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磷经营陇蜀的经济措施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36
颗粒名称: 吴玠吴磷经营陇蜀的经济措施考述
分类号: K245
页数: 8
页码: 60-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玠吴磷经营南宋陇蜀战区的供给状况、保障军需供应的经济措施和经营措施。
关键词: 陇蜀战区 军需供应 经营措施

内容

吴玠( 1093—1139),字晋卿,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吴磷( 1102—1167)字唐卿,吴玠弟。兄弟二人均为宋代西北名将,曾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卫了南宋的西陲疆域。在宋人列举的十三处战功中,就有吴玠、吴磷兄弟合力赢得的和尚原、杀金坪之战。其抗金活动,挫败了金兵入蜀的图谋,使其两路夹攻南宋的战略化为泡影。由于陇蜀战区地处西北,交通极为不便,部队的粮饷供给异常艰难,严重制约着其军队战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军队的后勤补给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界对吴氏兄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对其在陇蜀战区所采取的经济措施研究关注较少,亦无专文论述。鉴于此,本文就这一问题粗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探讨。
  一、南宋陇蜀战区的供给状况
  军队的后勤补给适时充足,对于行军作战异常重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吴玠、吴磷兄弟在陇蜀战区,为粮饷所苦,常与同僚关系搞得极为紧张,甚至闹到朝廷。粮饷供给困难在战争中也给了他们深刻的教训。如绍兴三年(1133),吴玠弃和尚原,“非兵力不足,止缘粮,遂致不能坚守”①。绍兴七年四月,都官员外郎冯康国奏称:“臣观蜀中之弊,患在粮运不继而折支太优。”②仔细考究,我们大致可得出其困境之所由。
  其一,地形险要,运输难度大。陇蜀一带,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今天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其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境内“地狭民贫,山险道隘”,于军需粮运尤为艰难。仙人关之战后,吴玠所部渐渐成为南宋朝廷西线防御的主力,分屯于凤州、大散关、仙人关一带,其防线绵延凡五千余里。而其粮饷却仰给于川秦之地,须经由成都府路、潼川府路远道运输而来,一路是陆路,一路是嘉陵江水路。然陆运虽快,但费用较高,水运虽费用少,却要比陆运费时。在军情紧张之时,固然成为问题。时任侍御史的周秘对此有精到的概括:“水运稍远,其行虽迟,而所费至少;陆运稍近,其行虽速,而所费至多。 ”③
  其二,军队数量庞大,开支名目繁多。绍兴五年(1135),南宋王朝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军队整编,将原来的 “神武军 ”改名为 “行营护军 ”。在这次改编中,吴玠所部人马称右护军,被纳入南宋王朝正规军的行列。 ④绍兴四年(1134),吴玠军大约四万余人,军费支出年均 19557000余缗。五年又增加了 4205000余缗。绍兴六年,吴玠并卢法原部后, 人数达七万之多,粮饷支出更为巨大,至绍兴八年(1138),军费支出竟高达近四千万缗。相当于淮西、淮东、湖广三个总领所一年的支出。吴磷统兵时期,势居三大将之首,所部军队数量常在五万以上,加上杨政和郭浩部人数,其军队总数计八万有余,占全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以上。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在运输条件本来就很差的陇蜀地区,对南宋王朝粮饷供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南宋王朝军队的俸禄较高,各种名目的补贴也多,更加重了其财政负担。时任陇蜀转运使的李迨有言:
  议者皆谓军中支费冗滥,臣初亦疑之,近因检察乃得其实。且如折估钱一项,每年计钱引一千三百一十七万以上,件折估钱十贯折米一石,为率约计米一百六十八万,见今每年应副正色米九十七万..官员有驿料折估钱、厨料禄粟米、赡家钱、供给钱、月犒钱、旬设钱、支粮钱、添支绢钱;军兵有坐仓折估钱、撺枪又贴射钱、添支食钱、盐米纸笔钱、草估钱共十二项。 ①
  从上述材料看出,行营右护军除将帅的公使钱和人吏、作匠请给钱外,官兵之折估钱数量就达十二种之多。官兵共有的身份料钱算一名目,还有军官的厨料禄粟米、赡家钱、供给钱、月犒钱等;士兵的坐仓折估钱、添支食钱等。这样算下来,仅折估钱一项,每年计钱引一千三百一十七万以上,折合米九十七万石。李心传所说:“三总领所支仅当四川一年之数”②,并不是骇人听闻。此外,加上军队内部官员冗滥,虚藉情况严重,都将导致粮饷的增加,对其困境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其三、战乱频繁,民贫官乏。吴玠、吴磷军处在西部战场的前线,战火不断,使陇蜀百姓民不聊生。“自西鄙用武,仰给四川者逾十年,民疲于供亿,而军犹乏于粮饷;吏肆欲侵欲,而民遭底告。”③粮饷除正常开支外,战争中粮饷的损失和破坏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如绍兴四年,富平大战之前,“金钱粮帛之运不绝于道,所在山积”。战争失败后,“金人得胜不追,所获军资不可计”④。无形之中,军粮所需之数就会增加很多。
  二、吴玠吴磷兄弟保障军需供应的经济措施
  由于交通不便及军队数量庞大等原因,蜀中地区的后勤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军队发展的需要。为了筹集粮饷,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边境防御,吴玠、吴磷兄弟采取了诸多发展当地经济的措施,以缓解粮饷供应压力。
