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商贸活动的辐射与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57
颗粒名称: 三、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商贸活动的辐射与影响
分类号: F729.2
页数: 2
页码: 307-3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商品贸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茶马贸易带动了古蜀道上住宿、饮食、酿酒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药材贸易和农产品贸易使川、陕、甘毗邻地区的种植业呈现出特色化区域的发展趋势,这一地区的药材种植特别是两当和文县的党参种植,以及各地都有的木耳养殖(有些地方形成了大规模集中养殖),成为当地经济作物的主打招牌。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贸活动 商品贸易

内容

宋时白水路修成之后,入川道路“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宋·雷简夫《新修白水路记》)。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当年的青泥驿规模很大,邮兵驿马有“一百五十六人骑”,一年邮兵及官差商客所耗费粮食就有五千石,驿马消耗一万围草。粮食和草料最经济的来源是当地提供,那么,这些消耗就会在当地形成产业链,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由于秦蜀古道必经青泥岭,青泥驿一线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镇,当时很是繁华,所以,青泥路要被废掉,“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以便保持青泥路上行客商旅如织、经济兴盛繁荣的状况。如果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那些终日“浮食游手”之人“安所仰耶”!可见,光行旅商客的往来就养活了许多当地百姓,带动了当地的饮食、娱乐、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徽县新志》中记载:“商业,操于陕西人之手。资本稍大之商店,皆山、陕人所经营,好中学徒亦十之七为陕籍。土人仅小本生意,如山货铺、饭店、饼店,及囤贱卖贵等。近年奔走负贩于川、汉之间者颇多,惟仅博蝇头之利,时作时辍耳。”①其中“奔走负贩于川、汉之间者颇多”,说明即使在清末民初时期,川、陕之间的经济联系依然很密切。再如文县的药材贸易,文县政府设立关卡,征收过关税,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其贩运、贮藏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为百姓提供了生财之道,也可以说,文县的药材贸易为一大批百姓提供了生活之资。
  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商品贸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茶马贸易带动了古蜀道上住宿、饮食、酿酒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药材贸易和农产品贸易使川、陕、甘毗邻地区的种植业呈现出特色化区域的发展趋势,这一地区的药材种植特别是两当和文县的党参种植,以及各地都有的木耳养殖(有些地方形成了大规模集中养殖),成为当地经济作物的主打招牌。以陕南的木耳养殖为例,道光三年,陕西巡抚卢坤的调查记载中曾说“定远厅有耳厂十二处,西乡县有耳厂十八处,宁羌州有菌厂耳厂数处……在厂工匠不下数十人”(卢坤《秦疆治略》)。其调查显示,在陕南的广大土地上,出现了较为专业的耳厂。另外,可以想象,秦巴山区的千家万户,都有着家庭作坊式木耳生产,由此推测,当时当地的百姓及耳厂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木耳。特别是《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对木耳的兴趣日益增加,需求量大增,木耳走向了国际贸易的舞台。
  综上所述,茶马商贸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四通八达的商贸交通,它带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明清以来,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学者、僧侣等为茶马古道带来了商机,融入了活力,也留下了有形和无形的财富。茶马古道如同一条穿越大山热血沸腾的主动脉,带着本乡的特色贸易走向外界,日夜不息地向外界输送营养,促进着相关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些蜿蜒在古道间的梁峁沟壑,吸收着驿路贸易触角饱满的营养,哺育着一代代百姓。这些交通主干线和支线贯联着川、陕、甘毗邻地区的贸易网络,汇聚成茶马商贸的滚滚浪潮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