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将军真男儿汉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98
颗粒名称: 蜀将军真男儿汉也
其他题名: 南宋末期的民族英雄曹友闻述略
分类号: K245
页数: 8
页码: 198-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末期的曹友闻的家世以及曹友闻在国难当头之日,以文臣而武将,为国出力尽忠。
关键词: 南宋末期 曹友闻 忠义世家

内容

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152年。从军事斗争上看,南宋造就了许多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南宋王朝长期处于金国、蒙古等外族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此南宋军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宗泽、韩世忠、岳飞、谢枋得、吴磷、吴玠、陆秀夫、文天祥等。仅《宋史·忠义列传》就收录有爱国志士 277人,其中大部分是南宋人。
  在这宛若星河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历史长卷中,南宋末期的曹友闻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曹友闻可是名门出身,他是宋初名将曹彬十二世孙,但有宋一朝重文轻武,名将之后亦以习文为荣,所以曹友闻以进士出身当是其时之常态,而在国难当头之日,当如其先贤之范仲淹,后进之文天祥一样,以文臣而武将,为国出力尽忠了。他的事迹,不仅让当时的南宋军民和后世敬仰,亦让敌对方将士叹服、钦佩。“秦巩人汪世显素服友闻威望,尝以名马遗友闻,还师过战地,叹曰: ‘蜀将军真男儿汉也。 ’盛礼祭之。 ”①
  一、忠义世家
  曹友闻(? —1236),字允叔,同庆栗亭人。武惠王彬十二世孙也。武惠王曹彬何许人也?原来,曹彬乃北宋开国良将,武惠是宋真宗给他去世后奉赠的谥号。曹彬(931—
  999)字国华,出生于真定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他的父亲曹芸,官至礼部尚书,生,有三子,曹彬(武惠王)为长子。曹氏家族在北宋时期,贵为皇亲国戚,位兼将相高位,却忠诚事君,仁爱亲民,宽以待人。年轻时代的曹彬,就有远大志向,清廉亲民,深得太祖器重。在平灭后蜀、征伐太原、攻破南唐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运筹帷幄,治军有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和逊,温良忠厚,屡立战功,官至平卢军节度使、枢密使。在咸平二年(999)病逝后,真宗哭祭。元世祖忽必烈叹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曹彬生有八子(六武臣,一文官),七子十三孙皆为文臣武将。
  曹氏家族忠义家风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后将军曹襄助卫青取得了“漠北之战”胜利;在东汉灵武帝建宁二年(169),曹全举孝廉,任西域戍部司马等职,爱民如子,百姓树《曹全碑》颂之。到了北宋初期(991—1050),曹彬子曹璨、曹玮、曹旽在守卫边疆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曹玮“三都谷之战”,安定了秦州边防,使青唐吐蕃不再对宋朝产生忧患。曹氏祖籍在真定灵寿、山东菏泽、河南梆州等地,大致在 汉武时,曹氏家族迁徙到西北扶风、安定、武都、陇西、敦煌一带。曹友闻自幼就跟他先祖曹彬一样,胸怀大志,与二弟曹友谅不远千里寻访名师,广交益友。南宋宝庆二年(1226)曹友闻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绵竹县尉的官职。也就在曹友闻考中进士的当年,即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发动大规模的灭夏之战。蒙古军在攻占沙洲(今甘肃敦煌西)、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后,进围西夏国都中兴府(原称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即今宁夏银川市)。