  (一)修堰屯田
  吴玠屯田的地域主要在兴元,即今天的汉中一带。汉中之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境内地势开阔,易于屯田,时人说:“梁洋沃壤数百里,环以崇山,南控蜀,北据秦,东阻金、房,西据兴、凤,可以战,可以守。”⑤吴玠屯田不是偶然之举,其最直接的动因还是解决粮问题。在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新知善州的喻汝砺就向朝廷提出了 “经理兴元 ”之策,他建议:
  臣虽至愚,于此有二策焉。其一,则经理兴元;其二,则措置荆襄。汉中之地,崄塞沃野,土壤膏腴,物力浩广..宣司虽复差官,然亦但为文具,守臣之寄处也。..愿陛下择文武能臣以为之。相险要,塞溪隧,环垒堑,设屯守,平居则重关错守,以捍其冲;有事则诸屯并力以压其入。 ①
  御史中丞常同亦曾言:“玠顷年讲营田汉中,亦诸葛亮分兵屯田之意。 ”同年十一月,朝廷议臣又更明确具体地提出了经营兴元之策:
  今两川之民往往逃趋蜀中,未敢复业。垦辟既少,多屯兵则粮不足以赡众,少屯兵则势不足以抗敌。宜以文臣为统帅,分宣抚司兵驻焉,而以良将统之,遇防秋则就食绵、阆。如此则兵可以备援,而民得安业。 ②
  在吴玠和朝臣的建议下,朝廷下诏让吴玠和邵傅选派兴元府和洋州守臣,讨论实施屯田计划,于是吴玠便在汉中一带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屯田之事。一方面,他积极地兴修残坏的渠堰;另一方面,他采用部下的建议,招徕流民,使之耕种复业。
  富平之战后,宋军惨败,致使汉中盆地遭到金人严重破坏。“兵火之后,(渠堰)例皆隳坏”人民大批逃亡,土地荒芜,整个汉中一片惨淡景象。为了修复汉中盆地的水利设施,利于灌溉,,吴玠“遣发将兵及委知兴元府王俊、知洋州杨从义部押官兵同共修葺”。经过吴玠及官兵的勤勉修缮,不久便使大部分渠堰能够投入使用。在绍兴七年(1137),时任尚书右仆射、都督诸路军马的张俊,看到兴元府和洋州新修的水利工程,浇溉民田数目浩瀚,惊喜之余便上奏朝廷“望赐奖谕,并乞降黄榜抚劳将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兼直学士院胡世将也上奏朝廷说:
  吴玠等能忧国恤民,发戏下之众以兴渠堰,广灌溉之用,为富国强兵之资,宽疲瘵远输之急,其体国之忠,有足嘉者。臣谓宜咤以风厉将帅,使咸知朝廷之意,各务究心,兴修水利,措画营田,以省馈运而宽民力。欲望将今来降诏榜文,令有司行下诸大帅及统兵官等照会,将王俊、杨从义等特赐旌赏,以为忠劳之劝。从之。 ③
  当是时,宋金战争的重心东移,而四川宋军在朝廷“毋张虚势,毋竞小利,蓄养士气,乘间阻险”④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基本进入休战状态。这就为吴玠提供了一个营田的良好环境。经过他和部下的苦心经营,汉中盆地的水利设施基本上得到修复。在战时流落到周边地区的难民,看到此种景象大为振奋,“知灌溉可持,愿归业者数万家”⑤。别路漕臣郭大中看到“汉中岁得营田粟万斛,而民不敢复业”的情况,便建议吴玠“若使民日为耕,则所得什倍于此”⑥。吴玠也采纳了郭的建议将民田归还百姓,募民耕种,收其租税。史载吴玠“营田凡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 ”⑦。除去粮种外,每亩能收三石,共计约二十五万石,其收入已相当可观,可见其水利灌溉之成效。
  随着屯田效益的逐步显现,屯田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至其辖区阶、成、岷、凤州一带。吴玠的屯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馈饷之急,也缓解了内郡水运之难,同时有利于宽省民力,减轻了老百姓的转输负担,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汪应晨曾赞曰:
  今观其(吴玠)遗事,如平籴营田,兴水利,壁旷土,招流民,减冗员,节犒费,汲汲焉以爱国体民意! ①
  绍兴九年(1139),吴玠病故仙人关,吴磷继承兄志,握兵五万屯驻兴州,其势力居陇蜀三大将(杨政、郭浩)之首。1141年“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吴磷对金人的防御却没有丝毫的松懈。史称“时和议方坚,而磷独备,日为敌至之虞,故西兵为天下最。”高宗也赞赏吴磷说:“磷统兵有法,肯为朝廷出死力,诸将所不及也。”②在他倾心备边的同时,也与其兄一样,关注民生,对垦荒营田和兴修水利同样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绍兴十年(1140),宋金战事又起,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再次和议,历时近两年。战争给陇蜀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创伤,当时,阶、成、西和、秦、兴、凤、洋、利等州郡百姓大批逃亡,土地或荒闲,或有主却无力耕种。吴磷见此情景,便措置开垦事宜,故时人称九郡屯田“始于吴磷”。《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利州提点刑狱公事张德云奏言:“兴元府褒城县山河六堰,灌溉褒城、南郑两县田八万余亩,内有光道枝一渠,决坏年深,民力不能兴修,下流缺水,率多改种陆田。今岁正月内,判兴元府吴磷亲率将士代民修塞..复为稻田,其利甚博。 ”至绍兴十五年(1145),垦田共计三千六百余顷,收入达十四万一千四十九石,“用充所将兵支遣,却于民罢免和籴”③。由此可见屯田成效之一斑。
  晚年的吴磷对屯田之事更是不遗余力,《吴武顺王磷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云:
  王专留意民事,问民疾苦,汉中先是夏秋籴以供军储,更多取于民而啬出以规赢,民甚病之。褒城占堰,分水溉田,岁料民田,以多寡赋竹木增修,吏讼为奸;又见道渠久废,水不下溉,利废而赋仍在。王以次厘革籴则,使民自概,督诸军复渠,宣淤筑坏,开田数千顷,民甚利之。④
