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85
颗粒名称: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
分类号: K245
页数: 6
页码: 164-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人关之战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巩固南宋半壁江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仙人关战役 作用 军事

内容

一、前言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以来,北方的游牧政权日益强大,而南方的农耕政权由于重文轻武则日益衰弱,于是,一场又一场北方草原民族与南方汉民族之间的对抗就持续展开了。北方游牧政权由于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了物资贫乏、无法自给自足,为了生活过得更好,有时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抢劫侵略就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攻击力强,另外,人类所具有的征服奴役他人的天性,以及对物资丰富地区的向往,使得他们疯狂地渴望进攻南方农耕政权,公元1125年至1164年,金朝对北宋、南宋的多次进攻作战就是这种抢劫侵略战争的典型代表。
  二、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民族进攻的路线
  总的来说,从北方到南方的进攻路径大致有东、中、西三条线路。东路是从大都到两淮再过长江,由于江淮地区河网纵横,而长江一年四季水量丰沛,不利于骑兵与大兵团的运动与作战;中路是从南阳到襄阳再过长江,此地区左连巴蜀,西接江东,上有中原,下有南越,而襄阳是江陵的屏障,如果襄阳一旦被攻占,江陵就危险了,江陵一旦被攻占,那长江之险将不足为惧。这一地区的地形多丘陵山地,平原地区少,同样不利于骑兵作战;西路是从关中到汉中,占领巴蜀沿江而下,进攻农耕政权的腹地。该路线所经地区大多是平原和山地,能够较好地发挥出骑兵的优势,关中、汉中、陇东、陇中等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宽广,有利于大兵团的进军。
  汉中是山川通达之处,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说:“其地东接南郡,南接于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南宋张浚曾上书宋高宗曰:“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于兴元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愿陛下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因此,如果北方游牧政权要进攻南方农耕政权,从西路进军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三、从关中到汉中的几条通道
  秦岭横亘在关中和汉中之间,从关中到汉中大致有六个通道: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武关道,通过这些道路就可从关中直达汉中,再经过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便可直达成都、巴中和涪陵。
  祁山道是从汉中西行至略阳,向北翻越青泥岭(或溯嘉陵江而上至白水江、经大河店)到甘肃徽县,沿西汉水过成县、西和,翻越祁山,经礼县达天水的道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指的祁山道。古代从汉中向西经祁山道也可连接到丝绸之路,是汉中走向西域的又一通道。此地平坦开阔极易行军,是北方军队尤其是骑兵和大兵团军队南下的必选通道之一。
  陈仓道因古陈仓县而得名,这条道路的起点在今宝鸡市,从陈仓出发向西南登秦岭出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至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两当、徽县至略阳,接沮水道抵汉中,这条古道在命名之前就已经是秦蜀沟通的重要道路。其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便是汉高祖刘邦采用韩信之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散入秦夺取关中;其余还有诸葛亮陈仓道出兵北伐曹魏;安史之乱唐明皇仓皇西逃,陈仓道雨打梧桐,悲泪霖铃等。陈仓道亦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北方军队尤其是骑兵和大军团军队南下的不二之选。
  褒斜道是秦蜀古道中最著名的道路,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著名历史事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明修的栈道,就在褒斜道上;《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禹贡》发之,而汉始成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虽然它非常出名,但它临山傍水通道非常狭窄难行,有些路段宽窄仅允许一人牵一骑通过,因此,从北方来的骑兵团是不大可能选择从此进入汉中的。