  宝庆三年(1227),曹友闻由绵竹县尉,改任天水军教授。成吉思汗正在带兵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虽说中兴府还没有被攻破,但西夏已无法摆脱亡国的命运。与此同时,成吉思汗派人送两块金牌到南宋四川制置司,胁迫南宋臣服蒙古,并且率主力南下。同年二月,成吉思汗又派出一支蒙古军队从临洮南下,由“生蕃路”进入了南宋辖境,一举拿下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围攻西和州(今甘肃西河)劫掠财物,并包围了天水军(今甘肃天水)。宋军在确认这只突如其来的军队确系蒙古军后,受制于不得擅启边衅的命令,不敢与战,坐视蒙古军攻下阶州,包围西和州。之后,蒙古军在进攻阶州将利县(今成县镡河乡将利村)时前锋稍稍退却,驻守仙人关的南宋沔州都统程信误以为前方获胜,又急于解西和州之围,遂轻率出击,被蒙古军大败于兰皋(今甘肃康县大南峪乡),南宋良将麻仲、马翼、王平皆战死。宋四川制置使郑损在得到败报后大骇,不顾利州戎帅赵彦呐的反对,轻率地做出了放弃关外五州即成州(今甘肃成县)、凤州(今陕西凤县)、天水军(今甘肃天水秦州区天水镇)、阶州、西和州,退保三关(仙人关、七防关、武休关)的决定,匆忙带领制置司官员及家眷在万人大军护卫下,沿嘉陵江南逃。这一年为丁亥年,这就是“丁亥之变 ”。
  蒙古军在围攻西和州的同时,又分兵包围了天水军。其时,曹友闻还未到任,天水军是否丢失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何况还是个文官,他完全可以原地返回。但曹友闻临难不苟,毅然单枪匹马闯入了军城,与守臣张维一起组织民兵布防。好在没过多久,成吉思汗病逝,蒙军只好撤退,天水军城就保全了下来。此事过后,四川制置司为表彰曹友闻功绩,特地绣了一面 “满身胆 ”的大旗,颁授给他。
  二、两守七防关
  南宋建立后,在甘肃的辖区只是陇南一隅,但其地为入蜀通道。南宋政府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进行治理与经营。在绍兴(1131—1162)年间与金朝划界,其境土主要在江南地区,陇南一小部分仍系南宋利州路管辖。在利州路东、西两路的屡屡分合中,其中文、阶、西和、成四州与凤州两当、河池地区以及天水军,皆属利州西路管辖,在今甘肃境内。①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武都郡。本隶秦凤路,绍兴(1131—1162)初,“陕西地尽入于金”后,唯“阶、成、岷、凤、洮五郡,凤翔府和尚原、陇州方山原存”②。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同谷郡。隶秦凤路,绍兴十四年(1144),隶利州路。宝庆元年(1225),以宋理宗潜邸,升同庆府。下辖同谷(今甘肃成县)、栗亭(今甘肃徽县西)二县。西和州(治今甘肃西和县),和政郡,团练。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河池郡,团练。旧属秦凤路,绍兴十四年(1144),隶利州路。下辖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两当(今甘肃两当县)、河池(今甘肃徽县)三县。其中两当、河池在今甘肃境内。天水军(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天水乡),同下州。绍兴初, 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入于金,分置南、北天水县。绍兴十三年(1143),隶成州。后以成纪之太平社、陇城之东阿社来属。嘉定元年(1208),升为军。嘉定九年(1216)移于天水县旧治。仍置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天水乡)一县,绍兴十五年(1145),废成纪、,陇城二县来入。南宋在川陕的防御体系中,阶、成、(西)和、凤四州(即所谓关外四州)和天水军是外围防线,仙人关、武休关、七防关是第二道防线,共驻扎十万左右兵力,以捍卫四川内地。
  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七月,蒙军凭借已经掌握川陕地形,再度进犯天水。曹友闻尽遣家财,招募了五千多名忠义之士,制置使李埴令他统帅所招忠义民兵扼守仙人关(在徽县东南虞关乡,沿嘉陵江西岸下约十里,穆坪村西南)。曹友闻且行且战,至峡口据险。前军统制屈信率军夺回了被蒙古军掠取的人畜。至秦镇(疑为今陕西勉县秦家坝),又派左军统制杜午迎敌,力不能敌。曹友闻令诸军乘高据险,身冒矢石,为士卒先。屈信与统制张安国领兵出战。散尽家财,招募如此众多之人,招之即来,战之能胜吗?回答是肯定的。“(宋)建炎以后秦凤诸州没于金,所存关外四州,所聚兵谓之忠勇(《宋史·兵志》)。诏阶、成等州刺壮丁为兵。人情汹惧,蜀帅王刚中建言:‘五害罢之,免符。’下民欢呼,声震山谷(节《宋史·王刚中传》)。”①蒙古兵退后,制置使李埴不仅看出了曹友闻不光胆大,而且确有将才,便让曹友闻部扼守七防关。这便是曹友闻第一次扼守七防关来由。而在青野原之战后,蒙古窝阔台汗次子阔端又率大军转攻大安军,但又遭曹友闻带兵打退,使他连立两功,因此被朝廷升职为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声名更加显赫。那七防关究竟在何处?有着怎样的战略地位?史料有载:
