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西北边疆的 “岳飞 ”——吴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51
颗粒名称: 南宋西北边疆的 “岳飞 ”——吴玠
分类号: K245
页数: 9
页码: 89-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西北边疆的吴玠少沉毅有志节、审全局、务远略、忧国恤民,以及对吴玠生前身后评价。
关键词: 吴玠 评价 吴家军

内容

赵宋王朝从雄踞中原的最后两位皇帝徽钦二帝亡国败身,到偏安江南的最初两位皇帝高宗孝宗 “中兴 ”,其间只有六七十年时间。“国难出英雄 ”。这六七十年,是中原王朝风雨飘摇、中原人民颠沛流离的痛苦时代,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古代名将》传记著作,就这一时期立传的人物有7人之多,按时段而论居全书之首。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故,此书既收入了抗金名将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虞允文,也收入了力主侵宋、暴虐凶残的女真大将兀术,①却未收入另一位抗金名将吴玠(或吴玠吴磷兄弟)。而在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既分章为李纲宗泽、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刘锜、岳飞立传,也为吴玠吴磷按章立传(当然兀术[完颜宗弼]也有传记),②显示其人物取舍把握得更好。其实,吴玠是一个在南宋抗金事业中功勋卓著,书写过光辉历史的人物,是一个地位和影响力在当时亚于岳飞,但在西北边疆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江淮前线的岳飞的重要人物。
  一、 “少沉毅有志节”
  吴玠( 1093—1139)和岳飞(1103—1142)为同时代人,但吴玠长岳飞10岁,两人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也大体相当。《宋史·吴玠传》对其出身没有具体记载,只以其为“良家子 ”杨倩描先生根据洪迈的《夷坚志》,考证出“吴玠降生在陇干县一户普通的军人家庭中”③。,而岳飞则出身于一个“尝为人庸耕”④的农家。也就是说,吴玠和岳飞都出身于没有祖荫、没有可倚靠的社会背景的贫民家庭,他们都是靠自己出生入死、屡建功勋而从社会底层成长为军旅健将、国家柱石的。
  《宋史》本传谓吴玠“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善读史..用兵本孙、吴”⑤,这种沉稳坚定又胸怀大志,知晓兵法又武艺高强,善于读,书又明辨是非的优秀品质,决定了他必定会大有作为。而《宋史》岳飞本传的描写是:“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⑥除开文字有繁简、语气有轻重的区别,二人的素质和特性何其相似乃尔,这是他们成年后一个如长城矗立于西北边疆,一个如蛟龙翱翔于江淮大地,狙击敌酋、护佑生灵的基础。
  吴玠、岳飞都是南宋初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他们的军旅生涯都是从北宋末开始的,而且都有与金军之外的敌人作战的经历。与岳飞在北宋宣和年间应募从戎,曾参加宋对辽作战,到达辽燕京(今北京)城下的经历相似,吴玠早在政和初年即投身军旅,在宋对西夏的战争中立功擢升。他们二人都有剿灭 “群盗 ”“剧贼”的战绩。这些“盗”“贼”情况复杂,有些是聚众扰民的土匪,有些是脱队后以打劫为生的散兵,当然也有被 “逼上梁山”的贫民。岳飞在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后,曾率众镇压杨么起义。而吴玠在宣和年间曾跻身童贯率领的“陕西蕃汉兵十五万”之中,参与镇压方腊起义;进入南宋后,又奉命剿灭侵扰汉中、关中地区的史斌。①看来,在外寇入侵的国难面前,剿灭农民起义是当时将领不容置疑的选择,当然也是他们晋升的阶梯。在岳飞攻占洞庭水寨、杨么投水而死的当年(南宋绍兴五年,1135)二月,吴玠闻金兵入侵淮南,即派遣统制吴磷、同统制杨政等收复被金军占领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以牵制金兵主力。这年底,宋朝廷进行军事改制,一改此前的无序状态,将吴玠与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从此,吴玠所部即成为朝廷的主力军之一,据守于西北边疆,保卫南宋的半壁河山。
  二、 “务远略,不求小近利”
  吴玠终生战斗、守卫的凤翔(今属陕西)、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元(今陕西汉中)一带,自古即是自中原、关中进入巴蜀的门户,也是自西南迂回进入江淮的阶石。金统治者一开始就把夺取陕西作为进攻南宋的重要一环。金天会五年(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金太宗在下诏进犯南宋时,就曾为究竟是会师河北以进兵,还是先取陕西再进攻而作权衡,最后决定:“康王(赵)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②也就是说,以主力穷追宋高宗赵构,同时也要攻占陕西。所以,他命娄室(洛索)率西路金军,作为偏师,攻陕窥蜀。而在南宋,侍御史赵鼎、知枢密院事张浚都认识到了川陕和东南唇齿相依的关系。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所以,他自请出陕,获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后来虽然丢失了关中,但陇右、汉中未陷,巴蜀安然,“而全蜀安堵,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③绍兴年间的几次和议,西北以大散关为界一直是谈判的基础。
