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草岭》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杜甫与徽县》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73
颗粒名称: 《积草岭》赏析
分类号: I06
页数: 4
页码: 18-21
摘要: 本首诗是诗人从秦州出发到同谷境的最后一首诗。诗中抒写诗人经过积草岭时的行旅之苦,和即将到达“乐土”的欣喜。
关键词: 《积草岭》 文学评论 吴家风

内容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②。
  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③。
  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④。
  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⑤,休驾投诸彦⑥。
  邑有佳主人⑦,情如已会面。
  来书语绝妙⑧,远客惊深眷⑨。
  食蕨不愿余⑩,茅茨眼中见⑪。
  这是诗人从秦州出发到同谷境的最后一首诗。诗中抒写诗人经过积草岭时的行旅之苦,和即将到达“乐土”的欣喜。
  全诗可分两段。第一段为前八句,又可分两层。第一层为开头四句,从岭的形状特点写起。山峰相连,怪石累累,这是积草岭之状。阴云蔽空,昏暗迷蒙;白日微光,时隐时现;山风阵阵,林涛交响,这是积草岭景色的特点。此状此景,勾勒出旅途之险,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第二层为后四句,先写进入同谷栗亭的道路:“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后写行役之困:“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山分”、“路异”,前路已经不远,微微透出诗人内心的宽慰。但同时又不由得从心底泛起一种哀愁:可叹我一生总是漂泊不定,到处流浪。年老体衰,旅途奔波;隆冬岁暮,饥寒交迫,诗人身心已疲惫、厌倦到了极点。
  第二段为后八句,抒写诗人为即将到达“卜居”的“乐土”而感到的欣喜之情。
  诗人从秦州出发,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一路遭遇了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加之年老体衰,已深感承受不了这种颠
  沛流离之苦了。到了积草岭,卜居地已经不远,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乐土”,到了那里可以暂时安居下来。想到这里,一种重压已经解除,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但这种欣喜之情中饱含着一种苦涩。只有心系国事,身心交困,看到一线希望的人,才会产生这种苦涩之情。
  第二段开句很别致,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前路不远,来日即可到达。于是诗人想象到那里将停下车来好好休息一下,消除长途跋涉的疲劳;去拜望诸位先生,他们都是好客的主人,叙一叙渴慕之情。诗人想到那位来信的儒生,更是心情激动不已。从信中关怀备至的言辞,想到“佳主人”的雅士之风;从恳切邀请的诚意中,产生一种渴慕之情。于是诗人感到欣慰,不自主地沉醉在想象之中了。最后两句,既是表达内心的满足,也是对即将会面的“诸彦”表达的心愿。“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野菜充肠,茅屋栖身,不以为苦,反觉满足,可见饱受漂泊流离之苦后的诗人已没有什么奢望了,从中更可见出诗人行旅之艰辛。
  全诗以积草岭行旅之苦,反衬即将到达卜居地的欣喜。写苦从实处落笔。“长阴”、“连峰”、“林响”、“怪石”,通过风、日光的变化,写得阴惨惨的,反映出诗人内心之苦。写欣喜从虚处着笔,“诸彦”的高风,“佳主人”的情怀,大都从想象中来。结句又以最低的物质条件为满足,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辛酸。而这种难以表达的辛酸,却又在同谷变得更为残酷。诗人绝非奢望的愿望,往往总是落空,这正是“一岁四行役”的杜甫的遭遇。

附注

注释: ①积草岭:题下原注:“同谷界”。《徽县志》作“今无考”。《秦州志》作徽县东北三十里。《通志》作天水、同谷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作徽县北四十里,与成县接界。陈贻焮在《杜甫评传》中认为积草岭在徽县北四十里,约当天水、同谷之间。自此西南行往同谷,东南行往鸣水。按杜甫自秦州去同谷境的栗亭路线,以及诗中表达的内容,积草岭在徽县北四十里,约当天水、同谷间是正确的。 ②见(xiàn现):同“现”。“递隐现”即时隐时现。 ③惨惨:光线暗淡。 ④明水县:即鸣水县,在今陕西略阳县白水江。 ⑤尚百里:约数,非实指。积草岭至同谷境内的栗亭不足百里。 ⑥休驾:停下车来休息。诸彦:这里指同谷境内的几位绅士儒生。彦是士的美称。 ⑦佳主人:“诸彦”中的一位儒生,即李衔。杜甫诗《长沙送李十一衔》:“与子避地西康州”可证。西康州唐武德元年(618)置,治在同谷。 ⑧语绝妙:言辞恳切美妙。 ⑨眷:器重、关怀的意思。指“佳主人”在信中对诗人表达的热情。 ⑩蕨:泛指野菜。 ⑪茅茨:茅屋。

知识出处

杜甫与徽县

《杜甫与徽县》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杜甫由同谷城赴成都的路线及有关纪行诗作了考辨,对历代有关资料作了选汇,并收入重建杜少陵祠记及有关杜甫的传说。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家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