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战争期间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99
颗粒名称: 宋蒙战争期间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作用
分类号: K901.5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蒙战争期间,形成一条以嘉陵江沿线为轴线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键词: 宋蒙战争 军事地理 嘉陵江

内容

宋蒙战争爆发不久,全国很快形成两大主力战场,即中部荆襄战区与西部四川战区。由于此前旷日持久的金宋战争经验教训,宋蒙双方均十分重视对四川战区的争夺。在成都平原无险可守,很快被蒙古军攻掠、残破之后,纵贯四川南北中央的嘉陵江流域成为宋蒙双方军事攻守的战略重要地带。战争初期,宋蒙军队先后在嘉陵江流域进行过青野原之战、苦竹隘之战、青居之战、运山城之战,尽管蒙古气势汹汹、具有压倒性军事优势,但南宋爱国军民仍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勇抵抗,延缓了蒙古军队南下四川、从长江上游包抄、灭亡南宋的战略实施。宋蒙战争中,经过战争初期的节节败退,南宋军队逐渐摸索出对付游牧民族强悍骑兵的防御策略,即以山川、江河关隘为防御节点,组建山城防御体系,形成在宋蒙战争中发挥巨大抗敌保境意义的“川中八柱”①。“八柱”意为四川爱国军民抵抗蒙古的八个军事据点与中流砥柱,即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金堂云顶城、果州青居城、 蓬安运山城、泸州神臂城、合州钓鱼城、夔州白帝城,大部分坐落在嘉陵江流域。这些抗蒙城堡互为掎角,遥相呼应,共同牵制蒙军,曾经有效地阻击了蒙古迅速南下的“平宋”战略,特别是合州钓鱼城,更是创造了促使蒙古国主帅败亡、坚守三十六年岿然不动、直到南宋灭亡仍然未能失守的军事奇迹。
  嘉陵江流域作为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南北的水上交通动脉,穿越秦岭、大巴山地区,曲流千里,隐蔽性强、水陆转运灵活,具有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宋蒙战争中,南宋军民能够在川东南地区坚守半世纪之久,与嘉陵江流域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与成功的军事防御战略有直接的关系。其成功经验为,首先是未雨绸缪,重视在流域山河交接部利用自然险阻构筑山地防御设施,以山城军事防御为主,辅以用水与粮食供给保障,确保长期坚守而无绝水断粮之虞;二是充分利用嘉陵江及其支流水上运输通道,与四川指挥中枢 ——重庆制置司保持联系,保证通信与增援畅通;三是和川中各抗蒙城堡互为掎角、相互声援,以逸待劳,牵制蒙军,致使对方顾此失彼,损兵折将,顽强地阻击强敌于巴蜀山地,有效地延缓了南宋国祚的灭亡。宋蒙战争中期,南宋军民在四川主要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依山筑城,形成了一条以嘉陵江沿线为轴线的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合川钓鱼城,位于嘉陵江穿过华蓥山形成的小三峡之上口,控扼水陆交通要冲,下可与重庆相互应援,上可阻自北面来犯的蒙军,为重庆屏障。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有识之士冉琎、冉璞兄弟“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徒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构筑了取得巨大军事功效的钓鱼山城防御堡垒。

附注

①元代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述:“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 ”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嘉陵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