  七防关:旧设官吏、弓兵。东至略阳为秦、蜀要路。山路少人烟,犷贼横行。今设墩台五处,轮差弓兵防守,巡检王三聘有儆辄督乡夫御之,屡擒巨盗。 ②
  这是迄今为止,陇南境内现存最早的州志《明万历阶州志》对七防关记载。
  七防关在州北二百里(当作东北二百八十五里)。即古散关。路通汉中府略阳县,明设巡检司(《一统志》)
  为甘肃入蜀要道,即古七防关。北为浊水戍,南为白马戍,东南为兰皋镇。宋绍兴间金人窥蜀,吴磷由七防关出祁山,即今白马关东五里之大山岔,明设巡检司。 ③
  由此可知,古七防关具体方位在武都郡的今康县境内云台镇、大南峪(古兰皋镇)一带。
  七防关:在县东七里半,即古散关。路通汉中府略阳县(《通志》)为甘肃入蜀要道即古七防关。北为浊水戍,南为白马戍,东南为兰皋镇。宋绍兴间金人窥蜀,吴磷由七防关出祁山,即今白马关东五里之大山岔,明设巡检司。今裁。(《吴志》) ④
  历史上,(康)县境内只有几条在崎岖狭窄的人行道基础上逐渐拓宽了的骡马驮道。第一条西通武都,东至陕西略阳。是古来甘肃通往陕、川的要道。从望关经长坝、巩集、过云台大山岔(散关)至窑坪出境,全长 70千米,路宽 1~2米,路线攀山绕岭,蜿蜒曲折,路面高低不平,沟渠纵横。其间,大山岔至窑坪段18千米,早在汉建宁年间,由武都郡太守李翕派员督促,进行了加宽修整,变为驮道。①这段史料,只是交代了这条人行道变为骡马驮道的走向,加宽修整的时间是在汉建宁年间,由武都郡太守李翕派员督促加宽修建。特别强调,大山岔至窑坪段18千米驮道,尚未提及七防关,由此可知,七防关在汉建宁年间还没有修建。那修建七防关,只能是这个时间节点之后了。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将修筑长城、设置关隘、据险扼守,作为固边御敌的重要措施。北宋立国后,由于党项的崛起,北宋王朝与党项的矛盾逐渐激化,对西夏党项的防御,是北宋战区不断扩大,因而在沿边地区修筑许多城、寨、堡。据《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时期,陕西沿边的秦凤、泾原、环庆、鄜延、熙河五路军所辖州军,所见堡寨最多。秦陇一带地处御夏前沿,因而成为北宋边防御守的重地。②宋朝秦凤路原管辖地域广。庆历元年(1041),秦凤路改置,一些州析出,其辖区缩小,除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及凤州(治今陕西凤县)部分辖地外,其大部分均在今甘肃东部地区。天水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乡)辖铁治、艾蒿、米谷三镇。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属县同古下二乡,府城、西安二镇,骨鹿、马邑、赤土、平泉、稻山、胡桃六寨。栗亭县辖二乡,泥阳一镇。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属县福津(今甘肃武都区)辖三乡,安化、利亭、石门、角弓、河口、古城六镇,领峰贴硖、武平、沙滩三寨。属县将利(今甘肃康县)辖四乡,兰皋、平洛、新安、故城四镇。凤州(治今陕西凤县),属县梁泉、河池、两当三县,梁泉(今陕西凤县)在陕西境内,河池(今甘肃徽县)县辖二乡,领河池、高桥、固三镇,两当(今甘肃两当县)县辖二乡,领两当、广乡二镇。
  据此推断,七防关修建于北宋时期的可能性很大,具体修建年限、修建者,由于史料匮乏,尚不得而知。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兵又自西和州南下进攻阶州。曹友闻对大家说,阶州虽不是我们管辖的地域,但怎能坐视而不救呢?于是率部与其他各路援军会师。统制夏用出其左,张成出其右,命弟曹友万、曹友谅作前锋督战,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与元军数战皆胜。他命令部队人衔枚、马摘铃,深夜急行军直插徽县青野原,截敌退路,阶州得以解围。曹友闻升职武翼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差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位居四川四大主力禁军(沔戎、兴元、金州、利州)之一的统帅。曹友闻驻扎石门(今甘肃武都区石门乡),负责控扼阶州及七防关一带。这便是曹友闻第二次扼守七防关。
