与作战实践
  有关吴玠、吴磷利用弓弩战术的文献记载并不丰富,《宋史》卷三六六载:
  金人自起海角,狃常胜,及与玠战辄北,愤甚,谋必取玠。娄宿死,兀术会诸道兵十余万,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官军拒。绍兴元年十月,攻和尚原。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 ②
  玠死,胡世将问玠所以制胜者,磷曰:“磷从先兄有事西夏,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与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盖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中国士卒,不及金人之坚耐。吾常以长技洞重甲于数百步外,则其冲突固不能相及。于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迭挠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忍之势。至决机于两阵之间,则磷有不能言者。 ”③
  ①对吴家将和尚原、仙人关战役相关研究者颇多,但大多对吴家将使用弓弩情况只是轻描淡写,比如,李蔚:《吴玠吴磷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 1963年第 2期;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 2期:肖化:《西北抗金双杰 ——吴玠和吴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 4期;周恩棠、郝玉屏:《力战抗金确保巴蜀的英雄 ——吴玠吴磷》,《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强金国:《吴玠、吴璘军事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裴洞毫:《和尚原之战地理分析》,《三峡论坛》2012年第2期;等等。对宋代弓弩兵器及使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对吴家将使用弓弩情况多是一笔带过或重复粗浅介绍,比如:莫明迈:《宋代军队的武艺训练》,《中华武术》1997年第12期:王俊奇:《中国唐宋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 244页;杨波:《北宋时期中国冷兵器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文献通报》 2006年第 10期:伯奇:《宋代的弓弩手》,《少林武术》 1988年第2期;宫超:《论弓弩在宋代军事中的首要地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秦海生《宋代军队中的射弩运动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陈乐保《试论弩在唐宋间的军事地位变迁》,《史学月刊》2013年第9期:王烨编:《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年版,第 75页;等等。
  初,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刘家圈,磷请讨之。世将问策安出,磷曰:“有新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诸将始犹窃议曰:“吾军其歼于此乎?”磷曰:“此古束伍令也,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得车战余意,无出于此,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①
  按和尚原一战,吴玠以“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取胜,吴磷也深知金人“忍耐坚久”,但“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所以“以长技(劲弩)洞重甲于数百步外”,吴磷的“叠阵法”也是以强弓劲弩为主的多兵器协作作战,吴家二将对弓弩认识可谓深刻之至。所以说,吴家将对弓弩作战的认识是与运动战术关联在一起的,所谓“叠阵”或“番休迭战”,是以运动战作为战略方针的兵法。②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作战策略,主要得益于吴玠、吴磷与金人的实战经验。在吴家将看来,西夏军的战斗强,但持久性差,经不住一进一退这样的消磨战折腾,而金人却不同,金人在一个回合失败后,骑兵迅速退出战斗重整队形,然后连续冲锋。宋金的差异就在宋人弓弩劲利,金人耐久性强,尽管也善于用弓箭、装备重甲,③但宋人以弓弩为主,辅以长枪近距离作战,加之运动战,“番休迭战”,显然是打败金人的要领。至于“叠阵法”,也是针对游骑兵部队较为合理的作战阵法,“长枪居前”以阻战马冲突,远距离以神臂弓先行射穿重甲,近距离以强弓强弩致敌殒身,两翼骑兵护卫下擂鼓变换阵型,显然也是打败金人的理想战略。但诸将并不见得认同,稍有常识者都会质疑这样复杂的阵型是否能在实战中灵活变换而不乱,否则即面临死机。那么,吴家将的谋略到底实践过吗?