  当时,对关陕一带地理民情、军政形势最熟悉的当属吴玠,一则他为本地人,二则长。期在这一带作战。④所以面对不可一世的金国侵略者,吴玠总是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适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而不争一时之小利。史载:“(吴)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⑤“务远略,不求小近利”,就是他战场实践的生动刻画。建炎四年(1130),张浚合刘锜、吴玠等五路兵,欲与金入决战,吴玠认为敌人已占领了有利地形,且方于彭原店之战中获胜,锐气正盛,故建言:“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未见其可。宜 择高阜据之,使(敌)不可胜..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①。张浚未采纳。在富平之战宋军大败,“五路皆陷,巴蜀大震”的危险关头,有人劝吴玠退屯汉中,吴玠却选择了驻守在更靠近前线、自关中进入巴蜀的第一道防线 ——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收死里求生之效。他对部属说:“我保此,敌绝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②这与几十年以后有人建议退守瓜洲、采石,张浚认为“不守两淮而守江干,是示敌以削弱,怠战士之气”③是同样的道理和策略。而这无疑是临危不惧、高瞻远瞩的表现。
  吴玠不仅善于固守,亦主张适当放弃,以争取更大的战场利益。绍兴三年(1133)金人以吴玠在西陲,于是以10万大军自东边进取金州(今陕西安康),沿汉水长驱西进,,知兴元府刘子羽驰檄请吴玠增援。此时,宣抚司未下达命令,帐下也有人劝吴玠不必劳师远赴,但吴玠以大局为重,对部下说:“事迫矣!诸将不能办,我将自行。”遂自河池日夜行进三百里驰援,使敌帅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吴玠,尔来何速耶!”④饶凤关之战失利后,吴玠和刘子羽弃守兴元,避开与强敌正面交锋,退守兴州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和三泉县潭毒山(今陕西宁强县北)。此时,刘子羽约吴玠共屯三泉,吴玠对其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金人所以不敢轻入者,恐玠蹑其后耳。若相与居下,敌必随入险,反守徐取间道,则吾事日蹙,大事去矣。今经略既下,玠当由兴州、河池绕出敌后褒斜山谷,如行鼠穴,敌见玠绕出其后,谓将用奇,设伏邀其归路,势必狼顾,吾然后居险邀击,可使遁走。此所谓善败者不亡者也。”⑤吴玠料事如神,后来的战况也确如其所料。敌人进无所据,仓皇北归,吴玠遣兵邀击于褒斜路之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县东南),掩击后军,使金兵“堕涧死者以千计,尽弃辎重去 ”,落了个 “虽入三郡,而失不赏得 ”⑥的结局。
  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金兵和伪齐以强将主力投入西北,继续坚守和尚原存在“地去蜀远”“饷馈不继”和兵力分散的问题,于是,吴玠果断地令吴磷弃守和尚原,合力经营仙人关右杀金坪,“严兵以待”,故当绍兴四年(1134)金人大举进攻仙人关,希望打开侵蜀的缺口时,宋军才能通过血战,取得胜利,使敌人败退回凤翔,“自是不妄动”⑦“不敢犯蜀矣”⑧。后人研究仙人关之战,无不对吴玠之先见之明、众将之英勇顽强、战果之,意义重大叹羡。当时,先前作为统帅的张浚已调回临安,“陕西一地依赖吴玠兄弟节制兵马,支撑局面”⑨。仙人关之战最大的贡献是保全了巴蜀。自此而后多年,南宋朝廷再无西顾之忧。
  从建炎初至绍兴四年,吴玠与金兵多次对垒,撒离喝、兀术、刘夔等金、伪齐主将,无不成为他的手下败将,以致出现了金入“及与(吴)玠战辄北,愤甚”⑩,而吴玠则“每战辄胜”■的局面,像东南战场的岳飞一样,令敌人胆寒。远在西北的吴玠,密切关注江淮形势,以决策西部的战与守。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岳飞攻取襄阳、绍兴五年(1135) 初闻知金人进犯淮东(在上年冬),吴玠均趁机进攻金伪占领区,消灭敌人,抚定居民,呼应江淮。《宋史》作者在《岳飞传》末,引经据典,以岳飞为中原之“万里长城”①。这个论断,用于西北边疆的吴玠,同样恰当。如果说吴玠为西北之“万里长城”的话,这座“长城”,是审全局、务远略才得以铸成的。
  三、 “忧国恤民,其忠足嘉”
  就像岳飞所率部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于民“秋毫无所犯”,深得百姓爱戴一样,吴玠率领的部队也是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