  吴玠、吴磷兄弟在陇蜀人民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不仅仅是因其战功显赫,这还与他们体恤民情,爱怜百姓的修堰屯田之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措施对于充实兵备,巩固边防,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亦有其积极意义。
  (二)发行银会子
  宋代乃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由于商业活动频繁,携带金属货币甚为不便,宋人在借鉴唐代飞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纸币。早在北宋时期,交子作为地方性纸币就已流通蜀中,南宋继之在四川发行钱引,其功能大致与交子相同。这样看来,作为在吴玠驻军辖区内发行的银会子,就不是无本之木了,宋朝先期发行的交子和川引等纸币,为吴玠发行银会子提供了借鉴。
  银会子流行的秦州和陇南一带,是巴蜀屏障,当时与后方四川联系紧密。南宋政府在当地设有茶马司、博买铺、盐监等机构,为便于蜀陇贸易,克服携带铁钱、银锭笨重所带来的不便,当是银会子发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银会子的发行也有利于缓解吴玠军的粮饷开支压力。
  绍兴七年(1137)二月,陇蜀宣抚副使吴玠上奏朝廷请求在河池(今甘肃徽县)设置银会子务。但就这件事史书却有着不同的记载,现将史料分列如下,一并考之。
  《宋史·本纪》卷二十八·高宗本纪五,绍兴七年二月丙午条载:
  吴玠置银会子于河池。 ①
  《宋史·食货志》下三又云:
  (绍兴)七年,绍兴陇蜀宣抚副使吴玠,请置银会子于河池,不许。②
  《文献通考·钱币考》亦云:
  绍兴七年二月,陇蜀副帅吴玠,请置银会子于河池。五月中书省言, “引数已多,虑成害法 ”。诏止之。 ③
  但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却说:
  陇蜀宣抚副使吴玠,初置银会子于河池。一钱银十四万纸,四纸折钱引一千;半钱银十万纸,八纸亦如之。迄今不改。玠元额四万七千五百缗,行于鱼关及阶、成、岷、凤、秦等州,岁一易。十七年七月,总领所复造于大安军,再岁一易。乾道四年四月,增印一钱银三万纸。今总印一钱银二十三万纸,半钱银三十六万纸,共折钱引十万缗。④
  李心传又在他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了同样的史实:
  关外银会子者,绍兴七年吴涪王为宣抚副使始置于河池。(二月丙午)其法一钱或半钱,凡一钱银会子十四万纸,四纸折钱引一贯;半钱银会子一万纸。每八纸折钱亦如之。初但行于鱼关及阶、成、岷、凤、兴、文六州,岁一易。其钱隶军中,武安薨遂属计所。十七年七月,复造于大安军,再岁一易。乾道四年四月始增一钱银三万纸,九月行于文州。其后稍益增,迄今每二年印给六十一万余纸,共折川钱引十五万缗。 ⑤
  上述史料存在的矛盾是:一说银会子曾发行,另一说则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不曾发行。据文献学的知识我们可知,《宋史》成书仓促,编修粗糙,内容多有缺疑和矛盾之处。马端临《文献通考》多因《宋史》,故不取。而李心传在两部书中清楚的介绍了银会子的流通地域、面额、与四川钱引的关系和在乾道年间的沿革,且在二书编纂的时候,银会子还流通于世,可知《宋史·食货志》与《文献通考》所记有误。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所记,我们大致可勾勒出银会子的 流通地域和时限,管理及面额等情况。
  银会子最初行于鱼关及阶、成、岷、凤、兴、文六州之地,十七年又在大安军印行。其后一直沿用至李心传纂书的时候,即宁宗时为止。
  银会子发行时,属吴玠在河池的会子务所管,玠死后,归四川总领所管理。其面额分一钱和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仅限军中发行,其中面额一钱的会子有十四万张,半钱会子有十万张,发行总额为四万七千五百缗。同时他还与四川钱引发生关系,一钱的,四张折合钱引一贯,半钱的,八张折合钱引一贯。吴玠病逝后,后又曾两度发行即绍兴十七年和乾道四年。在乾道四年,增印一钱面额银会子3万张,在文州(今甘肃文县)通行,后来稍有增加,每两年一印,计六万余纸,相当于川引十五万缗。
  吴玠自创银会子后大大便利了陇蜀一带的贸易往来,克服了铁钱和白银的携带不便,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的当是缓解了其军饷难支的困境。
  (三)川秦市马
  马匹在古代社会的作战和运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后汉书》云:“马者,兵家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①骑兵作战机动灵活,冲击力极强,北方游牧民族屡侵中原,就是凭借其强大的骑兵,而中原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总是胜少败多,望 “骑”而叹。富平之战后,陕西大部沦陷,几乎尽失西北的主要马场,仅剩秦州买马司管辖的西和州宕昌寨和阶州(今甘肃武都)的峰贴峡 2处买马场。这样川秦之马,便成了宋室的主要马匹来源,史载“故凡国之战马,悉仰川、秦、广三边焉”而以宕昌和阶州之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 ”②,最为强壮。
