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期陕西军政之危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40
颗粒名称: 南宋初期陕西军政之危机
其他题名: 以 “王庶被拘 ”事件为中心
分类号: K245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初期,金军开始进攻尚属宋朝的陕西诸路,在金人节节取胜、关陕局势异常危急之时,南宋陕西军队发生“王庶被拘”事件。此事所引发的矛盾与危害,对随后南宋的西北抗金事业亦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 南宋初期 陕西 军政危机

内容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冬,金军越过黄河,开始进攻尚属宋朝的陕西诸路。次年十一月,鄜延路包括府治延安在内大部失陷,金军驰骋陕北高原。在金人节节取胜、关陕局势异常危急之时,南宋陕西军队高层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事,即“王庶被拘”事件。后来此事虽很快平息,但其所引发的矛盾与危害,对随后南宋的西北抗金事业亦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多种记载认为,曲端不服王庶调遣,坐拥泾原精兵,未能援助鄜延宋军,以致延安府城失陷。此后他又阴谋夺取王庶兵权,并拘禁甚至欲杀掉王庶。目前,有关该问题的论述学界尚不多见。少数涉及此问题之研究成果,大体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曲端与张浚人物个案研究①,一是南宋初期西北军政与战争论著。②大多依据传统说法,或正面评玠张浚,认为曲端不服王庶领导,屡次违抗军令,致使后来贬斥取祸;或认为他才能卓越,罪不至死,为之鸣冤而贬斥张浚。然而,对于曲端命运具有重要影响的王庶,及其作为鄜延路甚至陕西统帅,所指挥和领导的对金军事战争,却明显关注较少,③并且对于其时之政治氛围与时代背景也缺乏充分考虑。
   一、“王庶被拘”事件
  曲端和王庶是南宋初期西北军政界的活跃人物。曲是镇戎(治所在今宁夏固原)人,行伍出身为武将;王是庆阳(今甘肃庆阳)人,进士举第成文臣。《宋史·曲端传》曰:“王庶为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遂授端吉州团练使,充节制司都统制”。不过,多种传世资料均发现明显贬抑曲端而偏向王庶的色彩。
  在金军强大攻势下,鄜延宋军接连惨败,大部被金军击溃。建炎二年十一月,鄜延路治所延安失陷。此为赵宋建立以来西北重镇延安首陷于敌。诸种史籍有关延安之战详情记载不多。但普遍指出,金军侦知曲端与王庶关系不睦,即合兵进攻延安,而曲端坐拥泾原精兵不救鄜延之急,致使延安失陷。所谓:“(建炎二年)十一月,金谍知端、庶不协,并兵攻鄜延。时端尽统泾原精兵,驻淳化。庶日移文趣其进,又遣使臣、进士十数辈往说端,端不听。庶知事急,又遣属官鱼涛督师,端阳许而实无行意。”①《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中兴小纪》、《宋史》之《王庶传》与《曲端传》等记载大致与此相同。 ②
  鄜延兵败、延安失陷,一系列惨败极大地挫伤了时任鄜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的抗金信心。“王庶既失延安,罔知所措,仓皇未有所归。”③在穷极惶惑中,他想起了相邻的泾原曲端宋军。《要录》卷一八载:“庶无所归,乃以其军付王燮,而自将百骑,与官属驰至襄乐劳军。庶犹以节制望端,欲倚端以自副,端弥不平。”在新败之后,王庶作为统帅,并未立即着手收拾鄜延残局,而是失魂落魄地逃奔泾原军,但却以上级长官的身份号称 “劳军 ”,并试图取得泾原军指挥权,这引起泾原统帅曲端的不满。 “庶至军,端令每门减其从骑之半,至帐下仅有数骑而已。端犹虚中军以居庶。庶坐帐中,端先以戎服趋于庭,既而与张彬及走马承受公事高中立同见帐中。良久,端声色俱厉,问庶延安失守状,且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端怒曰:‘在耀州屡陈军事,而不一见听,何也?’因起归帐,庶留端军,终夕不自安。”④当众人之前,曲端未给王庶留足情面。他直接质问王庶,当初在耀州之时,曾反复提出一些用兵方略,为何没有听取?显然,其言下之意,王庶的军事方略和指挥存在失误。或许延安失陷恰好证明曲端当初提出的建议,符合宋金鄜延战争局势的发展。但可惜王庶并未听从和运用,致使最终丧师失地。史载,曲端 “长于兵略,屡有战声 ”。 “是时端与吴玠皆有重名,陕西人为之语曰: ‘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 ’”⑤至于其 “在耀州屡陈军事 ”之内容,史书缺载。
