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池与古代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605
颗粒名称: 三、河池与古代交通
分类号: K878.4
页数: 2
页码: 423-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池县的地理环境和古代交通运输路线的简介情况。
关键词: 徽县 交通遗址 古代交通

内容

汉河池(徽县)在地质构造上属南北秦岭褶皱的西延部分,山系发育于古生代褶皱带和前寒武系地层,燕山运动使其褶皱断裂,形成境内山体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九山一川、夹有盆地的地形特征。河流下切剧烈,形成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成就了富饶的典型山间小盆地——徽成盆地,包括今成县、徽县、两当三县所在地。
  高天佑在《陇蜀古道考略》一文中写道:“但由于本区山大沟深、江河纵横,地形地貌形式多样。同时,本区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陆路水运或纵横交错,或时断时续,或废旧辟新,或扑朔迷离,历史既久、名称繁杂、称呼不一。自西周以来,便有周道、故道、下辨道、西狭道、天井道、阴平道、景谷道、祁山道、青泥道、白水路、飞龙峡栈道、羌氐道、吐蕃道……”“无论如何,陇蜀古道作为介乎西北与西南的文化、经济与交通的孔道,说它是南北丝绸之路的又一座桥梁,这似乎是毋容庸疑的。”①
  历史时期,东西向的秦岭山系和逶迤南来的岷山山系阻断南北,秦陇与巴蜀之间的交通极其艰难,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因而贯穿于山地之间的西汉水和嘉陵江水系河谷,便成为沟通秦陇与巴蜀的交通生命线。穿越西秦岭山地及河流谷地,便可南通巴蜀,西入关中。据先辈学者研究成果,其主要路径有陈仓故道、祁山道、沓中阴平道、洮岷迭潘道四条。同时,由于徽县及周边地域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也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场所,再加之麝香等中药材以及稀有土特产品的交易,使得本区贸易繁荣,并开发延伸了诸多支路交通,具体有寒峡支道、黑谷支道、覆津道、鸣水道、青泥河道、青泥岭支道、白水路、天井道等。
  陈仓故道,起自陈仓,西南行经大散关至故道,沿嘉陵江河谷而下过沮至汉中。严耕望先生称之为散关凤兴汉中道:“今以里数核之,乃西北取兴州顺政郡(今略阳),凤州河池郡(今凤县),折而东北,出大散关,经凤翔府扶风郡(今凤翔),再东至京师。”②嘉陵江部分河道,水流平缓可以通航,故是水陆兼行的道路。③公元前206年,汉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经由此道而还定三秦;宋时该道是吴玠保蜀抗金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尽千百年岁月,经数十代修治拓展,其东北溯故道水可至故道县,出散关可入关中、渭水流域,向西北经河池登陆可达秦州入甘陇,顺流而下至兴州登陆乃至汉中,径流而下穿越巴中可直趋长江。嘉陵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沿用,屡兴不衰,遂成甘、陕、川三省交界的咽喉。”④
  汉代以来陈仓故道是关中入蜀的主要交通道路,相传来往行人以高大的银杏树为路标,故而留下了“银杏树”这极富地域色彩的地名。陈仓故道及其支道主要沿河川谷地通行,而喜暖的银杏树也是沿河川谷地生长,这就为以银杏树作路标提供了环境基础。据调查统计,徽县共有银杏大树229株,平均生长年限八百年,千年以上的银杏树153棵,形成了一处全国罕见的古银杏树群落。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在第128号公告中,通过了对徽县银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请。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