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31
颗粒名称: 论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
其他题名: 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文献为中心
分类号: K245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挺在展现出了经营陇蜀、力保川蜀的突出才能以及经营陇蜀和南宋保蜀战略出现的政争。
关键词: 吴挺 经营陇蜀 保蜀战略

内容

吴挺(1138—1193),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人,生于武阶(今陇南市武都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今甘肃省陇南成县城北石碑行政村南存有《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俗称《吴挺碑》《吴王碑》),品相完好,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中部八千余字铭文除少数剥蚀难辨外,内容基本完整。该文详尽记述了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陇蜀之战以及保境筹边的功绩,比《宋史·吴挺传》1300字多出7000多字②,是研究宋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实物依据。如此规模的碑铭文献,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文化遗存中也很为鲜见,因而还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据碑文载,吴挺在南宋孝宗时期展现出了经营陇蜀、力保川蜀的突出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但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波折,中有复起。对于他首次随父治军陇蜀、主政蜀中,笔者依《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已著文另有论述。今对他二次复起经营陇蜀和南宋保蜀战略出现的政争,再据碑文加以讨论,以为引玉之砖。
  一、父磷逝世吴挺遭遇经营陇蜀首次遽变
  乾道三年(1167),吴磷派遣儿子吴挺“奏事阙廷”。吴挺因此有机会与孝宗皇帝有一次深夜长谈。《宋史》有录:
  挺每燕见从容,尝论两淮形势旷漫,备多力分。宜择胜地,扼以重兵。敌仰攻则不克,越西南又不敢。我以全力乘其弊,蔑不济者。帝颇嘉纳。 ③
  他出身陇蜀,却对两淮形势认识深刻、见地不凡,说明他具备非同寻常的大局观。这一点,与素怀恢复之志的孝宗皇帝,在政治理念上达到了相当投契的程度。使得最高当局对他经营陇蜀的文韬武略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得到了由衷的赞赏,“上深然之”“帝颇嘉纳”即日拜三衙管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节制兴州军马。就在他随父经营陇蜀,以实现南宋,朝廷保蜀战略开创新局面、前途不可限量之时,突来的变故却改变了他已成的人生方向和 道路。《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①载:
  中道闻信武顺王(吴磷)薨,衔哀星奔,毁顿骨立。诏起复充金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知金州,兼均、房、开、达州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公章力辞,优诏不允。时方防秋,公不敢重上忧顾,单骑引道,即之官次,且上章乞终制。未几,易利州东路总管兴元府驻扎,复力伸前请,上从之。服除,召为左卫上将军,依前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②
  父亲吴磷的突然去世,不仅使吴挺的生活节奏发生了骤变,也使他的官职频频出现更替:易职、复职相间并存。在看似不断提拔的进程中,孝宗对他的信任也在日益增加,如“建议置神武中军 ”事、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的 “大铲宿弊 ” “密奏军中事宜 ”等,都得到孝宗皇帝的 “嘉纳 ”。但详细分析史料,在种种明显事象的背后,其实质是让他最后离开“西师”,失去经营陇蜀的机权谋划。原因何在?实际就在宋廷对他经略陇蜀的信任和忌惮之间,有徘徊和抉择。