  曲端认为王庶是丧失鄜延路的主要责任人,于是,上报陕西抚谕使谢亮,想请他代朝廷主持和行使法权,惩治王庶失地和退避之罪。“端谋即军中诛庶而夺其兵,乃夜走宁州, 见陕西抚谕使主客员外郎谢亮,说之曰:‘延安五路襟喉,今既已失,春秋大夫出疆之义,得以专之。请诛庶归报。’亮曰:‘使事有指,今以人臣而擅诛于外,是跋扈也。公则自为之。’端意沮,因复归军。”①曲端想法遭到文臣谢亮拒绝,只好作罢。“明日,庶见端,为言‘已自劾,待罪’。端乃拘縻其官属,又夺庶节制使印而遣之。”②可见,因畏惧曲端权势,丧败后的王庶虽为上级长官,最后向下属违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王庶遭曲端当面冒犯指责、言语冲撞,拘縻其官署,并取走节制使印信而遣走后,可谓颜面扫地。那么,他去向何处呢?《会编》记载:“端设军容见庶,庶惶遽战栗。端数其失延安之罪,辞色俱厉。端仅能言‘自劾,见待罪’。端遂取制置使印、犒礼、随行骑从,敦迫庶还鄜延..”③史载,其后郭浩被任命为知泾州、权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时,“时二敌交侵,鄜延之东皆金人,西北即夏境,其属朝廷者惟保安一军、德静一砦”④。有先生依据黑水城文书资料,认为“王庶离开襄乐后确实沿着合水县、华池寨、德靖寨一线而驰归保安军的”⑤。此种看法比较契合史实。
  由此可见,延安失陷之初,身任陕西节制使兼鄜延统帅的王庶,也乱了方寸,惶急之下也未做好鄜延善后措施,随即逃奔泾原。很有可能王庶在泾原路获知鄜延尚有属地未陷落的消息,经曲端等人的催促和逼迫,故而才奔向数面临敌的、自己所辖的鄜延防区。
  二、曲端救援与延安失陷的关系
  “王庶被拘 ”直接原因之一,首先即是延安失陷。若鄜延路完好固守,亦不至于曲端轻易找到指责王庶的口实。众多史籍载, “端雅不欲属庶 ”⑥,因曲端与王庶间存在矛盾,不服从王庶调遣,因私害公,从而坐视延安陷落。所谓“金人谍知都统制曲端与经略使兼节制陕西军马王庶不协,遂并兵寇鄜延”。然而,诸种因素显示曲端救援与延安失陷并无直接关系。
  首先,金军侦知曲、王两人有矛盾而合兵攻延安,并不具备充分说服力。一则现有传世金方资料,并未发现娄室曾侦知和利用两人矛盾,从而攻取延安;再则,金人西进受挫后,作战方略发生转移,将鄜延路已作为攻击陕西的重点。娄室所统金军在熙河、秦凤、泾原路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西攻计划遭受挫折。史载:“张严兵败,金人势愈张,谋趋泾州。泾原将曲端拒守麻务镇,命第十二副将吴玠为先锋。玠进据青溪岭,逆击破之。”⑦随即便回师关中东部,其后又将军队攻伐之重点转向陕北地区,鄜延路便首当其冲。“完颜娄室神道碑”曰:“元帅府将平陕西,以王尝请之,使诣阙图上方略。还,率诸路军合万人以行。”以后降同、华,进破潼关,攻占京兆,转降凤翔、陇州。之后回军,征战渭南,随后,“北趣鄜延,徇下诸郡。招降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克晋宁军,杀其守徐徽言”⑧。可见,娄室统军攻打陕西具有预期的战略目的,在西进失败后即将鄜延路作为 攻击重点。
  其次,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曲端要在短期内援助鄜延,出师同、耀之间,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举措。首先,若曲端统率所谓的 “泾原精兵 ”驰援鄜延,或许也并不能解救延安危机,甚至将造成更大的损失,即连同泾原军一并陪葬的危险。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正月,西夏元昊进攻延州,知州范雍即慌忙调集屯驻庆州的鄜延副总管刘平、石元孙驰军来援。刘、石率军两万余,远来救急,昼夜行军,兵进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②,即遭遇夏兵埋伏,宋军大败,刘、石二将也被俘,延州差点被攻取。宋夏延州之战中,西夏即采用典型的围点打援、以逸待劳的战术方略,击败了远来驰援的宋军。“时(曲)端尽统泾原精兵,驻淳化。”③若忠实执行王庶驰援调令,从而驱兵鄜延,跋山涉水,劳师奔战,很可能遭遇刘、石类似境地。若泾原兵战败覆没,的确也使环庆、泾原区域直面危机。南宋陕西的抗金事业也将遭受更大困境。其次,曲端用兵同、耀,也是旨在救援鄜延急难。泾原兵出师同、耀间攻击金军后路,在战略上具有一定可行性。正如曲端所谓:“荡贼巢穴,攻其必救。”在廊延路危急之时,曲端并非畏敌避战,“乃遣吴玠攻华州,拔之。端自分蒲城而不攻,引兵趋耀之同官,复迂路由邠之三水与玠会襄乐”④。曲端指挥泾原军队频繁地在金军后路进行活动,自然希望产生 “围魏救赵 ”效果。但遗憾的是金人并未上当回师,而一味继续强势地攻击延安。
  三、 “王庶被拘”事件原因分析
  王庶作为陕西帅臣,当时可谓陕西六路头面人物。在军政体制上,曲端应为王庶隶下将领,服从其指挥。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能使曲端做出如此违背常规之事呢?从当时客观军政状况以及王庶本人角度分析,主要在于以下四方面:
  (一)宋代长期的文武将帅矛盾
  众所周知,宋朝立国以来逐渐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和方略。邓广铭说:“它(北宋)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气势,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之上。”⑤清人王夫之认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⑥“怀黄袍加身之疑,以痛抑猛士”⑦。对于将帅武臣防范甚深。宋仁宗庆历时,贾昌朝即上,疏指出:“今命将帅,必先疑贰..虽有主将,不专号令,故动则必败”⑧。长期以来,在军事领导体制中以文驭武、文臣统领武将,几乎形成一种固定的政治格局。文臣逐渐被委以重任,直至以后彻底超越、凌驾于武臣之上。刘挚即对宋哲宗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制,出入战守,唯所指挥。 ”①
