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关隘文化,讲好战争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80
颗粒名称: 发掘关隘文化,讲好战争故事
其他题名: 徽县青泥古道旅游刍议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364-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我是在撰写《甘肃关隘史》一书时才查阅徽县的有关史地典籍,并对青泥古道有所了解的。鉴于历年来专家学者对青泥古道的历史文化论述较多,我想从关隘文化的角度出发,谈谈在发掘历史资源方面,以青泥古道为依托打造当地旅游景点的话题。
关键词: 徽县 青泥古道 旅游经济

内容

我是在撰写《甘肃关隘史》一书时才查阅徽县的有关史地典籍,并对青泥古道有所了解的。鉴于历年来专家学者对青泥古道的历史文化论述较多,我想从关隘文化的角度出发,谈谈在发掘历史资源方面,以青泥古道为依托打造当地旅游景点的话题。
  道路是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途径,青泥古道作为历史上沟通陕、甘、川三地的主要通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史迹斑斓。而就青泥古道来说,它并不单纯地只是一条古代的道路,两千多年来,在其周边和蜿蜒曲折的基石上所留下的关于历朝历代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商贾驿卒、马帮贩夫的印记传说,尤其是其所反映的战争故事,都成为我们今天有待加以发掘整理的历史遗产,成为今日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的丰厚资源。
  青泥岭作为陈仓古道入蜀的屏障,连接陈仓古道及祁山古道的枢纽,是秦雍入蜀之咽喉,南北交汇之要冲,其周边散布着许多险关要隘,成为历代驻军守护的战略重心,故而被称为“战争之岭”。独特的地形、险绝的通道,决定了它北守秦陇门户,南扼入川绝径,是维系关陇、汉中与川蜀安危的重要节点地位,故而历史上在青泥岭一带发生过无数攻伐征战。
  “据《通荃》所记,后梁开平年间(907—910),岐王李茂贞兵犯兴州,山南节度使唐道袭率众固守青泥岭,扼塞险要,李茂贞不能达,遂引众返还。后梁乾化元年(911),岐王使刘知俊击蜀兵,与王宗侃战于青泥岭,蜀兵败绩。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兀术步骑十万破和尚原,进攻仙人关,自青泥岭凿崖开道,吴玠以万人坚守杀金坪,以当其冲。《通鉴长篇》记载:南宋绍定四年(1231),蒙古兵攻宋,南路自青泥岭开道出。水浒好汉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史斌在兴州称帝后,率义军北上经青泥岭一路打杀直入关中。红军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贺炳炎一部自青泥河翻越青泥岭,冲破敌军层层封锁线北上支援甘肃成县战役,后到达甘肃会宁。”①
  在此简略的回顾记述中,我觉得有待深入发掘的是由抗金爱国将领吴玠、吴璘兄弟指挥的仙人关之战,以及由此生发的对徽县境内外的古代关隘所形成的文化遗产的统一整合。古代关隘是道路驿站的节点,也是历代驻军防护的战略要地,因而多为险绝之地,风光绮丽,古迹犹存,不仅是当今旅游开发的一大资源,还有着打破许多地区有景无点、缺乏文化内涵这一尴尬局面的潜在优势。今天我们对古代关隘的探访,对昔日征战史迹的回顾,既是领略山川的壮美,以激发怀古之豪情,也是接受国防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古代关隘打造成培育爱国主义思想的基地。
  南宋爱国将领吴玠、吴挺等抗击金兵,在陇南坚守六十多年,战功卓著,连当时的民族英雄岳飞也称赞不已,但知名度与之相比相差太远,不为内地所知。作为甘肃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今天更是打造地方旅游特色、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一大亮点。
