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904
颗粒名称: 余论
分类号: K245.05
页数: 2
页码: 17-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朝廷和吴氏家族的论述。
关键词: 南宋 吴氏家族 余论

内容

对于南宋朝廷和吴氏家族来讲,吴挺调离兴州是经略陇蜀咽喉之地、实施保蜀战略的一个低潮期。相对于他后续经略陇蜀的再起,显然是一个辗转反复的过程,笔者拟另文论述。乾道四年(1168),吴挺除兼知兴州,他对经营陇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吴挺)仍趋诣阙,既对,悉以西边便宜为上历言之,如进人材、绳贪墨、缮原堡、除戎器、贸战马、广营田、治强盗、旌死节,凡此之类,累至百牍。上览奏嘉叹,无不行者。除利州西路安抚使,辞不许。陛辞之日,所以委注之意,尤谆谆也。公洊更重寄,声望益重,伟然为时虎臣。(《世功保蜀忠德之碑》铭文)
  由此看来,从吴玠、吴磷到吴挺,吴氏家族代表南宋经略陇蜀,实现保蜀战略,集大成且具备思想体系者是吴挺。他给孝宗的上疏,涉及经营陇蜀的进用人才、惩罚腐败、修缮堡砦、研究敌械、茶马贸易、屯兵营田、惩治贼盗、奖掖忠烈等八个方面,具体内容累计多达百条之上。如此源于战事和治军、治理陇蜀地方的实践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系统性条陈,自然深刻地打动了最高当局,以至于孝宗“览奏嘉叹”,从而用谆谆之言,表达“委注之意 ”,声望益重,为时虎臣。这为他后来复起陇蜀,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挺调离陇蜀,宋廷经略陇蜀的重任由吴玠、吴磷之同父异母弟吴拱②担当。吴拱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利州路安抚使、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虽军力部署逊于兴州,但兴元府地理位置较之为胜,是陇蜀商贸、军事的核心地域。③从深层次看,宋廷在“吴家军”内部移师换将,包藏有防范又兼倚重的复杂心态。早在隆兴年间,吴拱与吴磷有隙,被后者弹劾而降职④,吴拱与吴挺也因此貌合神离。南宋朝廷利用吴氏家族内部的隔阂经略陇蜀,除了看似谨慎从事的用意之外,显然还隐藏着对掌握兵柄之臣分而治之的政治考量。吴挺未到花甲之年,终因积劳成疾,在宁宗绍熙四年(1193)六月,病故于兴州(今陕西略阳),移葬成州(今甘肃成县),于是就有了今存陇南成县“皇帝宸翰 ”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 以表其忠节。《宋史》载吴挺入“忠臣”之位,而归吴曦于“叛臣”之列①,道不尽的历史幽微。但此碑历经近八百年,保存尚属完整,镌刻技艺精湛,对研究宋代人文、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吴氏家族经略陇蜀,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为时虎臣”的高度看,吴挺乾道年间离开陇蜀,不能不说是他人生遭际的首次大转折。他没能顺畅接掌陇蜀兵符,心中郁闷自然是一时不能排解的。可是,从另一角度看他被委以三衙管军之职,说明宋廷对他经略陇蜀的才干还是相当看重的。这一点,不仅为《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所印证,而且还为我们沿着吴挺再次翻转经营陇蜀、实现保蜀战略预想的史迹,展开进一步探究埋下了伏笔。

附注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 688页。 ③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版,第 29页。 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 1957年版,第 3976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38 11— 138 14页·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