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徽县遗迹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77
颗粒名称: 杜甫在徽县遗迹简介
分类号: K878.2
页数: 5
页码: 35-3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杜甫在徽县的遗迹介绍。包括杜公祠、少陵钓台、木皮岭、白水峡等。
关键词: 遗迹 杜甫 徽县

内容

杜公祠
  栗亭杜公祠在徽县城西四十里的栗川乡(古名栗亭)杜公村。栗川乡东接银杏,南连大河,西界成县,北邻伏镇。杜公村依山傍水,川原宽阔,伏镇河、红川河分由北西两个方向流来,在杜公村东南角注入元观峡。杜甫笔下“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的木皮岭巍然屹立在栗亭南五里开外的众山之间。
  旧传,北宋中叶栗亭士绅百姓就在木皮岭下的山寨坡上兴建了杜公祠,宋金交战时毁于战火。由官府倡令筹措兴建杜公祠则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徽县志》载:“栗亭川拾遗祠者,明御史潘公创建。”明万历中,徽州知州左之贞“慕其(指杜甫)芳踪,又为之重修。”此后一百多年间,杜公祠遭风雨摧折,历岁月剥蚀,仅剩下残垣断壁。康熙丁酉(1718)冬,陕西按察使兼辖陇右督理童华祖莅临栗亭,见“古迹堕废,低徊而不能去”即召集当地士绅张思敬等人,说:“吾侪读书,讲书讲道,,效法先贤,忍视少陵先生灵爽飘渺松桧而无凭依乎?”于是他们慷慨解囊,多方筹集,捐资修复杜公祠,于康熙五十八年(1720)底完工。乾隆六年(1742)徽县知县牛运震“按部之暇,控骖栗亭,穆然子美之高风”,又一次维修扩建杜公祠,将祠址由山寨坡迁到杜公村,征地十亩,建祠堂两间,栽柏植篁,种梅点菊,矗碑立石,使杜公祠重现生机。杜祠扩建后,牛运震特从附近迁入两户居民,让其耕种祠堂外土地,专门护守管理杜公祠。嘉庆十一年(1807),徽县知县张伯魁,再次修复扩建杜公祠,将杜公祠用地扩大到二十亩,扩建正祠堂为三间,并增修左右厢房两间。同时,于祠堂正南六十公尺处建筑木石结构两层戏楼一座。祠堂与戏楼之间,由东西两侧回廊相连。为使杜公祠总体整齐划一,此次扩建,拆除了原祠堂外围的木栅竹篱,修筑了围墙,并于戏楼东南角安置了大门。扩建维修后的杜公祠,设计巧妙,规模宏大,置碑刻石,诗文并茂,格调古朴肃穆,清新雅致,为历代修建栗亭杜公祠之最完备者。民国二十九年(1940)本县官员及当地士绅又一次集资,对杜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杜公祠才彻底毁废,变成了农人瓦舍。
  徽县栗亭杜公祠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国内多种史籍及杜甫研究专著均有记载。随着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栗亭杜公祠的修复重建工作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不远的将来,栗亭杜公祠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再现于栗川“乐上”之上。
  少陵钓台
  少陵钓台位于栗川南山元观峡内。过杜公村向南上雌牛湾,从雌牛湾下山就进了元观峡。元观峡是红川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栗川南山的一段河谷,迂回蜿蜒,幽静深邃。峡南木皮岭破雾探云,巍峨耸立;峡北山寨梁苍茫横亘,绵延数十里。峡谷两岸悬崖对峙,峭壁迎面;谷底水流湍急,涛声贯耳。:沿峡溯流西上约四华里,但见峡谷间偃卧几块铁青巨石,形如车斗,石面平整如席,石下峡水潺潺,碧波荡漾,河滩白沙漫漫,如锦如帛。河东岸峭壁上,深镂着“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八个宋体大字。八字成“丁”字形排布,“宛在中央”从左向右横排,“少陵钓台”自上而下竖布,布局严谨,笔力遒劲。相传,明正德年间,御史潘公巡视徽州,按部之暇,控骖栗亭,探幽怀古至元观峡,于山水苍茫、云雾弥漫处,忽见杜甫端坐巨石之上,悠然垂钓,急下马叩首膜拜。拜毕,潘公欲再细观杜甫音容笑貌时,峡谷间烟消云散,诗圣已杳无踪影。潘公不禁叹为神奇,问当地士绅,方知此石正是杜甫钓鱼台。于是,潘御史即兴题书“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八字,令工匠镌刻于崖壁之上,作为永志纪念。其“宛在中央”取自《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少陵钓台,作为杜甫陇右之行的遗迹已被保留下来,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加以重点保护。近年来,随着杜甫陇古诗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栗亭元观峡少陵钓台也成了省内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木皮岭
  木皮岭在徽县西南四十里处的栗川乡境内,因其上遍被木兰树(又名辛夷树,其皮为中药厚朴)而得名。其西与成县东部诸山联属,东南与青泥岭相接,山势嵯峨险峻,陡峭崔嵬,刺天裂地,云烟万叠。龙洞山、地坝山、柳树崖与其互为依托,构成县西南一道天然屏障。《徽县志》载:“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
  远自汉代,这里就是由秦陇入蜀的一条重要通道。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一家从同谷赴成都,攀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木皮岭。诗人登高履险、汗流被体之时,折服于木皮岭的雄奇壮丽,写下了著名的陇右纪行诗《木皮岭》。其中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至今仍脍炙人口,被誉为寓情于理的名句。
  木皮岭,不仅是古来入蜀要道,还是重要的关隘要塞。唐末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唐廷派都统王锋在岭下置关,以阻击义军南下入川。
  白水峡
  翻越横跨县境西南栗川、大河两乡镇交界处的木皮岭,东南行数里,就进入了大河乡腹地的白水峡,当年杜甫南下成都乘舟登船的第一个渡口白沙渡就在峡内。为此,杜甫在陇右纪行诗中有《白沙渡》一首。
  白水峡上游汇聚栗亭、红川两河,经侯家坝、胡家河,在崇山峻岭间迂回数十里,至大河白水峡。由于山高谷狭,巨石累累,故而水势汹涌,白浪翻飞,再加之峡内流沙皆为来自北部山区花岗石、石英石分化颗粒组成,故而形成漫漫白沙之景观。杜甫诗曰:“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就是对白水峡水清沙白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白水峡南行与嘉陵江汇合,经陕西洛阳县境的白水流进入四川。自古以来,白水峡就是由秦陇入蜀的必经之地,唐末黄巢起义时,官军曾在峡西北木皮岭上设木皮关,以阻止义军入川。宋时吴玠、吴璘曾在此镇守蜀口,阻击金兵。元时曹友闻兄弟曾在此抗击元军。民国初年,白郎义军曾在此与川军作战。长征中,红二方面军经此峡进入徽县。白水峡不但是古代商旅的经行之处,其军事地理位置亦相当重要。
  白水峡内有北宋“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碑、清代大河店修路碑(现存县文化馆)等多处碑记,以及瓦泉山栈道遗迹。游人至此,自然会生抚今怀古之雅兴。清嘉庆徽县知县张伯魁有《白水峡》诗曰:“杜老诗魂冷未销,何年白水路迢迢。夕阳不管行人苦,蜀道如登天上遥。”
  现在白水峡内乡镇公路宽阔,高压输电线凌空,小河铁厂的生铁、铁矿石源源不断地通过白水峡运往白水江火车站,各类农用物资又通过这里运进山区。今日白水峡,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晓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