  战马的供应拨发本属茶马司所掌,但总领西北买马的四川茶马司自赵开之后,“无专官者近十年”,这对于时任荣州防御使、知秦州、节制阶、文军马的吴磷来说,市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绍兴三年(1133),吴磷利用职权和地域之便,用“茶彩招致小蕃三十八族以来市马”,打开了南宋西北“买马久不通”的困境,成为南宋市马史上的一件大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评其为“西马复通盖起于此”③。吴磷独自在军中行茶马贸易,一直延续至绍兴七年(1137),才受到朝廷一定程度的限制。绍兴七年宋高宗上谕大臣曰:“陇蜀茶当以博马闻,吴磷军前向或以博马价易珠玉之属 ”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吴磷不仅用茶市马,而且还换珠玉等贵重物品,从而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就在同一年,吴磷 “因以易珠玉诸无用之物”受到皇帝的批评,朝廷遂改用张深管理此事。⑤但这并不意味着吴磷从此不再市马,据他自己说在绍兴十一年,还得到皇帝的旨意在宕昌市马。史书对于吴玠是否参与市马之事,没有明文记载,但根据绍兴六年“吴玠遣仁辅与其子忠训郎拱,偕来奏事,且进市西马千匹 ”之事,可以看出其与市马之事也有一定联系。 ⑥
  此外,吴磷的另一举措是开启了南宋马纲水运,不管其实际效果若何,却实为“孝宗朝的重要史事之一”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马政和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建炎以来朝野杂 记》甲集卷 18云:
  凡川秦纲马,皆遵陆路,乾道初吴信王磷为宣抚使,始议以马纲劳费,又均、房一带,类频历峻岭乱石之间,马伤其蹄,道毙者多,请以舟载马而东..未几,磷薨。虞并父代为宣抚使,奏言: “水路至荆南二千余里,一旦隔风,行船不得,或至三、五日,马失馈饲。 ”上从之。 ①
  由上述材料可知,吴磷之所以建议水路运马,是因为西北至江南路途遥远,且道险崎岖,在运送过程中损失既多而且花费巨大。虽然好多大臣极力反对,但得到孝宗的支持,马纲水运之法还是付诸了实践。由于,吴磷对水运的艰险估计不足,严重影响了沿途百姓的正常生活,在吴磷死后,虞允文接任其职,便废弃了马纲水运之法。无论吴磷在军中市马还是后来推行马纲水运之法,他一直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陇蜀马政,同时也没有忽视扩充自己的骑兵势力。他将宕昌所市之马的十分之二拨付本军,常常截留御前和三衙的岁额,碍于吴磷权势,朝廷也是无可奈何。正是由于吴磷的不懈努力,他建立起了一支傲视天下的骑兵队伍。当时四川三都统司的战马共有13000匹,而吴磷管辖的兴州都统司就有 10000匹。在后来的宋金战事中,吴磷的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其经营成效,时有“西路遂雄天下 ”的美誉。 ②
  (四)寓兵于农的家计寨
  川秦之地,道险崎岖,山峦叠起,善于防守的吴玠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大修家计寨。所谓家计寨即是因势而设、据险相保的营寨,它的主要特点是寓兵于农,亦耕亦戍,“无事则寓于州,有事则归于寨”③。更为重要的是其粮食可以自备。如岷州的仇池、凤州的秋防原、阶州杨家崖、成州董家山,其地形险要,皆为天险且“有泉可饮,又为之粮以食,为之屋以居”④。特别是岷州的董家山“尤高峙耸拔,其形如削瓜。上有良田百亩,可驻万马,飞泉凡九十有一源,大旱可济也。山径仰空如掷钱,虽悍夫千百攻之,巧无所施”⑤。还有阶州的杨家崖,亦是险要形胜之地。《阶州直隶州续志》载:“宋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图保蜀口时,四川皆未有城,命各州皆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扼险要,又素有积粟丰于泉水,寇置常不能破。 ”⑥家计寨在陇蜀防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家计寨水源充足、粮米无忧、工事坚固,其防御性能极强,“保护乡井有功..应州县土豪,并山水寨首领,自备钱粮,纠集乡兵,把截关隘”。在隆兴二年(1164)受到了朝廷的推恩褒奖。⑦家计寨的修建不仅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后来宋光宗绍熙年间安丙守陇蜀时仍然延续。《宋史》中引安丙语可为佐证:
  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谓: “西和一面,已修仇池,聚粮积刍,使 军民可守。若敌至,则坚壁不战,彼欲攻则不可,欲越则不敢。..天水虽不可守,距天水十里所,见创白环堡,与西和相为掎角,又增堡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及修黄牛堡,筑兴赵原,屯千余人。凤州秋防原尤为险绝,绍兴初,州治于此,宣抚吴玠尝作家计砦,前即马岭堡,正扼凤州之后。凡此数堡既坚,金入决不敢近。 ”①
  可见,宋金对峙时期家计寨之措施一直推行,沿用吴玠时的寓兵于农之法,与正规军相互配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三、吴玠吴磷经营措施的作用及影响
  吴玠、吴磷通过修堰屯田,发行银会子,川秦市马和修建家计寨等措施,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陇蜀地区抗金军队的后勤供应压力,不但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社会意义亦相当巨大,使军事与民生,军事与经济,军事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构建了一个军事与区域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修堰屯田、招徕流民,不仅保障了军粮供应,而且还发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流民有家可归,有田可种,生活有了保障,不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更使屯田农民成为抗金队伍中的一支后勤力量;银会子的发行更是一个创举,在河池设立的会子务,由军队掌控,方便了陇蜀贸易,有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军费来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川秦市马的开通成为南宋朝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在于使南渡后的宋王朝有了战马来源,增强了抗金的军事实力;家计寨之设,寓兵于农,据险守要,在当时物资供应极度困乏的局面下,有利于缓解军粮供给危机,况其军事和战略意义亦十分明显,在陇蜀防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玠向来“素不为威仪,既除宣抚副使,简易如故。