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与自然生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97
颗粒名称: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与自然生态
分类号: G112
页数: 3
页码: 410-4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人生活在自然当中,衣食住行等现实生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生活和现实中,特别依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且彼此间有着天然的依存共生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置在活态的“山水”和“新鲜的空气”当中,让其有足够的自然“养料”,才能健康“成活”。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生态

内容

人生活在自然当中,衣食住行等现实生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生活和现实中,特别依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且彼此间有着天然的依存共生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置在活态的“山水”和“新鲜的空气”当中,让其有足够的自然“养料”,才能健康“成活”。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了读者的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媒体的焦点。但乡愁,如何才能记得住?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与记得住乡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方能记得住乡愁,方能在城镇化中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让新型城镇有历史传承,有地域风貌,有文化脉络,有民族特点。
  传统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建设美丽城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山水”与“乡愁”不可分割。在城镇化建设当中,我们往往丢舍弃了“文化生态”建设,忽视了“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的保护必须是整体的、多维度的,任何断章取义和分割自然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如各地文庙、庙宇、寺院、古建、广场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各地方举行重要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如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体育杂技等“非遗”赖以生存的空间,这些场所的存废到关系“非遗”项目的推广、传播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给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舍弃、损毁了当地的庙宇、祠堂,取缔了一些常见的传统民俗活动,借鉴“外地经验”统一规划改造民间建筑、民族服饰。延续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土壤,“非遗”项目迅速地同化、变迁和消逝。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陕、甘、川三省的交汇之处,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连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地域风貌十分独特: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由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正是这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观,孕育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民间文化。
  陇南市武都区鱼龙乡的“高山戏”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源于按一定程式即兴表演的地方戏曲调,当地人早先称其为“演故事”“走过场”“唱过板”,内容以宋朝人物故事和乡村人景为主,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后来,经过专家的“斧正”和扩容,从原先“演故事”的小戏,发展成为可以演“剧本”的大戏。从它流传于民间的这些别称我们不难想象,高山戏与最早栖息在这里的先民的祭祀活动有关,脱胎于祭祀活动或民间社火活动,融合了音乐、文学、舞蹈,兼具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兼具社火、杂耍、民俗宗教活动多种文化形态。①从其表演程式和程序来看,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和自娱等性质。尽管后来的地方艺术家将民间“小戏”扩容为“大戏”,并走出大山,登上了“大舞台”,参加了各种级别的演出;但是,走出大山的高山戏并未得到普及,依然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地域文化如果异地搬迁或者挪移,那就会离开其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着一定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决定着一定地域文化的生存状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也改善了文化的生存状态。①民问戏曲多是为了“祀神”,无论演员还是地方观众,均想在这种祭祀活动中得到“神灵”的佑护,祈求一方平安。高山戏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演出场地以汉族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因而,斯情斯景,离不开高山,离不开祭祀,离不开祈福纳祥。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演员的情感才会被调动,观众的情趣才会被感染,游客的思绪才会被同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愁是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中诞生的心灵景观;是游子对亲人的思念,是对故乡的依恋,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淀“乡愁”,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乡愁。因此,任何地域文化如果离开或者改变了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将不能永久存活和永续发展。
  “非遗”作为民族文脉的精华,是广大农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域性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村寨严密的资源系统。调动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村寨自然环境,挖掘地域文化,以“文化十旅游十城镇化”的方式,在青山绿水中,整体、多维度地就地进行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关键所在,反之亦然。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