  长久以来,有才能的武将对无能的文臣统帅即有不满,也缺少正常的诉辩、申告渠道甚至氛围。如宋仁宗时欧阳修所云:“大凡武臣尝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争,实是武人理曲,然终亦不服,但谓执政尽是文臣,递相党助,轻沮武人。”②文武臣僚之间存在很大隔阂,长久积压,以至形成矛盾,遇到适宜时机,终将突破爆发。
  (二)地方势力在乱世的增长与诸路帅臣对王庶军令多有不服
  王之望《西事记》云:“端负才,喜犯上。”③在襄乐军中,面对上司王庶,“良久,端声色俱厉,问庶延安失守状,且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王庶回答“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④元人亦指出:“曲端刚愎自用,轻视其上,劳效未著,动违节制。”⑤史料也多载有曲端违抗王庶军令的事例。张宗泰所谓“端亦实有跋扈不臣之迹”⑥。因此,诸多史家皆认为曲端不服王庶军令,个人性格刚愎自用,对陕西抗金事业造成很大影响。
  实际上,此事也与两宋之际地方势力增长背景有关。 “当建炎之三年,宋之不亡如缕,民命之死生,人心之向背,岌岌乎求苟安而不得矣。 ”⑦在金军强势打击下,南宋国势异常危急。其时,赵宋中央政权风雨飘摇,对地方控制有所减弱。频繁的战事活动也使部分地方势力,尤其武将势力有所增长。远在西北的陕西诸路尤其如此。地方帅臣、武将势力在频繁的战争中逐渐崛起。金军再次兵临开封后,陕西宣抚使范致虚匆忙集结陕西勤王军队。但他的命令并未得到陕西诸路留守帅臣的积极响应。沿边五路中,只有环庆经略使王似、熙河经略使王倚迅速领兵来会。而泾原经略使席贡、秦凤经略使赵点、鄜延经略使张深皆不至。西道副总管孙昭远很气愤,“二十有八疏劾之”⑧。廊延经略使张深这才决定入援,秦凤和泾原也相继派出援兵。
  陕西诸路帅臣也多对王庶军令有所不服。建炎二年五月,“(王庶)移文两路,各大举协力更战。而环庆经略使王似、泾原经略使席贡自以先进望高,不欲受其节度,遂具文以报,而实不出兵..庶亦敛兵保险,犹以书约似、贡,欲逼金人渡河,至于再三。似不应,贡许出兵四万,亦迁延不行”⑨。其时,四川抚谕喻汝砺也曾说:“今朝廷已专命王庶经制中夏,窃闻五路全不禀庶节制。望择久历藩方,晓畅军事,近上两制,节制五路,招集溃兵,劳徕流徙,式遏寇盗。”⑩《宋名臣言行录》更指出,“时敌骤至,延安正军才二万,公(王庶)召诸路兵未集,端不出兵为援 ”■。曲端只为其中之一。
   (三)王庶官职的非常升迁
  在赵宋王朝罹难之际,而王庶个人仕途比较畅达,屡次非常升迁。这与他善于经营人际网络密切相关。“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保定县。 ”因西北名将种师道推荐, “通判怀德军 ”。后来,又不知经由何种方式,得到当朝宰相李邦彦的非常重视。宣和七年,金人入寇, “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以庶为陕西运判兼制置解盐事”。接着,又得到朝廷重臣席益,甚至宋高宗的赏识和亲,信,“疆事益棘,钦宗欲幸襄、邓,先命席益为京西安抚使,益求庶自副。高宗即位,除直龙图阁、廊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累立战功,进集英殿修撰,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①。可见,在宋廷危难之时,王庶却一再得到上级欣赏,一路仕途畅达。建炎二年十月,高宗曾高兴地对辅臣说: “内侍高邈曾任陕西走马,近得知陕州李彦仙书。彦仙与金人战再三获捷;又鄜延帅臣王庶节制六路,进兵同、华间,将士用命,亦屡胜敌。朕闻之喜而不寐。”②但实际上,王庶指挥宋军在关中东部同金人数次作战,屡屡失利,损兵折将。然而传到皇帝耳中却竟是他屡次胜敌。可见,王庶与其间消息的传递者内侍高邈关系不同寻常。后来,王庶正因此而获提拔,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然而,他的政事才能却实际不足。大敌未来,治下百姓先已溃乱出奔。在金人入侵之前,身兼鄜延帅臣的王庶事先并未做好百姓的疏导和安抚工作,“时鄜延人以秋深必被兵,多避地者,道出环庆,吏民皆恶其惊徙,所在掠其财而杀之,闾里萧条矣”③。这些势必对鄜延守城军兵精神上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一些非正规途径王庶不断获得升迁,但有限的军队资历和政事才能却成为他统兵治军的严重障碍,也难免引起军中部分将领轻慢,甚至不服统领。
  (四)王庶军事才能不足