  建炎四年(1130)的彭原店之战,是吴玠于前年在清溪岭大破金兵、上年在长安击斩史斌后,又一次率部与金人对阵。这一次,由于主帅曲端拥兵不进,致使吴玠初胜终败。时当兵火之余,百姓流离失所,吴玠在被张浚迁擢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后,即“劳来安集”,使“民赖以生”②。此年秋冬时节,吴玠在宋师富平之败后驻守和尚原,抵御强敌,保护家园。凤翔民众被他所感动,常常在夜间为他们运送粮草,吴玠则以钱帛进行奖赏,百姓更加高兴,参与运送者更多。金人被激怒,在渭河伏兵截杀运粮人,且实行残酷的“保伍连坐 ”,犯者皆死,但 “民冒犯如故 ”③。这是何等的可歌可泣!
  吴玠十分关注辖区内军民关系和民众生活。史载,吴玠“素不为威仪”,即不喜欢使用威严的仪仗和扈从,他常常徒步走出军营与士卒交谈,即使贵为宣抚副使后依然如此。幕僚提醒他: “今大敌不远,安知无刺客。万一或有意外,岂不上负朝廷委任之意,下孤军民之望哉! ”吴玠回答说:“玠欲不出,恐军民之间冤抑而无告者,为门吏所隔,无由自达。玠所以屡出者,防有此耳!”④绍兴年间,他路过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县北),成百上千饥饿难耐的妇女小儿蜂拥前来,见此惨景,他十分生气地说,我要先杀掉负责粮食运送的官员,然后自劾。其体谅下情拳拳之意古今少有。
  吴玠与敌长期作战,想到汉中、蜀中之民供粮、运粮之艰,“常苦远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岁收至十万斛。又调戍兵,命梁、洋守将治褒城废堰,民知灌溉可恃,愿归业者数万家。”⑤当时,兴元府有山河堰、洋州有杨填堰等主要水利工程,但靖康之乱后,户口凋疏,民力不足,堰事荒废,加之负担沉重,百姓纷纷外逃。吴玠将旧日军队占用的民田归还百姓,听凭其自耕,得其租税,使收入大为增加。到绍兴七年(1137),汉中盆地原有的渠堰基本得到修葺,既解决了群众生活问题,又筹集了军需。此类利国利民之盛举,尤为百姓感念,至百年后元人著史,犹感叹“西人至今思之”⑥。当时的给事中兼直学士院、随后的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上书宋高宗曰:“吴玠等能优国恤民,发戏下之众以兴渠堰,广灌之用,为富国与强兵之资,宽疲瘵远输之急,其体国之忠有足嘉者。 ”⑦是为的评。
  作为朝廷之高官,吴玠谨守人臣之礼,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绍兴三年(1133)金兵自兴元返抵凤翔后,撒离喝曾遣十余人持书招诱刘子羽和吴玠,刘子羽严词拒绝,吴玠亦 致书撒离喝,“以大义责之”①。绍兴四年(1134)仙人关激战之初,金右都监兀术遣人诱惑吴玠:“赵氏已衰,不可扶持。公来,当择善地百里而王之。”吴玠断然拒绝:“已事赵氏,不敢有贰。”②在那个年代,不少官员首鼠两端,甚至叛国投敌。大臣如秦桧、刘豫、杜充,曾与吴玠并肩作战的关师古,吴玠自己的侄孙吴曦,都暗中或公开屈身事敌。但面对复杂的局势和纷繁的纠葛,吴玠始终对朝廷忠贞不贰,故获得了朝臣对其“忠义勇烈”(御史中丞常同语)的评价。因边事紧张,吴玠一生未觐见宋高宗,他于绍兴五年(1135)遣子入朝奏事,连狭隘多疑的高宗也不禁夸赞: “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嘉也。 ”③
  四、 “吴家军” “岳家军”与吴、岳交际
  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被誉为“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话语。与“岳家军”之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吴玠吴磷及其子侄率领的武装力量也有“吴家军”之称。尽管这种称谓出现时似有贬损之嫌,但却也反映了其独当一面、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之实际。
  北宋政权是靠武力从后周的孤儿寡妇手中夺取的,为了防止这种闹剧重演,赵匡胤及其继任者长期实行将帅分权、戍兵调防、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之策略。这种做法在后来西夏、契丹、女真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战斗力弱之弊病就暴露无遗。自熙宁变法始,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到了北宋亡国、南宋初期高宗朝迁暮徙的危亡时刻,一些以朝廷派遣为主,辅之以主要将领招募乡勇散卒、自主扩充实力的武装即应运而生。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的下述记载,就是这种现象的实录:“建炎中兴,张、韩、刘、岳为将,人自为法,当时有‘张家军’‘韩家军’之语。四帅之中,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令为之籍;每旗头、押队阙,于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众者为之;将、副有阙,则于诸队旗头、押队内取之。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悉于四等人内角其优者补之。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峞军,无有不破者。 ”④
