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仓渭水道的路线及其重要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53
颗粒名称: 三、陈仓渭水道的路线及其重要地位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296-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仓渭水道的路线及其重要地位的具体内容介绍,文化遗存和历史事实相互印证,充分说明了陈仓渭水道及其支流辅道的历史性和重要性。这是连接古老的羲皇文化、姜炎文化与巴蜀文化的金桥,也是当下联结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纽带,更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历史与现状应该为后人所共知。
关键词: 渭河峡谷 陈仓渭水道 路线

内容

据调查,渭河峡谷两岸以前有多处栈道遗迹,后为自然力或人力所破坏。但即使依据以上几处有限的栈道遗迹,亦可勾勒出陈仓渭水道的大体路线图。若将史家窝、北峪嘴、阎西、小川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金龙山、石家滩漆树崖、平套北崖、颜家河马宗山、颜家河石门、坪头等栈道遗迹连接起来,再把天水和宝鸡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陈仓渭水道最基本、最重要的路线:天水—麦积山—元龙(北峪嘴栈道、史家窝栈道)—三岔(阎西栈道)或凤阁岭—拓石(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栈道)—石家滩(漆树崖板桥栈道)—东岔或胡店(平套北崖栈道)—颜家河(仙伦沟栈道、马宗山栈道、石门栈道)—坪头(坪头栈道)—晁峪—甘峪—宝鸡。此外,渭河支流也形成了一些辅助通道,如东柯河、大沟河、小沟河、磨沟河、吴砦河、通关河、建沟河、通洞河、东岔河、香泉河、仙伦河、黑潭河、林光河、马宗山河等多有零星栈道遗迹。通过东柯河、大沟河、小沟河、东岔河、仙伦沟河、林光河、清姜河可向南翻越秦岭,经党川、利桥、黄牛铺等,再经凤县到汉中以通四川;亦可向西由墁坪经散岔、石咀头、麦积至天水;通过磨沟河、通关河、建沟河、香泉河、六川河、金陵河等,向东北经通洞、赤沙、香泉、六川、县功,到宝鸡;也可经山门镇、清水到张家川。这就证明了陈仓渭水道主道依渭河峡谷而行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其他辅助路线记载的合理性。
  史家窝、北峪嘴、阎西、小川麻家湾口、关桃园崖道、金龙山、石家滩漆树崖、平套北崖、马宗山、石门、坪头栈道以及渭河支流大沟、小沟、仙伦沟等栈道的开凿提升了渭河峡谷交通负载的能力和地位,使其成为沟通陇山东西和南下蜀地的重要通道。陈仓渭水道是我国古代开通最早的道路之一。渭河峡谷及其流域诸如大地湾遗址①、天水西山坪遗址②、天水师赵村遗址③、关桃园遗址④、北首岭遗址⑤、石嘴头遗址⑥等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也印证了史念海先生的精辟论断:“如果把这些遗址联系起来观察,显然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是以渭水河谷作为东西交通的要道。”⑦愚以为像内涵如此丰富成熟、传承如此绵延不绝的文化遗存,其前期发展至少在两三千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渭河峡谷及其两端渭河流域就已经有了人类文化的存在、碰撞和交流,因而也就有了交通的往来。通过交通,文明可以充分地传流、扩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本地文化对其他素质文化的吸收,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对渭河峡谷在历史时期联通关陇地区交通情况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认识关陇地区文化具备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几个盛世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都是以完善交通运输系统为前提的,也都对关陇地区道路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心力。