  北宋王朝至徽、钦时,朝政日益腐败,终被新崛起的女真政权金国所灭。在金人尽陷中原之地、南宋王朝退守江南之时,唯陕甘五路宋军尚筑关据险,未被金兵所屈,加之这五路山高势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对全国有“建瓴之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国欲南侵灭南宋,秦陇五路宋军便成为牵制金人南下的眼中钉和进攻重点,故而斗争异常激烈。
  南宋高宗赵构即位后的建炎元年(1127)冬,金兵分三路南下,由娄室(洛索)和撕离曷(萨里干)率西路军,直指“秦川之地”。宋军面对强敌压境,竟无敢与之对抗者,将士不逃则降,遂致金人长驱直入,陇右大震。各地百姓义愤填膺,爱国之情激烈,故凡有将吏豪杰起兵抗金者,纷纷响应。金人面对全民抗战的态势,被迫东还。在民众爱国精神的鼓舞下,南宋抗战派官员,三十多岁的知枢密院事张浚挺身而出,请命负责西北防务,以御金兵。当此忧患,宋高宗正无计可施,便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为所部”“便宜黜陟,亲作诏赐之”①。张浚于是大权在握,可谓少年得志。
  张浚统兵,誉满气骄,不可一世。他本应于抗金有所建树,但其徒有一腔热情,邀功心切,疏于谋略,刚愎自用,盲目轻敌,故其所指挥的“富平之役”一败涂地,痛失陇关,致使庆州、平凉、环州、秦州五路陷于敌手。德顺(今静宁)、熙(今临洮)、阶(今武都)、岷(今岷县)诸地遭金兵大肆掳掠,其夺财货、粮马等后退居关中。因此可以说,“富平之役”成为发生在陇右的千古痛史,其教训在古代军事史上也极为深刻。
  富平之役,南宋“丧师三十万,失地六十州”,秦陇几乎丢尽,并祸殃西蜀。在保家卫国、反对异族入侵的抗金斗争中,爱国将领吴玠、吴璘兄弟坚守陇南,构筑关隘御敌,两人均为南宋抗金战线上与韩世忠、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绍兴年间,他们在陕、甘、川交界地带英勇抗金,为卫护南宋巴蜀门户和东南半壁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且当年的重大战役无不与关隘的防御争夺相关。
  吴玠(1093—1139),字晋卿;昊璘(1102—1167),字唐卿。祖籍德顺军陇干(今静宁),后迁水洛城(今庄浪)。二人自幼饱受兵燹之苦,习知戎马骑射、布兵列阵等军事谋略,并怀立功报国之志,名重秦陇。富平一役后,朝廷为挽救残局,遂任命吴玠兄弟为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率数千名散卒驻扎在大散关东的和尚原,以防金兵南下。时“朝问隔绝,人无固志”,士气低落,宋军将卒多不知所措,甚至有阴谋劫持二昊降金者。但兄弟二人临危不惧,召集诸将,歃血为盟,勉励大家忠义报国。言辞恳切,正气凛然,众皆为之泪下,军心大安。当地民众慕其爱护百姓,曾安抚流亡,整修渠堰,兴修水利,恢复生产,裁撤冗员,节省浮费,组织军队屯田,以解决军需。与张浚“旬犒月赏”“费用不支”,尽取办于民,乃至“贷民赋五年”的扰民做法迥然不同,故深得民众拥护。所以,百姓们甘冒生命危险,支援二吴抗金,民众的支持成为他们据险取胜的有力后盾。
  绍兴元年(1131),金兵先后于三月和五月进犯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的川陕门户和尚原,均被吴玠兄弟打败。十月,金完颜宗弼(兀术)会诸道十万余兵丁,发动第三次进攻,结果又被击退。此役宋军斩俘金兵甲士逾万,宗弼也连中两箭,仅以身免,成为他入侵中原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和尚原之战的胜利使南宋军民倍受鼓舞,金兵也派驻萨里干为陕西经略使,驻凤翔府拥兵与宋军对峙。
  绍兴三年(1133),吴玠屯兵河池(今徽县)。在金兵欲东西夹击宋军,直入洋(今洋县)、汉(今汉中)等州,前线吃紧的关头,吴玠受命出援,提兵连夜疾行三百里,到饶风关与敌激战。金兵身披重铠甲仰攻关城,结伴相继,拼死而上,宋军弓弩齐发,大石摧压,连战六昼夜。金兵尸如山积,但仍进攻不止,战斗十分惨烈。后因奸细带路,引金兵敢死队迂回关后,居高临下才击败宋军。但吴玠遣兵武休关(陕西留坝县南)截其退路,出其不意驱敌坠涧,死者数以千计,抛辎重甲胄而逃。饶风关一战宋军转败为胜,吴玠功不可没。