  据史载:建炎四年九月,“(张)浚合五路兵,欲与金人决战,玠言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及次富平,都统制又会诸将议战,玠曰:‘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未见其可。宜择高阜据之,使不可胜。’诸将皆曰:‘我众彼寡,又前阻苇泽,敌有骑不得施,何用他徙?’已而敌骤至,舆柴囊土,藉淖平行,进薄玠营。军遂大溃,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④。吴玠在富平之战中提出凭险据守、依险造势的战时先机,从 “军遂大溃,五路皆陷 ”的战争结果来看,显然是有效的,这也符合他主张运动战的作战思想。此后和尚原之战中他 “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 ”,是利用弓弩兵器运动作战的典范。有学者曾提出,吴家军“阻止金军强大骑兵的冲击,在于将金骑兵在平原上速度和时间的优势转化为在山川要隘等工事 面前束手无策的劣势,限制了其机动快速等长处的发挥,再加上宋军凭险据守、依险造势的战时先机和强弓劲弩、标枪之类武器的梯次力量配备,宋军的防御是有效的,而且也是成功的”①。这种认识是综合了吴家军不同作战环境之后得出的浅见,将宋朝军队习惯使用弓弩理解成宋军宜守不宜攻的作战思维者不在少数。 ②吴玠创设 “驻队矢 ”并非只是为了防御作战,很多时候是用于进攻作战。
  绍兴三年(1133)闰二月六日,宋金杀金平一战,“贼众再来,分番攻击,官军用神臂弓、炮石并力捍御,杀死金贼甚众,统制官田晟遣兵追赶入寨。..玠遣统制吴磷领兵邀击,蕃贼兵大败,官军追杀至贼寨门,杀死金贼甲兵并酋首莫知其数。又发遣将兵及分头劫攻贼寨,并力复来迎敌,统制官吴磷、田晟、杨政鼓率将兵,用命鏖战,杀败贼众,死伤无数。其贼退却,终未退回。探得别蓄奸谋,欲遣军马于白水、七防关等路冲突入川。玠密遣将兵于贼寨后别置火寨,擂鼓发喊,进逼贼寨,及别遣锐兵攻破四太子、皇弟郎君大寨,贼首尾不能相救,连夜遁走。玠续发同统制王浚带领军马追袭,痛行掩杀。据王浚申,前去凤州,分兵邀击贼兵,追赶一百余里,累获胜捷,前后生擒千户等及捉到活人、斩获首级、夺到金鼓旗帜器甲鞍马不可胜计”③。和尚原作战时,“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④。其间,“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磷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随机而发。战久,磷军少惫,急屯第二隘。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磷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统领王喜、王武率锐士,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乱。奋击,射韩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⑤。从杀金平到和尚原之战中,吴家将利用弓弩灵活运动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分番攻击”“进逼”“追袭”“掩杀”“旁击”“伏发”“夜击”“随机而发”“奋击”等一系列主动出击的作战实态,是为运动战的典型特征。《吴武安公功绩记》亦曰:
  (绍兴三年)冬十月,元帅四太子会诸道兵及正甲女真数万人,造浮桥,跨渭水,自宝鸡连三十里,垒石为城,与侯拒战。侯指授诸将,选劲弓强弩,期以必死。番休迭射,贼稍却。则以奇兵乘险据隘,横攻夹击。如是三日,度其必困遁走。侯遣麾下伏神岔峪,待其归。敌果遁走,伏发,贼溃,俘其部将羊哥大孛堇及酋领三百余人,甲士八百六十人,尸填坑谷者二十余里,获铠甲数万计。乘夜并兵势贼大寨,四太子全军陷没,剿杀殆尽,几获四太子。 ⑥
  据此可见,吴玠的作战方略是“选劲弓强弩,期以必死,番休迭射”,辅以运动战,“乘险据隘,横攻夹击”,伏击、夜击,不给金人稍做歇息的机会,这种战略思维是将运动战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也反映了对金人“更进迭退,忍耐坚久”的深刻认识。吴家将在和尚原战争中使用“劲弓强弩 ” “番休迭射 ”的结果是重创金人, “其徒销折十存三四,往往扶舁呻吟而归 ”,兀术也 “尚以箭疮帛攀其臂 ”①。
  绍兴十一年(1141),金将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于刘家圈,“二酋老于兵,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谓我必不敢轻犯。..磷夜半遣仲及王彦衔枚截坡,约二将上岭而后发火。二将至岭,寂无人声,军已毕列,万炬齐发。敌骇愕曰:‘吾事败矣。’习不祝善谋,胡盏善战,二酋异议。磷先以兵挑之,胡盏果出鏖战。磷以叠阵法更休迭战,轻裘驻马亟麾之,士殊死斗,金人大败。降者万人,胡盏走保腊家城,磷围而攻之”②。吴磷此战中实践了所谓的“叠阵法”,并将吴玠“更休迭战”运用到极致,劲弓强弩显然也发挥了作用。重要的是,在这次战争中仍是吴家将主动进攻,“夜袭”“挑战”仍是作战的实态。值得注意的是,翻遍史料记载,吴家将使用“叠阵法”作战的实践仅此一例,吴玠指挥多次使用的“番休迭射”,也只是一种灵活机动的轮番射箭行动,似乎并没有过于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认识吴家将的弓弩战术呢?对吴家将实战经验检讨时,有人认为地理要素决定了吴家将的诸多胜利③,有人则认为这是军队士气和斗志使然。④笔者认为,这些内外因在应对 “更进迭退,忍耐坚久 ”的金军时,可能未免有些难度,而吴家将的战术应该更为重要些。
  二、有关吴家将弓弩战术的检讨
  一如前文谈到,吴家将的弓弩战术主指“番休迭射”“叠阵法”,这两种战术也确确实实在战场上实践过,并且吴家将和金人交锋中多次取胜也与此相关。那么,吴玠兄弟使用劲弓强弩 “番休迭射 ”是否是他们新创战术呢?《宋史·吴磷传》曾云:
  尝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 ”知兵者取焉。 ⑤