常负手步出,与军士立语”②。吴磷在晚年,“专留意民事,问民疾苦”。“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③就他们自身来说,能爱怜百姓、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护和其士兵的爱戴。正是他们体恤民情,才有在战争中凤翔之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的冒死相助、德顺城里 “市不改肆,父老拥马迎拜不绝”的感人场面。 ④
  陇蜀地区是东南屏障,一旦失守,敌军可顺江而下,对南宋王朝构成致命的威胁,况巴蜀之地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陇蜀宋军的重要物资补给基地,其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富平之战后,八百里秦川尽为金人所有,既而窥蜀之意怀矣。当此危亡之际,吴氏兄弟首当其冲,打退敌军的屡次进攻,守蜀口几十年。其间吴玠兄弟面对严峻的粮饷困境,自力更生,推行诸多经济措施,既解决了粮饷供给,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陇蜀军民的鼎力拥护和支持,使得陇蜀防线固若金汤,敌不得寸进。这样看来,南宋陇蜀战区的抗金活动“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同样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涉及军事与社会的互动等内容”⑤。吴玠、吴磷在战争条件下实施的经济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战争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对于现代国防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附注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三年正月己巳,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612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0,绍兴七年四月丙辰,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968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2,绍兴六年六月辛酉,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937页。 ④参见(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6,绍兴五年十二月庚子,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 1830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1,绍兴七年五月壬午,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077— 2078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7《淮东西湖广总领所》,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490页。 ③(宋)张嵲:《紫微集》卷31《送郑武子序》,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1522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建炎四年九月癸亥,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893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丙戌,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818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4,绍兴五年十月己巳,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808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丙午,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828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4927—4928页。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73,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影印本。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玠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13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丙午,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 1818—1819页。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6《关外营田》,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350页。 ①(宋)汪应辰:《文定集》卷20,《吴忠烈遗事》,学林出版社 2009年版,第693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绍兴十四年七月辛酉,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874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九,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4939页。 ④柳林:《吴玠吴磷资料研究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94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28《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2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181《食货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90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9《钱币考下》,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绍兴七年二月丙午,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43— 2044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关外银会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岳麓书社 2008年版,第308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8《马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955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6,绍兴三年六月癸丑,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321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乙丑,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159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乙酉,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2165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0,绍兴六年四月乙未,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902页。 ⑦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史》,巴蜀书社 1994年版,第164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8《纲马水陆云》,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429— 430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磷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1422页。 ③(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99《论措置蜀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902页。 ④同上。 ⑤(宋)员兴宗:《九华集》卷24《西陲笔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⑥曾孔:《阶州志集校笺注》,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第528页。 ⑦(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一之二二,中华书局 1957版,第6764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02《安丙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190—12191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5,绍兴四年四月庚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3页。 ③柳林:《吴玠吴磷资料研究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4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366,《吴磷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18页。 ⑤何玉红:《南宋陇蜀战区军粮的消耗与转运—论南宋时期嘉陵江水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尹万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