  这种徘徊和抉择,一去就是数年。他在三衙管军之时,军中分冗、区别惰勤、严检汰之、条申私占之令、纪明律修,收到了“军中悦服”的效果。他并力言建议朝廷择断形势、守要隘、修城池、储糗粮、凭借险阻、抚背扼亢,形成常制敌虏的固有对抗体系。乾道八年(1172)在治理武昌军时,他发现军政蠹病百出,于是“剔垢锄荒”“凡冒请刍秣,贸易取赢,私置榷酤,一切革除,发奸擿伏,略无容贷,悉以闻于上”。得到孝宗奖谕:
  (上)曰:“卿自膺重任,更革宿弊,杜绝私托,竭忠尽诚。”又曰:“其益懋勉,勿恤浮言。”上又轸念西陲,谓非公莫可付者。一诏曰:“卿在荆鄂,军务整肃,廉洁自持,朕甚嘉之。今除卿兴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依前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其分朕西顾之忧。”又赐公宸翰曰:“卿廉洁自持,临事不苟腰为军帅,莅政严明,已降麻制,除卿定江军节度使,所以表著公正,率励四方。 ”③
  因为吴挺对朝廷形势的准确择断,行政治理的简捷有效,治军的内行和勤政,再次获得了孝宗的信任。深一层讲,他的军政才干固然重要,但最终促使皇帝下定决心让他重新经略陇蜀地域的,是他的“竭忠尽诚”。忠诚是中国官员晋升途中最重要的道德标杆,一如既往。因此孝宗想到了西陲之安,了却心事“非公(吴挺)莫可付者 ”。吴挺再次获得“兴州驻扎 ” “分朕西顾之忧 ”的任命,他由此在经略陇蜀中复起。
  二、吴挺复起陇蜀显现出经营策略的系统性
  吴挺复起出任陇蜀,是从淳熙元年(1174)开始。六月,朝廷下诏: “王友直、吴挺 持身甚廉,治军有律。凡所统驭,宿弊顿除。可并与建节钺。”①说明他在三衙管军任上政绩卓著,且积极谋划未来经略陇蜀大格局已获肯定。《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文说:
  是岁,淳熙改元也。公奉诏感涕,以为天子知之,可谓明见万里矣。武兴至□□隳弊十倍武昌,穷日之力,一一厘治之。族属在籍者,奏徙别路避亲嫌,部曲尝薄礼于公者,置不复问,人服其公而安之。西边地控全秦,平原浅卑,风埃千里,实骑兵用长之利。信武顺王时,以金缯诱致迭、宕诸羌,使之耕牧并塞之田。自是,益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辛巳之战,西路骑兵甲天下。自张松典榷牧,始奏绝军中互市,听其给拨,故所得多下驷,数辄不充。公叹曰:“马者,兵之用也,吾宁罢去,不忍一旦误国重事。”即条奏利害,以谓军中市马,行之三十余年,有骑兵精强之声,而无岁额侵损之害,不宜更变。今军口给□非昨时比,祈许岁市匹五百,庶其可振矣。时孝宗锐精内治,□远烛微,惟恐弗及,旨从中出,特许市七百匹。西陲骑军,于是复盛。
  吴挺复起陇蜀,先从廉政避亲为切入点。淳熙元年(1174),他首至陇蜀之地武兴(今陕西略阳新城),发现积弊远甚他在武昌时所经历,官员不作为导致地方穷敝、触目惊心。他先从治理地方入手,开始了二次经营陇蜀。古制能吏以廉为先,吴挺概莫能外,他把亲属奏迁别路“以避亲嫌”。这种做法,于今也有先进意义(在传统文化中一些优质资源值得借鉴)。对于下属有牵连的诉讼,他也“置不复问”。因为他经略陇蜀的勤勉、公正和无私,达到了“人服其公而安之”的客观效果,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德操、才干和谋略。同时,他恪守法度,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显示出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也有助于树立他的威信和良好的个人形象。
  其次,他经略陇蜀,重视骑兵建设和茶马贸易,以茶马互市获得优质马匹资源。他对陇蜀“地控全秦”、多有丘陵,骑兵用武之长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他对父亲吴磷“金缯诱羌”在迭州(今甘南州迭部县)、宕昌(今陇南宕昌县)实行“耕牧并塞”的既有战略,一如往常执行。继续在宕昌设置茶马互市,获得优良军马,以“奇骏”精强骑兵。孝宗给予他大力支持,吴挺提出的“岁市匹五百”配额,圣旨“特许市七百匹”在满足指标的基础上还有增加,因此获得了预期效果,“西陲骑军,于是复盛”。他积极组建的强大骑兵,专门用来对付金人铁骑军;他把辖地驻军统一编制为十个军,选配好主将,严格进行训练,使之成为一支劲旅;他还发动官兵自修堡寨,自造军械,节省了军队开支。于是,今有学者称: “放眼当时的统兵将帅,从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的确唯有吴挺是四川兵力最强的兴州都统司帅臣的最合适人选。 ”②此论很为恰切。