  吴磷所谓克敌兵法是“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番休迭射”是克金人骑兵的机动性、坚忍战斗精神、重装战甲、近弓射杀的关键,因为金人“更进迭退”,所以要“番休迭战”;因为金人重甲近弓,所以要利用“劲弓强弩”来“以远克近,以强制弱”。所谓“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实为“叠阵法”之意,长枪、强弓、强弩、神臂弓均为阵心的步兵,骑兵处左右,可根据实战随机变阵。吴磷曾指出,“叠阵法”是在此古束伍令的基础上“得车战余意”新创的一种阵法,实际上也是对先秦兵法的发挥。以下我们这两种兵法内容及战略意义分别进行检讨,希望对吴家将弓弩战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先说“番休迭射”。有学者认为,这是吴玠兄弟两人发明创造并一贯使用的一种制胜敌人的“战法”。⑥从名词内涵来看,“番休迭射”即是轮流、变换的开弓射箭,需要排兵为队,弓箭手或弩手以队为单位反复替补,才能起到“矢下如雨 ”“繁如雨注 ”的效果。 “驻 队矢”可能就是弓弩队,应该有严格分工的弓弩队,结合“叠阵法”中强弓劲弩和神臂弓层次分明的排兵布阵来看,“驻队矢”中弓箭队和弩箭队可能有职能不同的分工。弩箭比弓箭射的远,洞穿力强①,不过连发间隔长,所以才采用“轮流射击方法”。②《武经总要》曾云:“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③单从弩箭的缺陷来看,“番休迭射”着实是克服弩箭发射间隔长的手段。“叠阵法”中将弩手与神臂弓手分层排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两者发射间隔有一定差别的缘故,尽管神臂弓也是一种弩,④但用脚来辅助拉弦已足见它发射箭间隔要更久。既然有可能根据弓和弩的特点来排兵,那么必然是宋承唐制,到底宋人在使用弓弩上有什么发明呢?
  有人说宋人轮流射击战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承自唐代,即弩手排列成若干阵线,张弦·准备·射击、张弦·准备·射击,周而复始、变换阵线,进行射击间隔很短的连续强弩攻击;另一种则是将士兵以三入一组编成,最后一人专门负责张弦搭箭,中间一人专门负责传递,前排一人则由射艺较高的弩手专司射击;还有一种乃是南宋名将吴磷创立的“叠阵法”,是以弓弩为主的多兵种混合协同作战。⑤这种认识过于粗浅,根本没有认识到弓、弩的差别,也没说清楚使用弩在唐宋时的变化。《太白阴经》卷六《教弩图篇》载:
  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所以战阵不便于弩,非弩不利于战而将不明于用弩也。夫弩不离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无绝声、敌无薄我。置弩必处于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阵,果非弩不利也。 ⑥
  在唐人看来,弩发射慢,适合远攻,应该独立为队,由阵中向阵外反复迭射。宋人对此颇有异议,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一些新的认识。《武经总要》曾云: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 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①
  宋人认为“五尺之外,尚须发也”,并不认为弩只能远攻,以为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宋军有效抵御敌方骑兵进攻而选用远程弩射的想法或许只是一厢情愿。②宋人用弩一如《玉海》记载:
  和诜,徽宗时知雄州上制胜强远弓式,施行之,弓能破坚于三百步外,边人号为凤凰弓。绍兴三年十月,上谓辅臣日:造弓必用良工,今御前所造弓,其值八千,可以为式,宣令军器所及张俊军中分造。十一年六月乙亥,诏有司造克敌弓,弓乃韩世忠五月所献也。上谓辅臣曰:世忠宣抚淮东,日与虏战,常以此弓胜金贼,朕取观之,诚工巧,然犹未尽善,朕筹累日,乃少更之,遂增二石之力,而减数斤之重,能洞重甲。然杨存中以克敌弓虽劲,而士病蹶张之难,乃增损旧制,造马黄弩,制度精密,彼一矢未竟,而此三发矣。 ③
  凤凰弓能射三百步外基本和神臂弓相当④,南宋初年韩世忠将凤凰弓更名为克敌弓⑤杨存中仿古法制作的马黄弩射率比克敌弓提高了三分之二,显然拉弓强度不及神臂弓,射,程也一定比神臂弓更小。杨存中以为“克敌弓虽劲,而士病蹶张之难”,则可推知神臂弓也张弓之难,并且宋代神臂弓手来自“步军弩手第一等”⑥,但这种弩性特征的弓仍然在南宋与金军的战场上广泛使用。按吴磷“叠阵法”中将神臂弓用于首发,射程限制在百步以内,次之强弓强弩射杀七十步以内的金兵,可知吴家将使用弓弩是灵活用于短程射击作战中,正所谓“五尺之外,尚须发也”之余意。金将兀术在和尚原战争中“尚以箭疮,帛攀其臂”可能也是被神臂弓所创,以至于兀术死前遗言:“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地,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⑦至此可知,吴家将用弓弩是缩短了射程,却增大了杀伤力。
  至于“叠阵法”,是结合了吴玠“番休迭射”的一种新阵法,但排阵原理在南宋时已广为流行。魏公张浚曾云:“诸军当结纯枪、纯弓、纯弩队。枪之队在前,弓次之,弩次之。其弓弩手各带刀斧。每队九十人,通九队作一部,九部为一阵。缘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虏骑若近,先发弩,枪、弓队小坐,次发弓,若至前,则纯枪之势甚壮,可御马足, 鲜有不胜。”①“叠阵法”的基本原理大致如此,此亦可见,“番休迭射”是指不同兵种的交换出击或射击,并非唐人用弩“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番休迭射”和“番次轮回”都是轮番射击,但略有不同。另外,张浚所说“先发弩,枪、弓队,小坐”,正所谓“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因为排在阵后的神臂弓手要先次发射弩箭,前排的长枪手、弓箭手应蹲坐下来才不至于影响后排的射击。
  再说“叠阵法”云:“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所谓“拒马为限,铁钩相连”并非吴磷新创,五代晚期后周南征吴越时吴越国就曾“横布拒马以万数,皆贯以利刃,维以铁索”②;宋金顺昌之战中金军的战术是以“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③。“拒马”“铁钩”的使用显然远承后周、近习金人,④和金人战术稍有不同者是,金人的拒马战队和左右翼“拐子马”均以进攻为主,而吴家军的两翼骑兵是护卫阵型变换,长枪和弓弩队、拒马队是驻地变形,两者差别在主体线形运动战和动静变形阻击战的不同。