  从同时代人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当时所谓的“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有几个特点,一则“人自为法”,有各自的一套训练、管理办法;一则“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有士卒、将领升迁、任用的基本程序;一则“别置亲随军”,有忠于自己的亲兵。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敢于作战。从史料记载衡度,吴玠吴磷统帅的队伍确实也有“吴家军 ”的性质和实力。
  吴玠治军有方。他“严而有恩,虚心询受”“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⑤彭原店之败后,吴玠的牙兵不,顾主帅,四散逃命。后吴玠治兵秦凤,先前溃逃的士卒又来应招,吴玠“问讯再三,搜索非是者五六人斥遣之,余悉斩于远亭下”,这种严厉的处罚,使“军中股慄,自是每战皆效死,无复溃散者矣”⑥。他教习士卒,“百战之余,所向无敌”⑦。当取得军功时,他总将功劳归于部下。而当部属遇到责难时,他却 尽力分担其责。就连没有从属关系的故知兴元府刘子羽受到贬谪,他也极力表其功勋,并“请纳节赎其罪”①,使子羽免于重处。他的这种风范,赢得了上下的欢心,“故士乐为之死”。②
  吴玠的队伍亦有招募流散的成分。绍兴四年(1134)知鼎州程昌宇《遗大臣书》中,有“今四川士马,不过吴玠部曲耳”③语,尽管这里的 “部曲”泛指军队,但也隐含有亲兵、家兵之意。而绍兴五年(1135)五护军之右护军,“本吴玠泾原部曲,后得秦凤散卒及刘子羽、关师古之众隶之”④。这里的“部曲”,即有亲兵、私募性质,吴玠给高宗的上言中自己也认可这一点。当然,吴玠所属将领部伍还有一些是离开其他队伍主动归附的。如和尚原之战后升任左武大夫、威州刺史、宣抚司统领军马的王喜。王喜在靖康初曾聚壮士18人抗金,不旬日附者甚众,被节制使王庶授为成忠郎,随后率所部归吴玠。 ⑤
  吴玠所帅部队像“岳家军”一样,多次独立作战,击溃强敌。北、南宋之际,金兵数次南侵,除李纲保卫开封、宗泽保卫汴京值得称道外,在其他战场、城镇,宋军几乎节节败退,相对可观的初期战果,是岳飞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败金兵于广德(今属安徽)、建炎四年(1130)五月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和作为川陕安抚处置使张浚部将的吴玠、赵哲建炎四年(1130)次第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鄜延(今陕西延安一带)。接着,在岳飞与张俊平定江、淮、湖、湘乱军的同时,吴玠取得了在和尚原两败金兵的辉煌胜利,击伤金军悍帅兀术,使宋军士气大振。所以,王曾瑜说:“吴玠是第一个使金军遭受惨败的南宋将帅。”⑥绍兴二年(1132),吴玠又命陇州团练使杨政、康州团练使吴磷与金兵大战于方山原(今陕西宝鸡市西),激战三日,打退金兵。绍兴三年(1133),吴玠、刘子羽与金兵激战于饶凤关(今陕西石泉县西)、歼敌于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县西南)。特别是绍兴四年(1134)春,吴玠据守仙人关,以万人之师,击溃金兀术、撒离喝和伪齐刘夔的十万大军,并收复秦州(今甘肃天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在军事史上写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实现了南宋西北边疆多年的稳定。这期间,岳飞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果。可以说, “岳家军 ”和“吴家军 ”是南宋初最活跃、战功最著的两支队伍。“吴家将 ”称谓的出现,是沙场塵战自然形成的。绍熙元年(1190),朝廷计议更选蜀地统帅,左丞相留正曰:“西边三将,惟吴氏世袭兵柄,号为‘吴家军’,不知有朝廷。”⑦这是吴玠去世多年后朝臣对形势的判断和忧虑,它不影响当年吴玠的忠诚和战绩。
  史载,“吴家军”的非凡战绩,有许多出人所能料。据王之望《西事记》记载,由于吴玠以兵力并不十分强大的一支军队据守和尚原,十万金兵屡攻而不能克,且两次败北,大帅(兀术)受伤,当时宋廷内外甚至出现“人多疑其不实”的现象。但是,正像作者自己回答的:“夫吴玠之胜,四太子(指兀术)之败,固未可知。然金若不败,则今无四川矣。”⑧南宋初期,宋朝有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颍昌等地5次大捷,但在依据金人自撰的史书写成的《金史》中,却只承认和尚原一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和尚原之败对金人造成的伤痛和吴玠、 “吴家军 ”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雄踞一方的吴玠和当时东南诸大将几乎没有交际,但唯独和岳飞公私两相契。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岳飞攻取襄阳,朝廷命吴玠乘机牵制。吴玠遣统制官杨从仪“以兵入伪地”“败敌于腊家城”,有力地配合了岳飞的行动。吴玠敬重岳飞,也愿与之交往。史曰:“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①吴玠的行为在当时朋友、同僚中十分正常,岳飞的态度则证明其确实出类拔萃。吴玠在自己的善意不被接受时更加敬重佩服对方,也显示了其真诚的友谊和宽广的胸怀。
  五、吴玠生前身后评价及吴玠、岳飞比较
  吴玠一生固守蜀口,拒敌于国门之外,使金人侵入四川,迂回包抄宋王朝的目的始终未能达到;自建炎年间陕西失陷,“金人一意睨蜀,东南之势亦棘,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②。他的功绩已载入青史,毋庸置疑。吴玠死后,新川陕茶马司干办公事杨朴上书朝廷,认为吴玠保全四川之功不可忘,应给其立庙,“使蜀人岁时祀之”③。绍兴十年(1140)正月,诏立忠烈庙于仙人关。这是对吴玠的盖棺定论。
