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徽县短期义务小学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53
颗粒名称: 8、徽县短期义务小学始末
分类号: G629.322.8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肃省徽县短期义务小学发展始末。
关键词: 义务小学 民国时期 徽县

内容

徽县教育事业原很落后。1931年以前,全县只有一所小学,名为“徽县高等小学校“(原旧制凤山书院改称),是当时县上唯一的最高学府。从这个学校修业期满的毕业生,就算取得了学历,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地位。乡村除私塾外,还有民办公助的初小,即县上只在经费上给以补助,而老师的薪金仍沿袭旧制,依靠学生三节(端午、中秋、腊八)馈送。后经地方人士的积极努力,虽将部分初小改为公办,但当时政府并不重视教育事业的兴办,且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缺乏,仍无大的发展,故失学儿童很多。
  1935年(民国廿四年),国民党政府将美国分期退还的“庚子赔款”(注)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经费,由省教育厅直拨,为筹办短期义务教育使用。1934年冬,我县教育局从全县招考中、小学毕业生17人,送天水师范学校附设短期义务小学师资训练班进行培训。一年期满,回县充任义务小学校长兼教员。
  短期义务小学,是以强迫手段使无力上学的超龄(13—17岁)青少年入学读书,学制一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学完语文、算术、自然、史地四门课程。当时,徽县兴办的义务小学有城关、伏镇、泥阳、江洛、麻沿、大门、柳林、永宁、木芦、严坪共十所。每所开办费210元(银币);经费每月2元,教师月工资18元;所用教材、课本以及学生所需笔、墨、纸、砚均由义务教育专款购发;使用课本,全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印制,保证供应,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我还记得语文中的两篇课文:
  第一课 节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要拿钱去买,一家费用就很大;前人有句话,省吃省用可兴家。”
  第二课 破除迷信
  东村有个老年人,求神求佛最诚心。
  他的儿子害了病,他也不去请医生。
  等到儿子病更重,才知神佛都不灵。
  那时才想请医生,儿子呼吸已经停。
  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经费停发,改由地方筹措,后因经济拮据,短期义务教育就此终止。
  4年时间,接受短期义务教育的失学青少年仅1300余名,但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县高等小学已发展到四所(城关、伏镇、江洛、泥阳),统一使用六年制课本。而初级小学的课程,仍以四书之类为主,直到1940年以后,改用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初级小学课本》。从此我县教育工作向正规化开始迈进了一步。
  注:
  “庚子赔款”——帝国主义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于1901年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向列强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其中沙俄获得一亿三千万两,德国九千多万两,依次法国七千余万两,英国五千余万两,日本三千四百余万两,美国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金计达九亿八千二百余万两。八国联军在1900年入侵我国,这年是旧历庚子年,故称“庚子赔款”。
  廿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到欧洲和日本留学达万人之多,而去美国留学的屈指可数。关国一些较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认为这种形势对今后美国在中国“扩张”不利,于是在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的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分32次按年退还,并规定把退还赔款一部分,作为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经费,一部分在中国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慈善事业,以进行文化渗透。北京清华大学即是美国利用赔款在中国举办的一所著名学校。接着日本、英、法等国也效法,列强用中国的钱在中国开办医院、学校,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即停止接受“庚子赔款”。1920年苏联政府正式声明放弃沙俄时代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其中也包括“庚子赔款”。

知识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省徽县档案局

本书记载了甘肃省徽县民国时期馆藏档案的情况,反映了从1911年到1949年12月间的徽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家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