  秦人的祖先非子可能通过陈仓渭水道为周王室输送马匹,因为周孝王曾诏非子在汧水、渭水之间大力发展养马业。徐日辉先生认为:“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出发至‘汧渭之会’,走的正是此道。”①渭河峡谷有建河、八米原、毛家庄、鸭限岭、关桃园、甘峪、晁峪、福临堡、益门堡等众多秦墓遗址以及大量的出土器物可以佐证。其中在甘峪秦墓中出土的青铜釜,也叫铜鍑,造型较少见,高圈足,圆腹,平沿外折,立方耳,耳上有一圆柱,光素面。这种器物在西北草原文化中较多见,是春秋早期西北戎人同秦人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二十七年(前220),首次出巡,便溯渭水而上,直达陇西。然后越六盘山口到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从回中(今宁夏固原县境),再沿泾水回到咸阳。这说明渭河峡谷在秦代很受统治者重视。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再一次出现交通建设高潮,开通了东起长安,经天水到西域的古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大致可认为是由长安出发,西行经陇西或固原至金城(兰州),然后经过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至罗布泊地区的楼兰。这一路线又分为东、中、西三段。渭河峡谷居于中段主要干线。中段的南线就是途经凤翔、天水、陇西、临安、乐都、西宁至张掖。“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亦从境内(宝鸡)通过。”③南线主要是顺渭河峡道一路西进。渭河峡谷在这里就起到了连接丝路东段与西段的重要作用。交通建设的成就为统一的汉文化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东汉建安十九年(214),魏将夏侯渊讨伐马超经此道。三国时期,曹魏集团曾利用该道出奇制胜,成功地平复了陇右氐、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反叛,并于公元228年夏月在蜀相诸葛亮首次北伐中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街亭战役中取胜,为维护陇右地区的安定,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④唐玄奘西行取经亦经过此道。宋绍兴元年(1131),吴玠、吴璘兄弟也曾迂回此道,并在古之“燔史关”⑤筑吴砦城抗击金兵。
  大沟河、小沟河、吴砦河、东岔河、仙伦河河谷零星栈道的存在则能够反映出由先秦、秦汉到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陕、甘、川交通方面,除了陈仓故道之外还有数条辅助道路。陈仓渭水道中部的元龙、吴砦、凤阁岭又是南北线的交汇点,可北上“秦汧”,南下“陇蜀”。当渭河涨水难以通行,或史家窝、元龙等重要关口为敌对势力所把守时,从凤阁岭、吴砦欲西上,吴砦河、小沟河、大沟河就成为绕开西陈仓渭水道,西通利桥、麦积至天水,南经利桥、凤县、汉中至四川非常重要的辅助通道。明初冯监生随其母由蜀入陇,定居于秦岭大沟冯家场,以三十多匹骡马的驼队往来于甘、陕、川地区就是重要证据之一。同时,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鸡西山凤阁岭酒歌中既有青海花儿,又有甘肃秧歌和宝鸡社火小调,更有四川号子和螃蟹拳,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证据。
  从军事上来讲,若陈仓渭水道是一条隐蔽的东西通道,那么大沟河、小沟河、吴砦(三岔)河、东岔河、仙伦河河沟就是一条条更为隐蔽的小道。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松木板地图上将吴砦一带称为“燔史关”,也就是《天水县志》所谓的南控秦岭、北跨渭河的陕川咽喉,而这些沟河处于比较开阔的凤阁岭、毛家庄、吴砦、建河等以西地势骤然收缩形成锁钥的北峪嘴栈道和史家窝栈道以东不远处,为咽喉中之咽喉,在战争中选择渭河支流河谷为通道无疑是出奇制胜的重要因素。这些河沟处处是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可攻退可守,可谓万无一失。河沟里乍看有景无脉,不易生存,其实秦岭物产丰富,给养无忧。每逢乱世,这里就会成为周围群众躲避土匪掳掠和战火侵扰的风水宝地。在解放战争后期,就有西北土匪和国民党残兵败将躲进大沟河河谷内,以之为避难之所。
  文化遗存和历史事实相互印证,充分说明了陈仓渭水道及其支流辅道的历史性和重要性。这是连接古老的羲皇文化、姜炎文化与巴蜀文化的金桥,也是当下联结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纽带,更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历史与现状应该为后人所共知。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