  据史料,孝宗之所以重视吴挺经营陇蜀,保住川蜀,这与他依托川蜀、进而以陇蜀为跳板北伐的战略意图是相统一的。孝宗曾与四川宣抚使虞允文谋划北伐③,但后者的不幸离世暂时搁浅了这一谋略。直到淳熙十一年(1184),孝宗“命利路三都统吴挺、郭钧、彭杲密陈出师进取利害”④。吴挺任兴州都统制,是陇蜀三都统制中实力最强者,手握六万多兵马,而经过茶马互市,精锐骑兵占大部。他的朝廷任职背景,特别是三衙管军时期的勤政作为和忠诚不贰,给他获得中央的信任提供了极大支持。所以尽管他手握重兵、强兵,宋廷还是利用成法惯例约束他,未有特殊之制。如此情况,也引起了一些世胄大臣的忧虑,如时任福建安抚使的赵汝愚就上书进谏道:“言国之事大者四,其一谓吴氏四世专蜀兵,非国家之利,请及今以渐抑之..”①还有,起居舍人卫泾投书四川制置使丘崈称:“有如识者之虑,民困于重征,兵习于世将。 ”②尽管如此,朝廷还是以吴挺经营陇蜀“威略谋虑,倚以为重 ”,不做理会。早在乾道四年(1168),吴挺除兼知兴州,他对经营陇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吴挺)仍趋诣阙,既对,悉以西边便宜为上历言之,如进人材、绳贪墨、缮原堡、除戎器、贸战马、广营田、治强盗、旌死节,凡此之类,累至百牍。上览奏嘉叹,无不行者。除利州西路安抚使,辞不许。陛辞之日,所以委注之意,尤谆谆也。公洊更重寄,声望益重,伟然为时虎臣。(《世功保蜀忠德之碑》铭文)
  由此看来,从吴玠、吴磷到吴挺,吴氏家族代表南宋经略陇蜀,实现保蜀战略,集大成且具备思想体系者是吴挺。他给孝宗的上疏,涉及经营陇蜀的人才进用、惩罚腐败、修缮堡砦、研究敌械、茶马贸易、屯兵营田、惩治贼盗、奖掖忠烈等八个方面,具体内容累计多达百条之上。如此源于战事和治军、治理陇蜀地方的实践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系统性条陈,自然深刻地打动了最高当局,以至于孝宗“览奏嘉叹”,从而用谆谆之言,表达“委注之意 ”,声望益重,为时虎臣。
  三、吴挺经营陇蜀厉行改革也引发了政争
  淳熙十二年(1185)吴挺母亲去世,他“委节去位,护葬同谷”“上表请终丧”孝宗以秋防时近为由,优诏不允,他“不得已还军”。在一心报国的观念,下,他对潼川(今,四川泸州)、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兴州(今陕西略阳)、河池(今甘肃徽县)、成州(今甘肃成县)、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阆州(今四川东北)、绵州(今四川绵阳)、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及陇蜀其他州总十七地屯军“廪赐”供给进行改革,将不成文的“折估”制(驻军长官公开占用公家钱财旧规)废除,鼓励驻军给当地兴修水利,开荒种地,从而大大减轻了地方百姓的负担③,达到“裒多益寡,立为中制”的结果。虽然得到皇帝的赞赏:“上无费财,下有定数,非忧国恤士,焉能如此?”但朝臣“议者多以为,言而未得其策 ”。
  吴挺与其他官员产生分歧,面临的政争风险增大。在宋代,武将无论是自专,抑或与文臣爆发冲突,都难免为士大夫侧目。后来,吴挺屡屡被士大夫指为“跋扈”,也是政争的现实产物。“公驭军虽严,纪律不可犯,独察其有口驭。”绍熙二年(1191),吴挺在兴州主持治理嘉陵江水:
  兴为郡,介嘉陵大江,江纳东、北谷二水。绍熙二年秋七月,霖雨,江大溢,湍怒汹涌,合二谷水汇为一。夜漏半,水注城中。公为置场聚材瓦,贱售以纾民,业定而受其偿,贫不能者裨之,未几而毕复旧观。先是,公知水之终为民害也,作二堤,西捍城,东捍武库。堤成,复虑水势洄激下顺政,又躬溯其源,委筑长堤一百三十丈..又民屋庐据山蚁聚,往往葺茅居之,易致火。公始诱民易以陶瓦,又疏其衢巷之隘者,亦无火灾。武兴之民,家家有公像,饮食必祝焉。(《吴挺碑》)
  这些治水、防火的惠民、民生工程,也有人非议,并条陈朝廷。但对于吴挺勤政、恭 顺的态度,朝廷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奏请之事,多数能得到朝廷的认可。①但有时,一些细小的事情,也会带上政争色彩。文州蕃部曾劫掠两名汉人,吴挺上报朝廷:“以事细,止乞照会。”周必大则向孝宗建议:“今欲降指挥,督其根治,庶几知朝廷每事留意,不敢忽略”③,孝宗表示赞同。
  整体看,吴挺与朝廷文臣武将关系良好,但与四川官员龃龉时有发生,出现纷争。“吴挺是一位将门之子,但是和文士们却合得来,礼贤下士,遇到小官贱吏,不敢怠忽。”③陆游在一次题诗活动中特别提醒吴挺,要他对于国家的重任好好在意。④吴挺与四川官员的政争,在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弹劾他的上级、时任制置使的胡元质擅自调兵之事,最终胡元质被罢黜,另外还发生过他与李蘩的 “领饷 ”之争、与杨辅的 “请给”之争,各有胜负,胜较为多。这些政治争斗之所以出现,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当然和吴挺的个性密不可分。朱熹称赞吴挺是“得力边将”“有气骨”之人⑤,虽然他性格中处处小心谨慎,但也有刚直的一面。正因如此,当他和川蜀文臣出现政争时,并不一味忍气吞声,而是力主政见,一定坚持力争到底。从他成长于陇蜀、经略于陇蜀的人生轨迹看,完全是家教浸润,承袭了伯父吴玠、父亲吴磷之遗风。经过吴挺的一番努力,陇蜀战区的兵备力量有了显著增强。虽然吴挺最终没能等到北伐那一天,但是他在任期间的业绩,足以证明宋廷对他的重用是明智之举。