  作为文臣统兵,王庶拙于军事,指挥不当。延安战前,王庶曾令鄜延或陕西宋军,数次攻击金人,但皆出师不利,损兵折将。可见,他军事水平的确普通。一是同州战败。《会编》记载,建炎二年三月,关中诸州很快陷落,“金人至巩,以深入有后忧”。在与熙河将刘惟辅作战失利后,“而虏失大酋黑峰大王,遂复东还..廊延帅王庶令统制刘光烈邀击金人,遂遇于同州,光烈战败”④。意思是说,当金军从熙河回师之际,王庶令刘光烈统领鄜延宋军去拦截和攻击,与娄室回师的主力军队在同州相遇作战,故而战败了。但《金史·太宗纪》云:“(天会六年二月)宗翰复遣娄室攻下同、华、京兆、凤翔,擒宋经制使傅亮。阿邻破河中。斡鲁入冯翊。”⑤《娄室传》曰:“阿邻等破宋大兵于河中,斡鲁破宋刘光烈军于冯翊,讹特刺、桑衮败敌于渭水,遂取下邽。”⑥以前文所述,在熙河失利后,娄室统军在凤翔击败宋将张严,士气复振,很可能挥师进攻泾原路。因此,王庶指挥的鄜延宋军作战对象或许根本不是陕西金军主力,而是娄室西征后驻留关中东部、维护金军后路畅通的支系兵马。然而,鄜延宋军正是同如此一支金军相遇,竟然作战惨败,致使宋军严重挫伤了士气,所谓“自此,官军见金人,则退怯矣”①。二是八公原战败。八公原在今陕西富平县刘集镇和张桥镇之间,大致位处关中平原中部。史载:“金人繇扶风东还,将犯永兴。宋将贺师范与战于此,败死。今垒壁尚存。”②曹操认为,平原地形“车骑之利也”。宋人张预也说:“平原广野,车骑之地..所以利于驰突也。”③在鄜延经略使王庶被任命为兼节制陕西军马后,即着手调动陕西各路军队在雍、耀间会师,企图和金军进行大规模决战,将金人赶出黄河以西陕西地区。然而,此时的陕西军队步兵为多,骑兵缺少,在平原旷野要与金军铁骑正面对阵冲突,无疑存在很大冒险,胜算可能较小。时隔两年后的宋金富平之战也正犯了如此忌讳。故而在此战之前吴玠提出:“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未见其可。宜择高阜据之,使不可胜。”④在王庶的错误指挥下,“庶传檄诸路,并召端会雍、耀间..诸路兵皆报应起发。庶即以鄜延兵先出,至龙坊”,因曲端不服调遣,“泾原经略使席贡别遣统制官庞世才将步骑万人来会,庶无如之何,则檄贡勒端还旧任。遂遣师范趋耀州,别将王宗尹趋白水,旦(且)令原、庆出师为援。二帅各遣偏将刘仕忠、寇鯶来与师范会”。即在八公原战前,陕西诸军基本执行了统帅王庶的命令,开赴指定地点配合行动。然而,建炎二年九月, “辛丑,陕西节制司将官贺师范及金人战于八公原,败绩,师范死之 ”⑤。
  四、影响
  总体来说,“王庶被拘”事件的发生,对以后曲端和王庶两人的政治生活,以及陕西的抗金力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军攻陷延安府,南宋丧失了鄜延路大部分领土,对此后宋金双方的陕西战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王庶被拘”事件的发生,直接使南宋初次建立在西北区域的统一抗金体系瓦解崩溃,促使其着手重建新的更加稳固的军事领导机制。在泾原军中,“端拘縻其官属,夺其节制使印,庶乃得去”⑥。节制司最高长官失印离去,因此,南宋的陕西节制司机构即名存实亡了。而陕西整体的抗金斗争也面临极大凶险。如此状况下,南宋朝廷不得不另遣富有威望和才能的帅臣领导陕西宋军抗金。经过慎重权衡与考量,宋高宗即派张浚担任川陕宣抚使,奔赴西北抗金前线。“浚谓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诏以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得便宜黜陟。 ”⑦此时的陕西, “虏兵四掠,而诸帅方互结仇怨,不肯相援,人心皇皇。公到才旬日,即出行关陕 ”⑧。 “诏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⑨就这样,南宋中央任命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付以便宜之权。经过张浚精心筹备,由他领导的川陕宣抚司即成为西北地区抗金的新指挥机构,统一领导西北区域南宋的对金战争。
  其次,此事对王庶和曲端等人,尤其以曲端为首的泾原将领的军事、政治生活产生了 极大消极影响,削弱了西北宋军尤其泾原路的军事实力。
  曲端冒犯上级长官王庶,甚至想将其置于死地,此事传至南宋中央后,引起朝廷上下对他的忠诚产生怀疑。所谓“自谢亮归,朝廷闻端欲斩王庶,疑有叛意,以御营司提举召端,端疑不行。议者喧言端反,端无以自明”。此时的他更处于一种异常尴尬的境地。“会张浚宣抚川、陕,入辞,以百口明端不反。浚自收揽英杰,以端在陕西屡与敌角,欲仗其威声。”张浚比较欣赏曲端的军事才能,但也对他并不完全相信。张浚宣抚陕西后,欲大举出师在关中同金入决战,并派人征求曲端意见,“浚虽欲用端,然未测端意,遣张彬以招填禁军为名,诣渭州察之”①。当曲端不赞成他的军事方略时,便更加深了对他的揣测和怀疑。王庶在延安失陷后被曲端蔑视权威,数落指责,并拘縻其官属,夺长官印信,差点丢掉性命。“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②此后一段时期,王庶可谓在仕途上步入严重低谷。这也让他从内心恨透了曲端,与其彻底结下深仇大恨。反之,曲端也由此为自己树立了一位政治死敌。他曾出于实际考虑,不赞同张浚决战想法。“端既与浚异趣,时王庶为宣抚司参谋,与端有宿怨,因谮于浚曰:‘端有反心久矣,盍早图之。’浚积前疑,复闻庶言,大怒,竟以彭原事罢其兵柄与祠,再谪海州团练副使,万安军安置。”③“其部将张中孚、李彦琪,并诸州羁管。”④而这些人基本都是跟随曲端多年征战沙场、屡建功勋的骁将。后来,张浚指挥的宋金富平之役战败,又想起了颇具军事才能的曲端。当他准备再次任用曲端时,“王庶又从而间之。浚入其说,亦畏端难制。端尝作诗题柱曰:‘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庶告浚,谓其指斥乘舆,于是送端恭州狱”⑤。因为张浚怀疑,王庶等人报复积怨,从中作梗挑拨,致使最终曲端被害死在狱中。
