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浅谈华双公路的重要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59
颗粒名称: 14、浅谈华双公路的重要地位
分类号: F542.9
页数: 4
页码: 154-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肃省徽县第一条公路——华双公路的运输情况。
关键词: 华双公路 民国时期 徽县

内容

徽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华双公路,建成通车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是徽县境内通汽车之始。
  华双公路西起通渭华家岭,东至陕西省凤县双石铺,故名“华双公路”,全长414公里。是纵贯陇东高原和陇南山区的交通大动脉;是连接陕、甘两省沟通西北和西南的联结干线。对加强西北、西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民群众的互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双公路,其中在徽县境内120公里,占全程近30%。沿线纵贯徽县北部山区及东部丘陵区,沟通了麻沿河、江洛、游龙川、伏家镇、银杏、城关、东关、永宁等,占乡(镇)总数近50%。沿线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好,出产丰富,是粮食及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城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江洛、伏家镇、麻沿河等乡镇,既是商业重镇,又是交通要道。
  纵观徽县的古往今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华双公路建成通车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它通车之日始,就发挥着改变徽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历史面貌;促进着徽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为建国后公路事业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华双公路对左右徽县交通运输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徽县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河池县距今2100多年来,就是陇东南门户和军事重镇。它东通关陕,南扼巴蜀,西靠陇阶,北通陇塬,为秦陇之屏障,控巴蜀之门户。军事征战、经济、文化交流,为川、陕、甘三省交通的必经之地,古为故道的枢纽;今为西北、西南的通道。境内群山环峙,江河合围,关隘扼喉,地形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故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徽县地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虽然驿道运输畅通,但只能供驼队、马帮、挑夫长途跋涉,运输全靠人背、肩挑、畜驮,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物资的交流。远山区的羊肠小道、栈道,人不能并行,货不能移肩,千百年来,人民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自1938年华双公路通车,初步改变了徽县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至此,徽县成为西北、西南民间及官方贸易往来的必经通道,物资交流日益繁荣,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相继沦陷。同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都四川重庆,西北、西南便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交通运输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玉门的石油,徽县的酒精、枪托、火硝等物资都需要抢运到四川重庆。为此,抢修华双公路成为当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于民国二十七年初,国民政府电令甘肃省政府建设厅,限六个月内抢修通车,当年4月,加紧督工赶修,每天有万余人投入施工,6月底修通,12月底土路试车成功。桥涵、护坡等配套工程随后相继完成。第一期工程华家岭至天水段全长180公里,简称“兰秦公路”,于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四年修通,天水至双石铺段231.3公里,为第二期工程。全路工程总价2557600元(法币),每公里平均造价6216.33元。华双公路通车后,国民政府相继在旧城、泥阳、伏家镇办起三座酒精厂,利用徽县盛产白酒,提炼酒精。支援抗日军需民用。
  建国四十年来,徽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现通车公路104条,总长1020公里,是建国前的十倍,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公路四通八达,城乡沟通,干支结合的网络。现在可以说达到了货畅其流,人便其行。而所有新修的公路,均以华双公路起到了“大骨架、大动脉”的主干作用;其它支线公路,起到了“毛细血管”的网络作用,是华双公路的继续和发展。前者为后者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基础;后者为前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增强了后劲。
  华双公路是甘肃早期公路之一(仅次于西兰公路),在陇南山区是首屈一指的,在徽县更是空前创举。实为一项上慰祖先,便通当代,造福人民,功益千秋的伟大工程。但修建华双公路的起因及历史背景却鲜为人知,笔者不妨作以简要介绍:民国十八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薛笃弼向国民政府呈文“甘肃之天水地区连接甘、陕两省,出产甚多。如由兰州筑一汽车路至天水,名曰兰秦汽车路,计长356里,则甘肃省之物产输出较易,而与川、陕之交即便,甘民尤以赖之,该路工程约需80万元,该省当前贫困,又遭旱灾,大旱三年颗粒未收,拟请政府拨款协助办理,以上拟以甘、陕两省以工代赈办法,一为兴修水利,一为便利交通,均属两省之必要。”甘肃省政府于同年5月发出训令,责成建设厅拟定《修建兰秦汽车路办法》。民国十八年底,全国经济委员会批准甘肃省徽县、成县、两当县、陕西省凤县四县县长联席会议请求修建华双公路的呈文,并会同建设厅调查了沿线经济工程情况,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军事需要,加速了抢修华双公路建设的进程。
  因时间紧,投资少,技术力量不足,材料缺乏等原因,工程质量低劣,多系土路便道,如遇阴雨连绵,水毁塌方,中断交通,处于晴通雨阻状态。所谓通车,只不过天水至双石铺段路基雏形初具。于民国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才先后铺垫了碎石、砂砾路面,并修建了麻沿河、江洛、石佛等桥梁。当时的所谓桥梁,都是木架桥或石台木面桥,经受不住洪水冲击。如永宁河大桥,在1943年5月以前就有一座木排架木面桥计27孔,跨度6米,全长168.22米,竣工同年被水冲毁。1945年2月又重新建成2孔净跨10.5米及11孔净跨12米,全长153.4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是徽县境内有史以来第一座大型公路桥。

知识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省徽县档案局

本书记载了甘肃省徽县民国时期馆藏档案的情况,反映了从1911年到1949年12月间的徽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