  四、结论
  在南宋中期的抗金将领中,吴挺算得上一位后起之秀。他继承父辈勋业,南征北战,独当一面,深受西北战场陇蜀战区军民将士敬重,被誉之为“有父风”。他历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均被视为爱将。高宗赞其“不愧为名将之后!”孝宗称其“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而宁宗为纪念先朝英烈,于庆元四年(1198)十二月,在成州(今甘肃成县)北郊为吴挺费时六年、耗资巨万建造陵园,修有“神道”,配以“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的石牲石刻,气势雄伟。“光宗绍熙四年(1193)春,久病的吴挺请求致仕(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诏书还未到达,即已病死,终年五十六岁,后谥武穆。”⑥从《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今存文献看,他复起后经营陇蜀,有三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治西师之军纪律严明,意志坚定,对经营陇蜀而达到“固守封陲”的战略目的始终有坚定信心,具有为国效力的高远眼界和宽阔豪迈的士人胸怀。碑文说:“(吴挺)故其纪律精明,号令严肃,士有固志人无怨心,足以宣国威灵。申守备御者,必言西师,固守封陲。”就是重申了这一点。
  第二,他虽与川蜀官员因为经营陇蜀的政见不同,导致了大小不同的政争,但整体上对文士有尊敬和敬畏之心,这是顺应宋代“重文抑武”治国大策的“慎独”,他因此才得以施展文武兼备、以武为主的韬略和才华,并赢得最高当局的赏识和看重。碑文所述:“(吴挺)以文学材术称者,皆屈己以接之,小官贱吏,与之均礼,平居酬应,端恪少怠。虽席贵显,据重权,公事有檄他司者,必躬自裁定,著名细如芒,惟谨。 ”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为官之道和居官品格。
  第三,他经营陇蜀三十多年,成为西师一代名将,为宋廷固守西陲(陇蜀),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信念和信条,沉潜于他灵与肉的深层。碑文载:“(吴挺)薨之前一日,口授幕客草遗表,无非忧国爱君,备边养民,殄歼戎虏之策。以曦武贵,累赠太师卫国公。”他未到花甲之年,终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兴州(今陕西略阳),移葬成州(今甘肃成县)。
  需要注意的是,《世功保蜀忠德之碑》铭文属于神道碑文献,述事虽然不虚,但掩饰行短甚至在某些方面“溢美”肯定在所难免。因此我们研究吴挺经营陇蜀和与之相伴出现的政争,不唯此碑铭文献。如前所论,对于秉笔直书的史料我们一样看重。《宋史·吴挺传》有这样一段载述:
  王炎宣抚川陕,辟(陆游)为干办公事..吴磷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 “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②
  陆游作为川陕宣抚使王炎的近身幕僚,他了解的吴挺却是一个掌兵骄恣、结党营私、屡误杀人,上级不能制止的擅权者,显然和《吴挺碑》文献所述大相径庭。故陆游建议由吴玠之子吴拱替代他,虽然王炎以吴挺多谋、遇敌不败的理由未采用这个建议,但为后来坐实吴曦叛宋似乎提供了预见,表明当时在陇蜀一线,士人对吴挺偏见之深已较为普遍。就这段文字而言,毋宁说是史料,倒不如说是文人阶层虚构的一个故事。据《宋史》,王炎乾道五至八年任四川宣抚使,时吴挺并未执掌陇蜀,而在淳熙元年吴挺复起任兴州都统制时,王炎早已离蜀,且此后未再任陇蜀任何职事,虚拟故事一目了然。
  吴挺之子吴曦后来叛宋,不仅自己遭遇杀身之祸,也在历史的演进中为其父蒙上了负面的阴影,苦心经营陇蜀的吴挺渐变为一种忠、佞并存的二元化形象。所以,在虚构此故事的元代史家来看,吴挺留给后世的争议,是在不经意间成为他整个人生(当然包含经营陇蜀、保宋西陲)某种程度上一种褒贬互显之辉光的折射。