  吴磷提到的“古束伍令”⑤,主要从军法管制角度克服阵型变换时士兵乱阵现象,认为“战士心定则能持满”,秩序稳定时阵法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结语
  宋代弓弩是为作战配备中的重要兵器,这可能与克制北方草原骑兵有关⑥,尤其是在南宋川陕战场上,弓弩的使用频率更高,吴家将甚至发明所谓的“叠阵法”,在和尚原、仙人关等实战战场起到克敌制胜的显著效果。⑦通过前文探讨和分析,我们更应该注意,吴家将的“番休迭射 ”并非 “分番迭射 ”,所谓 “发弩人、进弩人和张弩人, 3人组成为一组 来操纵弩”①,和“番休迭射”并不相同,吴家将的弓弩配置为适应灵活运动战,多是一人控制操作的轻型弓弩②,但由于拉弓需要力量③,最强的神臂弓迭射之间也需要周期,所以需要间歇时梯队交换射击。
  吴家将在借鉴前人和金人阵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叠阵法”,这一阵法的核心内容是灵活系统的使用弓、弩组合作战,并且对传统使用弓弩进行了改进,主要体现在缩短弓弩的有效射程,近距离作战,提高了歼敌射杀的效率。当然,这可能与和尚原、仙人关当地的特殊地理特征有关,金人骑兵不能施展优势④,宋军近距离作战需要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弓弩射杀效果与列阵、近程射击的精确性都有着密切关系。
  吴家将的弓弩战术在宋金川陕战场上实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金将兀术在和尚原战争⑤。中“中流矢,仅以身免”“自虏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后十万骑兵攻仙人关,杀金平一战中“虏不能支,乃引去,还屯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寇蜀矣”,弓弩战术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克制了金人,也为后世军法战术提供了经验。
  (作者系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系教授)

附注

①对吴家将和尚原、仙人关战役相关研究者颇多,但大多对吴家将使用弓弩情况只是轻描淡写,比如,李蔚:《吴玠吴磷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 1963年第 2期;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 2期:肖化:《西北抗金双杰 ——吴玠和吴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 4期;周恩棠、郝玉屏:《力战抗金确保巴蜀的英雄 ——吴玠吴磷》,《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强金国:《吴玠、吴璘军事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裴洞毫:《和尚原之战地理分析》,《三峡论坛》2012年第2期;等等。对宋代弓弩兵器及使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对吴家将使用弓弩情况多是一笔带过或重复粗浅介绍,比如:莫明迈:《宋代军队的武艺训练》,《中华武术》1997年第12期:王俊奇:《中国唐宋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 244页;杨波:《北宋时期中国冷兵器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文献通报》 2006年第 10期:伯奇:《宋代的弓弩手》,《少林武术》 1988年第2期;宫超:《论弓弩在宋代军事中的首要地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秦海生《宋代军队中的射弩运动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陈乐保《试论弩在唐宋间的军事地位变迁》,《史学月刊》2013年第9期:王烨编:《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年版,第 75页;等等。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吴玠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 10页。 ③《宋史》卷 366《吴玠传》,第 114 13页。 ①《宋史》卷366《吴璘传》,第11416页。 ②有学者指出,“番休迭战”之法,是吴磷在此前与其兄共同创造的并一贯使用的一种制胜敌人的“战法”,而“叠阵法”则是吴磷在吴玠去世之后,新研究创造出来的一种“阵法”,不论“番休迭战”或“叠阵法”,都是吴氏兄弟精心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充分利用强弓硬弩等锐利兵器,来发挥步兵特长的一种抗击敌人的战术。所不同的是:前者采用了“更战迭休”的作战形式,来“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并在具体运作时,偏重于注意以逸待劳,以动制动的特点,后者是吴磷“得车战余意”,将“番汉之所长”,用于具体的战阵,并在运用时偏重于以逸待功,以静制动的特点而已。参见李蔚的《吴玠吴磷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 1963年第2期。 ③有学者认为,女真重甲骑兵长于弓矢远射,短于白刃近战,能进行“更进迭退”式的连续作战,这是金军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参见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另有学者指出,游牧民族骑兵往往习惯于攻势作战,为充分发挥骑兵部队攻击猛烈有力的特点,他们通常采取突击重点、轮番攻击的战法。女真骑兵的特点是装备重甲,作战坚忍,长于弓矢。