  傥骆道是古代汉中与关中交通又一重要通道,傥骆道北口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南口傥谷在今洋县北,又称骆谷道。从周至骆峪关沿骆峪入山,经厚畛子、都督门翻越兴隆岭至华阳,到华阳后,又有不同的路径到洋县,一是翻越牛背梁,至铁河沿傥水出傥水谷口到洋县,此路路程较近,但因翻越山脊而道路较险。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险山峻岭,路途山高水险、荆棘遍野、渺无人烟、猛兽出没,是所有翻越秦岭道路中最近最艰险的一条。三国时期它曾经是魏蜀的一条战略通道,据《三国志·曹爽传》记载,曹魏正始五年(244),魏大将曹爽从长安率兵六七万人入骆谷道伐蜀。骑兵向来不擅长爬山,纵使人上得去马也上不去,因此,傥洛道是绝对不会在骑兵兵团进军的考虑范围内的。
  子午道是由长安向南进入秦岭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以及巴蜀的一条重要谷道,它北起西安市长安区西南的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从空中俯瞰子午道,它就像两山中的一条线,极其狭窄难行,也不是北方骑兵与大兵团军队的进军首选路径,三国演义中魏延所提的子午谷奇谋就大致在此。
  武关道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顺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沿丹江河谷而下,经麻街抵商州,又东南经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它的道路狭窄坚险难行,到达目的地又需迂回很远,且补给难以保证,因此也不大会是北方骑兵青睐的进军路线,金与南宋之间的饶凤关之战就在这条线路上。
  祁山道起于天水,经天水郡、平南、小天水、礼县盐官、祁山、西和长道、石堡、汉源(西和县城)、石峡、成县纸坊、成县城到达徽县城;陈仓道起于宝鸡,经大散关、凤县、两当县、徽县后翻越青泥岭直达略阳、汉中。这两条路线的交汇点便是徽县、略阳,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南的仙人关就是点上的险关要隘。
  青泥古道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就隐藏在徽县水阳镇、大河店镇、嘉陵镇、虞关乡境内的青泥岭山脉中。青泥古道作为唐宋以来秦陇入蜀的通道之一,在今徽县水阳镇、大河店镇、虞关乡境内沿线遗留下了好几处官方与民间记载修路历史的碑刻,大河店乡青泥村清嘉庆十六年 “远通吴楚碑 ”与 “修路碑记 ”便是极好的证明。
  四、仙人关之战对于南宋阻挡金国的意义
  仙人关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通往西南的要道,被称为“秦陇锁钥 ”和 “川蜀门户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仙人关战役便是在此地发生的。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二月,金朝大举入侵南宋,金元帅完颜宗弼调集陕西经略使完颜杲部,以及投附金朝的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等部,共约步骑兵10万余人,由凤翔经宝鸡、大散关,沿陈仓道南下,攻占南宋的凤州(今凤县北10千米)、河池(今甘肃徽县)等地,向蜀川门户仙人关进发而来,意在一举攻占仙人关,打开入蜀的大门,占领蜀川,进而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王朝。全军从铁山(今徽县南)开始凿山开道,循岭东下向仙人关而来。镇守仙人关的吴玠兄弟为保住仙人关,收缩兵力全力防守。
  仙人关这一地区多为塘泺沼泽便于阻挡金军骑兵的进攻,它附近的虞关,是嘉陵江航运的终点,是宋军武器、粮秣等物资的重要补给站。虞关以北紧连着铁山栈道,是川陕通路的险要之处;仙人关临江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能死守,万不可弃,是宋军抵挡金军的天然屏障。吴玠在仙人关东北的长岭附近筑营垒,修城寨,建防御工事驻兵屯守,取名“杀金坪”,作为仙人关的前卫,另外,在仙人关与杀金坪之间,修筑了加强前后联系的第二道关隘。正是这两道关隘的出现,抵挡了大部分金军的攻击,为南宋国土的守护提供了最强大的军事支持。
  五、结论
  仙人关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南宋与金的对峙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四川、陕南不受金军侵犯,粉碎了金军在西线妄图先占巴蜀、顺江东下,进攻南宋腹地的战略设想,稳定了南宋的战略侧翼,保护了南宋重要战略物资马匹的采购通道。
  南宋与金军在仙人关进行的这次要隘攻防战,是宋金作战中较为惨烈的一战,南宋军队在仙人关之战中取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金军的有生力量,有效地牵制了金军的作战主力,减轻了金军对两淮地区的战略压力,增强了南宋军民抗击金军的信心。此战之后,金朝再也没有对陕南和四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对巩固南宋半壁江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笑嫣
责任者
郭建忠
责任者
宋立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