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钓鱼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92
颗粒名称: 杜甫与钓鱼台
分类号: I206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杜甫与钓鱼台的历史渊源记录。
关键词: 杜甫 文学研究 徽县

内容

徽县素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在县城以北四十里的栗亭乡正南有一元观峡,这里春天山花烂漫,蜂飞蝶舞;夏日绿柳拂水,峡谷流翠;秋季山果飘香,飞泉漱石;冬月苍山雪映,怪石嶙峋。峡里有一块平坦如席的巨石,石下是个深潭。潭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潭中山峦弄影,群鱼嬉戏,这就是神奇的钓鱼台。其实钓鱼台原名不叫钓鱼台,叫吊吊台。只因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这里钓过鱼,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吊吊台更名叫成了钓鱼台。
  唐朝传到李隆基手里,安禄山起兵反唐,一举占领了京都长安。当时身陷战乱的杜甫好不容易逃出了长安,拖儿带妻来到秦州(今天水)避难,随后又在乾元二年冬月,来到同谷避难。杜甫住在同谷飞龙峡里,虽说有栗亭的薯蓣和橡栗为生,可一家人总免不了挨饥受寒。若遇到大雪封山,他一家就干脆断了炊火。就这样杜甫一家在饥寒苦号、凄风冷雪里熬过了二十多天,眼看枯瘦如柴的妻子儿女就要被饿死,杜甫禁不住伤心落泪。他把饱尝人生坎坷,忧国忧民的满腔悲愤完全倾注在了他的“七歌”诗篇里。
  这天夜里,他写毕一首诗,只觉得饥寒难忍,疲惫至极,扒在书案上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里,一位手拄拐杖、白头发长胡子的老头,飘飘然来到他跟前,笑哈哈地对杜甫说:“杜拾遗好安逸啊!你可想吃味鲜肉肥的鱼否?”杜甫苦笑说:“老人家休要取笑了我!小可流落寒峡,今日一家老小身无完衣、肚无粒米,若有一碗粗茶淡饭裹腹足矣,何奢鱼肉佳肴?”老人仰天大笑道:“杜公此言可喜可贺啊!”杜甫惊诧地问老人:“小可一家性命难保,有甚喜可贺?”老人说:“老朽实话相告,你速去栗亭吊吊台吧,若能钓得一鱼,足可保全一家性命..哈哈哈!”老人说完飘然而去。
  杜甫从梦里惊醒,万分惊愕,他推窗而望,窗外大雪纷飞,积雪遍野。他摇摇头,苦笑着自言自语道:“梦也,梦也!”睡觉前,杜甫把梦对妻子说了,妻子硬催着他去试试。为了一家性命,杜甫只好答应去吊吊台碰碰运气。
  第二天,杜甫做了一把鱼杆,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了栗亭元观峡,只见吊吊台上积雪覆盖,峡中之水冰冻三尺。杜甫虽然心灰意冷,但还是砸开了严冰,坐在吊吊台上放钩垂钓。身底下的雪融化了,背后石崖上的冰也融化了,从早到晚,杜甫整整坐了一天,啥也没钓到。第二天一早,杜甫又来吊吊台垂钓,可是到了天黑,他还是什么也没钓到。
  妻子不死心,又催着杜甫来吊吊台放钩。这回,鱼钩刚一沉水,他就觉得竿头沉沉的,用力一挑竿,果然钓上来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鱼。杜甫把鱼捧在手里一看,竟是一条可爱的娃娃鱼。他不忍心把它拿回去煮了吃,要把它放回水里去。杜甫刚要放生,娃娃鱼开了口,它说:“子美忠厚慈善足以感动天地,为了报答你给我的再生之恩,我特给您报个信,您必须在三日内离开同谷前往天府浣花溪。到了那里,定有贵人相助”。娃娃鱼说完,就纵身消失在潭水里。
  杜甫又惊又喜,赶紧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带妻儿离开同谷往成都去了。
  杜甫去四川成都后,栗亭父老发现他在吊吊台上钓鱼坐过的那块巨石上,竟留下了两只脚印,至今故迹尚存,钓鱼台也随之闻名,被列为徽县八景之一。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晓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