  三、解围青野原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春,蒙古军再次南侵。军抵巩昌城(今甘肃陇西县)下时,守将金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师汪世显率众降服。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系出旺古族。仕金,以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都总帅,分治陕西西路。时调度窘迫,世显发家资,率豪右助边,邻郡效之,军饷遂足。金主以巩昌冲要之地,以忽斜虎为总帅,世显同知府事,二人尽忠固守,出保石门以抗元。及忽斜虎勤王东下而溃,金主以世显代之。汪世显唳忠自奋,粮械精赡。天兴三年(1234)金亡,郡县皆降,独世显坚守不下。一日谓其众曰:“宗祀已矣,吾何爱一死,千万人之,命悬于吾手,平居享高爵厚禄,死其分也,余者何罪?与其自经于沟渎,姑殉一时之节,何若屈己纾斯人之祸。 ”会元太子阔端入蜀,次于巩昌城下,世显率耆老赤牛鞅酒币迎谒。太子谓之曰:“吾征讨有年,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世显曰:“有君在上,卖国市恩之人,谅所不取。”太子大悦,戒其下秋毫勿犯,俾世显仍旧职。即日,令帅所部从征。世显遂截嘉陵,进趋大安。太子资其粮械以入蜀。元入蜀,汪世显之功为多。至是召至和林,赐金虎符授便宜总帅,统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叠、西和等二十州。事无巨细,悉听裁决,赐虎符、锦衣玉带。世显以疾卒,年四十九。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加隆右王。 ①
  阔端命汪世显随蒙古军侵宋,一举攻下沔州(今陕西勉县),继而进围青野原(今甘肃徽县南)。宋军被困,请求救兵解围。曹友闻闻讯,召集部将说:“青野原为蜀咽喉,不可缓急。”急派弟曹友万领军自冷水口渡嘉陵江,至六股株,由小道直奔青野原。曹友闻引精兵随后赶到,同守军一起内外夹攻,击退蒙古军,因功授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不久,汪世显军又攻大安(今陕西宁强县),曹友闻速派部将王资、白再兴、王进增援,迅速占据了鸡冠隘、阳平关等要地,同汪军展开激战。血战数日,“喋血十余里”,宋军大胜。曹友闻被授眉州防御使、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度屯戍军马。仲弟曹友万也被授知同庆府、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共同担负陕南、川南、川北地区军事防务。
  四、大安殉国
  端平三年(1236)九月,阔端分兵两路攻四川,意欲合击成都。一路由总王末哥率领攻宕昌、阶州,直趋成都。一路由阔端率领,自凤州出发,西捣河池。宋统制波庆战死于河池。随后阔端攻取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武关河),击败都统李显忠军,攻陷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进至距沔州九十里的西池谷,关外四州安抚司公事兼知沔州高稼向赵彦呐建议坚守沔州(今陕西略阳县),以防蒙军长驱而前,深入蜀地。赵彦呐表面应允,而只令高稼守沔州。自率军退出河池,坚守青野原。曹友闻戍守七防关,知沔州不可守,曾劝高稼移保山寨,而自将所部助之,高稼以死守沔州相答。沔州陷落,众拥高稼出避,为蒙古骑兵四集围之,高稼殉难。蒙古遂以部兵猛攻大安军(今陕西阳平关镇)。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见状,急调戍守石门、七防关一带的曹友闻转防大安,以保蜀口。曹友闻驰书赵急呼:“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友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真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俞萍地控御。”赵彦呐不以为然,一日七次持小红牌来催促急速行动。此时,邻近各要地均被蒙古军占领,仅剩曹友闻孤军坚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曹友闻对其弟曹友万说:“国家安危,就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惟当乘高居险,出奇匿伏以待之”。于是,命其弟曹友万、曹友谅率兵登上附近的鸡冠隘,多张旗帜,以为疑兵。曹友闻自己率领精兵万人在附近设伏,事先约定:“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应,外呼杀声。 ”②
  部署既定,九月二十二日,蒙古军果然来犯。冲出阵前迎战。敌将八都鲁拥有万余众,达海率千人,往来搏战,曹友万身被创,遂令诸军举火。
  九月二十七日,曹友闻遣诸军全面迎敌,又亲率精兵3000人疾驰鸡冠隘。不料天公不作美,进军的路上下起了大暴雨,逐拥兵齐进。曹友闻进入龙尾头,曹友万闻五鼓已响,即冲出鸡冠隘与曹友闻会合,内外两军皆殊死战斗,夹击敌军,血流 20里,蒙古军的营寨被宋军连破数十个,尸体更是堆积如山。西川的军队素以绵裘代替铁甲,此时尽被雨水湿透,不利徒步战斗。