附注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批准号:17BGL213);陇南市重点社会科学项目“陇南民俗文化生态区田野调查及研究”(批准号: 17LNSK03)。 ②关于《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的字数,梁喜太主编的《隆德史话》称为 8461字(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第 91页),但其他论者多认定为 7200余字,据笔者实地查勘并参考吴景山的《甘肃成县〈世功保蜀忠德碑〉校读记》,考虑到脱字、漶漫不清等情况,以碑文8000余字说法较为适中。 ③(元)脱脱等:《宋史 ·吴挺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1422页。 ①关于《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的收录见于诸多金石、方志,最早见于清光绪十二年叶恩沛、吕震南修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卷三十三《艺文下(成县)》以《世功保蜀忠德碑》为目载录此碑碑文,然其录文却多有衍漏讹误。张维的《陇右金石录》(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版)有所校正,但一些衍漏讹误也多有沿袭。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版《成县志》卷尾一“金石文存”收录时,有所校改,但讹误未尽除。兰州大学2008版《吴挺碑校注》(樊军著)为今见最早单行本,惜依拓本且沿用旧说,舛误非少,吴景山的《甘肃成县〈世功保蜀忠德碑〉校读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一文有所指,很有价值,可参考。本文所引碑文,除注明者外均出自赵逵夫先生主编的《陇南金石校录》(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017—1030页。 ②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第1017—1030页。 ③成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县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901页。 ①佚名:《宋史全文》,李之亮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1773页。 ②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 1995年版,第192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631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本纪三十五·孝宗三》,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68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 ·赵汝愚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82页。 ②(宋)卫泾:《后乐集》(卷14)四川制置丘崈侍郎札,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③吴忠礼:《朔方集》(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第205页。 ①王化雨:《南宋中期朝廷对四川的经营:以吴挺事迹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 6期。 ②(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附录卷二《行状》。 ③朱东润:《插图本陆游传》,海南出版社 2002年版,第154页。 ④同上,第155页。 ⑤(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3281页。 ⑥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第1431页。 ①柳林:《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吴挺及其墓葬》,《庄浪文史》(第2辑)历史人物专辑, 1991年内刊本,第 106—110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 ·吴挺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2058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旭辉
责任者
蒲向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陇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