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承群体性被“个人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12
颗粒名称: 四、传承群体性被“个人化”
分类号: J528
页数: 2
页码: 430-4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陇南地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和每个人生存信仰的艺术生态遭到破坏,民间美术的社会公共性日益衰退,再也不能激起普通人的文化需要。于是,民间美术当下的群体性传承被“个人化”,即“传承人”的出现。
关键词: 徽县 民间美术 民俗文化

内容

从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大众性和群体性是其重要特征。民间美术的大众性,是“指其形态、类型及基本样式都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而产生的,必须有现实的需求基础,并融合了集体的智慧与才能;其作品既反映了劳动者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又反映了共同的审美意趣,从创作到流传,始终与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④,其有着极深的广泛性和群众基础。劳动者群体在民间美术的发展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消费主体。但在当下,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陇南地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和每个人生存信仰的艺术生态遭到破坏,民间美术的社会公共性日益衰退,再也不能激起普通人的文化需要。于是,民间美术当下的群体性传承被“个人化”,即“传承人”的出现。之所以要确定民间美术的传承人,并推动其保护机制建设,是因为民间美术的传承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些拥有民间美术品制作技术的老人成为艺术生态中的“孤岛”,其技术如果得不到传承,便会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因为民间美术往往是以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世代传承。以甘肃陇南礼县王坝乡泥塑为例,笔者于2015年与同事高昂新、倪明涛三人赴当地考察,礼县王坝乡能制作泥玩具的只有离王坝乡不远的汪山村,原本有十来户人家制作泥玩具,现在只有两户人家在农闲时制作,在过年时由外出打工归来的子女带到集市上出售。且受大量塑料玩具的冲击,手工制作的泥玩具销量很低。在我们同出售人汪张贵的交谈过程中,他显示出对学习父辈泥玩具制作技术的不屑,认为都什么时代了,学这有何用。这意味着礼县王坝乡泥塑在老一辈人去世之后,其制作技艺便会消失,这就是很多民间美术的现状。各地政府纷纷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鼓励其授徒、传艺、交流,但这一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所以,传承群体性被“个人化”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失去了大众性和群体性根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便成为无本之木。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