  二十八日黎明,转战至回回寨,蒙古军将领阔端欲走,敌将汪世显率大批蒙古军蜂拥而至,以铁骑四面包围宋军,阔端乃分骑兵百十队,向宋军轮番驰突。鏖战多时,宋军击杀蒙军过半。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力大减。曹友闻叹息说:“这难道是老天注定的吗?我只有为国战死而已! ”在突围过程中,曹友闻中流矢受伤,他杀掉战马表示了与敌血战到底的决心。不久,曹友闻战死。曹友万仅存 500人入堡。
  二十九日,曹友万、刘孝全等见赵彦呐不遣援军,城中无粮,乃率军突围转战至龙门(今陕西阳平关附近之龙门洞),全部战死。
  过了将近一年,到了端平四年(1237)夏,敌将汪世显大军因军中流行痢疾,从四川北撤经过大安,山河依旧,人事皆非,感叹道:“蜀将军真男儿也! ”盛礼以葬之。
  曹友闻战死后,蜀中再没有一支野战的部队了。蒙古军长驱入蜀,如入无人之境。成都、利州、潼州三路的二十余州都被蒙古军攻下。
  五、名扬千古
  北宋灭亡后,宋祚南移,原系北宋疆域的秦陇地区被女真金朝占据,而陇南一隅则成为南宋辖区。金朝统治时,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诸多措施,力图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南宋统治下的陇南一隅,经吴玠、弟吴磷及其子吴挺父子两代经营,成为抗金的基地和与宋夏联络的通道。秦陇地区出现宋、金政权并存发展的格局。
  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金将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在黄天荡遭受重创,锐气大挫,于是金对南宋从大规模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陕西。建炎四年九月癸亥,宋金双方在耀州(治今陕西耀县)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南)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南宋“丧师三十万,失地六十州”,秦陇地区几乎丧失殆尽。陇南地区与四川省毗邻,成为入蜀进川的重要隘口,吴玠、吴磷率领军民在陇南地区抗击金军,这里成为抗击金人的重要前沿阵地。南宋初绍兴(1131—
  1162)年间,吴玠、吴磷领导的抗金斗争,是在中原、两河与秦陇人民武装抗金的影响和推动下进行的,在宋金战争的全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吴玠、吴磷通过大小数十次战役,不仅有力地拒金兵于蜀口之外,扭转了宋军接连溃败的局面,而且消灭和拖垮了金朝的精锐兵力,彻底打乱了金朝统治者窥陇望蜀、东下灭宋的进攻计划,保卫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保护了川蜀与整个南宋统治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吴玠、吴磷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南宋军民反对掠夺、捍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因而人民全力以赴支持。 “绍兴合议 ”后,宋金西部疆域长期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界,这与吴玠、吴磷领导的抗金斗争有密切关系。①南宋末期,以曹友闻为代表的南宋爱国民族英雄,组织军民英勇抗击蒙古军的摧残蹂躏,用血肉之躯,浓墨重彩续写了守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壮丽华章。43年后,即宋祥兴二年(1279),在蒙古军的猛烈进攻下,宋军崩溃,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身亡,南宋至此彻底灭亡。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
  曹友闻、曹友万大安殉国后,南宋朝廷震惊。“特赠(曹友闻)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毅节,官其二子承务郎,婿迪功郎。(曹友万)特赠武翼大夫,二子成忠郎。”②文献记载:曹友闻有兄弟数人:曹友万、曹友谅、曹友善、曹友职皆其胞弟。据明《徽 郡志·忠义·友闻传》记载,曹友万、曹友谅为宝庆二年(1227)武进士,先后驻防天水、利州路。端平三年(1236)九月俱战死于徽县青野原(一说阳平关大安)。曹友万号“忠节”,墓在栗亭曹家沟,今尚有曹姓居住。