参见刘向东、袁德金的《中国古代作战思想》,白山出版社 2012年版,第136页。 ④《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09页。 ①强金国:《吴玠、吴璘军事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 4期。 ②有学者认为,宋军的队列接近实战的需要,但是弓弩手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刀枪手,这种宣守不宜攻的军列,是和宋代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分不开的。伯奇:《宋代的弓弩手》,《少林武术》1988年第2期。同样认识者还提出,弩兵战法的改良以及弩在战争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并不是五代以后才出现的现象,而是唐代自开元时期以来采取防御战略的具体反映。关棨匀:《唐代的弩与弩手》,《唐宋历史评论》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第165页。 ③(清)徐松辑,尹波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兵9之11,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版,第8783页。 ④《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0页。 ⑤同上,第11412页。 ⑥(宋)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卷196,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11页。 ①(金)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证》卷 7《太宗本纪》,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 114页。 ②《宋史》卷 366《吴磷传》,第 11417页。 ③裴洞毫:《和尚原之战地理分析》,《三峡论坛》 2012年第 2期。 ④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 2期。 ⑤《宋史》卷 366《吴璘传》,第 11420页。 ⑥李蔚:《吴玠吴璘抗金史迹述评》,《兰州大学学报》 1963年第 2期。 ①杜君立:《历史的细节:技术、文明与战争》,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版,第 297页。 ②弩的最大缺点,是在射击过程中,需要较长的装箭时间。就是说,发射箭的间隔时间较长。根据有效射程(100~150米)和发射时间(10~15秒)试算,在射出第箭之后,到敌人进入射手有效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次至两次。如果是训练有素的骑兵,就会利用两支箭发射间隔这一瞬间,勇敢、迅速地冲入敌人阵地,获得大胜。为解决弩的这一致命弱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从战术上来解决的方法。即把弓箭手组成的射击部队,按几个层次来配置,进行所谓没有射击间隔可连续发射的“轮流射击方法”。王烨编:《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年版,第 75页。 ③(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 ·前集》卷2 “教弩法”,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 1988年版,第 103页。 ④史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参见(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的《梦溪笔谈》卷19《器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 135页。 ⑤肇英:《年产五千万支箭,宋代的弓弩到底有多强?》, “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2017年 7月 2日。 ⑥(唐)李荃:《太白阴经》,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第 83—84页。 ①《武经总要 ·前集》卷 2 “教弩法”,第 103—104页。 ②北宋时已不再使用擘张弩而改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踏张弩,如马黄弩、跳蹬弩、神臂弩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北宋军队的主要敌人都是披有重铠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使用的主要战术是:在远距离时以弓箭射击,打散敌军阵形,接近后利用速度冲击敌方阵地。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宋军想要有效抵御敌方骑兵进攻,就必须在敌弓箭射程外杀伤敌人,使其无法接近。只有这样宋军才能破坏敌人的冲击进攻取得战斗胜利。擘张弩因为威力弱、射程近,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踏张弩便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占据了北宋军队中的主要位置。参见周荣的《北宋弓弩述论》,黄留珠、魏全瑞主编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 4辑,三秦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0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 150,江苏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7年影印本,第 2757—2758页。 ④熙宁元年,“始命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料简弓弩而增修之。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实李宏所献,盖弩类也。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镫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见《宋史》卷197《兵志》,第4913页。一说“校验射二百四十余步,穿榆木没半笴”。见《玉海》卷 150,第 2756页。 ⑤周世德:《 “射”与射远兵器》《文史知识》 1987年第 12期。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1,元丰六年(1083)冬十一月丁卯,第 8203页。 ⑦《三朝北盟会编》卷 215,绍兴十五年十月,第 1551页。 ①(明)黄淮、杨奇士:《历代名臣奏议》卷222,台北学生书局 1985年版,第2943页。 ②《宋史》卷484《李重进传》,第13976页。 ③《宋史》卷366《刘琦传》,第11407页。有人认为,顺昌之战中金军的战术是以“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铁浮图”军居中,以号称“拐子马”的铁骑为左右翼夹击,其实类似“叠阵法”中“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马兆锋编:《刀锋上的帝国:宋辽夏金元乱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第309页。 ④吴磷自谓军法乃“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见《宋史》卷366《吴璘传》,第11420页。有学者即指出,吴磷的战术是把金军长于骑兵野战优势与宋军步兵阵地战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克敌制胜的战术。韩志远:《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三卷《南宋金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398页。 ⑤《尉缭子》卷第四《束伍令第十六》载:“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伍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长得诛什长,千人之将得诛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得诛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得诛万人之将,大将军无不得诛。 ”见华陆综注译的《尉缭子注译》,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59页。 ⑥有学者指出,五代、两宋时期,弩逐渐成为克制北方草原骑兵的主力武器,弩手也迅速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弩的性能与受重视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陈乐保:《试论弩在唐宋间的军事地位变迁》,《史学月刊》 2013年第 9期。 ⑦有学者认为,南宋初年川陕前线的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创制出一种有些类似古代罗马军队方阵的作战方式,即“叠阵”,根据兵器射程远近,决定各兵种在战阵中位置的先后,打破了以往机械排序方式,将枪、弓、弩、神臂弓梯次配置,分番迭次地打击敌人。叠阵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各自发挥不同兵器的优势,从而降低了金军的作战优势,在实战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见宫超的《论弓弩在宋代军事中的首要地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 2期。 ①《武经总要·前集》“教弓法”,第104页。另有学者指出,宋朝的军队是由发弩(射击)、进弩(传递)和上弩(开弓搭箭),计3人组成为一组,来操纵弩的,并按一定队形布阵,以万弩胜敌。见王烨编:《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年版,第75页。 ②按熙宁元年张若水进神臂弩, “御延和殿临阅,置铁甲七十步,俾卫士射未有中者,若水自请引弓连中 ”。见《玉海》卷150,第2756页。 ③《武经总要·前集》“教弓法”云:“矢量其力,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楷式。..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不中,故始学射,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见《武经总要前集》,第107页。有学者认为力量是射箭的保证,学射者除了要求,做到良好的姿势和静心气和外,特别要重视手臂力量的训练,必须先学,拉满弓,如果达不到拉满弓的要求,容貌(脸色)和呼吸都不能调和自然起来。见王俊奇的《中国唐宋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244页。 ④宋金和尚原一战中“山谷中路狭而多石,马不能行敌弃马,遂败去”。见(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癸卯条,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940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9《边防一》,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452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董春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