  随后的仙人关(今徽县虞关西南)之战,是吴氏兄弟在陇南抗击金兵的著名战役。饶风关战后,宋廷及时总结经验,调整部署了川陕防务,明确各守将防卫地段和相应职责,防止了相互依赖推诿的弊病。吴玠屯驻仙人关,并在其东侧筑城垒,名为杀金坪(又名胜金坪),设两道关隘,以加强秦、凤、洋一带的防务。其弟吴璘驻扎在阶、成之间的七方关(今康县云台镇大山岔),与之遥相呼应。绍兴四年(1134)二月,宗弼、萨里干等率十万铁骑东侵。吴玠领一万人马迎敌,吴璘也从七方关倍道来援,沿途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与吴玠会合。
  金兵的进攻十分猛烈,但均被吴家兄弟击退。宗弼盛怒之下,改用云梯攻城,却被吴玠部将用撞竿击碎,宋军又辅以长矛刺杀登梯金兵。吴玠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杀敌,使将士深受鼓舞。金兵合攻不下,乃分兵为二,从关城东、西夹击宋军。宋军苦战良久,疲惫之极,只得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居第二隘。金兵步步进逼,每人身披两铠,鱼贯而上。吴璘督军死战,矢如雨下,金兵死者层叠,仍踩尸进攻不止。吴玠派部将领一支精兵,左右出击,用大刀利斧砍杀敌阵。又于当晚燃起篝火夜战,四面山上烈火腾空,鼓声震天。拂晓时吴玠发起反攻,命统领官率兵分紫、白二色旗,冲入敌营。金兵惊慌逃窜,溃不成军,宗弼无力招架,连夜逃遁。吴玠又遣统制官劫敌山寨,伏兵河池,扼敌退路,再次大败金兵。同年四月,金兵多次攻袭均被击败,吴借机收复秦、凤、陇、兰诸州,金人遂数年不敢来犯。
  绍兴九年(1139),吴玠病逝于仙人关营所,年仅47岁。据说吴玠病逝的消息奏报朝廷时,宋高宗至为悲痛,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谥武安,作庙于仙人关”。昊玠被孝宗追封为涪王。于是,抗金保蜀的重任就落在吴璘肩上。时金朝重臣粘罕亡,挞懒掌权,以“赐还”河南、陕西之地为饵,与宋约和,诱宋助己。宋廷昏君赵构和权奸秦桧得此意外“喜讯”,竟以为天下太平,完全放弃防务。吴璘愤慨而言:“金人反复难信,今关隘不葺,粮运断绝,此存亡之秋也!”更加提高警惕,严阵以待,“治军经武,常如敌至”。①
  果不其然,正当昏君权奸庆贺“和议”之时,第二年金朝宗弼专权,倾国出兵,四路南下,以图宋疆。金兵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唯吴璘等南宋诸将坚守河池。猝临强敌,昊璘临危不惧,志在抗金,深为同僚胡世将、孙渥所服。于是诸将齐心合力,在当年六月,接连挫败萨里干几次进攻,俘其将卒一百二十多人,有力地配合了东路和中路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的抗金行动。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金统军乎珊、迪布禄②合军五万余屯驻陇州(今陇县)刘家圈,宋吴璘、杨政、郭浩三名大将也集聚在仙人关一带。吴璘为破两敌,特向宣抚副使胡世将请精兵三万,“事若不捷,誓以必死”,决心收复秦陇。世将予兵二万八千人,又命杨政、郭浩分兵声援。吴璘即阅兵河池,取道秦州,直趋吴山(在今陇县)与金兵对垒。
  金将乎珊和迪布禄都是用兵老手,一个善战,一个善谋。他们驻军进退有路,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地形十分险固,故猜测宋军当不敢来攻。吴璘揣度此情,又踏看地形后,决计夜间偷袭,并采纳步将姚忠建议,约于“明日大战”,以麻痹敌人。金军听信而放松戒备,吴璘遂遣步将姚仲、王彦率部衔枚直进,渡汧水,上峻岭,据山坡,点火为号,发动攻势。金兵仓促应战,惊骇不已。乎珊猝不及防,吴璘临阵指挥,士卒都拼死搏斗,金兵溃逃,被斩杀数千人,降者逾万,金帅也险些被俘。胡世将上奏捷报说:“臣询究众论,皆谓璘此战比和尚原。杀金坪,论以主客之势,险易之形,功力数倍……川陕用兵以来,未有如此之胜。”③吴璘等三将并进,乘胜克复失地,势如破竹,但却被宋廷下令班师,致使西北军民血汗换来的战果尽失。
