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国时期徽县邮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58
颗粒名称: 13、民国时期徽县邮政概况
分类号: F632.9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甘肃省徽县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邮政 通信 民国时期 徽县

内容

徽县的邮政通信,于民国五年只在县城西街设过代办(私人),办理邮政业务。民国十年,徽县创建邮政局,属甘、宁、青邮政管理局管辖。首任局长杨绍勤(天水人),办事人员窦迎春,当时邮件全靠牲口驮运至天水。第二任局长王纯青(天水人),于1923年离职。1923
  年至1951年间,邮局历任局长是:冯克恕、安锡龄、董鉴潭、施宪章、薛庆余、张彦彬、张承伟、姚曦明、程楠等。
  1946年以前,只有天水至双石铺汽车邮路一条,途经两当、永宁、徽县、江洛等地,都设有代办所,1947年至1949年,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忙于军运,迫使民邮改为驮班邮路。昼夜兼程运输邮件。另外,徽县至自水江(属陕西略阳)有隔日步班邮路,邮差王成德。
  民国时期,我县农村没有邮路。1944年以前,仅在江洛镇设有邮政代办所一处,伏家镇信柜一处(只售邮票,收寄平信)。1944年之后,陆续在大门、高桥设立代办所。当时,外地邮来的信件,凡属城郊农村的,均由四街私人商号捎转。如东街的“复春堂”、北街的“太和堂”、“同春鹤”、“复盛合”和南巷子的“天锡涌”(酒业)等。这些商号较讲信誉,顾客盈门,分别捎转四乡私人的信件,给商家也赢来了更多的顾主,使他们的生意更加兴隆了。偏僻乡村的民众通信,极为不便,广大村民颇有“家书抵万金”之感。无论古时的邮驿,还是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都是专为官府传递文书的,不办理民间私人往来信件,邮政成为统治者工具之一。
  民国时期的邮政人事制度极为严格,不论员佐差工,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录用的。邮务员(分甲、乙等级)、邮务佐(属于职员最低级),如小县的邮政局长,必须是邮务佐、乙等邮务员担任。专区或较大的邮政局长,只有甲等邮务员才能任其职。局长以下的为“信差”(即今之市内投递员),工龄长者,可在内部任营业、分拣封发之职,新入局者专作市内投递工作。
  笔者是1943年就业于徽县邮政局直至解放。当时,只有邮政局长薛庆余(兼财会)一人,信差张汝鑫、王仁泉、孙继先三人,张、王二人在内部办理业务,孙继先专搞市内投递。那时的市投工作、异常艰苦,既无自行车代步,又无工休日。全城仅我一人投递,每天一次,东至东关清真寺,西至师范(今党校),北至山神庙,南至旧城三官村。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点灯吃饭,当时最辛苦的要算“邮差”(驮班),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凡有病事假,雇工费用自负。邮差终年辛苦,难得温饱,若病假长者,就被解雇。如丢失信件、酗酒、闹事、打架..,即被开除。
  1949年12月,徽县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邮政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员和设备不断改善;城乡邮路,四通八达,投递邮件,准时无误,真正成为人民的邮政了。

知识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省徽县档案局

本书记载了甘肃省徽县民国时期馆藏档案的情况,反映了从1911年到1949年12月间的徽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继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