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池(徽州)—秦州茶马道的历史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65
颗粒名称: 二、河池(徽州)—秦州茶马道的历史演变
分类号: K291.42
页数: 3
页码: 321-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池(徽州)—秦州茶马道的发展历史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茶马道 地域文化

内容

河池(徽州)—秦州茶马道,唐时属于初成期,通行状态处于断续之间。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唐朝使者出使吐蕃,在赞普帐中看到许多内地出产的茶叶,其中以蜀茶最为有名,其中部分就可能是经由此道输入吐蕃的。贞元年间(785—805),“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①。即指经由秦州的输茶易马贸易,通过的道路应有秦州—河池茶马古道。《天水通史》载:“咸通四年(863),唐于秦州(治成纪,今秦安叶堡川)置天雄军,统秦、成、武三州。此后到北宋前期,陇右地区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者,惟秦、成、阶之地。其余为唐、蕃间羁縻州,自成部落。”②可见,在唐代,陇蜀茶马古道的商贸并不流畅,属于断续之间。凤州河池县通秦州道路,也与此类似。③
  两宋至金,河池(徽州)—秦州茶马古道兼有兴废,宋金交战时期以废为多。北宋前期朝廷收复陇右地区后,对较为发达的陇蜀盐、茶、马民间私商贸易进行严格管理,实行“榷茶之制”,茶叶由官府垄断,颁布茶禁,实行专卖;但因“茶利之博”和私贩马匹之“厚利”,私贩茶马屡禁不止④,有时还非常盛行。再则秦州“南通巴僰,北控朝那”,处于南北咽喉要径,一时商贾云集,秦州—河池茶马古道自然一派兴盛。官府在屡禁不绝的情况下,也就因势利导,施行管理。咸平元年(998),朝廷在秦州置市马务,主持以布帛、茶叶交换马匹的事务(《天水通史》)。至南宋,由于宋金对峙和争夺秦州的拉锯式战争,茶马互市几度兴废。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五月,金在秦州置榷场,与西夏及周边进行茶马贸易,十七年后撤销。⑤以后就较少有汉茶、蜀茶输往秦州的记录。
  元初,徽州(南凤州)—秦州茶马贸易马市衰落,但在关中及陇右易茶一直延续,几度还有勃兴。元灭金后,元代重视牧业,马匹充裕,陇蜀南北马市衰落,但汉中、四川的茶叶依然销往关中及陇右地区。①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元代又恢复了宋代在秦州的榷茶贸易。《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五年(1268)运使白庚说:“榷成都茶,于京兆巩昌(秦州)置局发卖。私自采茶者,其罪与私盐法同。”②这说明茶和盐在当时由朝廷专营,禁止私自贩运。
  明代茶马互市是继唐宋绢马贸易、茶马贸易之后,在汉藏交接地区实行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流形式。从文献资料看,明代西北茶马互市贸易,茶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族商贾视为利薮竞趋之。明政府首先在产茶州县设立茶课司,朝官察课主要在汉中、保宁、成都诸茶园;其次在利于互市的汉藏交界地带设置茶马司,专事易茶,具体做法是建专门仓库,储藏征茶易马。洪武五年(1372),明廷建第一个茶马司——秦州茶马司。③乾隆版《直隶秦州新志》卷四《食货》:“洪武中置秦州茶马司,设司令、司丞。”《明史》:“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④可见唐宋至明历代,设茶马司之目的不仅在增税、获取番马,还有在政治上以茶易马,牵制番藏、羌戎,固番人心,以强中国的长远考量。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廷规定藏蒙等西番各族贡马,上交一定量的马匹。朝廷再以茶酬马价,即“招番中马”“以茶为赋”的差发马制度。洪武三十七年(1397),秦州茶马司迁往西宁。晚明时期,秦州官方的茶马、盐马互市日渐衰微,但民间互市依然兴盛,固定的茶马交易场地和集贸市场广泛形成,茶马交易规模巨大。
  清代秦州南通川陕的民间茶贸易还在延续,官府的管控已经日渐薄弱。秦州—徽州(雍正七年降为徽县至今)的贸易以茶为主,“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秦州直隶州,要冲繁难”⑤。明末清初,出现农民起义和西北少数民族反抗,长期的战火重创秦州经济,秦州—徽州茶贸易也概莫能外。至康熙时的垦荒休养生息,“藩产更名”和“屯田归县”使粮产和人口有显著增加,一直持续到同治年间,但鸦片种植的引入和普及,以及果蔬菜业的大力发展,使茶贸易渐趋弱化。甘川商路主要在秦州至徽县、阶州(今武都区)一线,“川货(大部为茶)入甘者,由该州所属徽县、碧口人口,至秦州转运,分销各处。”⑥陕西商人经由此道在甘多经营茶叶、药材生意,原料多购自陕西、秦州等地。⑦秦州—徽县是重要的支线驿道。顺治八年(1651)镌刻的《徽州调停驿站碑记》所载“(徽州)北送秦州三百余里,南下略阳二百里,寸步是石,到处是山……地残驿苦,无不恻隐为心恤马爱职者”⑧,叙述了跋涉这段茶马古道的艰辛和苦于“济渡”的现实情况。光绪二十年(1894)陕甘总督杨昌睿《重修大石碑路记》所说:“陵谷变迁,雨雪剥蚀,向之垣途,遂成峙径……稍懈即仆,人与马皆落江,葬于鱼腹,行者苦之。”说明在晚清,这条官道贩茶北入秦州,路况已很不堪,茶贸易在断续有无之间。①
  从文献资料的多向载述看,蜀茶入秦州存在多条路线,秦州—火钻—徽州线路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秦州—祁山—武阶(今成县)—河池—两当—凤县—褒斜道—汉中—入川一条线路,兴州(今陕西略阳县)—窑坪(今甘肃康县境内)—寺台(康县境内)—望关(康县境内)—小川(今甘肃成县境内)—西和—祁山—秦州为另一条线路。秦州—火钻—徽州线路是捷径,在明代茶马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