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蜀之要道”“中原之资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94
颗粒名称: 二、“秦蜀之要道”“中原之资武”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
页码: 405-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蜀之要道”“中原之资武”的历史记录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祁山 祁山堡 祁山古战场

内容

事实上,祁山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其险峻,而主要在其所处军事战略位置的特殊性。《三国志·明帝纪》载:“先帝(曹操)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合肥和襄阳是魏国在其东、南边境防御吴国的军事重镇,分别是扬州淮南郡和荆州襄阳郡的郡治所在,而祁山仅是魏雍州天水郡西县境内的一军事要塞,政治地位不可与前二者同日而语,曹魏政权重视祁山,以及诸葛亮后来的看重祁山,正所谓“地有所必争”。公元221年至222年的蜀吴夷陵(猇亭)之战,蜀汉大败,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⑤全国十七州土,蜀仅有一益州⑥,丢了荆州也就丧失了沿长江东出的通道,诸葛亮《隆中对》所构想的“跨荆益二州”“军向宛(城)、洛(阳)”“兵出秦川(关中)”,会师中原的蓝图就成了泡影,唯剩“兵出秦川”一途。而诸葛亮“用兵唯谨”的个入性格以及他关于蜀汉集团重要的国防思想,则直接酿就了蜀汉后期“兵出祁山,平取陇右,据关中上游,居高临下,入秦川,定中原”的战略决策。①
  据《三国志》载,蜀汉建兴六年(228)至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魏国西南边境的秦岭边缘,以及今甘肃陇南、天水的广大地区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伐魏战争,其中,主动进攻五次,防御一次。公元228年的街亭之战和231年的上邽之战,是蜀军直接兵出祁山深入魏境的大战。②公元229年,在攻打武都、阴平二郡的战役中,诸葛亮曾亲自督师于祁山以南的建威(今西和县城附近)③,狙击了魏雍州刺史郭淮的援军,魏军兵败祁山,蜀遂“降集氐羌”,拓境陇南。④公元230年,诸葛亮命征西大将军魏延入祁山以西的“羌中”,大败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骆。⑤其余战事皆在“汉中—秦岭—陈仓”一线展开。⑥文学作品和一些地方志书冠祁山以六出⑦,显然是把“出祁山”作了“取陇右”和“武侯北伐”的代称,“六出祁山”虽不为正史专称,但确是对诸葛亮北伐战略思想和军事行动的生动概括。?足见祁山在三国史中意义之重大,于后世影响之深远。
  从历史上看,先秦以至汉魏,因有秦岭天险的阻隔,自巴蜀入关中,进中原,最平坦的道路是从成都平原出发,北上汉中,经今陇南的西汉水流域而至于天水的渭河上游地区,再翻越陇山,经陕西陇县,沿汧(千)河南下,过宝鸡,进关中。据专家研究成果看,史前社会及三代,中华大地上东西方古部族的大迁徙路线中大体上存在这一条主线。⑧夏商周时期秦民族的西迁陇右,后来秦国的东进和南下灭蜀,基本就是沿这条路线。⑨刘邦自汉中“还定三秦”,兴汉灭楚。而命樊哙“别击西县丞于白水之北”,亦当在祁山一带。⑩东汉刘秀消灭割据陇右的隗嚣和巴蜀的公孙述,走的大体也是这条军事线路。?及至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氐人在祁山以南的西汉水下游、白龙江流域、汉水上游先后建立了前、后仇池,武都,武兴,阴平等政权,在南北朝之间大搞“三角外交”,前后延续了两百多年①,祁山作为其北部边境军事要塞的传统优势一直存在②。所以,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系统叙述祁山史地后总结说:“祁山自昔为陇右襟要矣。”是故在烽烟不息、鼎足力敌的三国时代,祁山成为蜀魏两国持久鏖战、攻伐争守的战略冲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关中—陇右(渭河流域、西汉水流域)—汉水上游—巴蜀”这条军事交通孔道的枢纽。今祁山堡武侯祠内,有清顺治十年(1653年)陕甘监察御史何承都所立《重修祁山武侯庙并祀田记》碑,碑文赞誉祁山“四峰簇拥,两水环带,东则关山雄峙,西则五凉上流,盖秦蜀之要道,而中原之资武也”。其以政治家的视角和襟怀,又秉持历史家的博通,而运用浪漫的文学笔法,准确地道明了祁山作为军事交通咽喉要地的地理形胜和战略地位,真可谓经典之论。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