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徽县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21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内容

值此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县人民意气风发迈向新时代,高歌猛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刻,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陇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徽县党史办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徽县历史》第一卷(1936—1949)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图书的出版发行,是徽县党史编研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全县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相信它将在今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成为徽县人民顽强拼搏、奋勇前行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本书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徽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推翻反动统治,谋求解放,建立新政权而前赴后继,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光荣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将是一部激励和引导徽县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勇拼搏的鲜活教材。
  徽县古称河池、徽州,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境内设河池县,三国后行政归属变化频繁。隋、唐、北宋时隶凤州,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改名徽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降州为县,隶秦州,县名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天水地区,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同年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更名徽成县。1962年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建制。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至今。
  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东邻陕西,南通四川,北接天水,西连成县,自古以来就是秦陇地区通陕入川、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被喻为“秦陇锁钥、巴蜀门户”。徽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陇南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县,且地理位置优越,既是商家往来贸易流通之经济重镇,更是古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全县辖15个乡镇,213个村,10个社区,941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迫使软弱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经济掠夺,使积贫积弱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全国各地一样,徽县人民也饱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贪官污吏、地主官僚相互勾结,搜刮民财,鱼肉百姓,广大劳苦大众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徽县人民仍然长期遭受着战乱袭扰和兵匪压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严重的阶级对立,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为了求得生存,自发地起来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南乡农民打盐店、大河店农民交地罢耕及抗税斗争到张泓德农民起义军攻打徽县城等,都充分说明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徽县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和坚强的政党领导,农民自发的斗争有的虽然取得了局部的或暂时的胜利,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群众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他们的反抗斗争最后都被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了。
  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1921年7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政治纲领,中国革命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勤劳勇敢的徽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经过十多年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36年9月至10月间,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在徽县境内活动、休整长达20多天,并组织开展了以“打土豪,分浮财”、扩红建政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红军在徽县的革命活动,播下了希望的火种,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全县有700多名优秀青年报名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红军的所作所为和他们所开展的抗日救亡主张的宣传,深深地影响了徽县的一大批进步青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寻求革命真理,寻找共产党的组织,继续进行红军在徽县开展的革命斗争。
  1938年夏,国民党兰州西北训练团轮训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各地学校校长。时任徽县北街小学校长的吴治国和两当县东街小学校长的苏河,奉令到兰州受训。到兰州后,他们经陈永寿介绍辗转与甘工委的万良才取得联系。同年11月,经甘工委罗云鹏和万良才介绍,他们二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轮训结束后,吴治国、苏河受甘工委指派,返回家乡发展党组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吴治国回到徽县后又介绍山炯堂、王锐青、周少珊等人入党,并在徽县北街小学建立起了陇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次年3月成立了中共徽县县委。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徽县地下党正确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徽县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争取各种进步力量,打击反动势力,坚持对敌斗争,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其他各项地下活动,并将党的组织发展到邻近的两当、成县、康县、武都、西和、礼县和陕西省略阳县,使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的活动中心。截至1949年12月徽县全境解放时,中共徽县工委下设6个区工委,32个总支,252个支部,2193名党员,党员人数占到了陇南地区地下党员总人数的近二分之一。徽县地下党还在全县组建了100多人的武装游击队,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和通讯联络点,有力地打击了敌伪反动势力,配合解放大军开展了解放徽县及周边县区的武装斗争,为徽县以至周边县区的全面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历史不容忘记!回忆过去的光辉历程,就是为了让人们时刻铭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时刻铭记那些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洒热血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就是为了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沿着革命先烈开创的道路,继续义无反顾地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加快推进美丽徽县、幸福徽县、小康徽县的建设进程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徽县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徽县历史》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载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徽县时所发生的重大战役、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徽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