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贸易道路交通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56
颗粒名称: 二、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贸易道路交通情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303-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川陕甘毗邻地区贸易道路交通情况的具体内容,主要介绍了秦州经由两当、凤县到达汉中的商贸路线、秦州经由徽县通往汉中的商贸路线、汉中的商贸路线等。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品贸易 交通运输

内容

在西秦岭的茫茫大山中,要完成药材、茶马和煤炭等密集贸易,而且运输又处在相对落后的历史阶段,因此,对于道路的寻找和踏勘就显得尤为重要。道路连接到哪里,贸易就发展到哪里。古往今来,史料中有记载的川、陕、甘毗邻地区商品贸易的道路大致有以下几条,其在川、陕、甘通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秦州经由两当、凤县到达汉中的商贸路线
  秦州通往凤县的捷径,一条路由党川南下,至梧林子,“梧林子,县(古凤州)北百六十里,交秦州界,为隘口到秦州必由之路,小峪河发源”①。然后随小峪河谷而出,经唐藏到凤县。另一路从利桥经庄家坪、焦园到达杨坪(这里是明清时期北上南下的重要商道),然后经太渠镇到凤州,或从杨坪直接到杨家店。秦州通往两当县的道路从党川到利桥,再经两当前川、太阳寺,沿广香水南下到两当。
  笔者曾对秦州、徽、凤经由两当入勉县的道路做过简析,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水路一条陆路。②“水路是沿嘉陵江而下,到陕西略阳连接嘉陵道,成为通往川蜀的古道。”这个论断合于《新修凤县志》中朱子春关于故道水的看法,“故道水,即嘉陵江之上游,秦、蜀之要津也……惟县(县址在古凤州)下三十里,方石铺(双石铺)有小峪河交汇(凤县丰禾山附近),水势渐大,由此至徽县仅二百余里,内有石峡二里许,河身稍窄,滩流平缓,量加刷汰,去其积石,嘉陵江船上溯方石铺,余以为有三利焉:秦蜀商贾云集,货产富饶,此途通畅,不惟蜀产易来,即远而云贵西藏渐次交达,利一”③。这条水路是凤县、两当通往徽县的捷径,它不但使“蜀产易来”,就连极远的云贵、西藏等地的货物也“渐次交达”,可见嘉陵江的运输能力之大。
  陆路实则是两条交汇为一条。一条即上南路(西坡、泰山一带),由凤县沿嘉陵江顺流而下;或由凤县翻过对窝山,下沟,再上大寨,从琵琶崖斜对面的小路下到河坝,到达线家堡(两当西坡),经张胡沟(两当泰山),上华坪梁,再折而向上,经山王庙,登上南天门,到黄疙瘩顶,再到云屏。这一条路要翻越南天门,如果负重行走,艰苦异常,它是两当沟通秦蜀的重要通道。发现于两当县云屏泰山交界地带的修路碑记有四通之多,《万缘同归》里记载“兹者张胡沟,原系古道,上通秦巩,中通凤邑、宝鸡,下卫汉沔,往来丝关之津启者”;《募修道路碑记》(图3)“上通巩秦徽两,下至兴汉二府”;《重修南天门大垭道路碑记》(泰山南天门)“自古南天门大垭现有形迹,年今久远,山林丛野,概行朽塌不能行走。山岩崎岖,彳亍阻隔,□目长叹”;《修路碑记》(千秋永垂)“今有南天门荒□□路道,原系徽两凤沔各□乡镇纸札□具,铁厂农器之局,俱□立多年。且关山难越,亦属率履循行必由之区,循以险僻湫隘,而蹂躏蹁跹之无托行旅商客”。这四通碑记的内容说明了两当泰山张胡沟一带在陇蜀古道商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条陆路经两当县太坝堡(今站儿巷)到后川堡(今两当县云屏乡),这里是两当途径太坝堡过后川堡到达勉县的必经之路。此路的关键所在——两当县云屏一线天公路下的石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群,现发现共有大小六通摩崖石刻,特别是明正德九年的重修桥石刻(图4),将此路之记载提前到明朝以前;镌刻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济众”摩崖石刻,记载有“天门河上下必由之衢也”,表明云屏内外必须经由此处连通。