  南宋诗人安如山作长诗《曹将军》,以传记体方式缅怀一代民族英雄。这首诗辑录在《宋诗纪事》中:“将军精悍姿,齿齿碎金石。在昔童稚中,但闻饱经术。纵横聘柔翰,丹雘间金碧。有司塞明诏,敝邑屈词伯。芹香春水生,冠玉待重席。脱略章句陋,搜抉穷理窟。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丈夫报主愿,岂必当秩。怆然请去位,满面秋栗烈。纠合熊虎群,旌饰扬广陌。正当磨砺间,一鼓拔勍敌。屯兵沔水源,千里斧戳戳。浩荡排烟旻,西极安屼曍。奈何国无人,腐儒秉旄钺。赏予如私门,金汤授盗贼。公时奋臂争,反遭献玉刖。三军视马首,恸哭下天壁。功成坐龃龉,愤怒须插戟。中宵拔剑起,肃肃振劲翮。吐气风云生,搴旗陷坚列。贯穿死生地,喋血天地黑。势虽众寡悬,形未雌雄决。路穷断首尾,众尽乃手格。岂知龙虎逝,黯淡山川色。百万尚震惊,呜呼死诸葛。长城但自坏,千古痛绸结。肉食无元谋,野史有直笔。酒酣歌节士,皛皛霜月白。”如山,字乳止,广汉人,善击剑,读经史百氏之书。端平甲午,安抚曹友闻辟掌书记,不起。友闻战死,如山往收其骨,藏诸具先人之侧,乃东下老于会稽。
  《直斋书录解题》云:“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元太宗八年),九月二十日夜,沔州都统兼关外四州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北兵入蜀,五十四州俱陷破。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二年,授绵竹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骑大将军。朝廷赠龙图阁直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北人畏之,目曰‘短曹遍身胆’,时人呼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直斋书录解题》云:“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九月二十日夜,沔州都统兼关外四州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北兵入蜀,五十四州俱陷破。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二年,授绵竹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骑大将军。朝廷赠龙图阁直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北人畏之,目曰‘短曹遍身胆’,时人呼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①清代诗人黄辉作《曹友闻祠》云:“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荒林不辨将军树,古岭空传壮士歌。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明代以来的州志、县志对曹友闻的事迹均有记载。
  曹友闻战死的消息传至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廷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修庙表彰忠义,赐谥号“毅节”,并在朝天关(今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立庙以祀。良禽择木而栖。曹友闻和汪世显惺惺相惜的佳话,至今流传。虽在同时代,但各为其主,战场上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然各自的文韬武略盖世英名人格魅力相互倾慕,并不因为政见不一、互为敌对而一如路人老死不相往来。汪世显长期以来钦佩曹友闻的声望,曾经汪世显主动以名贵的宝马赠予曹友闻。国人耳熟能详的唐太宗胯下宝马——昭陵六骏的故事,当年那六匹骏马伴随唐太宗纵横驰骋、出生入死,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武将与宝马,就是那个时代的标配。汪世显能将自己心仪的宝马赠送曹友闻将军,可见曹将军在汪世显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此次大安之战,就是宋军曹友闻和蒙古军汪世显正面交锋,两军倾其所有,殊死而战,血流成河,都想置对方与死地,建功立业为各自的主人。最终, 宋军战败,曹友闻与弟曹友万全部战死。蒙古军汪世显部大获全胜凯旋。路过大安,想起倾慕为宋国捐躯的大英雄曹友闻,汪世显发自内心赞叹:友闻,蜀将军真男子汉!并以盛大隆重的礼仪,祭奠了政敌、对手曹友闻。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其时,汪世显境遇十分微妙,刚刚降服了元太子阔端,便奉命跟随蒙古军侵宋,喋血仙人关,大安鏖战。