  吴璘长期操劳,身染重疾,然而大敌在前,却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带病出征。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完颜亮背誓毁约,发兵六十万来犯之时,吴璘依然登杀金坪(在今徽县南)指挥战斗,讨伐入侵者。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将姚仲攻德顺州四十日不下,吴璘亲临城下襄助,一举破城。入城后“市不改肆,父老拥马迎拜不绝”,以表达对这位英雄收复失地的崇敬之情。当年,完颜悉烈等又率十万余人来攻,吴璘筑堡以待,双方交战,死伤都很惨重,但金兵终难取胜。同年十二月,投降派权奸史浩一如秦桧之流把持宋廷,又诏命吴璘班师。吴不敢违抗,只得仓促退兵,三万宋军被金兵尾随追击,得还者仅七千人,将佐也所剩无几。吴璘等爱国将领先前所收复的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十三州、三军,“皆复为金取”。乾道三年(1167)五月,吴璘于忧愤中病故,被追封为“信王”,谥“武顺”。自此,秦陇各州直到金亡一直处于金人统治之下。
  吴氏兄弟坚持抗金长达六十余年,历经数十次大小战役,而能立于不败之地,断金人得陇望蜀、东下灭宋之妄想,使南宋王朝得以苟安,确保川蜀百姓免于战乱之苦,于国于民贡献卓著,其爱国事迹彪炳史册。昔日鏖战过的关隘,遗址犹存,实乃地方名胜,今吴玠墓碑还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故事,仙人关诸地也不失为难得的旅游景点。
  青泥古道沿线摩崖碑刻自北宋嘉祐年间《新修白水路记》,到明万历《玄天神路》碑,清嘉庆《远通昊楚》碑,还有附近清光绪兵部尚书杨昌浚所撰的四通《大河店修路碑》,都成为八百年来此地道路开辟修复兴废变迁的珍贵记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书法文物古迹。有的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以关隘文化对其加以整合链接,无疑可以成为文化亮点。
  还有位于徽县栗川乡木皮岭的古木皮关,昔日为军事驻防之交通要道,山之四围,北有关场,南有歇马署,西有石关,东有三寨坡堡,皆为唐宋以来的驻兵防卫要地。故《巩昌府志》云:“泥功虎踞,木皮龙蟠,实为西垂之藩。”此关居高临下,可西览庙山诸地。庙山多蕙,又名兰山,古称西崖,层峦竞秀,花草繁盛,风光绮丽。过此关向东南行数里,经白水峡要冲,过白沙渡有小河关。
  小河关扼南下入川之路,自秦汉就倍受重视,尤其在唐代以来更成为一处关会之地。旧《志》云:“小河关,昔时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阳水,流入嘉陵江。今州南五十里有虞关,置巡司戍守于此。”出小河关顺水而下渡嘉陵江,就可出甘肃到陕西白水江镇,取道入川。
  唐乾元二年(759),诗人杜甫携一家五口,自同谷赴成都时,曾取道栗亭,越木皮岭,穿白水峡入蜀。他一路赋诗纪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都成为反映当年驿路关隘和人文地理风貌的历史见证,今亦可借此打造学者文人追寻诗圣足迹、探访观览的旅游景点。
  还有位于嘉陵江西岸的虞关,唐代驿路经过此地,明代于此设虞关巡检司。清嘉庆张伯魁所纂修之《徽县志》卷一《古迹》载:“鱼关,铁山西南麓,唐置鱼关驿,为蜀口要隘。宋曰虞关,设转运使于此,为明巡检司治,国初裁缺。”今古迹犹存,如果发掘整理史迹,亦当有可观之处。
  徽县名胜古迹众多,如果以青泥古道为线索,将关隘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整合,立足大视野,将各关隘驿站由点成线串联起来,合理规划旅游线路,讲好战争故事,必能增加许多人文景观,打造青泥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增加徽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边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