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图书馆
陇南徽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陇南徽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杜公祠与杜公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91
颗粒名称:
杜公祠与杜公村
分类号:
I206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栗亭杜公村的杜公祠的研究介绍。
关键词:
杜公祠
文学研究
徽县
内容
徽县栗川乡有个杜公村,因为这里过去有一座建筑规模较大的杜公祠。杜公祠内供奉的“杜公”,就是被历代文人尊为“诗圣”的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是震撼唐王朝统治的“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当时身任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杜甫,不愿在他的上司郭使君面前摧眉折腰,作为一般笔吏来处理繁杂和枯燥的文书,于是立秋以后,便毅然弃官,携妻带子,和千万难民一起,开始了“万里饥驱”的流亡生活。
杜甫一家七口先辗转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又流离到了同谷(今甘肃成县),一家的生活更加窘迫,陷入了绝境。
这时,杜甫想起了名闻陇右的福地——栗亭,何不到那里去呢?说不定到栗亭去才有全家人的活路。
栗亭在当时只不过是同谷县所辖的一个小镇。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地肥水美,民风淳朴;更有横川水、栗川河交汇于此,堪称鱼米之乡。
杜甫一家来到栗亭,正为无处落脚而发愁的时候,却意外地遇到一个养猕猴的老人,全家人才总算有了歇息的地方。交谈之下,才知老人也是河南巩县人,三年前,为避“安史之乱”而背井离乡。逃亡途中,老伴不幸病逝沟壑,长子被叛军冲散走失。老人只好和次子一路耍猴买艺、沿路乞讨,来到同谷栗亭谋生。谁知祸从天降,前不久,次子又被县衙强行抓去戍守京城,现在只有老人独自困守柴门,生活甚为凄苦。当地人见他善养猕猴,都叫他为“徂公”。异地遇老乡,自然分外热情。老人几乎拿出了家中全部的食物:薯干、萝卜干、酸白菜;又特意向乡绅借来几斤栗亭大米,做成香喷喷的大米饭,拿出珍藏的栗亭侯家坝烧锅产的陈年徽酒,和杜甫一家边吃边叙乡情。杜甫的弟弟、儿子、女儿在逃难中第一次吃上如此“丰盛”的饭菜,也顾不上多少礼节谦让,不一会儿便风卷残云,碗空碟尽了。杜甫和老人把酒促膝相谈,说到各自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泪湿青衫。话长夜短,不觉已是夜半三更,妻儿已倒卧在草铺中睡熟了,杜甫尚意犹未尽。
第二天清晨,杜甫起床后,见老人腰系麻绳,手拿长柄铁铲,正欲出门。杜甫忙问老人到何处去,老人言说要上木皮岭去拾橡栗、挖山芋,用以充饥。杜甫说:“我们一块儿上山吧!说不定还能挖点药材呢!”老人迟疑了一下,就和杜甫走出了柴门。
木皮岭被大雪裹得严严实实,一切植物都被淹没在山雪之中,本来干枯的山芋苗就更难找了。两人在几个山坳里转了老半天,也没采到一点山芋和药材。眼看没有指望,天气又阴沉沉地飘起雪花来,只好空手下山,一路上谁也没说一句话。以后一连几天,杜甫都和老人一块进山。这里山高风急,异常寒冷,杜甫穿着单布衫,手脚都冻裂了,为了生活也只好咬牙忍受。偶尔挖得一点山芋,采到一些橡栗野果,但终久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儿女们经常饿得哭喊不止,杨氏夫人也只有暗自垂泪。幸好杜甫精于岐黄医道,早年在长安就卖过药,半年前在秦州采集的一些药材都带在身边。乡亲们有患头痛脑热,腰腿疼痛的,都纷纷找他诊治。杜甫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乡亲们过意不去,不时送点粗米、薯干、菜蔬之类的食物聊表心意。尽管杜甫一家得到邻里的不断接济,但生活仍处于贫困冻馁之中。有时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想:自己冻饿而死于沟壑,被人耻笑倒不足惜,只是膝下尚未成人的小儿女怎么办呢?栗亭虽好,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啊!还是到成都去,那里地处西南,地大物博,况且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投奔他们或许能得到生活上的实际帮助,使全家人得以摆脱困境。
当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杜甫向徂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老人见杜甫去意已定,难以挽留,便起身从墙上取下盛满徽酒的酒葫芦,双手递与杜甫说:“此去成都,千里蜀道,一路上风寒露冷,带上它壮胆御寒,消除疲劳,也是我老汉的一片心意。”杜甫强忍心中的悲痛,紧抓住老人的手说:“承蒙老人家扶危济困,杜甫将永世铭怀,诚望多加保重,待到平定胡虏,河海晏清之时,我必定前来看望你老人家!”接着转身从行囊中取出《栗亭十韵》诗稿交与徂公,分外感伤地说:“想我杜甫乃一介儒生,半世穷困潦倒,身无长物,唯诗歌是为家传之事,临别无以相赠,就用它作个纪念吧。”老人接过诗稿,紧紧把它贴在胸口上。十二月一日凌晨,天刚泛白,杜甫一家便打好行装,准备启程。乡亲们听说杜甫一家要离开栗亭前往成都,纷纷前来送行。有的送来几斤炒面,有的送上一些山芋干,也有送徽酒和崖蜜的。杜甫推托不过,只好一一收下,再三表示谢意。
徂公送别杜甫回到家里,乍觉屋内空空荡荡,怅然如有所失。杜甫一家寓居他家的日子里,生活虽然清苦,但毕竟可以相对而坐,谈论古今,也算是苦中作乐,别有情趣。现在人去屋空,老人倍感孤单,不禁长吁短叹。这时,他拿起杜甫相赠的《栗亭十韵》诗稿,恭恭敬敬地将诗稿贴在堂屋正墙上,看着它直发呆,好像杜甫仍住在他家一般。
杜甫给徂公赠诗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纷纷观瞻、传抄,一时广为流传,读书之人更是奉为楷模。可惜由于战乱频仍,更加人事沧桑,《栗亭十韵》至晚唐竟佚失无传,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数年后,徂公身患重病,临终时,他嘱托乡邻把他的两间茅屋作为供奉杜甫的祠堂。他的遗愿很快得到当地士绅和乡亲们的支持,人们踊跃捐款捐资,不多日子,一座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的祠堂就建成了。祠堂四周植种了翠柏青竹,黄菊红梅,寄托着人们对诗圣的怀念之情。而这座杜公祠恰好面对着云遮雾掩、莽莽苍苍的木皮岭,更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物换星移,乾旋坤转,人世间风雨沧桑。春去秋来,栗亭杜公祠几经兴废,现在已成了农人的房舍。但古树依在,古碑犹存;更值得欣慰的是,当年杜甫居住过的村庄依然以“杜公”为名,赫然标在徽县区划图上。这里的人们也都知道杜公村名字的由来。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