  最后,延安失陷致使金军的战略意图快速得以实现,反之,南宋西北抗金局势愈加艰难。娄室统率金兵征服鄜延路后,又立即挥师北上,进兵麟府路。史载:“金人既陷延安府,遂自绥德渡河抵晋宁军。守臣徐徽言遣使约知府州、威武军承宣使折可求,谋夹攻虏。洛索闻徽言与可求合,乃令人说可求,许封以关中地。可求遂降。金挟可求,招徽言于城下..”⑤因此,金军延安战争的成功,对尚在南宋掌握下的麟府路又形成新的夹攻合围之势,阻断了他们同南宋朝廷的接触和联系。也为其后策反地方实力派折可求投降,在军事上孤立与合围徐彦辉的晋宁军,奠定了战略和军事基础。最后,徐徽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英勇牺牲,晋宁军也失陷了。正如“娄室神道碑”所谓:“招降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克晋宁军,杀其守徐徽言。”⑦这样,金军几乎控制了整个陕北地区,真正将陕西战场与河东地区连成一片。从一定意义上说,金军彻底摧毁了南宋朝廷的一处重要兵员来源地;此外,也对西夏产生了一定战略震慑作用。总之,对以后陕西的抗金局势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南宋初年,完颜娄室统率一支金军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从此西北区域 拉开了抗金斗争的帷幕。随着金军战略意图的转移,陕北鄜延路面临严重的外患危机。泾原将领曲端与时任陕西统帅兼鄜延经略使的王庶,因救援延安产生了严重分歧。建炎二年十一月,金军攻陷鄜延治所延安府。王庶即去投奔属下将领曲端,而曲端因其延安丧败,竟冒犯上司,指责冲撞,甚至产生欲杀他的想法。“王庶被拘”事件所蕴含的背景、原因非常复杂。曲端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当时的军政状况,包括宋代传统的文武将帅矛盾、乱世地方的武将势力增长,诸路将帅多不服王庶统领等客观环境有一定关系;再者,王庶的官职升迁非常和军事才能不足也是重要方面之一。此事后来虽很快平息,但其所引发的矛盾与危害,对随后南宋西北的抗金事业亦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王庶在担任陕西宋军的临时统帅期间,面临的诸多现实因素,以及领导对金战争的过程经历,与稍后张浚宣抚川陕时有着类似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庶领导陕西宋金战争的结局,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张浚后来在陕西战场的一些遭际。这些与宋代社会长期以来的军政历史存在一定联系。

附注

①有关曲端与张浚研究,主要史著如李蔚《略论曲端》(《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杨德泉《张浚事迹述评》(邓广铭、郦家驹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阎邦本《对《张浚事迹述评〉的几点商榷》(《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蔡哲修《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政治生涯》(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89年硕士论文)、王德忠《张浚新论》(《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梁天锡《张浚执政兼宣抚处置使考》(台湾《华冈文科学报》 1993年第 19期)、方健《再论张浚 ——兼答阎邦本同志》(岳飞研究会编《岳飞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 1996年版)、蔡哲修《张浚与川陕的经略(1129—1133)——“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研究之二》(《大陆杂志》1999年99卷第1期)、王智勇《论曲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 1999年版)、胡海建《也论曲端 ——全祖望〈鲒埼亭集·曲端论〉》读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 6期)、董春林《曲端之死与南宋初年的政治本位》(《北方论丛》 2014年第 4期)等。 ②参见李贵录的《“曲端冤狱”与南宋初年的陕西陷失》(《南开学报》2002年第6期)、杨倩描《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何玉红的《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第95页指出,南宋初期“地方武将势力强大难治,以曲端谋杀王庶事件最为突出 ”)等。 ③孙继民的《俄藏黑水城宋代文书所见宋高宗建炎二年庶被拘事件》(原刊《宋史研究论丛》第7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又见孙继民的《俄藏黑水城所处〈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主要以五页俄藏黑水城宋代文书为中心,翔实考证了王庶被拘后的获释时间、被拘的发生地点、王庶的官职称号、被释后的去向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问题。 ①(元)脱脱:《宋史》卷369《曲端传》,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11490页。 ②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119“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壬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69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5页;《中兴小纪》卷四“十月甲寅”条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3册824页;《宋史》卷372《王庶传》,第11546页;《宋史》卷369《曲端传》,第11490页,等等。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9 “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壬辰 ”条后,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第869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 “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 ”条,中华书局 1988年版,第366页。 ⑤(宋)周密:《齐东野语》卷 15《曲壮闵本末》,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267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8 “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条,第 367页。 ②同上。 ③(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 119 “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壬辰”条后,第 870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 367《郭浩传》,第 11441页。 ⑤孙继民:《俄藏黑水城宋代文书所见宋高宗建炎二年王庶被拘事件》,参见孙继民的《俄藏黑水城所处《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 2009年,第 330页。 ⑥参见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5 “建炎二年五月甲午”,第 321页;《宋史》卷三六九《曲卷, 端传》,第 11490页;《宋史》卷 372《王庶传》,第 11546页,等等。 ⑦(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6 “建炎二年三月 ”条后,第848页。 ⑧(清)杨宾:《柳边纪略》卷四《大金故开府仪同三司左副元帅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2页。 ①(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孙子注校理》卷中《虚实篇》,中华书局 1999年版,第 105页。 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6册《宋辽金时期 ·永兴军路》,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8—19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第355页)云“时端尽统泾原精兵,驻邠州之淳化”当误,因为宋代淳化属于耀州所辖(《元丰九域志》卷 3《陕西路》,第 112页),与邠州之三水、永寿县相邻。 ④(元)脱脱:《宋史》卷 369《曲端传》,第 11490—11491页。 ⑤邓广铭:《北宋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 4期。 ⑥(清)王夫之:《宋论》卷 2《太宗六》,中华书局 1964年版,第 37页。 ⑦(清)王夫之:《宋论》卷 6《神宗三》,中华书局 1964年版,第 120页。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38,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 3317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1,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8639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8,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590页。 ③(宋)熊克:《中兴小纪》卷9 “建炎四年十一月乙卯 ”条后,第313册, 887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 “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 ”条,第366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369《曲端传》,第11494页。 ⑥(清)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3《论张魏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998年版,第139页。 ⑦(清)王夫之:《宋论》卷10《高宗六》,中华书局 1964年版,第179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453《孙昭远传》,第13318页。 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 “建炎二年五月甲午 ”,第321页。 ⑩(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 “建炎二年六月 ”条,第332—333页。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别集上》卷3《王庶敏节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 44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第38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372《王庶传》,第11545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 “建炎二年冬十月庚申 ”条,第357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 “建炎二年五月甲午 ”条,第321页。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6 “建炎二年三月 ”条后,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第847页。 ⑤(元)脱脱:《金史》卷3《太宗纪》,第58页。 ⑥(元)脱脱:《金史》卷72《娄室传》,第1652页。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6 “建炎二年三月 ”条后,第847页。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3《陕西二》,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2572页。 ③(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孙子注校理》卷中《行军篇》,中华书局 1999年版,第18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366《吴玠传》,第11409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 “建炎二年九月辛丑 ”条,第354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269《曲端传》,第1149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0页。 ⑧(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55《朱熹〈张忠献公浚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2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 369《曲端传》,第 11492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 372《王庶传》,第 11546页。 ③(宋)周密:《齐东野语》 15《曲壮闵本末》,第 268页。 ④(宋)周密:《齐东野语》卷 2《张魏公三战本末略 ·富平之战》,第 22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 369《曲端传》,第 11493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6 “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条下,第 367页。 ⑦(清)杨宾:《柳边纪略》卷 4《大金故开府仪同三司左副元帅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第 82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军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