  吴玠与韩世忠、刘锜、岳飞等人,并为当时名将,他生前在朝中地位、军事实力、朝野评价几方面均与岳飞相当。《宋史》在论述张浚时曰:“(浚)拔吴玠、吴磷于行间,谓韩世忠忠勇,可以倚大事,一见刘锜奇之,付以事任,卒皆为名将..”④绍兴四年(1134)十月,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召吏部员外郎魏良臣谈及和战形势,良臣回答时说今岳飞在江西,吴玠在秦陇,因而不必为金人所恐吓, “惰丧士气,拱手以受其弊 ”⑤。将吴玠和岳飞的力量作为拒绝和议的重要筹码。资政殿学士李邴也曾对宋高宗明确说:“陛下即位之初,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威名隐然为大将,今又有吴玠、岳飞者出矣。 ”⑥
  在所部士兵数量和朝廷奖掖等方面,吴玠也每每与岳飞相当。绍兴五年(1135)统编五护军,中护军张浚与前护军韩世忠、左护军刘光世军最多,吴玠的右护军次之,而后护军岳飞人最少。绍兴六年(1136),以江西制置大使李纲、淮东宣抚使韩世忠等并兼本路营田大使,襄阳府路招讨使岳飞、川陕宣抚副使吴玠亦如此兼职,但“飞、玠惟不带‘大’字”⑦。绍兴九年(1139)正月,飞、玠二人又同时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在当时的大将中,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为三镇节度使,吴玠和岳飞均为两镇节度使。 ⑧
  如同襄阳、庐州、洛阳、颍昌、郾城等地与岳飞抗金密不可分,清溪岭、凤翔、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也与吴玠抗金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尚原之战和仙人关之战,皆被李心传列入建炎以来“十三处战功”,并谓和尚原之胜,“自虏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仙人关之胜,“自此虏不复寇蜀矣”⑨,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还有“建炎三大战”之说,而“三大战”中的“曲端与娄宿战于彭原”,实则吴玠在前方浴血奋战,曲端在后方观望不救,前期的胜利功在吴玠,后期的失利罪在曲端。 “建炎三大战 ”是南宋初仅见的几次非 “未 尝接战”“率望风奔溃”①的较量,吴玠投身其中,并且使金主将撒离喝“惧而泣”②展现了青年,吴玠的英雄气概。孝宗乾道二年(1166),立定绍兴年间与金“显著战功”5处,,吴玠名下就占了两处,即和尚原、杀金坪(仙人关)③,可见当时吴玠的地位及其影响。基于吴玠守护陇右、汉中的重大意义,南宋出现了张同《吴玠传志补遗》、明庭杰《吴武安功绩纪》、曹士戣《蜀口用兵录》等记载吴玠事迹及西北保卫战本末的著作,并成为李心传撰《建炎以来及年要录》和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的重要参考资料
  今人对吴玠也有充分的肯定。王曾瑜曾说,南宋初期,作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前后有4位,第一位是李纲,第二位是宗泽,第三位是吴玠,第四位是岳飞。李纲和宗泽都是北宋末南宋初坚定的抗战领袖,而且都有卓越的贡献和感人的事迹。王曾瑜将吴玠与他们列在一起,在准确反映南宋初抗金战场实际的同时,也彰显了吴玠的地位。王曾瑜是以年宦和与金人直接作战的时间为序的,所以他接着补充说:“当然,就后世的名望和影响而言,岳飞又超出了前面的三位。”④漆侠则曰:“吴氏兄弟保全蜀口,在西北战场上取得的抗金斗争的丰功伟绩,在南宋初年诸大将中,除岳飞之外..是其他诸大将难于匹敌的。”⑤蔡美彪等《中国通史》在叙述南宋初抗金形势时亦说:“吴玠军打退金军,保卫了川陕。岳飞军战败金、齐,取得了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⑥,亦将吴玠、岳飞相提并论。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吴玠是当时声望和战绩仅次于岳飞的民族英雄 ”⑦,应非过誉。
  今人感到遗憾且有几分耿耿于怀的是,宋人未将吴玠列入“中兴名将”。南宋刘松年画《中兴四将图》,以张循王浚、韩蕲王世忠、岳鄂王飞、刘鄜王光世为“中兴四将”,当时还有张浚、韩世忠、刘锜、岳飞并称名将之说。⑧两个“名单”中皆无吴玠,应该说有缺憾,甚至不公正,因而很多人为此“抱打不平”。晏建怀曾撰文分析“中兴名将”中为何没有吴玠,他认为影响吴玠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则资历浅,二则(西北)地偏远,三则人早逝,四则有瑕疵。⑨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尽然。论资历,他比岳飞、刘锜年长,从戎时间不比其他几位晚,在绍兴五年(1135)整编五护军时,吴玠已任川陕宣抚副使,当时5位统率中职务较低的是岳飞,为京西、湖北制置使。论谢世时间,岳飞被害于绍兴十一年(1141),仅比吴玠病逝晚两年多。中伤曲端,确属吴玠的一大污点,但当时大臣之间的攻讦、争斗甚至相互陷害现象很多,并非只发生在吴玠身上;作为副手的判官刘锜还曾擒斩宣抚使张浚的军士。至于嗜欲渔色等瑕疵,这在当时官场中更是屡见不鲜。跻身 “中兴名将 ”的几人,除岳飞的道德品质无可指摘外,其他几人程度不同的都有瑕疵。