  这不禁让人想到魏晋时期,那个著名的“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言无下箸处”的历史故事主人公何曾。何曾死后,博士秦秀上表攻击何曾,要求更改何曾谥号为“缪丑”,但在表中秦秀也不得不承认何曾有两个特别值得肯定的方面一是“事亲有色养之名”二是“在官奏科尹模 ”。 ①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后,广元百姓继续使用曹友闻率兵士在王家,沟搭建的圆木桥通行,并把圆木桥叫作将军桥。
  六、往事越千年 560多年后的海盐人张伯魁,以保举知县,于清嘉庆七年(1802)知徽县事。在徽县八年的任期内,补筑城垣,重建书院(在西街县署西),设立义塾(一在北街吴王庙,一在旧城普福寺),移明伦堂,建崇圣祠及城北文昌庙。所有政绩,班班可考。更重修县志,考古论今尤为周详,徽志之完善皆其力也。其中捐俸创建忠烈祠(吴王庙)、五贤祠便是其政绩之一。据《徽县志》载,嘉庆十二年知县张伯魁捐俸创修忠烈祠(吴王庙)时,又于前建五贤祠,祀宋刘子羽、胡世将、郭浩、杨政、曹友闻。碑铭如下:
  五贤祠记(知县张伯魁)
  忠烈祠历久荒落。丁卯之冬,余既改而新之。案宋室南渡,河池,宋长城也。绍兴间,其余吴氏名并功偕、左右厥力以保全蜀、禆将成恢复之业者,则有宣抚刘子羽、胡世将节制郭浩、杨政。自宋之末,则有节制曹友闻守鸡关隘,与宋共存亡者也。曹之墓在栗亭,久已委于榛莽。绍兴诸贤,或显或晦,先后异施,而斯地皆未闻报功之文,是岂乏好古闻贤者阙其闾阎之祭欤?抑或历久而不传耶?余度庭中地高朗,特建前堂三楹,敬设龛主于其中,乃题其堂曰 “五贤祠”,以追祀之,匪直重明礼之举,夫天理明彝,固自有不可泯没者。嘉庆十二年记。 ②
  后来四川广元的百姓集资把木桥改建成长11.4米,宽7.7米,高6米,跨3.8米的单孔石拱桥,在石桥旁镌刻曹友闻石像。1996年石拱桥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但“将军桥”的地名却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在陇南康县云台镇大山岔古七防关遗址上,当地民众修建了瞭望台等古建筑,缅怀保卫边疆安宁、造福一方、浴血疆场的曹友闻将军。

附注

①《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之曹友闻。 ①刘光华主编,刘建丽著:《甘肃通史 ·宋夏金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38页。 ②《宋史 ·地理志五》。 ①曾礼校注:《阶州志集校笺注》之嘉庆武阶备志卷之五兵防,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第217页。 ②曾礼校注:《阶州志集校笺注》之明万历阶州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第11页。 ③曾礼校注:《阶州志集校笺注》之清嘉庆武阶备志卷之四,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第 200页。 ④吕芾林纂《新纂康县县志》卷之十二关梁,康县县志局 1936年编,天水西关雨仪书局印,第197页。 ①黄俊武主编:《康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 275—276页。 ②刘光华主编,刘建丽著:《甘肃通史 ·宋夏金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49页。 ①(清)杨恩纂修,纪元补辑:《巩昌府志校注》卷21宦绩上,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年版,第338页。 ②《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之曹友闻。 ①刘光华主编,刘建丽著:《甘肃通史 ·宋夏金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36页。 ②《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之曹友闻。 ①曾礼校注:《阶州志集校笺注》之清嘉庆武阶备志卷十三人物传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 338—341页。 ①顾青:《“食日万钱 ”与“少无可书之事 ”魏晋禅代中的何曾》,《文史知识》 2019年第 6期。 ②赵夫:《陇南金石校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262—1263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兴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