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94
颗粒名称: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分类号: K901.5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汉末至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出现了两个割据政权,嘉陵江上游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上游地区战争频繁。
关键词: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军事地理 嘉陵江

内容

这一时段,巴蜀地区出现了两个割据政权,嘉陵江上游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上游地区战争频仍。建元元年四月公孙述称帝,但他并不满足割据巴蜀一隅,而是积极外拓。建武二年(26年),更始帝大将军刘嘉出击汉中,与当地军阀延岑征战不息,屡有反复。不久延岑击败刘嘉,控制汉中,刘嘉败走武都,延岑又进军武都,被更始帝部将李宝战败,逃跑被阻,被迫西逃天水。公孙述得此情报后,抓紧战机,趁机夺得汉中之地,获得了北伐的前沿阵地,控制了割据巴蜀的北庭门户。当年底,公孙述亲率数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广积粮草,准备御驾亲征,北取三辅。建武三年(27年),公孙述派大将程焉,率数万军队自汉中出发,前往陈仓,北取三辅,但被汉征西将军冯异击败。公孙述北拓受阻,便寄希望于东出,经过在夷陵两次大规模战役的失败,仍旧未能打开局面。刘秀扫平陇地之后,即着手伐蜀,建武十年东,刘秀以水陆两军攻蜀,水路由长江水道逆流而上,陆路则由陇道攻蜀,两军相互配合,取钳攻之势。公孙述则设置了三道防线,陆路第一道防线在河池(今甘肃徽县)、下辨(今徽县东)一带,命王元、环安保卫北大门,水路第一道防线在荆门(今湖北宜昌东),命田戎、任满等保卫东大门;陆路第二道防线在广汉(今射洪)、资中(今资阳)一带,水路第二道防线在江州(今重庆);第三道防线在成都附近,同时广积粮草,准备长期坚守城池。刘秀大军通过二十三个月的征战,终于灭亡了公孙述这个存在了十二年的 “成家 ”政权。
  东汉末年,刘备取蜀时在嘉陵江流域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刘璋主蜀后,张鲁割据汉中,刘璋请刘备入蜀,助攻汉中。刘备率军北上,至葭萌(今昭化西北),但未与张鲁打一仗,后用庞统计,决计取代刘璋,派黄忠、卓膺领兵攻打刘璋,自己则带兵北进白水关中,同时知会诸葛亮等自荆州发兵入蜀配合。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兵打下江州后,即分兵三路,诸葛亮派一军平行向成都,张飞率一军北行经垫江(今合川)向巴西(今阆中),赵云则率一军取南道。他们很快攻下川东、川北、川南各郡县,到建安十九年夏,刘备率军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合围成都,刘璋出降。
  蜀汉政权建立后,在嘉陵江流域发生了刘备北取汉中的战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下陇右后,又击败张鲁,进军汉中,曹军势力渗透到川北一带,直接威胁了蜀汉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统治,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刘备率法正、赵云、魏延等于四月攻破马鸣阁(四川昭化西北),即进攻阳平,但进攻受阻,久攻阳平关不下,遂渡沔水,营定军山,大破魏军。曹操援军受阻,只好下令撤回在汉中的所有军队。经过十七个月的征战, 蜀军夺取整个汉中,巩固了蜀汉的统治。
  自建兴五年(227)至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六次北伐,嘉陵江上游地区成为魏蜀双方争夺的主战场。诸葛亮六次与魏军交战,都是以汉中为基地在外线进行的,其中五次是主动北伐,一次是防御。五次北伐中两次出兵祁山,其余几次路线没有变动,五次北伐差不多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于全局的关系都不大,在战略上双方算是战成平局。
  蜀汉后期,景耀六年(263),曹魏命诸军大举攻蜀:派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人自狄道取甘松、沓中,以吸引姜维军;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人自祁山趋武街桥头,断绝姜维归路,命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同时攻取汉中。后诸葛绪被召回,钟会在剑阁屡攻不克,唯有邓艾率军从阴平、景谷而南,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兵锋直指成都,蜀汉投降。蜀汉在战略上的失误主要是未能守住嘉陵江上游地带,上游地区被突破后,虽在剑阁抵挡魏国十万大军,但对号称天险的阴平道未设防,才使得邓艾出奇兵制胜。

知识出处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磷史事研究》

本书分为上编 南宋经略陇蜀研究 和下编 吴玠吴磷史事研究,收录了《南宋川陕防线的粮草问题》《论吴氏抗金的战略意义》《论 吴 家 军 在 陇 蜀 的 作 为 与 贡 献》《仙 人 关 之 战 及 其 战 法 与 特 点》《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仙人关战役的意义》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嘉陵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