刘光世“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与时浮沉”⑩,且“沉酣酒色,不恤国事 ”■;就连 “勇敢忠义 ”的韩世忠,也曾有过其 “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 ”■的违法事件,晚年还不得不 “时跨驴携酒, 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①。特别是张浚,“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言无不从”,帮助高宗、秦桧害死岳飞,实属罪人。远在西北,不像其他几位大将大多数时候在“行在”左右,会对吴玠的“知名度”有影响,但他不能名列当时的“中兴名将”,应该还有原因。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受吴曦叛国的牵连。刘松年为南宋孝宗至宁宗时人,他画中的“中兴四将”皆署追封王爵,4人中岳飞的鄂王追封最晚,时在宁宗嘉定四年(1211),而吴曦叛国发生,在开禧三年(1207)正月,人们对其记忆犹新,吴曦的恶名势必污损吴的英名。其他大将秉承旨意陷害忠良,或一些“生活小节”、私人恩怨,往往容易找到让人理解的借口而后人叛国投敌,毫无疑问会祸及祖先。这也是造成后世吴玠声誉远远低于岳飞的一个原,因(岳飞之惨死,也激起人们的同情、景仰)。这是吴玠自己不能左右的悲剧,也是一些像吴曦那样步入歧途者不能不幡然醒悟的教训。

附注

①陈梧桐等:《中国历代名将》下册,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4—122页。 ②白寿彝:《中国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705—1769,2090—2096页。 ③杨倩描:《吴家将 ——吴玠吴磷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2年版,第325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11408、11413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365《岳飞传》,第11375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曰“(史)斌本宋江之党”,有人以史斌即《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皆不可信。宋江、史进等其人其事可能皆小说、传说而入史。参见王珏、李殿元的《〈水浒传〉中的悬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67—91、119—120页。 ②(元,)脱脱等:《金史》卷74《宗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6年影印版,第178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0、11301页。 ④刘锜也有这两个优势,但后来被召至东南战场。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第1141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09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09—11410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8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第325—819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第325—821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1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2页。 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4引王中《大事记》,第326—347页。 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21页。 ⑩(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0页。 ■(元)脱脱等:《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1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65《岳飞传》,第11397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2,第325—476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0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5,第326—54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3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4页。 ⑦(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之109,中华书局 1957年。