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6、民国年间徽县教育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847
颗粒名称:
6、民国年间徽县教育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9.42
页数:
5
页码:
133-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年间徽县教育发展概况,包括民国年间徽县教育行政机构沿革、民国年间徽县学校发展和分布概况。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
徽县
内容
一、民国年间徽县教育行政机构沿革
明、清时期,徽县教育行政机构称“儒学”。
清光绪末,改“儒学”为“劝学所”。所设劝学总董事,管理全县教育行政。民国初年,更定学制。民国五年,将劝学所总董事改称劝学所所长,负责全县教育行政。
民国十四年,改劝学所名称为徽县教育局,设局长一人,督学及事务员若干人。教育局直隶于县长,由局长管理县教育行政事宜,督学定期视察各学校。乡镇划分学区,学区设教育委员一至三人,办理学区事务。
民国十六年,改教育局为教育科。设科长一人,督学二人,事务员二人,管理教育行政。
民国十七年,改科设局,民国三十年仍改为教育科,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二、民国年间徽县学校发展和分布概况
(一)初等教育
明、清时,徽县仅有徽山、凤山两个书院,三所义学。
徽山书院,置县城内吴山下(现人民政府招待所址),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当时徽县升为州)知州莫汝高之手。
凤山书院,置原徽州州治的寅宾馆内。清乾隆十四年建,后废。二十六年徽县知县李兆锦重修。四十六年知县赵同翮、嘉庆九年知县张伯魁均重修过,后又废。
三所义学,一在东门外三官庙;一在东街吴王庙;一在旧城普福寺。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全国各地创设学堂。光绪三十二年,知县张若金改徽山书院为徽县高等小学堂。学堂有教谕(后改称先生)1人,学生12人。
民国初年,改革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当时的教育大致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为小学,又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初、高级小学,皆以其性质分为县立、区立、公立、私立等。
民国五年至民国二十年,徽县初等教育(即小学)有所发展。各校分布如下:
徽县县立第一小学,是民国元年以徽县高等学堂(即原凤山书院)改称。
徽县第一区区立初级小学共12所,它们是:
第一初小(设吴山下吴王庙内,现人大后院右侧);
第二初小(现西街县委之右,看守所之左);
第三初小(北街城隍庙内,现城关粮管所内);
第四初小(先农坛,现第四中学校址);
第五初小(东下川三官殿,先农石桥头旧址尚在);
第六初小(西下川南禅寺,现水阳乡水阳学校址);
第七初小(北关山神庙,现山神庙学校前);
第八初小(县东石佛寺,现石佛小学校址);
第九初小(银杏文昌宫,现银杏初中学校校址);
第一清真初小(现东关小学校址);
第二清真初小(东街文昌宫左,现政府左侧);
第一女子初小(西街马王庙,现看守所址)。
徽县第二区区立初级小学5所,分设在永宁镇柳林铺、两铺垭、梁家垭、徐家沟门。
徽县第三区区立初级小学共10所,分设在郝家沟、范家山、小地坝、下店子、伏家镇、阎家庄、泥阳镇、江洛镇、游龙川、小河子。
徽县第四区区立初级小学共6所,分设在大河店、王家河、上山、马房坝、三泉寺、虞关。到民国二十年,该区只存在马房坝、三泉寺两校。
徽县第五区区立初级小学共6所,分设在榆树镇、麻沿河镇、大门镇、白草坪、顾旗寨,峡门。
上述39所县、区立高、初级小学,二十年共招收学生1992人。历年共毕业学生1395人。
民国二十一年以来,陆续将部分初级小学改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即高等(级)小学校),到民国三十六年,全县共有中心国民学校15所。即:
一民镇(现城关镇)中心国民学校(即北街小学);
一民镇女子中心国民学校(即吴山女子学校);
石柱乡(银杏树)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石柱乡(罗家河)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栗亭乡(下店子)中心国民学校;
大河乡(大河店)中心国民学校;
嘉陵乡(田家河)中心国民学校;
峡门镇(银杏峡门)中心国民学校;
永宁镇中心国民学校;
伏家镇中心国民学校;
江洛镇中心国民学校;
泥阳镇中心国民学校;
麻沿镇中心国民学校;
汪川镇中心国民学校;
大门镇中心国民学校。
15所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共有教师124人(其中女教师3人),工役15人,每月公教粮(即工资)支付为一百七十石零九斗五升。
后又将南关初小(即先农小学),改为徽县师范附属小学(高级小学)。全县其余初级小学,一律更名为保国民学校。到民国三十八年秋,全县共有初、高级小学112所。
(二)中等教育
民国二十七年春,经张翰创办以西寺为校址(即现党校址)的徽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三十三年招收后师学生,校名改称为甘肃省徽县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八年秋停办。
民国三十三年秋,县长刘中仁等经手创办徽县县立中学,周少珊任校长,该校成立后,先借徽县师范教室寄教,后搬迁附设在吴山女校。此时,县绅筹款另建校址,选孔庙为校址(即现政府、人大所在地)。民国三十三年七月,河北张荫梧带其私立四存中学,由河南洛阳迁来徽县,住城西州主山、观山,与徽县师范合并。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四存中学返回原籍河北保定。民国三十八年秋,县长胡晋一四处抓人,民心不安,经费中断,中学停办。
徽县师范成立至三十八年停办,十年多时间,简师毕业学生13班,567人;后师毕业学生两班,90人。徽县中学创办至三十八年秋停办,五年时间,初中毕业学生两班,93人。
至民国三十八年秋,徽县共有师范、中、小学115所,学生6584人;师范和中小学教师共154人,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师范毕业生。
以上关于徽县教育史料,由于历史久远,错漏之处,在所难兔,望知情者予以勘正为盼。
知识出处
《徽县民国档案选编 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省徽县档案局
本书记载了甘肃省徽县民国时期馆藏档案的情况,反映了从1911年到1949年12月间的徽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滦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