  以上两条陆路到西沟峡(两当县国家AAAA级景区云屏三峡之一)一带交会为一,经大阳山到广金坝,再经龙王庙入勉县,与陈仓古道交会。以上六通修路碑记,表明川、陕、甘毗邻地区道路的多样性,在陇南所处的秦巴山区,有许多这样的道路,沟通着各地的联系,为川、陕、甘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秦州经由徽县通往汉中的商贸路线
  关于秦州通往徽县的道路,在《徽县新志》中有“县东北四十里内黄河,自杨家河经卜池浴、徐家沟口,而至通秦州山岔”①的记载。另外,在《奉两院批允查明茶夫地梁数目》中有“州北六十里火站峪,系运茶要路。旧制设有花引所衙门在焉,其汉中府所属五州县课茶俱由此地运送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先年议在秦州、秦安、清水、礼县四处佥编运茶脚户刘文光等百有余名,住居本镇”②。徽县作为北上秦州、南下兴汉的枢纽之地,在唐代已有记载,柳宗元在《兴州江运记》里说:“自长举北至青泥山,又西抵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自长举之西可以导江而下,二百里而至,昔之人莫得知也。”③长举驿在宋雷简夫《新修白水路记》中也有记载:“至和元年(1054)冬,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长举驿,五十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④这段文字点明了长举驿的具体位置,更说明青泥道路在宋代就是官方修建的大道。多年以后,明代侍卫钟公在悬崖峭壁间又开凿了道路,后称钟公路。李白在《蜀道难》中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极言青泥路之难行;雷简夫感叹“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此路如此难行,却不得不行,这些都说明了青泥路是秦陇沟通巴蜀的必由之路,更体现了徽县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
  《徽郡志·要道》中对徽县南部的道路有详细的记录:“县南八十里锅厂岩,自虞关西沿江六里,渡嘉陵江进小百沟而至略阳金池院路,山溪险绝,负贩者尚由此行。”“县东南百二十里山石关峡,自田家河逾江,经梨演头、思义川,而至入沔、略黑河路,石栈深沟,崇岗密箐。自关峡转东,北为圆山子,通两当后川子路。山高避险,皆宵小出没之区。”①前一条路是通往略阳金池院的路,属于民间小道,私人小贩经常背负商品从这里往来于川、甘之间,其在民间贸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后一条路在山石关峡分为两路:一路南下,从田家河渡过嘉陵江,最终接上勉县、略阳的黑河路,这一路山高沟深,穿行于丛林之中;另一路从山石关峡往东,再转而往北,进入两当县云屏的元山,与前文所论的两当后川堡路合而为一,通往勉县。
  徽县作为“辐辏之地”“水陆之衢”,是四面八方交通的结点所在,居住着“秦州、秦安、清水、礼县四处佥编运茶脚户刘文光等百有余名”;水路“自长举之西可以导江而下,二百里而至”,比青泥岭路少一百余里;东北有“至通秦州山岔、两当入秦岭路”,虽然“崎岖幽仄”,但“山径四达”②,在川、陕、甘经济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汉中的商贸路线
  汉中地区古县志关于古蜀道的记载也不少。白水路在《道光重修略阳县志》中也有记载:“钟公路即白水路,宋时架阁为道,久而倾圮,行人苦之。明侍卫钟公作路于壁间,不期月而成,舆马仆卒,履若坦途,自下望之,恍然云霄之上,盖奇迹也。行旅父老请置丰碑。”③此段文字印证了略阳通往徽县的白水路在宋代就已经修建阁道,明代侍卫钟公又重修,这是一条连接陕、甘的商贸通道。
  道光版《续修宁羌州志》有载:“余观汉中地势险固,四塞若纳诸匮中,此可以为门户之扼,而不可以为宫室居也……其地乎而据巴蜀之粟,出秦陇之马,通荆襄之财,由来利之矣。”④宁羌向西北通往秦陇,向西南去往巴蜀,如同徽县青泥岭一样,也是秦蜀古道和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关口。
  另外乾隆版《南郑县志》记载:“青石关(今略阳县小南海镇青石村),《通志》在县南九十里,系入山小路。《府志》明正德间置巡司,嘉靖二十一年,巡道李凤会议以南郑西乡界接四川,路险多盗,又通茶要道,籖乡民协同青石关及大巴盐场两巡司,在彼驻劄兼守,两省便之。”⑤青石关是连接川陕茶盐贸易的古关口,位于南郑县南九十里处,是进山的小路,但地理位置重要,沟通着茶盐要道,南郑县在此设有巡检司。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