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4,第 325—836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74,第 326,第 46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95,第 326—330页。 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傅根清点校,中华书局 1996年版,第 121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 366《吴玠传》,第 11413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32,第 325—476。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2,第 326—775。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70《刘子羽传》,第11508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3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第136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6,第341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8,第659页。 ⑥王曾瑜:《岳飞新传》附录《岳飞的历史评价》,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年版,第298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391《留正传》,第11974页。 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8引,第325—659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65《岳飞传》,第11394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14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4,第795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11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3,第156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7,第239页。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98,第362页。 ⑧绍兴四年,吴玠任奉宁、保静军节度使:绍兴五年,岳飞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后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 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449、452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第450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六六《吴玠传》,第11409页。 ③参见(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卷138,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3717页。 ④王曾瑜:《岳飞新传》附录《岳飞的历史评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97页。 ⑤漆侠:《吴家将序》,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6页。 ⑥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第5册,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73—274页。 ⑦孙启祥:《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 2期 ⑧(元)脱脱等:《宋史》卷369《张浚传》,第11475页。 ⑨晏建怀:《吴玠为何缺位“中兴四将 ”》,《文史天地》 2016年第 9期。 ⑩(元)脱脱等:《宋史》卷369《刘光世传》,第11485页。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第326—492页。 ■(元)脱脱等:《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297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64《韩世忠传》,第11367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启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